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作為2020年科技活動周的特色活動,「仰望星空」科學之夜今晚在北京天文館上演。8月25日正值中國傳統的七夕佳節,參觀者在天文科普工作者的指導下觀測了「七夕」夜的美麗星空。
今晚,特邀的科技工作者、外國專家、科普講解員、醫務工作者、大中小學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等奉獻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仰望星空」科學故事會。在天象廳,北京天文館副館長齊銳帶領觀眾追隨球幕影像遊歷星空,講述星空的科技故事。天文館A館B館的常設展覽同步開放,家長與孩子體驗了「一帶一路」科普展演。
小朋友和「太空人」互動。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天文館還架設了專業天文望遠鏡,供觀眾觀測七夕夜的美麗星空。據天文館科技輔導員張鑫介紹,進入夏季後,每當晴天的晚上,位於北半球中緯度附近的人們抬頭就可以看到「織女星」正在頭頂,散發著白色耀眼的光芒。「織女星」屬於織女星官,該星官由三顆星組成,大家常說的「織女星」,就是這個星官最亮的「織女一」。古人用河鼓3星中最亮的「河鼓二」來代表「牛郎星」。
織女星官和河鼓星官都屬於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牛宿,牛宿是二十八宿中唯一一個以動物命名的宿。「織女」和「河鼓」中間還有兩個星官——「輦道」和「漸臺」。「輦道」是車輦來往的道路,「漸臺」一般指的是建在水邊的高臺,也代指古代天文臺,負責漏刻計時。
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銀河橫跨星空,相傳這天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這一天就是七夕節,古時候婦女們會在這天祭拜織女星,乞求織女賜予自己靈巧的雙手,因此被稱為「乞巧節」。
小朋友用天文望遠鏡觀看夜空。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星佔學是被朝廷所壟斷的,百姓間口口相傳的民間星官與官方的存在很大區別。在民間,人們把河鼓3星中間的「河鼓二」想像成是牛郎,兩邊是他們的孩子,所以河鼓3星又叫「扁擔星」。而且「河鼓二」還被稱為「牽牛」,比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但在古代的官方典籍中根本就沒有「牛郎」一說,而且「牽牛」在文獻中也多指牛宿。
據北京天文館科普教育部主任楊斌介紹,在夏季的夜空中,織女星、牛郎星(河鼓二)和天津四(天鵝座α)會組成一個三角形,被稱為「夏季大三角」。由於三顆星都非常亮,只要避開強烈的城市燈光幹擾,就能看到這個明顯的幾何圖形。
他說,夏季觀看「大三角」時間非常友好,天氣晴朗的時候,晚上八九點仰望星空,就可以在略微偏東的方向看到。織女星、牛郎星(河鼓二)位於銀河兩側,非常容易辨識。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協作記者 吳寧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