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四千年的奇詩,共四句,每句兩字,作者不詳,讀來卻豪氣沖天

2021-01-09 解憂文史

詩歌形式是順應時代而不斷發展的,我們見證了唐詩宋詞的無上光榮,但同時也不應忘記《詩經》、《楚辭》的鮮花著錦,正是先秦詩歌以及樂府漢賦的引導鋪墊,才催化了唐宋的雪月風花,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自此劃上句點。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地位無可撼動,它收集的詩作涉獵久遠、題材廣泛,最早的起於西周初期,最晚的成於春秋中葉,反映了此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堪稱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也就是說,《詩經》距今已三千年之久。然而,它雖是中國詩歌的濫觴,卻敗給了一首更古老的詩,一首四千年的奇詩。

《彈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ròu)。

這首詩屬於上古歌謠,即產生於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的民間歌謠,比《詩經》更加久遠,由於大多是人們口口相傳,很少見於文字,所以上古歌謠能夠流傳下來並被記錄在冊的鳳毛麟角。上古社會還未形成社會的概念,人的首要任務是生存,因此這時期的歌謠基本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上古歌謠的創作相當粗獷,什麼形式體裁、平仄韻律一概不達,而是呈現出字句簡短、節奏明快、語言質樸的特點。《彈歌》也不例外,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非常帶感。那麼這首僅有八個字的詩寫的什麼內容呢?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十分豐富。

《彈歌》反映的是原始居民的狩獵生活,別看每一句只有兩個字,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皆是動賓結構的短語,四個動賓短語連成一首詩,每一個都描繪了一幅聲勢浩大的場景,由此可見其中的故事有多麼錯綜複雜。

斷竹,續竹

講述的是製作狩獵工具的過程,共分兩步。第一步是「斷竹」,即砍伐竹子。假如詩意只分析到這兒,那麼這首詩就變得毫無意義了。所謂意境,就是能夠引起讀者詩意的聯想與身臨其境的想像。我們可以想像到:在中國南方某片茂密的竹林之中,一群裹著樹葉、獸皮的原始先民正砍伐著竹子,揮汗如雨。

「續竹」是製作工具的步驟,這一句所作的省略那就更多了。按照正常的工序,竹子被砍回去之後,首先要做一定的處理,比如去葉、削枝、破竹成片等等;其次,以竹片製作武器「彈」,用什麼來連接和組裝呢,草繩還是獸皮?「彈」的樣子如何,像彈弓還是弓箭?這些作者都一一省略,只留給讀者無窮的想像。

但這只是我們的考慮,其實作者根本不需要寫出這些隱藏的步驟和訊息,因為生活在當時的人自然對省略的信息清清楚楚,只是作為後來者的我們需要理解來龍去脈,所以腦海裡才會衍生出這些原始氣息濃鬱的畫面。工具製作完成,接下來是打獵。

飛土,逐宍

「飛」是發射,「土」是用泥和起來的彈丸,而發射的工具則是前文用竹所制的彈弓。不過,這「土」究竟如何製作才能擊傷獵物,作者仍舊沒有說明。「宍」通肉,即飛禽走獸,當然「逐」的前提條件必須是野獸被「土」打中了,否則追逐是無意義的。這首《彈歌》描繪了遠古人類生存的場景,畫面感非常強。

同時,別看此詩是歷史悠久的先秦民歌,但其中也講究韻律的搭配:二言詩以兩字一頓,顯得節奏明快,凝重有力,而且二「竹」、「逐」等字音的收韻,更增強了詩句的凝重與厚重,讀起來更有氣勢,仿佛一股滿滿的遠古氣息撲面而來。再聯想到先民手握彈弓塵土飛揚追逐野獸的畫面,那真可謂威風凜凜、豪氣沖天。

相關焦點

  • 三句半最早源自十七字詩,這類詩讀來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
    讀起來因為前後意境反差極大,形成意料不到的效果,往往引人捧腹大笑。而這種形式其實很早就有了,是由古代的「十七字詩」改變而來的。十七字詩,又叫做「無賴體」,俗稱「瘸腿詩」、「吊腳詩」等。「十七字詩」屬於誹諧詩體,全詩共四句,前三句均為五字,末句為兩字,共十七字。「十七字詩」也因此而來。
  • 李清照大膽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霸氣沖天,才女當真不簡單
    李清照大膽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霸氣沖天,才女當真不簡單做為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千古第一才女之名可不是蓋的。曾經有人排了個宋代詞人排行榜,做為唯一上榜的女性,她力壓秦觀和晏殊,排名第五。前五分別是蘇軾,辛棄疾,柳永,歐陽修。李清照的詞清新自然,朗朗上口,卻總是能於平淡中見濃烈,於細微處見真情,與男性詞人相比,別有一番味道。
  • 歷史上,殺氣最重的一首詩,28個字字字如刀,出自一秀才筆下!
    談及秋日,菊花是秋天之花魁,那千奇百狀的花色幾千年來曾吸引了多少詩人,為其作詩、作詞、作賦。從李商隱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到元稹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再到唐伯虎的「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菊花在詩人筆下,成了秋天之精靈,更成為心底最純情的寄託。或讚美,或描摹,無不恰到好處。
  • 宋代最詭異的一首奇詩,男人必須順著讀,女人一定要倒讀!
    不過,今天我們要來說到的是宋朝的一個小詩人,他在歷史上雖然默默無聞,可但凡說起來有這麼一首詩,人們都會驚嘆於此人的才華,而這首千古第一奇詩,男人一定要順著讀,而女人則要倒著讀。這位詩人就是李禺,說起他的名字大部分人都不熟悉,他有寫過一首迴文詩,這首詩叫《兩相思》,從詩詞中不難發現李禺是個滿腹才氣的詩人。
  • 李白最自負的一首詩,當真是:豪邁輕狂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
    在本詩中,大鵬被詩仙賦予了自由,奔放的精神寄寓,也是李白驚濤駭世理念的象徵。縱觀少年李白,不乏輕狂豪放之徑,自出蜀之道,便胸懷大志,自負無比,且深受莊子哲學的影響,追求極致的浪漫,大鵬是其理念的寄託所在。《上李邕》此詩作於李白成名之前,詩人當時受盡了世人的嘲笑譏諷,等到李白雲遊四海,名滿天下後,再讀此詩,甚感世道無常,煞是諷刺!
  • 古代最詭異的一首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意思卻完全相反
    一提到古代詩歌,咱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唐詩,甚至誤以為從唐朝開始才有詩的出現。任何一種文化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即起源、發展和鼎盛,詩歌當然也不例外。其實,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時期,就已經有了詩的雛形,《詩經》裡的很多佳作足以證明,只不過是在唐朝達到頂峰,李太白、杜甫及白居易等大批詩人很空出世。
  • 詩鬼最為「詭異」的一首詩,全詩共14句,卻有12句是三字句
    那麼,這些著名的鬼詩,到底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奇特感情呢?這也是後世爭論不休的問題之一。下面的這一首《蘇小小墓》便是其最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讓我們通過這首詩,來感受一下李賀的鬼才吧!蘇小小是南齊時期錢塘江地區著名的歌妓,距離李賀生活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許多年,蘇小小也早已成為香魂一縷,但是在李賀筆下,卻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悽迷的景象,將蘇小小忽隱忽現、意蘊深遠的鬼魂形象刻畫了出來。
  • 蘇軾膾炙人口的一首詩,全是千古名句,值得一讀再讀
    畢竟作為入選語文課本的一首古詩,我們打小就被要求背誦全文,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了。不過相信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再次品讀《題西林壁》的時候,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見解。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改遷汝州(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途經九江時,曾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題西林壁》便是蘇軾此次遊覽廬山後的一個總結。所以蘇軾這首詩蘊含著的深刻哲理,便盡都在他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中。然後,我們再來具體看看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高手寫下千古奇詩,順著能讀,倒著也能讀,男女看的意思還不一樣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它便是迴文詩。至於迴文詩的釋義,《樂府古題要解》中有明確記載:「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順著能讀,倒著也能讀,都可以成詩。迴文詩的特色,便在於它的反覆詠嘆,可以更好的達到詩人「言志述事」的目的。
  • 這首詩用歌行古體,自創新題,讀來讓人發揚蹈厲、卓然興起
    本文由作者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每日一首詩詞。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咱們來欣賞陸遊的詩。乾道九年,陸遊時年四十九歲,奉調至嘉州。其年冬十月,他創作了《金錯刀行》這首詩。「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京城,我結交的都是有奇才異能之士,我們意氣相投,並用遠大的理想來相互砥礪,都願為報效國家而同赴生死。「京華」,京都;「奇士」,有奇才異能的人。「意氣」,豪邁的志氣;「相期」,互相期望、共同勉勵。可見詩人的追求在那個時代並不是孤立的,與他志同道合的也頗有其人。
  • 解讀虞世南《蟬》:託物寓意、借物明志的一首經典小詩
    歷三朝而不倒,壽終正寢,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在他的一首詩《蟬》中,他以蟬自喻,形象地表達了做人應以內在品行高潔為美,而不應依靠權勢、地位來襯託。 這首詩短短20個字,第一句5個字簡潔總結蟬的特徵,「垂緌(ruí)」兩字,既指蟬的兩須狀態,更暗指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這句以蟬飲清露來生存的特徵來暗示為官之人應清廉。 第二句描寫蟬的鳴叫,「疏桐」在這裡暗喻清高、高潔,蟬的鳴叫來自於清高之地,只有高潔的人,聲名才能遠播。
  • 唐詩中最唯美的一首詠月,短短的四句,讀來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一首比較冷門的詠月詩,那便是劉方平的《月夜》,這首詩其實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更是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讀來也是朗朗上口,儘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才二十八個字,但是讀來卻是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也正此詩,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月夜》唐代:劉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 蘇軾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奇詩,順著讀是天亮了,倒著讀是天黑了
    在中國古代,詩和詞都是古人用來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因為有出色的才學,所以古時候的許多詩人能夠出口成章,留下一些如今還朗朗上口的經典作品。在古詩許多的體裁中,迴文詩是一種比較獨特的體裁,簡單來說,迴文詩就是利用漢語詞序的迴環往復來作成一首詩,也稱作「回文體」。
  • 「詩鬼」最詭異的一首詩,膽小的請繞道,千萬不能輕易去讀!
    但是這些也是非國人不能理解的厚重傳承,尤其是到了唐朝和宋朝,中國的詩歌基本是達到了巔峰,出現了李白、杜甫、蘇軾、李賀等一系列的優秀人物,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李賀最恐怖的一首詩,膽小的不要輕易讀哦! 李賀的詩詞可以說是讓人耳目一新,他喜歡用神話故事來襯託諷刺現在的社會現實,其中最出名的一首應該是《蘇小小墓
  • 《賦得古原草送別》前四句我們都會背,那後四句呢?你會背嗎?
    其實說到這首詩,我們大部分人最熟悉的還是前面四句。其熟悉程度,就好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樣,可以說是上至老人,下至孩童,沒有人不知道這首詩!這麼經典的一首詩,你敢信白居易寫它時才16歲?這首詩是白居易的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 楊萬裡最唯美的一首詩,短短的四句,卻是寫出了世間最美的荷花!
    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詩人的一片深情,還有對於事物細膩的觀察,如果沒有那份細膩的觀察的話,自然是寫不出那些經典的名篇佳作。雖然後世對於宋詩是多有爭議,認為宋詩失去了詩原有的特性,一味地去以說教為主,還融入進了思想,使得這些作品看似充滿了哲理,但很顯然沒有唐詩那種風韻。
  • 李益的這首詩,寫湘女的多情,短短四句很有民歌風味
    今天給大家分享李益的一首《鷓鴣詞》,感受湘女的相思情懷。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又看到長著錦色亮麗羽毛的鷓鴣。湘江水緩緩流淌,歷史悠悠的 前行,想當年屈原抱石沉江,行吟江畔,留下了忠肝義膽也有千古的思念。賈誼胸懷韜略,卻早妒忌,貶謫長沙,謫居三年,成千古奇冤。這條河流淌了千年,往事悠悠迴蕩在江畔。
  • 孟浩然流傳最廣的一首詩,堪稱描寫自然的千古絕唱!
    他一生著詩二百餘首,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便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春曉》。全詩如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據記載,孟浩然早年間隱居鹿門山,《春曉》便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這首隻有短短二十個字的詩,它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人人去傳誦它,探討它。
  • 幾首詩詞堪稱驚豔之作,已不知其作者,最喜歡的還是最後一首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還有許多心裡話都不說了,只願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賞析: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儘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詩譜》),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覆低徊,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首句五字,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
  • 上學時被詩中景色所震撼,現在讀來,委婉含蓄的願望才最觸動人心
    ,這樣的作品被稱為幹謁詩。唐代詩人朱慶餘就曾在臨考前寫了一首《近試上張籍水部》,送給了當時的水部員外郞張籍,從而得到張籍的賞識,對他的才華給予莫大認可。今天我們分享的孟浩然的這首幹謁詩,是他在考試落榜之後,為推薦自己寫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的,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引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