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詩歌發展的源頭,《詩經》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在詩歌史上形成的賦比興的創作手法,以及詩言志、詩緣情的創作傳統,幾千年來一直影響中國的詩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古詩,帶有深刻的批判性思維,時至今日依然值得重讀。
比如本文要說的這一篇,是《詩經》中批判性最強的一首,題目是《國風·魏風·碩鼠》。全文如下: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詩經》當中,很多詩篇都是四言創作的,比如著名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著名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等,這一首《國風·魏風·碩鼠》也不例外。
這首古詩所要表達的內涵很簡單,就是對於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無休止的盤剝的深刻批判。而關於「碩鼠」的比喻一直延伸到現在,對於個別的貪腐分子,也會經常使用這一名詞指代。
在詩中,詩人對於統治階級的貪婪有深刻的批判和厭惡。在三節的開頭之處,分別寫出「無食我黍」、「無食我麥」、「無食我苗」等詩句,表達了對於其貪得無厭盤剝的憤怒。然後通過「三歲貫女」來表示自己長期以來一直供養卻沒有得到任何幫扶,內心非常恨惡。不過隨後詩人也表達了對於「樂土」的盼望,認為自己終將能夠獲得一片樂土,那裡至少沒有如此繁重的盤剝。
幾千年來,這首詩一直在後世流傳,不斷重新煥發生機。因為這是最底層人們生活的呼喚,也是最能接地氣的作品,而且其表達的主旨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所以這首詩的接受程度非常之高。
即便是到了今天,這首詩中的批判性思維還在一直影響著我們。這就是詩經的魅力。
老張嘆曰:詩三百,溯至周、春秋,距今已三千年矣。然觀之,若昨日之事。子曰,詩可以怨。怨詩者,《碩鼠》當為最佳。「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痛心者也!然此,「逝將去女,適彼樂土」,依有「樂土」為盼。三千年久已,今樂土安在?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