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5日 15: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倪祥保
字號內容摘要:從「班馬之聲」到「蕭蕭班馬鳴」。」其實,李白詩句中「蕭蕭班馬鳴」中的「班」字,不應該理解為「離別」,其錯誤來自杜預對《左傳》「班馬之聲」的相關注釋。這與後面描寫齊國大將夙沙衛用大的軍車連結起來,堵塞要隘通道護衛齊軍撤退的情況相吻合,說明齊國軍隊撤退時確實有為數不少的大軍車隨行。第三,晉國軍中多位重要人物對齊國軍隊撤離行為的間接感知,主要通過觀察對人類動作比較敏感的鳥類而獲得,只有一位算是可能直接聽見軍隊撤離聲響的,所以他們三個人都有所保留地說:「齊國軍隊大概在昨天晚上逃跑了」。受到杜預詮釋的誤導,李白在《送友人》中既想借用《詩經》的「蕭蕭馬鳴」,又想合併使用《左傳》「班馬之聲」典故,於是寫下了現在看來其真實表意肯定有點以訛傳訛之嫌的「蕭蕭班馬鳴」。
關鍵詞:班馬之聲;馬鳴;軍隊;車馬;李白;撤退;齊國;聲響;齊師其;離別
作者簡介:
李白《送友人》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全詩送別之情溢於言表而在在可見,整體詩意簡潔明了而深厚雋永。其中「班馬」一詞,典出《左傳·襄公十八年》:「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杜預註:「班,別也。」關於李白詩中「班馬」的註解,歷代都沿著《左傳》相關注釋而來,如《唐詩三百首詳析》註:「蕭蕭,馬鳴聲。班,別也。」其實,李白詩句中「蕭蕭班馬鳴」中的「班」字,不應該理解為「離別」,其錯誤來自杜預對《左傳》「班馬之聲」的相關注釋。
「班」字先秦時
沒有「離別」之意
《左傳·襄公十八年》:「冬十月……齊侯見之,畏其眾也,乃脫歸。丙寅晦,齊師夜遁。師曠告晉侯曰:『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刑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陰,遂從齊師。夙沙衛連大車以塞隧而殿。」在這段文字中,有三點特別值得注意:第一,齊國軍隊夜間撤退是在事先沒有被敵軍明顯發覺,也沒有受到追擊的情況下主動進行的。由於軍馬在古代軍隊戰鬥和撤退時,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而不是負擔,因此,齊軍撤退不應該出現軍馬到處離散的混亂情形。
第二,軍馬一般都訓練有素,在夜間比較有序的撤退行動中,一般不會發出很大的嘶鳴聲,讓相隔較遠的敵方聽到。只有很多軍車輜重一起出動,才會有比較大的動靜和聲響。這與後面描寫齊國大將夙沙衛用大的軍車連結起來,堵塞要隘通道護衛齊軍撤退的情況相吻合,說明齊國軍隊撤退時確實有為數不少的大軍車隨行。
第三,晉國軍中多位重要人物對齊國軍隊撤離行為的間接感知,主要通過觀察對人類動作比較敏感的鳥類而獲得,只有一位算是可能直接聽見軍隊撤離聲響的,所以他們三個人都有所保留地說:「齊國軍隊大概在昨天晚上逃跑了」。在唯一直接聽見的聲響中,可能會有偶爾的馬鳴聲,但主要應該是很多輜重馬車行駛時共同發出的聲響——這種聲響不僅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被傳送得比較遠,驚動附近的鳥類等動物,而且持續時間比較長,容易被晚上失眠或正好醒過來的人聽到。因此,《左傳》這裡「班馬之聲」中的「班馬」,沒有理由詮釋為「離群之馬」,其中「班」不應該作「分別」或「告別」理解。
「班」字在《左傳》等先秦文獻中沒有可詮釋為「離別」意義的用法。《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義,師長幼之序。」歷代都沒有對其中的「班」進行註解,因為其意義非常明顯無需註解,並且也相同於以下所例。《左傳·文公六年》:「辰嬴賤,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杜預註:「班,位也。」又,「以狄故,讓季隗而已次之,故班在四。」杜預註:「本班在二。」又,「賈季怨陽子之易其班也。」杜預註:「本中軍帥,易以為佐。」《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朱怒曰:『班爵同,何以黜朱於朝?』」杜預注(班爵同):「同為大夫」。《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其中「班」的意義為「鋪設」,應該包含布置有序的意思。凡此種種,「班」在《左傳》中比較常見的用法是「位置排列次序」,被註解為「別離」的只有那個孤例。
權威工具書《辭源》和《辭海》中均有「班」作「離別」的釋義,但是其舉例也都只有《左傳·襄公十八年》以及據此而來的李白《送友人》這個孤例,可見其詮釋的正確性值得懷疑。再看先秦其他重要文獻,「班」具有「位置排列次序」的意義很常見,但是見不到有詮釋為「別離」的實例。《孟子·離婁下》:「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儀禮·曲禮上》:「班朝治軍。」《荀子·君道》:「君者何也?『……善班治人者也。』」作為「班師還朝」一詞出典的《尚書·大禹謨》「班師振旅」之「班」,也作整飭有序的意義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