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給大家整理了小學階段必背75首古詩,今特意為大家整理小學常見三百首古詩(包含必背的75首古詩),幫助各位孩子從小積累較為豐富的古詩以及古詩鑑賞能力。小學階段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您利用好了嗎?
ps:網上大多都是古詩內容,並無古詩注釋及中文意思解釋,這樣往往會導致孩子死記硬背,無法從根本的更好理解古詩的意思,因此特意整理了這版帶有中文意思、特別字詞的注釋以及難點字拼音,整理不易(整整花了一周時間),如果大家覺得不錯記得收藏及轉發,謝謝!
1、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譯文:
江南又到了適宜採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遊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注釋:
漢樂府:原是漢初採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採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裡有「適宜」 、「 正好」的意思。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注釋:
《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xiàn):同「現」,顯露。
3、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
「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體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注釋:
曲項:彎著脖子。
歌:長鳴。
撥:划動。
4、風
(唐)李嶠(qiáo)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注釋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裡指吹。
三秋:秋季。一說指農曆九月。
能:能夠。二月:農曆二月,指春季。
過:經過。
斜:傾斜。
5、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裡,產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疑:好像。
舉頭:抬頭。
6、登鸛雀樓
(唐)王之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湧奔流。
想要看到千裡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鸛(guàn)雀(què)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裡目:眼界寬闊。
更:再。
7、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到處可以聽見小鳥的鳴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不知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
注釋
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
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啼鳥:鳥的啼叫聲。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8、鹿柴(zhài)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裡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注釋
鹿柴(zhài):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雲彩反射的陽光。
復:又
9、絕句
(唐)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裡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萬裡船:不遠萬裡開來的船隻。
10、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譯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泥土隨著春天的來臨而融化變得鬆軟,燕子銜泥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碧綠的江水把鳥兒的羽毛映襯得更加潔白,山色青翠欲滴,紅豔的野花似乎將要燃燒起來。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注釋
遲日:春日。
泥融:這裡指泥土滋潤、溼潤。
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鳥:指江鷗。
花欲燃:花紅似火。
11、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即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注釋
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臨:將要。
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12、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suō)笠(lì)翁,
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鬥笠 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
獨:獨自。
13、塞下曲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譯文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動,將軍在夜色中連忙開弓射箭。
天明尋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頭深深插入巨大石塊中。
注釋
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引弓:拉弓,開弓。這裡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白羽:箭杆後部的白色羽毛,這裡指箭。
沒:陷入,這裡是鑽進的意思。
石稜:石頭的稜角。也指多稜的山石。
14、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chán)於(yú)夜遁(dùn)逃。
欲將輕(qīng)騎(jí)逐(zhú),
大雪滿弓刀。
譯文
死寂之夜,烏雲遮月,天邊大雁驚飛,單于的軍隊想要趁著夜色悄悄潛逃。
正想要帶領輕騎兵一路追趕,大雪紛紛揚揚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注釋
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月黑:沒有月光。
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裡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遁:逃走。
將:率領。
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逐:追趕。
滿:沾滿。
1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cáng)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從池塘裡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蹤,浮萍被船兒蕩開,水面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水線。
注釋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艇:船。
白蓮:白色的蓮花。
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16、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ān)。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
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春天的時候,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注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裡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遊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17、憫(mǐn)農
(唐)李紳(shēn)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注釋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18、憫農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sù),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注釋
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穀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19、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注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裡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說。
雲深:指山上的雲霧。
處:行蹤,所在。
20、樂遊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好,獨自驅車登上了樂遊原。
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注釋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遊裡,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向晚:傍晚。不適:不悅, 不快。
古原:指樂遊原。
近:快要。
21、江上漁者
(宋)範仲(zhòng)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lú)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愛味道鮮美的鱸魚。
你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裡。
注釋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
愛:喜歡
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波浪。
22、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注釋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23、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
山中群鳥一隻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後一片白雲也悠然飄走。
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
注釋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盡:沒有了。
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
獨去閒:獨去,獨自去。
閒: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閒自在的樣子。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
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
厭:滿足。
24、竹裡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
獨自閒坐在幽靜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注釋
竹裡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長嘯:撮口而呼,這裡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25、詠風
(唐)虞世南
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
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
譯文:
長袖輕飄,大家起舞蹁躚,共歌一曲,歌聲繞梁,經久不息。風吹動樹枝,影子隨之搖動,和風將花香吹送到遠方。
26、蟬
(唐)虞世南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注釋
垂緌(ruí):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鬚,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清露:純淨的露水。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響:指連續不斷的蟬鳴聲。
疏:開闊、稀疏。
藉:憑藉。
27、送兄
(唐)七歲女
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亦雁,不作一行飛。
譯文
送別的道路上雲霧蒙蒙,驛亭旁的枝葉稀疏寥落。
感嘆人與那歸雁不同,無法一起作伴同行而歸。
注釋
題下原註: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
離亭:驛亭。古時人們常在這個地方舉行告別宴會,古人往往於此送別。
歸:一作「飛」。
稀:形容樹葉稀疏寥落的樣子。
28、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譯文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注釋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這裡指易水岸邊。
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勇士。這裡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
發衝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髮直立,把帽子都衝起來了。冠:帽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 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
昔時:往日;從前。《東觀漢記·東平王蒼傳》:「骨肉天性,誠不以遠近親疏,然數見顏色,情重昔時。」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
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猶:仍然。
29、中秋夜
(唐)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譯文
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哪裡知道遠在千裡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注釋
圓魄:指中秋圓月。
安知:哪裡知道。
30、山中
(唐)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譯文
長江好似已經滯流,在為我不停地悲傷。萬裡遠遊之人,思念著早日回歸。
何況是高風送秋的傍晚時分,深山重重,黃葉在漫山飄飛。
注釋
滯(zhì):淹留。一說停滯,不流通。
萬裡:形容歸程之長。念將歸:有歸鄉之願,但不能成行。
況屬:何況是。屬:恰逢,正當。高風:山中吹來的風。一說即秋風,指高風送秋的季節。
註:因文章篇幅有限,該文檔總計263頁,無法全部展現,另平臺不支持放連結、對小學三百首古詩譯文及注釋內容感興趣的家長,可關注公眾號「高途課堂易學平臺」,回復「300」,即可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