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織女星被稱為「天琴之星」,是命運安排給俄耳甫斯的愛情悲劇的見證;在古代中國,織女星的故事則是堅貞愛情的讚歌。
《赫維留星圖》改編的天鵝座與天琴座星圖
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每年盛夏將逝,初秋漸臨的時節,入夜後,天琴座的織女星正高懸於天頂附近,銀河從織女的身邊靜謐地流過。這是一顆0等的華美明星,和不遠處的天津四、牽牛星隔河而望,組成了標誌性的夏夜大三角。
在中西方各國,孩子們往往會在8月的夜晚隨父母長輩到戶外乘涼觀星。仰望織女,在中國,大人們會為孩子講述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古老傳說;在歐美各國,孩子們也會知曉,天琴是一個悽美愛情故事的見證。
天界的判官
有很多學者認為,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獻中就已經有了織女星的記載,甚至有人認為它的古代名稱可追溯至萬餘年前。隨著地軸指向的進動和時間的推移,歷史上的北極星也在緩緩更替。如今的北極星是小熊座α,但是在大約12000年前,織女星才是最接近北天極的恆星。儘管那時文字尚未發明,但是根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後世美索不達米亞古老語言中織女星的名稱卻反映了它曾作為北極星的事實。在阿卡德語中,它被稱為「天空的生命」,而在亞述語中,它的名稱含義則是「天空的法官」。
有人聲稱,在古巴比倫文獻中發現過它被稱為Dilgan,意思是「光的信使」,不過這一名稱也被用作稱呼許多其它亮星。
天琴之星
在託勒玫四十八星座體系中,已有天琴座的一席之地。織女星在古希臘語中被稱為Lura,而在拉丁語中被稱為Lyra,實際上Lyra正是後世西文中對整個天琴座的稱謂。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織女星以其明亮而被視作整個天琴座的代表,因此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將其稱為「天琴之星」。
現代西文將織女星稱為Vega,這一稱謂的直接來源是阿拉伯語。有人認為更符合阿拉伯語的轉寫應當是Wega,這種寫法也時常能夠在書籍中見到。Vega在阿拉伯語中的原意是降落的老鷹,倘若追溯其更久遠的源頭,似乎來自於古埃及,據說古埃及人將織女星視為一隻禿鷹,而古印度也有類似的觀念。
對於古羅馬人而言,織女星是與確定季節有關的重要星辰,當它在清晨時分落下地平,就意味著夏季結束,初秋來臨了。著名政論家西塞羅在批評凱撒的改曆法令時,還提到過織女星的升起時刻。
在太平洋上,玻里尼西亞人也曾用織女星作為新年來臨的標誌,不過後來被昴星團所取代。
天琴的故事
在古希臘神話中,天琴座的由來是最悽美的愛情故事之一,是一位傑出樂手愛情的見證。
傳說俄耳甫斯是太陽神兼音樂之神阿波羅和司掌文藝的繆斯女神卡利俄珀之子。他具有絕頂的音樂才能,他的樂器也來歷不凡,是信使神墨丘利用一隻神龜的背殼親手所制。俄耳甫斯雖然不是勇武的戰士,但是憑著出神入化的音樂技能,也參與建立過許多不朽的英雄業績。
當伊阿宋奪取金羊毛時,是俄耳甫斯彈奏豎琴,憑著樂歌讓看守金羊毛的毒龍入眠。當伊阿宋一行在海上遇見以美妙歌聲誘惑水手的女妖塞壬時,是俄耳甫斯奏響豎琴,憑著雄壯的歌聲驚醒了同伴。當海上驚濤駭浪將打翻船隻時,又是俄耳甫斯以琴歌向神後禱告,使風浪平息。
然而這位樂手的愛情故事卻是極其不幸與悽豔的。他的妻子是美麗活潑的仙女歐律狄刻,他們的感情非常堅貞。有一天,歐律狄刻正在山野中漫步,有位年輕的牧人陶醉於她的秀美容顏,竟然發瘋般地追逐她。歐律狄刻慌亂中不慎踩到一條毒蛇,被毒蛇咬傷腳踝,很快就毒氣攻心去世了。
噩耗傳來,俄耳甫斯對忘妻久久難以忘情,於是懷抱著豎琴,走下了冥府。他的悲哀樂歌馴服了看守地獄的三頭犬,令冥後淚流滿面,也感動得冷酷無私的冥王哈迪斯悽然嘆息。冥王實在不忍繼續聆聽他的哀歌,破例決定將歐律狄刻交給俄耳甫斯帶回人間復活。但冥王告誡他:「在未出我的領國之前,只能讓她跟隨著你,切不可回頭看她。」
俄耳甫斯欣喜萬分,領著愛妻重返人間。在即將踏上人間之際,俄耳甫斯掛念愛妻心切,竟然忘記了冥王的告誡,回頭觀望歐律狄刻是否被落下。轉瞬之間,死神的長臂就來到他們面前,無情地將歐律狄刻拉回了冥府。
從此,俄耳甫斯心灰意冷,隱居在山野間再也不問世事。可是他卻因此得罪了酒神,被信仰酒神的瘋狂婦女們殺死並分屍。天神宙斯垂憐他的音樂才能和英雄業績,於是將他生前的樂器升上天空,這就是天琴座。
俄耳甫斯的悲劇也透著濃烈的宿命意味,反映了古希臘神話中恆久的命運意識。
16世紀荷蘭繪圖學家墨卡託繪製的天鵝座與天琴座星圖
華夏典籍中的織女
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這大概是每個中國孩子最早聽說的傳統故事了,每個中國人都對它耳熟能詳,因此牽牛星和織女星也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星宿之一。而與這一故事相關的七夕,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傳統佳節之一。
早在西周時期成詩的《詩經·大東》篇中,就記載了牽牛和織女的星名:「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天漢之後緊接著描寫織女和牽牛,表明了這兩個星官與銀河之間有著密切的位置關係。而織女和牽牛也因此詩的流傳,被證實為最早被中國人認識並書於典籍的恆星之一。
在觀象授時的古老年代,織女作為全天最亮的恆星之一,無疑會受到人們的關注。《夏小正》相傳是孔子整理過的上古曆法典籍,其中記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鄉。」說明了織女曾是人們賴以觀象授時的標誌之一。而此書將織女星作為七月初昏的標誌性星辰,或許也是後世七夕節禮俗的一個來源。
織女星是生產勞動意味最強的天上星官之一。它的命名,說明了中國人很早就開始養蠶紡織的歷史事實。織女星在中國星官體系中被稱為織女一,它和左右兩顆小星合稱為織女星官。《墨子》曰:「亭三隅,織女之。」其意是織女三星組成了一個三角形,有人認為這是將織女三星視作紡織用的飛梭(但民間星座中的飛梭星則在銀河對岸)。在星佔上,織女的意義也多與紡織相關,兼有主瓜果等事。《石氏星經》曰:「織女主經緯絲帛之事。」《春秋合成圖》說:「(織女)主瓜果,收藏珍寶,以保神明。成衣、立紀、故齊,製成文繡應天道。」
然而織女星在星佔中的身份意象卻並非普通的勞動婦女,而是天帝的后妃或公主,象徵著人間的后妃。《石氏星經》曰:「(織女)大星,皇聖之母,二小星者,太子、庶子之位也。三星俱明,天下和平。」《春秋合成圖》則稱:「織女,天女也。」
漢畫像磚上的牛郎織女拓片
從棄婦詞到堅貞的愛情
《詩經·大東》中已經提到了織女和牽牛兩大星辰,有人認為這就是後世的牛郎織女故事或其原型。但這首詩並未明確地表明兩者有夫妻或情人的身份,也沒有其它先秦文獻的佐證,只能猜測它對這個故事或許有過啟發作用。
那麼牛郎織女的故事產生於何時呢?學者們曾經對此莫衷一是,提出過先秦說、西漢說、東漢說、魏晉說等許多說法。1975年,在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簡》讓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
《睡虎地秦簡》是戰國晚期至秦始皇時期的秦國文書,其中有兩條簡文與牛郎織女的故事相關:「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戌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這兩段文字都是當時的擇日之術,表明丁丑、己丑、戊申、己酉都是不利於嫁娶的日期。簡文中的信息表明,在戰國中晚期,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廣為流傳,甚至影響到了當時的佔卜。但是和今天不同的是,秦簡中的牛郎織女故事是一個關於棄妻的悲劇,而不是後世謳歌堅貞愛情的悲喜劇:牛郎娶妻後不滿三年,便離家出走,拋棄了織女。
那麼這個故事的主題又是如何由棄妻轉變為愛情讚歌的呢?要梳理清楚其中的詳情,還必須有更多考古資料,但這一轉變在東漢中期以前就應當已經完成。在《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一篇:「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詩一般認為成於東漢,其中的描述,似乎已非遭棄夫人的怨歌,而是不得與心上人相會的哀語。
根據《淮南子》《風俗通》等文獻的記載,鵲橋相會的故事元素最晚在西漢時期也已加入了這個故事。
夏季大三角(知道哪顆是織女星?攝影 / 公爵)
拜星星~
撰文/吳蘊豪 編輯 / 懷塵
星辰大海自助套餐(‵﹏′)
1、回復「英仙座」可以看到2018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合集,近百顆流星與你一期一會。
2、回復「日偏食」可以看到2018年8月日偏食全程實錄
3、回復「火星大衝」可以看到15年一遇的2018年火星大衝實錄【2018年7月】
4、回復「月全食」可以看到本世紀最長血月月食實錄【2018年7月】
5、回復「藍月亮」可以看到2018年1月的「超級藍月月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