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美到令人窒息的詩詞,到了如今,已不知道其作者,但詩詞本身具有的力量,終究沒有少一分歷史的美好。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譯文: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裡,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麼時候?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築巢還在南枝頭。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飄蕩遊雲遮住了太陽,他鄉的遊子不想回還。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還有許多心裡話都不說了,只願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賞析: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儘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詩譜》),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覆低徊,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首句五字,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行行」言其遠,「重行行」極言其遠,兼有久遠之意,翻進一層,不僅指空間,也指時間。於是,復沓的聲調,遲緩的節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痛苦傷感的氛圍,立即籠罩全詩。「與君生別離」,這是思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回憶,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壓抑不住發出的直白的呼喊。詩中的「君」,當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遠行未歸的遊子。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譯文:那遙遠而亮潔的牽牛星,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織女正擺動柔長潔白的雙手,織布機札札不停地響個不停。因為相思而整天也織不出什麼花樣,她哭泣的淚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清淺淺的銀河,他倆相界離也沒有多遠。相隔在清清淺淺的銀河兩邊,含情脈脈相視無言地痴痴凝望。
賞析:這首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而不得相見的故事,抒發了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心情。此詩描寫天上的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視點卻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他們夫婦的離別之苦。開頭兩句分別從兩處落筆,言牽牛曰「迢迢」 狀織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見義,不可執著。牽牛也皎皎,織女也迢迢。他們都是那樣的遙遠,又是那樣的明亮。但以迢迢屬之牽牛,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遠在他鄉的遊子,而以皎皎屬之織女,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性的美。最後四句是詩人的慨嘆:「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並不遠,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盈盈」或解釋為形容水之清淺,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脈脈」都是形容織女。「脈脈不得語」是說河漢雖然清淺,但織女與牽牛隻能脈脈相視而不得語。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譯文: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賞析: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複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單調,迴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反覆詠嘆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字面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譯文:楊柳青青,枝葉垂到了地上。楊花漫漫,在空中紛亂地飛舞。送別的時候眼裡的柳條折盡,楊花飛絕。請問遠行的人什麼時候回來呢?
賞析: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流傳至今。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麼時候回來呢?末兩句寫春已歸去而人未歸來。折柳,本意在贈別;今柳條折盡,則意味著離別已久,睹舊物而懷遠人。飛花,本意指春暮;今楊花飛盡,則意味著春歸已久,覺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題旨,問夫歸否;說明她已憂思滿懷,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巖迸湧而出。其氣度韻味,自不尋常。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此時表面是送別詩實際表達的是對隋朝滅亡的詛咒,因為隋煬帝姓楊 。
《望江南·天上月》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
夜久更闌風漸緊。
與奴吹散月邊雲。
照見負心人。
譯文:遙望著窗外,朦朧的月亮就好像一團白銀。夜深人靜,身邊風聲漸緊。月亮被烏雲遮住了。風呀,請你吹散月亮邊上的烏雲,讓它照到我那負心漢。
賞析:這首敦煌曲子詞,是一首失戀者之怨歌,或是一首民間怨婦詞。但僅僅指出其中的怨意,是很不夠的;還須體味詞中蘊含的那一份痴情,須看到女主人公對「負心人」尚未心死,才能夠味。前兩句寫景而兼比興。「天上月」一一是思婦隔窗所見。身處室內I也能見月,表明月已升高,時屆更深。更深而望月,反轉來襯託思婦之無寐。夜深不寐,進一步暗示人被相思所苦。從開頭兩句到下面兩句,詞意有個跳躍,形成一處空白,這就是夜闌天變,月被雲遮,晦暗不明,所以下文有呼風驅散「月邊雲」之語。詞中女子似未感覺到風起正是天變雲生的徵兆,反而寄望於風,求它「與奴吹散月邊雲」,痴態可掬。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她急於讓明月「照見負心人」。然而「照見」又如何,卻不更說,意極含混,卻能啟發讀者尋思。「聽話聽反話,心愛叫冤家。」即便罵對方為「負心人」,也未必是決絕語,反而見出自己的未能忘情。
《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譯文:庭院裡一株佳美的樹,滿樹綠葉襯託著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著樹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花香充滿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間,可是天遙地遠,沒人能送到親人的手中。並不是此花有什麼珍貴,只是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賞析:這首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的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由樹及葉,由葉及花,由花及採,由採及送,由送及思。全詩八句,可分作兩個層次,每四句為一個層次。前兩句詩「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天的庭院裡,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託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這是環境描寫,寫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這裡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閨中的,是一首表現思婦的閨怨詩。
《鳳求凰·琴歌》
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譯文: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見了她的容貌,就此難以忘懷。一日不見她,心中牽念得像是要發狂一般。我就像那在空中迴旋高飛的鳳鳥,在天下各處尋覓著凰鳥。可惜那美人啊不在東牆鄰近我以琴聲替代心中情語,姑且描寫我內心的情意。何時能允諾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希望我的德行可以與你相配,攜手同在一起。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無法與你比翼偕飛、百年好合,這樣的傷情結果,令我淪陷於情愁而欲喪亡。
賞析:此詩表達相如對文君的無限傾慕和熱烈追求。相如自喻為鳳,比文君為皇(凰),在本詩的特定背景中有多重含義。其一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雄曰鳳,雌曰凰。古人稱麟、鳳、龜、龍為天地間「四靈」,(《禮記·禮運》)鳳凰則為鳥中之王。《大戴禮·易本名》云:「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長卿自幼慕藺相如之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當時文壇上已負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絕非等閒女流。故此處比為鳳凰,正有浩氣凌雲、自命非凡之意。「遨遊四海」更加強了一層寓意,既緊扣鳳凰「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風穴」(郭璞注《爾雅》引天老雲)的神話傳說,又隱喻相如的宦遊經歷:此前他曾遊京師,被景帝任為武騎常侍,因景帝不好辭賦,相如志不獲展,因借病辭官客遊天梁。梁孝王廣納文士,相如在其門下「與諸生遊士居數歲」。後因梁王卒,這才反「歸故鄉」。足見其「良禽擇木而棲。」其二,古人常以「鳳凰于飛」、「鸞鳳和鳴」喻夫妻和諧美好。如《左傳·莊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佔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鏗鏘。」此處則以鳳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愛,而「遨遊四海」,則意味著佳偶之難得。其三,鳳凰又與音樂相關。如《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又《列仙傳》載: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蕭史吹簫,鳳凰皆來止其屋,穆公為作鳳臺,後弄玉夫婦皆乘鳳而去。故李賀嘗以「崑山玉碎鳳凰叫」(《李憑箜篌引》)比音樂之美。文君雅好音樂,相如以琴聲「求其凰」,正喻以琴心求知音之意,使人想起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的音樂交浪,從而發出芸芸人海,知音難覓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