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在陳伯奎山水畫中感受清幽意境

2020-12-04 北京復聖軒文化傳媒

陳伯奎,自幼酷愛繪畫,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從師劉寶純、張登堂、姚治華、解維礎、王企華、孫敬會、方紹俊等諸位大師書畫家的指教,並且深得著名山水畫家劉保純、張登堂先生的悉心指點與薰陶。

專攻國畫山水,兼工筆、寫意、花鳥、人物,努力探索,潛心創作,持之以恆,在原有繪畫基礎上大膽創新,多年來樂此不疲,為自己的繪畫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其作品具有非凡的繪畫功力和個人風範,筆墨勁健,意境靈奇,格調清晰,深受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喜愛,作品入選多種畫集。

寫意山水要求畫家在山水和筆墨間寄託自己的人生,是對世界的情感和哀思,它強調的是一種意氣的傳達或意境的表現,這也是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大多非常喜歡寫意山水,並擅於此道的緣故。寫意山水強調以情意入畫,也就是要通過山水來表現心中的思想感情,洋溢著清雅逸的氣韻。

陳伯奎老師的作品意境清幽,富有詩情畫意,山水畫是人文和自然,畫家和作品的高度統一,茫茫山水間蘊藏著宇宙之間的無限奧秘。所謂「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正是山水畫之境外之境。

其山水通過墨色的嫻熟穿插,枯與溫的交疊,濃與淡的配置,疏與密的錯落,精細與概括的對比顯示出其對畫面結構布局的嫻熟和老成。但他並沒有沉溺於對細節的勾勒,呈現在宣紙上的山水氣勢雄偉,嵐氣朦朧,煙雲畢至,重重疊疊,高低起伏,變化萬千,顯示出一種難得的蒼茫氣息和雋永意蘊。

陳伯奎老師以淡雅的色彩和細膩的筆墨將一幅幅夢幻感覺的山中美景呈現在觀者眼前,使整幅畫作具有的立體感、層次感和視覺效果,而且具有充分的人文色彩。將自然山水的大美意境盡情展現,同時點景人物的出現又為畫作增添了人文氣息。

畫家不是簡單的描繪大自然,而是在作品中寄託了對於大自然的真情實感,畫面中渲染的氣息、韻味以及畫家本人所擁有的才思,全部呈現在方寸之間。

結語:墨遇到水,好比一個生命融入另一個生命。墨的美,滋潤至極,青春永恆。墨花一絲絲展開,不知不覺的擴展,無聲無息的蔓延,層層疊疊,縱橫交錯,仿佛優雅的舞蹈,水墨是水的身軀,墨的精魂。

喜歡國畫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們,有何建議可以留言或評論哦。

【 復聖軒字畫網 】北京復聖軒文化傳媒

相關焦點

  • 蟬: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若耶溪」,今天叫平水江,在浙江紹興。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王籍在若耶溪中溯流而上時看到的風光。詩中寫道:我乘著一條小船駛向若耶溪上遊,溪水緩緩流動,小船暢行無阻。
  • 這位詩人僅傳世一首詩,就留下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比如寫出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人,王籍。王籍這個詩人是南北朝時代的人,比李杜白王維等人要早上一百多年。但是王籍的這首流傳下來的古詩,其水平對比李杜白等人並不遜色: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大暑為「六月中」,也就是在農曆六月中旬。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的「中伏」,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處於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此時也是水稻等喜溫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 入若耶溪 南北朝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神清氣爽?其實它的下一句更直抵人心
    讀中學時,就聽過「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這句有禪意的詩句,而直到今天,我才讀到了這句詩的全篇。 原來,這首詩,叫《入若耶溪》,出自南朝的《昭明文選》,作者是王籍。若耶溪是什麼溪?它又名平水江,是紹興境內一條著名的溪流。溪畔青山疊翠,溪內流泉澄碧,兩岸風光如畫。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詞中的蟬鳴,原來這麼美
    無蟬鳴,不夏天蟬,夏天最熱烈的歌者。伴隨著炎熱,它把盛夏頌唱得沸騰而歡樂。天氣越熱,蟬鳴越響。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新蟬噪晴午,餘響藏深幽。——宋·文同《夏樹》露滌清音遠,風吹數葉齊。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唐】薛濤《蟬》萬樹鳴蟬隔岸虹,樂遊原上有西風。——【唐】李商隱《樂遊原》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宋】蘇軾《鷓鴣天》童年的夏天,是從一聲蟬鳴開始的。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鼎湖新增網紅「打卡樹」
    在鼎湖山避暑山莊往前100米「翠寒入徑」石刻附近長有一株白飯果樹最近這棵樹成了本地攝影圈裡的「網紅打卡樹」按理來說,有著「植物王國」之稱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區一棵白飯果樹,在多姿多彩、林被茂盛、古木參天的鼎湖山上,是連個樹木牌子都沒有的樹種
  • 葉山林:十七年蟬
    我的畫室坐落在聖路易斯郊區住所的地下室一隅,平時畫畫聽到的是鳥語蟬鳴,看到的是鬱郁山林,想到的是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中國古代蟬文化歷史悠久,古人把蟬蛻看作羽化成仙,寓有輪迴之意的蟬紋最早出現在商周的青銅器上,漢代侍中以蟬為冠飾,取其居高食露,精潔可貴之意。可這個十七年蟬究竟是個什麼東東?
  • 讀詩|古詩中常見的幾種襯託手法解讀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從標題可知,這是詩人寫到若耶溪遊玩的。開頭兩句寫詩人乘船入溪遊玩,用一「何」字寫出滿懷的喜悅之情,而「空水」之後用了一個「共」,寫出水天一色,自然交匯之美。用「悠悠」一詞寫出「空水」悠然恬靜之態。
  • 觀荷、賞雨、望月、聽蟬:詩詞中的四大消暑神器
    夏日之時,我們處處感受著它的「熱情」。驕陽似火,酷熱難耐,如何優雅地消暑納涼?我們可以從古人詩詞中找到很多靈感。臥榻先生總結出古人夏天的四大消暑神器:觀荷、賞雨、望月、聽蟬,今不敢專美,特與大家分享。作者以山水自適的情懷,融入池月青光、荷風暗香和竹露清響的興象中,頓覺清曠爽朗。聽蟬夏日裡的精靈,大樹之巔的歌唱家,也是文人筆下的尤物。當夏日到來之時,端坐樹蔭下,靜聽蟬鳴,品讀蟬詩,自有一番特別的夏日風情。
  • 十二首描寫鳥的古詩詞,愛護鳥兒,更喜歡詩詞
    天空中有雁群掠過,才更顯出藍天寬廣的胸懷和白雲悠悠的心態。古人也一定喜愛這些有靈性的小動物們,你聽柳宗元在江上吟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看劉邦也曾豪邁地說,「鴻鵠高飛,一舉千裡。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