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古詩中常見的幾種襯託手法解讀

2020-12-03 小白讀詩文

襯託是指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是一種「烘雲託月」的表現手法。襯託的手法在古詩裡多有使用,往往能讓詩歌的畫面更加形象生動,讓詩意更濃。

01以動襯靜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從標題可知,這是詩人寫到若耶溪遊玩的。開頭兩句寫詩人乘船入溪遊玩,用一「何」字寫出滿懷的喜悅之情,而「空水」之後用了一個「共」,寫出水天一色,自然交匯之美。用「悠悠」一詞寫出「空水」悠然恬靜之態。

三四句寫在船上看到的山光水色,山峰北面生出層層雲霞,陽光照耀著蜿蜒曲折的水流。詩人用一「生」字寫雲霞從山巔孕育而出,賦予其動態,盡顯生氣。「海日生殘夜」,「海上生明月」等都是用的這樣的寫法。其次,詩人用一「逐」字寫陽光,仿佛陽光也有了生命,有意地追逐著蜿蜒曲折的水波。一切都是那樣地美好而富有生機。

五六句用以動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蟬聲陣陣,林間愈發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顯幽靜。「蟬噪」、「鳥鳴」是因為山林的幽靜才使得這些聲音能給人噪的感覺,但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影,山林的寂靜就更加凸顯出來了。「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二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這種用聲響來襯託一種靜的境界,據說正是王籍的首創。

末尾兩句寫詩人面對這若耶溪的美景,不禁厭倦官場宦遊,「此地動歸念」,產生了歸隱此地之意。

全詩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抒寫自然之美便是在抒發自己內心見美景之後的歡喜,情與景十分自然和諧。詩人文辭清婉,以山林間的尋常景物創造出寧靜恬淡的意境,使人聞之忘俗,見而忘憂。如此美景,怎麼不讓人流連忘返?

這樣的以動襯靜的寫法,王維可謂是箇中高手。他多詩歌裡面都是這樣的,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而且往往詩中有畫,美不勝收。來看這首大家很熟悉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田園美景的喜愛,並對隱居生活的滿足。

首聯是寫雨後山中秋景,「空山」寫出這裡人跡罕至,自然空靈。秋雨初歇,空氣、天地都洗刷一新。

頷聯寫天色已晚,卻有皓月當空,盈盈月光穿透松林,映照在潺潺在林間山石上流動的清泉之中。

頸聯中詩人寫到竹林裡傳來陣陣的歡聲笑語,原來是在溪邊浣洗衣物的姑娘們回來了;蓮葉被撥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從荷塘裡駛出來。

尾聯則是詩人對景抒情,他認為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讓人樂意留下來與自然作伴。

全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但是又是有聲有色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這首詩裡面最有名的兩句,看似靜態的畫像,但是裡面「照」「流」又有動態的美。再加上後面的幾因女子歸來的聲音和漁船搖動的聲音,空山其實顯得沒有那麼空而充滿靈動。

這寧靜閒適的自然之景和山裡人諧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對閒適安然、無憂無慮的山居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從反面襯託出他對黑暗官場的厭惡。

02景色相襯

絕句(其二)唐·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這是杜甫客居四川時寫的兩首清晰明麗的小詩,這是第二首。詩人在此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景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心中思鄉之情。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託出鳥的羽毛更白。「逾」是更加,這是靜態的對比,是顏色上的映襯,借江水的碧綠襯託鳥兒的潔白,色彩明麗而景物生動。第二小句寫山和花,群山蒼翠,山花紅豔。一個「欲」字,讓人感受到這花紅生動、跳躍,仿佛是有溫度的火焰即將點染青山。兩句詩抓住顏色來寫,把「江」、「鳥」、「山」、「花」四種實物塗上一層碧綠、瑩白、青翠、火紅的油彩,可見春天的生機勃勃,萬物煥然一新。

後兩句筆意一轉,抒發感情。這裡春景物雖好,但是今年的春天即將又要過去。由時光的流逝和眼前之景,想到自己已離鄉多年,未曾再看到故鄉的風景。從而哀嘆「何日是歸年」。春歸人未歸,沉沉的傷感,縷縷的鄉愁,從詩人內心湧出來。都說王安石學杜甫,不知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有沒有受到這裡的影響?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全詩開篇便說畢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風光不與其他季節相同,總寫了六月的西湖給人的直接感受。

如何不同呢?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為我們描繪出來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夏日的西湖里,碧綠的荷葉仿佛無窮無盡,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與藍天融合在一起。在這一片碧色的荷葉中,朵朵紅豔的荷花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紅得是那麼嬌豔、那麼炫目。

他告訴林子方,這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

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西湖特有的景象,抓住荷葉荷花的顏色與茂盛極力突出,描繪出一篇絢爛明豔的西湖盛夏荷景圖。

從字面來看,送別友人,全無送別之意。實際上這是委婉地告誡林子方,你到福州任職,雖然是有所升遷,但實際上你被調離皇帝身邊,那裡遠離政治中心,風光不能與京城相比。要想有大作為還是要留在京城,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03以景襯情

鄉思宋·李覯gòu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詩的一二句從遠處著筆,寫遊子思鄉望鄉而不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詩人極目遠眺,想要能夠看到自己遠在天涯一方的家鄉。人們說落日消失的地方就是天邊,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見落日,卻仍然看不到故鄉。這兩句,把思鄉而不得見的濃濃鄉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日落之處見不到家,是因為青山的阻隔。「已恨」句轉折巧妙,既說明「不見家」之由,又緊接下句「碧山還被暮雲遮」,把這樣濃濃的鄉愁,思鄉而不得見的遺憾和苦悶推向另一個高潮。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為距離遙遠,還因為路途阻隔,這正是「斷腸人在天涯」的苦。

詩先以落日處即天涯作襯,從而讓望不見故鄉的結局讓人失望更重更深。後兩句,極言障礙重重,恨重重。這樣的襯託和對比,突出了詩人歸鄉無計的無奈和痛苦,表達了詩人濃烈、炙熱的思鄉之情。

烏衣巷唐·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但「野草」一詞,讓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給人荒涼之感。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處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景,美中帶著敗落悽涼之意。

鼎盛時代原本熱鬧的朱雀橋和烏衣巷口,應該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而現在,橋邊長滿野草,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澹的夕陽餘暉之中。衰敗、悽涼之感油然而生。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接下來詩人把目光轉向了烏衣巷築巢的飛燕,這些飛入普通老百姓家築巢的燕子,以往卻是棲息在王、謝兩大門閥家族房簷上的那些燕子。當然,燕子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它們所棲息的舊巢,是原本王謝兩大家族屋簷下的,只是這裡如今換了普通人居住。這就起到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

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通過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物是人非。表達詩人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相比之下,李白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就更直接一點,而沒有這裡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那麼含蓄。

喜歡請點個讚,歡迎關注,還有更多好詩和你一起分享。也歡迎留言交流你心中的好詩詞。

前一句平平無奇,後一句驚豔無比的詩詞,有你心中那句嗎?

讀詩|某個瞬間觸動了內心的詩句讀詩|悲秋?我言秋日勝春朝!

相關焦點

  • 思維導圖學古詩,如此簡單——五年級《鳥鳴澗》
    一、解詩題知詩人。當我們學習一首古詩的時候,首先應該多讀題目,從題目入手了解題目的意思,繼而了解古詩的意思。了解詩人,他的簡介。他平時的做事風格了解詩的背景。二、識字眼,明詩意。抓住這首古詩,最獨特的字眼。好好理解,從而能夠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三、多誦讀,悟詩情。
  • 孩子幼時學古詩,長大就忘沒意義,常讀90首古詩,大腦留下潛意識
    但是孩子們再學習希伯來語的時候,就比學另一種從來沒接觸過的語言快1/3。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在多年後雖然不能完整地背出古詩,但是在大腦中會留下「潛意識」,再重複學習古詩時就會更輕鬆。當年高考的時候,作文題正好是詩詞解讀,圓圓領悟力很高,寫起來得心應手,語文得了140 的高分。現在古詩詞對語文學習更加重要,小學古詩詞佔課文總量的30%,初中古詩詞佔到50%,古詩詞在考試中自然是必考內容,早學古詩,給孩子語文學習提供助力。古詩不僅對語文重要,對英語也同樣重要。
  • 《古詩十九首》中的愛情:情至深處乃忘情丨周末讀詩
    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一首: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花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古詩十九首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詩非一時一人之作,據詩中提到的地名和普遍表達的情緒,大致推測應當為東漢末年亂離時期的文人作品。「庭中有奇樹」是十九首中寫愛情的一首。意思挺簡單,意味卻很深長。第一句就引人深思。庭中之樹,按理乃日日所見之物,何以稱「奇」?這倒讓人覺得奇了。再讀第二句「綠葉發花滋」,可算作對「奇樹」的解釋。
  • 這首描寫冬天的經典古詩,大雪紛飛難以入眠,道盡人生悲歡
    又到一年歲末時,冬天的腳步逐漸襲來,詩人謝靈運曾在數九寒天的冬日裡輾轉難眠,望著窗外的大雪和清涼的月光,想起自己一生顛沛流離,若有所思便寫下一首經典古詩。這首詩裡描寫了冬日景象,也訴說了心中三兩事,更多的一份人生感悟,一起來品讀。
  • 南宋末年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全文一共28字卻出現了5個「幾」字
    從少年時代我們開始接觸古典詩詞以來,在漫長的求學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幾首背過去的古詩。而且對於古詩的格式,古詩的格律要求和詩詞內容、常表達的情感、字數等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因為古詩整體篇幅字數比較少,所以最忌諱的也就是出現重複的字眼。
  • 高考中經常丟分的古詩鑑賞題:什麼是古詩的「意象」?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那麼究竟什麼是意象呢?所謂「象」,即物象,也就是可以看得見的事物;所謂「意」,即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實際上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 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望洞庭湖》教師筆記和知識梳理
    二、初讀課文請同學們跟隨「詩豪」劉禹錫的腳步,一起來讀一讀《望洞庭》這首古詩,在讀的過程中試著給古詩劃分節奏。請學生按照自己劃分的節奏讀古詩。老師出示古詩的劃分節奏,按著節奏,有感情地再讀古詩。(2)詩人為什麼要寫無風的潭面,這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鏡子,形象貼切寫出了千裡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
  • 小樓譚詩|(讀詩心解之三)時間與空間「譚汝為」
    (讀詩心解之三)時間與空間譚汝為(天津師範大學教授)1.時空設計陸遊詩寫屈原祠旁大江濤聲依舊,但從屈原辭世至詩人寫詩之時已經過去了一千五百年了,人世滄桑難以言述。這兩首懷古詩都是把鏡頭固定在一個空間,而所抒發的是對歷史的感喟。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本詩後兩句的意思是,飛騎馳來煙塵滾滾博得妃子歡心的笑,卻沒有人知道是南方送來了鮮嫩的荔枝。這裡「一騎紅塵」中的「騎」,就是指騎馬送荔枝的人,一人一馬謂之騎(讀作「jì」),這樣讀才能表達詩句的真實含義。但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騎字的兩個讀音被合二為一,都讀作「qí」了。
  • 讀詩像是講段子,網紅教授戴建業魔性解讀李白杜甫,帶你重返盛唐
    紀錄片中的杜甫是非常悲慘落魄沉重的,沉重到我們難以產生共鳴。真實的杜甫並非只看到腳下大地,每日哀嘆命運,從未抬頭仰望過星空。如果你看過戴建業教授的解讀,你會知道盛唐時代的詩人們,是狂的可愛,都是非常爺們的。一起來看看戴教授是怎樣用幽默的語言魔性解讀李白和杜甫的。
  • 2021國考行測備考:古詩的5種類別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1國考行測備考:古詩的5種類別,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行測中常識判斷要求公務員必須具備相對較廣的知識範圍,在這類試題中,所選素材從古到今,從無機物到人類,從自然界到社會
  • 這是《詩經》中批判性最強的一首古詩,今日讀來依然讓人感慨
    其在詩歌史上形成的賦比興的創作手法,以及詩言志、詩緣情的創作傳統,幾千年來一直影響中國的詩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古詩,帶有深刻的批判性思維,時至今日依然值得重讀。比如本文要說的這一篇,是《詩經》中批判性最強的一首,題目是《國風·魏風·碩鼠》。
  • 2018年高考古詩文閱讀與鑑賞滿分答題經典技巧
    (3)中看:看全詩主體,每句圈出一兩個詞作為句眼,特別注意詩歌中的表現情感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孤獨自寂)。後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 (即我們平時講的五讀: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注釋、讀命題。) 【第二步】明了答案構成要點(即給分點)。
  • 古詩文推薦|楊繼盛《就義詩》
    今天限行3和8 明天限行4和9 就義詩 楊繼盛 〔明代〕 浩氣還太虛他死了以後,他的朋友王世貞、王遴冒死備下棺材裝殮了他, 京城百姓流著淚交相傳誦他的彈劾嚴嵩疏和就義詩。楊繼盛死後七年,嚴嵩罷官;後十年,嚴嵩削籍為民,抄沒家產,嚴世藩伏誅;後十一年,明穆宗即位,為楊繼盛平反,諡忠愍。所以楊繼盛又被稱為「楊忠愍」。
  • 一首傳承千年的經典古詩,效仿民間歌謠而作,道盡愛情的美好
    在唐代,詩歌文化有著快速的發展,很多詩體競相迸發,其中有一類詩歌來源於民間歌謠,有名氣的詩人效仿民間歌謠的寫作手法來創作詩歌,讀起來膾炙人口,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或者美好的情感。我們也來一起品讀一首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經典古詩,感受一下民間歌謠和詩歌的結合。
  • 《詩的秘密:給孩子的28堂詩詞課》:上好28堂詩詞課,就能培養出...
    著有《有趣的中國文字》《童話寫作研究》《兒童詩寫作研究》《修辭學》。  這本《詩的秘密》是陳正治教授結合數十年教學研究成果,精心編選來自中小學語文課本中,適合中小學生誦讀的二十八首經典古詩詞。他總結出了一套真正適合孩子的欣賞詩詞、解讀詩詞的方法,用這二十八首古詩詞做範例,創新性地從寫詩的角度講解古詩,幫助孩子理解古代詩人的「腦迴路」,從源頭上解決古詩讀不懂的問題。
  • 只分析意象,能不能讀懂古詩?來試試這首七絕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讀詩,要分析意象,這是普遍共識,也是很多人的讀詩習慣。但有時候,只分析意象,反而容易走進「死胡同」。不信您來讀一讀,中唐詩人張籍的《涼州詞》(其一)。邊城暮雨雁飛低, 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 上海復旦附中語文老師:讀古詩文本就是一件偷著樂的事
    原標題: 上海復旦附中語文老師:讀古詩文,本就是一件偷著樂的事【編者按】在《中華詩詞大會》一口氣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並奪冠的武亦姝火了,包含多首她在節目中背誦的帶「月」字詩句的復旦附中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也火了。
  • 這位詩人僅傳世一首詩,就留下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文學史上,憑藉一首詩奠定歷史地位的不在少數。比如張繼等人,寫出《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也僅有兩首詩傳世而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然而,那些都是在詩歌很興盛的朝代。事實上,在唐朝之前,詩歌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而且也有詩人僅靠一首詩在文學史上立足。比如寫出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人,王籍。王籍這個詩人是南北朝時代的人,比李杜白王維等人要早上一百多年。但是王籍的這首流傳下來的古詩,其水平對比李杜白等人並不遜色: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