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詩經》中批判性最強的一首古詩,今日讀來依然讓人感慨

2020-12-04 百家號

作為我國詩歌發展的源頭,《詩經》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在詩歌史上形成的賦比興的創作手法,以及詩言志、詩緣情的創作傳統,幾千年來一直影響中國的詩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古詩,帶有深刻的批判性思維,時至今日依然值得重讀。

比如本文要說的這一篇,是《詩經》中批判性最強的一首,題目是《國風·魏風·碩鼠》。全文如下: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詩經》當中,很多詩篇都是四言創作的,比如著名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著名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等,這一首《國風·魏風·碩鼠》也不例外。

這首古詩所要表達的內涵很簡單,就是對於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無休止的盤剝的深刻批判。而關於「碩鼠」的比喻一直延伸到現在,對於個別的貪腐分子,也會經常使用這一名詞指代。

在詩中,詩人對於統治階級的貪婪有深刻的批判和厭惡。在三節的開頭之處,分別寫出「無食我黍」、「無食我麥」、「無食我苗」等詩句,表達了對於其貪得無厭盤剝的憤怒。然後通過「三歲貫女」來表示自己長期以來一直供養卻沒有得到任何幫扶,內心非常恨惡。不過隨後詩人也表達了對於「樂土」的盼望,認為自己終將能夠獲得一片樂土,那裡至少沒有如此繁重的盤剝。

幾千年來,這首詩一直在後世流傳,不斷重新煥發生機。因為這是最底層人們生活的呼喚,也是最能接地氣的作品,而且其表達的主旨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所以這首詩的接受程度非常之高。

即便是到了今天,這首詩中的批判性思維還在一直影響著我們。這就是詩經的魅力。

老張嘆曰:詩三百,溯至周、春秋,距今已三千年矣。然觀之,若昨日之事。子曰,詩可以怨。怨詩者,《碩鼠》當為最佳。「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痛心者也!然此,「逝將去女,適彼樂土」,依有「樂土」為盼。三千年久已,今樂土安在?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被貶黃州5年,年近半百的蘇軾依然從容豁達,一首古詩歌頌海棠
    之前我們曾經品讀過蘇軾寫梨花的一首詩歌,「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雖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就寫出了詞人淡看人生的品格。今天我們所分享的這一首宋詩,乃是蘇軾歌頌海棠的一首精彩詩歌。寫下這首詩歌的時候,蘇軾被貶黃州已經是第五個年頭。
  • 孟浩然漂泊他鄉時寫下一首經典古詩,道盡清明的滋味,令人感慨
    他獨自漂泊在他鄉,清明時節到來,因為路途遙遠瑣事在身,不能趕回家中去,清明節時的孟浩然,在他所看所想之中寫下了一首經典的古詩,這首詩有著怎樣的三兩滋味呢,一起來品讀。從這首詩的詩題便能知道,這是詩人在清明節時所看所想之後立即寫下來的,整首詩用詞上比較平淡簡單,但在字裡行間能讀出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奈,以及對於人生的思考,清明時節獨自在外漂泊,這份心境要感同身受來體會,且來細細品讀這首詩。
  • 史上最「懶」的一首詩,全詩39字有36個重複,卻成千古絕唱
    詩歌是一種寄託情懷的文學載體,尤其是在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擅長用古詩去抒發心中所想,這種抒情言志的表達方式,最容易被人接受,同時也能夠體現出一個文人的文學素養,像李白、杜甫等詩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生創作了不少古詩,當我們在閱讀這些古詩的時候,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詩之人的心情,不過在歷史上卻出現了一首
  • 中英雙語探尋《詩經》之美,這樣品讀更有味道
    春天的太陽暖暖地照下來,讓人覺得很舒服。當地一位青年立在城牆角上等著意中人。他的意中是隔壁村子的姑娘,身材苗條,臉蛋紅撲撲的,總愛扎著兩條馬尾辮。上次分別的時候,他們約定今日日上兩竿高時在這裡見面,可是現在太陽都已經快上三竿了,姑娘怎麼還沒有出現呢......戀愛的甜蜜,三千年都是一個味道。
  • 楚辭詩經中唯美的女孩名字,古詩女孩名字大全!
    如何應用楚辭詩經中的唯美的句子為女孩起名字,怎樣應用古詩中的經典名句為女孩起名呢?這也是我們大多數父母起名的母的。名字跟隨寶寶一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給孩子起名字就像是給孩子一個特殊的標記一樣,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下楚辭詩經中唯美的女孩名字,古詩中女孩的名字大全,希望以下內容對寶爸寶媽們起名有所幫助。
  • 《詩經》中一首詩,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最早記載,卻和愛情沒有關係
    不過最早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要追溯到《詩經》裡的一首詩《小雅·大東》,雖然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但卻和愛情沒有關係。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西周中晚期,東方各個諸侯國的百姓,對西周統治者的不滿情緒,諷刺西周王室誅求無已,勞役不息的狀況。全詩一共七章,每一章有八句,結構嚴謹,層次清晰,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非常奇幻瑰麗。
  • 詩經中的一首詩,道出先秦男子擇偶標準:碩大無朋
    從先秦時期起,就有那麼一群人在近觀蒹葭,遠瞻星空。在用詩來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而有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我想詩性就是從《詩經》開始注入我們的基因中吧!《詩經》,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起飛點,也是我們遠古先民的瑰麗展現。通過《詩經》我們可以獲悉祖先的價值觀、生活觀、審美觀等等。由此產生一個問題,先秦時期男子選擇妻子的標準是什麼?
  • 讀《詩經》:採採芣苢——枸杞紅棗車前草甜湯喝起來!
    《芣苢fúyǐ》這首詩,雖然不算《詩經》中最短的,但卻是最有個性的一首。通篇只言一事,即「採芣苢」。這還不算什麼,一首詩、一篇文章只言一事的也很多,奇就奇在通篇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採、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餘全是重疊,不可不謂詩人的獨特個性了。
  • 夏至已至,品味古詩中的半夏時光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早在公元前7世紀,我們的祖先就用土圭測量日影,發現這一天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夏天是生長最重要的時候,萬物繁花漂亮、競相生長,如果它們的生長有聲音,交織在一起,那必是一首最自然、和諧的曲子。
  • 《詩經》成語取名:這十個有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經》!
    這首《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中的「窈窕」指美好的樣子;「淑女」指溫和善良的女子。這是一首讚美美麗而有品行的女子的詩,所謂「詩無達詁」,於《關雎》則可見一斑。從詩的原意看,「窈淑」這個名字,寓意女寶寶溫和善良,美麗又有德行。給人一種文靜、美好、深遠,優美的形象。
  • 宋朝有一首古詩,男子必須順著讀,而女子卻只能倒著讀,聽著熟悉
    宋朝詞人很多,流傳千古有李清照、蘇軾、柳永、王安石等等,想必這位宋朝的小詩人李禺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若不是他寫下了一首千古奇詩,恐怕李禺這個名字都不會出現在歷史當中。詩已經吟成,自己卻遲遲都不敢下筆,酒也不敢喝上一杯,望眼欲穿,等到眼睛都乾枯了……簡簡單單的一首詩,男人和女人卻需要順著、倒著讀,實在是非常有意思,不過「迴文詩」並不是宋朝獨有,西晉時就已經出現,相傳蘇伯玉出蜀地,久而不歸,十分思念妻子,就寫下了《盤中詩》寄給她,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
  •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首樂府古詩不押韻嗎?
    《江南》後面的四句是一種重疊反覆的手法,這種用法最早在《詩經》中就可以看到類似的作品。例如《詩經·伐木》中有句:有酒湑我,無酒酤我。重疊反覆在古詩中並不少見,但是,不押韻就很少見了。我們讀到的古詩基本都是押韻的,江南的後四句詩不押韻,是什麼回事呢?二、押韻我們非常熟悉的曹操《觀滄海》也有這種現象: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 上海復旦附中語文老師:讀古詩文本就是一件偷著樂的事
    如果想在高中階段再多讀點,那就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讀儒家,或讀道家,或讀法家……哪一家讀下來,讀通讀透來,都會讓的靈魂冒出明亮的光輝來。讀書是快樂的,讀古詩文偷著樂吧!問:小時候學古文,老師基本上是讓死記硬背,感覺枯燥無味,長大後才漸漸明白那些文章詩詞的優美,但原來背下的也忘得差不多了。
  • 《詩經》:這首詩一共6行,每一行卻只有一個字不一樣,絕世少見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國風·周南·芣(fú)苢(yǐ)》,《詩經》中的這一首古詩一共6行,每一行只有一個字不一樣,絕世少見。不要說《詩經》中絕無僅有,在後世成熟的詩詞中,能重複到這個程度的,也是比較罕見的。
  • 唐詩三百首中最具風韻的五律古詩,頸聯10個字寫出大自然規律
    這裡面李白,杜甫有很多的作品入選,王維,白居易也是如此。他們有的人留下的作品很多,比如李白,杜甫都有30多首入選,但是有的詩人雖然在唐詩300首當中僅僅入選了一首詩,卻也是非常精彩。比如這位唐代詩人,他只有一首詩入選唐詩300首的,卻堪稱唐詩300首當中最具風韻的五律古詩:且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 這首描寫冬天的經典古詩,大雪紛飛難以入眠,道盡人生悲歡
    又到一年歲末時,冬天的腳步逐漸襲來,詩人謝靈運曾在數九寒天的冬日裡輾轉難眠,望著窗外的大雪和清涼的月光,想起自己一生顛沛流離,若有所思便寫下一首經典古詩。這首詩裡描寫了冬日景象,也訴說了心中三兩事,更多的一份人生感悟,一起來品讀。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我最初知道把「騎」讀作「jì」是上初中語文時學到的一首詩。過華清宮[唐]杜牧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本詩後兩句的意思是,飛騎馳來煙塵滾滾博得妃子歡心的笑,卻沒有人知道是南方送來了鮮嫩的荔枝。這裡「一騎紅塵」中的「騎」,就是指騎馬送荔枝的人,一人一馬謂之騎(讀作「jì」),這樣讀才能表達詩句的真實含義。但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騎字的兩個讀音被合二為一,都讀作「qí」了。
  • 360首古詩串起一年360天 南昌一文學愛好者5年編寫古詩日曆
    採訪中,吳蘭俊透露,自己鍾愛中國傳統文化,但現代人都以陽曆來計算時日,中國的農曆和傳統文化遭受冷遇的現實尷尬讓他覺得很遺憾。在長期的學習中,古代詩歌給了他靈感。孔子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為何不結合農曆的每一個日子,對應一首古詩呢?這樣既可以發揚中國的詩歌文化,也可以喚起人們對農曆和傳統文化的關注與興趣,何樂而不為?
  • 《古詩十九首》中的愛情:情至深處乃忘情丨周末讀詩
    我拿起手機拍了下來,想要發給你,這才記起我們已經快兩年沒有聯繫。我在路邊久久佇立,再看火燒雲的照片,唉,也不過如此。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一首: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花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古詩十九首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詩非一時一人之作,據詩中提到的地名和普遍表達的情緒,大致推測應當為東漢末年亂離時期的文人作品。「庭中有奇樹」是十九首中寫愛情的一首。意思挺簡單,意味卻很深長。第一句就引人深思。庭中之樹,按理乃日日所見之物,何以稱「奇」?這倒讓人覺得奇了。再讀第二句「綠葉發花滋」,可算作對「奇樹」的解釋。
  • 一首四千年的奇詩,共四句,每句兩字,作者不詳,讀來卻豪氣沖天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地位無可撼動,它收集的詩作涉獵久遠、題材廣泛,最早的起於西周初期,最晚的成於春秋中葉,反映了此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堪稱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也就是說,《詩經》距今已三千年之久。然而,它雖是中國詩歌的濫觴,卻敗給了一首更古老的詩,一首四千年的奇詩。《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r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