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討厭了天上的生活偷偷跑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抓回天空,強迫兩人分離,只能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鵲橋上見一次面。
這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引起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感慨,也出現了很多非常經典的關於牛郎織女的詩作。
比如唐代詩人杜牧非常著名的《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宋代著名詞人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不過最早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要追溯到《詩經》裡的一首詩《小雅·大東》,雖然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但卻和愛情沒有關係。
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西周中晚期,東方各個諸侯國的百姓,對西周統治者的不滿情緒,諷刺西周王室誅求無已,勞役不息的狀況。全詩一共七章,每一章有八句,結構嚴謹,層次清晰,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非常奇幻瑰麗。
我們主要看一下記載牛郎織女故事的章節,是第五章和第六章。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juan)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這是第五章,意思就是有人能喝上美酒,有人連米漿都沒得喝。有人身上佩戴著美玉,卻並非是因為他有什麼出色之處。你看天上銀河清澈的可以照人,你看那天上的織女,一天七次來回移動。
「監」同「鑑」,鏡子的意思,在這裡引申為銀河可以當成鏡子來照人。「跂」同「岐」,分叉的樣子,因為織女星是三星組成的星座,呈三角狀。「終日七襄」是因為古人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白天分卯時至酉時共七個時辰,織女星每一個時辰,移動一次,所以稱為「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huan)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求天畢,載施之行。」
這是第六章,意思是織女從早到晚不停地忙碌,卻沒有織出一個好花樣;還有那個亮閃閃的牽牛星,卻不能用來拉車輛。金星在東邊叫啟明星,在西邊叫長庚星,天畢星的柄又彎又長,把網鋪在大路上。
通過這兩張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想像力非常豐富,抱怨織女天天織卻織不出東西,抱怨牽牛看著亮閃閃的卻不能像牛一樣拉車。前面說了這首詩是當時那些小的諸侯國對西周王室的不滿和抱怨,詩人也是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這就是古代文字記載中,最初的織女和牛郎,但和愛情卻沒有一點關係。到了漢朝才逐漸的擬人化,轉化成具體的人物,織女和牛郎的愛情故事,也就在歷史的演繹過程中漸漸成型。
《詩經》的地位益高,成了文人都不敢小覷的聖經。同時先賢聖哲對於《詩經》的解讀甚多,從孔子教《詩》,倡導「思無邪」的思想,至西漢武帝時代,尊經思潮湧起,治經之風大興,《詩》則列入「經」,《詩經》的經學地位確立。
無論是作為「詩」也好,作為「經」也罷,都推動《詩經》學的不斷發展,形成了璀璨的《詩經》文化。同時,也讓《詩經》越發的嚴肅起來,離普通大眾越來越遠。
而在《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中,作者另闢蹊徑,將之作為一個個的故事看待,讓嚴肅的學術問題變為通俗易懂的大眾文學,人人都能讀得懂,看得透。
在回望周禮文明、回歸傳統文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將傳統文化以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使廣大讀者以直觀、直接的閱讀體驗來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本「故事書」,不僅讓這些鮮活的形象躍然紙面,而且也科普了不少相關知識,真正稱得上打通了抵達《詩經》的最後一堵牆,讓讀者更容易與先人們產生共鳴。
現在購買的話只需39.5元即可,還送一本《楚辭是一本故事書》,折算下來一本就十幾塊錢,喜歡《詩經》的朋友們一定不可錯過!品讀《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喚醒當下我們沉睡的詩性和情感,我們失去的一切在這裡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