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這是司馬遷在《史記》裡對秦始皇陵的描寫,經過科學的勘探,秦始皇陵下方的水銀不是很多,是非常多。我第一次看到這句的時候,竟覺得這陵墓的設計者是一個非常浪漫的人。
始皇帝為什麼要在陵墓中布滿水銀呢?
首先,水銀在秦始皇陵裡代表著江河,其次因為水銀含有劇毒,所以能夠非常有效地抵禦盜墓賊。而且水銀具有一定的防腐功能,能夠幫助保持細胞原本的結構防止腐敗。有沒有可能秦始皇仍然屍身未腐?
始皇帝和當時的工匠也還真是厲害。科技發展到了這水平了也不敢輕舉妄動去挖皇陵,更別說盜墓賊了。
秦始皇陵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不禁有人在問,陵墓裡面的水銀還能流動嗎?
水銀
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水銀的存在。早期提取汞的原料是天然的硫化汞,它還有一個非常耳熟能詳的名字—硃砂,在很早以前就被古人當做顏料來使用了。最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找得到硃砂的痕跡了。
水銀在元素周期表中,叫汞。在常溫常壓下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水銀的化學性質是非常穩定的,但是在常溫下是會蒸發的,而且含有劇毒。
揮發性
液體的揮發性和它的飽和蒸氣壓成正比。在密閉的條件中,一定的溫度下,液體處於相平衡的蒸汽所具有的壓強成為飽和蒸氣壓。在30攝氏度的條件下,水銀的飽和蒸氣壓是0.3702,而水的蒸氣壓則是4132.982Pa,因此汞的揮發性也比水弱多了。
但是經過了2000多年,而且加上秦始皇陵裡面的水銀體量那麼大,現在不僅還有很有液態汞存在著,而且空氣中基本上也瀰漫著汞蒸汽。
確保了秦始皇陵中還有液態水銀的存在,我們現在要搞懂的就是這些水銀究竟是如何流動起來的。
機相灌輸
司馬遷用及機相灌輸一詞來描述水銀流動的機理。基本上就是通過機械裝置來推動水銀流動。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如果秦始皇陵下面存在著一個永動機,那麼這些水銀至今應該還流動著。
永動機就是外界輸入一個初始能量就能永遠做功的機器。但凡有一點點物理學知識的人都知道, 人類已經想搞這玩意七八百年了,至今都沒人能搞出來。因為它的原理從根本上違反了能量手鞥定理和熱力學定理。
根據機械的原理,秦始皇陵的水銀應該在流動了一段時間之後歸於平靜了。
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大膽的猜測,假設那時候的工匠真的比21世紀的科學家還牛,創造出了永動機,它真的能歷經2000多年嗎?
古人最高級的金屬也就金銀銅鐵了,很多機關可能還是用木頭做的。這麼說來早就已經生鏽腐蝕得不成樣子了,更別說還要持續運轉了。
如果有一天秦始皇陵被打開了,裡面的水銀真的還在流動,那麼牛頓的棺材板可能就要按不住了。秦始皇已經給世界留下了太多的震撼,不知道秦始皇陵下又是怎樣的驚喜。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能夠看到秦始皇陵被打開。
小結:
司馬遷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後人腦補著秦始皇陵裡江河湧動。過了2000多年,秦始皇陵那據說有100多噸的水銀還在嗎?它們還像江河湖海一樣流動著嘛?
雖然水銀在常溫之下會揮發,但是水銀的揮發性不是很強,而且秦始皇陵是一個密閉的空間,加上水銀的原始體量很大,所以應該還有大量的水銀在,並且是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著。
而水銀是否還能流動就取決於秦朝的工匠是否製造出永動機了。如果沒有的話,那些水銀只是靜靜地布滿整個陵墓而已。
關注麥克斯韋妖妖靈,帶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