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梅、正月楊、二月杏、草木萌動;東風解凍、雷乃發生、清明斷雪、穀雨斷霜;候雁北、倉庚鳴、玄鳥至、鳴鳩拂羽……這些關於時令的物語已鮮有人應用。那麼,如果將農曆中的節氣、物候與中國詩歌文化結合,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南昌,就有一位名叫吳蘭俊的中國古典文化愛好者,將農曆與古代詩歌相結合,編纂了一本古詩日曆,通篇閃爍著智慧的靈光,曆法文化與詩歌風韻水乳交融,令人讚嘆。
為了編寫古詩日曆,吳蘭俊翻閱了大量古詩集
鍾愛天文曆法編寫古詩日曆
見面伊始,提及曆法,吳蘭俊娓娓道來。他說,「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又細分為三候)是我們中國獨有的曆法,它把天象自然與農耕時代人們的生活作息做了精密的安排,這是何等偉大的發明與設計!直到今天,二十四節氣依舊是日曆上不可或缺的生活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四節氣對我國農耕文化的貢獻,絲毫不亞於『四大發明』。只是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地域性太強,不能像『四大發明』那樣推廣到全世界去應用罷了。」吳蘭俊說。
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是一名傳統文化愛好者。採訪中,吳蘭俊透露,自己鍾愛中國傳統文化,但現代人都以陽曆來計算時日,中國的農曆和傳統文化遭受冷遇的現實尷尬讓他覺得很遺憾。在長期的學習中,古代詩歌給了他靈感。孔子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為何不結合農曆的每一個日子,對應一首古詩呢?這樣既可以發揚中國的詩歌文化,也可以喚起人們對農曆和傳統文化的關注與興趣,何樂而不為?
苦心鑽研5年多 用掉卡片近萬張
如何才能將靈光一閃的想法迅速付諸實踐?年近半百的吳蘭俊用了五年多時間,翻閱了大量古詩集。在他的書房中,既有《詩經》、《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全唐詩》等經典詩集,又有《節令詩》、《中華傳統節日詩詞選》、《唐詩排行榜》、《重溫最美古詩詞》等新近暢銷的詩選。而他最常用的《全唐詩》邊角頁都已經被翻得破損。
為了將一年(農曆)360日的每一日對應最為貼切的詩作,他先是從先秦到晚清數萬首詩中精選出1000多首,最後又遴選出360首與節氣和農曆日期相關的詩作。但最難的還不是這個,為了讓這些詩不僅在時間上有順序,還在邏輯上有連接,他精心查詢詩歌在情感或者意象上的承接關係,選擇排序,光注釋卡片就用掉了近萬張。
在吳蘭俊展示的12本書稿上,記者看到,每首詩正文後都會有注釋、點評、閱讀延伸這三部分內容。而這些貌似輔助理解全詩與曆法關聯的備註背後,包含著吳蘭俊更大的付出。他舉例說,當初為了確定《出居庸關》這首詩為什麼有些地方也叫《出關》,他還特意查閱了10餘個版本的詩歌選本,確認是因為本篇收入清代沈德潛《清詩別裁》時,題目改為《出關》,並將前兩句改寫成:「憑山俯海古邊州,旆(pèi)影風翻見戍樓。」而這些內容也都在閱讀延伸中做了說明。為了讓文稿內容更精準到位,他在這方面的付出不勝枚舉。
時間線條明朗 內在邏輯清晰
在吳蘭俊的12本書稿中,一一對應從1月至12月選取的詩作。共選編了360首詩,按農曆編纂每月從初一到三十。而詩歌出現的朝代跨度很大,從先秦到晚清的作品都有。「按著日曆閱讀,一天一首相應時間的古詩,能夠讓人更好地還原出古人在同一時節的生活狀態。」吳蘭俊說,而適逢節氣和節日的詩作,相應的詩文也就更為鮮活,曆法文化和古詩文化交相輝映。
為了讓同一時期的詩歌既有清晰的時間路線,又有更強的邏輯性,他通過分析詩歌內部的情感表達、意象使用等,來尋找同時期詩歌的潛在聯繫。以二十四番花信風為例,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簡稱花信風。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依次排開,加入古詩意向,意蘊非常豐富。他還以《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為例,糾正了我們對於該詩季節的誤解。「很多人讀到這句詩的『霜』字都想當然以為是秋季景色,其實應該是早春的寒霜。」他也希望通過古詩日曆的梳理,能夠幫助大家了解時序的變化,以及古詩的精準含義。
希望能付梓印刷 成為普及讀物
目前,吳蘭俊正在籌備將這本古詩日曆出版,他將這本書籍定位為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考慮到讀者覆蓋人群,特意精選了較為通俗易懂又具有代表性的詩文,將大部分中小學課本中的詩也都涵蓋其中。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孩子將這本書作為傳統文化或是古詩的啟蒙讀物。
採訪結束時,吳蘭俊說,這本古詩日曆既不像《唐詩三百首》那樣選取一個固定時期內詩篇的詩選,也與《千家詩》按照詩歌形式劃分歸類不同。它是以農曆時序為時間軸,加入應景應日的詩作,可以讓讀者在體會詩歌魅力的同時了解天文曆法、自然風物和古代生活習俗。他希望,有意向的出版社能向他拋出橄欖枝,同時更希望有單位或個人,能為詩歌配之以合適的插畫,或做成有聲讀物,便於人們重拾吟誦詩歌的傳統文化。
新雷
【清】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
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聲。
註:《新雷》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詞彙,卻以元旦為題,寫出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之情。此詩對應日期為正月初二。
■記者修傑淼、實習生曾喬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