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形式是順應時代而不斷發展的,我們見證了唐詩宋詞的無上光榮,但同時也不應忘記《詩經》、《楚辭》的鮮花著錦,正是先秦詩歌以及樂府漢賦的引導鋪墊,才催化了唐宋的雪月風花,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自此劃上句點。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地位無可撼動,它收集的詩作涉獵久遠、題材廣泛,最早的起於西周初期,最晚的成於春秋中葉,反映了此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堪稱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也就是說,《詩經》距今已三千年之久。然而,它雖是中國詩歌的濫觴,卻敗給了一首更古老的詩,一首四千年的奇詩。
《彈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ròu)。
這首詩屬於上古歌謠,即產生於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的民間歌謠,比《詩經》更加久遠,由於大多是人們口口相傳,很少見於文字,所以上古歌謠能夠流傳下來並被記錄在冊的鳳毛麟角。上古社會還未形成社會的概念,人的首要任務是生存,因此這時期的歌謠基本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上古歌謠的創作相當粗獷,什麼形式體裁、平仄韻律一概不達,而是呈現出字句簡短、節奏明快、語言質樸的特點。《彈歌》也不例外,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非常帶感。那麼這首僅有八個字的詩寫的什麼內容呢?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十分豐富。
《彈歌》反映的是原始居民的狩獵生活,別看每一句只有兩個字,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皆是動賓結構的短語,四個動賓短語連成一首詩,每一個都描繪了一幅聲勢浩大的場景,由此可見其中的故事有多麼錯綜複雜。
斷竹,續竹
講述的是製作狩獵工具的過程,共分兩步。第一步是「斷竹」,即砍伐竹子。假如詩意只分析到這兒,那麼這首詩就變得毫無意義了。所謂意境,就是能夠引起讀者詩意的聯想與身臨其境的想像。我們可以想像到:在中國南方某片茂密的竹林之中,一群裹著樹葉、獸皮的原始先民正砍伐著竹子,揮汗如雨。
「續竹」是製作工具的步驟,這一句所作的省略那就更多了。按照正常的工序,竹子被砍回去之後,首先要做一定的處理,比如去葉、削枝、破竹成片等等;其次,以竹片製作武器「彈」,用什麼來連接和組裝呢,草繩還是獸皮?「彈」的樣子如何,像彈弓還是弓箭?這些作者都一一省略,只留給讀者無窮的想像。
但這只是我們的考慮,其實作者根本不需要寫出這些隱藏的步驟和訊息,因為生活在當時的人自然對省略的信息清清楚楚,只是作為後來者的我們需要理解來龍去脈,所以腦海裡才會衍生出這些原始氣息濃鬱的畫面。工具製作完成,接下來是打獵。
飛土,逐宍
「飛」是發射,「土」是用泥和起來的彈丸,而發射的工具則是前文用竹所制的彈弓。不過,這「土」究竟如何製作才能擊傷獵物,作者仍舊沒有說明。「宍」通肉,即飛禽走獸,當然「逐」的前提條件必須是野獸被「土」打中了,否則追逐是無意義的。這首《彈歌》描繪了遠古人類生存的場景,畫面感非常強。
同時,別看此詩是歷史悠久的先秦民歌,但其中也講究韻律的搭配:二言詩以兩字一頓,顯得節奏明快,凝重有力,而且二「竹」、「逐」等字音的收韻,更增強了詩句的凝重與厚重,讀起來更有氣勢,仿佛一股滿滿的遠古氣息撲面而來。再聯想到先民手握彈弓塵土飛揚追逐野獸的畫面,那真可謂威風凜凜、豪氣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