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介紹
中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漢字的發展大概經歷了以下歷程:
甲骨文
目前最早的有體系的可考文字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顧名思義,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最早被晚清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在近代對其研究頗有造詣的有四位學者並稱「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目前可考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左右。
金文
顧名思義,金文多刻在青銅器上,用於記載天子貴胄和功臣的事跡。周代青銅器技術已經成熟。金文使用年代橫跨商末、東西周,共計八百年左右。目前已經識別2420字。
大篆
西周后期,漢字逐漸演變發展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統一六國後的始皇帝開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六國文字,在大篆的基礎上創製了小篆這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標準化的系統文字。小篆線條勻稱、粗細均勻,目前很多產品仍然用其作為裝飾。
隸書
隸書起源於戰國,在漢代達到鼎盛。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磔"。漢代的隸書已經十分接近現代使用的文字。
楷書
楷書源於漢代,興於魏晉,在唐代時候達到頂峰。魏晉時期的書法家對楷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fǔ)(趙體)並稱楷書四大家。其中,因為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又被合稱為「顏筋柳骨」。楷書書寫工整美觀,現在仍是使用最頻繁的字體之一。
草書
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是草書的特徵。草書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很多草書家也以生活得灑脫豁達而為後世所知。如被稱為「草聖」的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就給他起了店長的外號。
行書
行書是一種書法的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是介於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代表作如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印刷體
自宋代之後,伴隨著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漢字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印刷體方正精細,端莊巧妙,也是我們現在仍然使用較多的一種字體。
二、考查形式
多以考查記憶題目為主。注意字體和代表書法家的對應。
三、例題展示
被稱為「草聖」的書法家是?
A.王羲之 B.顏真卿 C.柳公權 D.張旭
【答案】D。解析:王羲之被稱為「書聖」,顏真卿、柳公權是楷書著名代表人物,其作品被合稱為「顏筋柳骨」。故本題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