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疫情,讓無數家長和小朋友們不得不「愉快」地待在家裡,度過了半年多的時光。……應該不怎麼愉快吧,至少對於我家那個單元1樓的小朋友和她媽媽來說不怎麼愉快。
不管在家裡待多久,該上的學還是要上的,所以,該背的古詩也還是要背的。於是乎,每天上樓等電梯的時候,就會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對話:
對話A:「這首詩叫什麼名字?」「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送(宋)楊萬裡。」「這首詩說的是什麼?」「送完林子方再送楊萬裡。」「%*&*!!!」
對話B:「下一句是什麼?」「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為什麼農夫會餓死?」「因為田太鹹了……」「%*&*!!!」
對話C:「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綠什麼?昨天剛背過啊!」「綠長條……」 「%*&*!!!」
好吧,不知道該說是這個小學二年級的娃更可憐,還是她那個聽聲音就不怎麼淡定的媽更可憐。
總之,背古詩和監督背古詩,可能與「背單詞和監督背單詞」「做數學題和檢查數學題」並列的壓在小學生家長頭上的三座大山。▼
先來看看這段東西:Ph'nglui mglw'nafh Cthulhu R'lyeh wgah'nagl fhtagn.
相信多數人可能根本看不懂這堆亂碼一樣的東西是什麼(雖說這並不是亂碼,而是克蘇魯神話中的一段咒語),更別提背下來了。而且就算硬背下來,估計堅持不了半天就會忘個精光。
那麼這段又如何呢?
水光瀲灩晴方好,好多了吧?這首小學生必背古詩中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其實比之前那句「亂碼」還要長一些,但相信大多數人都有自信在三五分鐘內背下來,當然,或許要先百度一下「瀲灩」這兩個字到底怎麼讀。
但是,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這兩堆東西其實差不多。
因為,在不理解字詞含義的情況下,古詩也只不過是押韻的亂碼而已。怎樣才能理解呢?靠課本顯然是不夠的。課本對古詩的注釋,大多沿襲古人。其實有些是古人注錯了的,後世學者已經修正;有些則完全沒有注釋,因為古人常用,他們覺得不需要解釋,但現在的孩子卻很難讀懂。
所以,我們需要一本能徹底講通字詞的書。
《古詩課》 史傑鵬 著
古典語言學者史傑鵬為正在讀小學的女兒寫的這本《古詩課》,就提供了對生字生詞居高臨下的降維打擊。舉個例子。
「蓬頭稚子學垂綸」,這是小學生必背的《小兒垂釣》中的一句。
綸是什麼東西?《古詩課》告訴我們。垂綸,垂下釣魚線。綸,指釣魚的絲線,這個字其實在很早很早的象形文字裡就有。
這兩個字,左邊畫的就是「魚」,右邊畫的是手握絲線,絲線的一端正連著魚嘴,象徵釣魚的樣子。這個字後來楷書一般寫成「鯀(gǔn)」,其實就是表示釣魚線的「綸」的早期寫法。
理解了這些,再要背錯「綸」這個字就很難了。
▌理解了字詞,就理解了古詩嗎?再來分享一個從一樓的可憐娃那兒光明正大地偷聽到的倒黴故事:
「這詩作者是誰?」「李清照。」「她為什麼思項羽?」「因為……項羽是她老公……吧……」「啥?!那不肯過江東又是啥意思?!」「她在江東,項羽不肯過來……」「%*&*!!!」
所以,光是理解字詞是沒用的……要想理解古詩,就必須深入古詩的背景。每一首詩,都有詩人的經歷,都是時代的結晶。理解古詩,還要理解詩人的故事和歷史背景。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但凡是個厲害的詩人,似乎總得被貶、被流放個幾次才說得過去,比如,偉大的蘇軾就曾經被流放到海南去。
但是,我們和小朋友說起海南,他們腦子裡想的可能是……陽光、海浪、沙灘、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流放真好!
才沒有啊!我仿佛聽到了家長們的怒吼。
什麼是流放?流放是刺配沙門島,是遠徙寧古塔。頓時,野豬林、飛雲浦、林衝、武松、盧俊義、甄嬛他爸……無數畫面在我們面前飄過……
然而,大詩人們真實的流放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看看《古詩課》中的講述:李白雖然被判流放,但因為他太有才華,其實是受到相當優待的。入獄後,他老婆宗氏就一直想辦法對他進行營救。宗氏的祖父做過朝廷的宰相,應該還是很有一些人脈的。最後,她還在潯陽,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送別李白。但從史料來看,李白的押送路線完全不像是囚犯。
我們看《水滸傳》,武松和林衝,被兩個解差趕著走,頸上還戴著刑具,特別難受。每天都是曉行夜宿的,生活質量很差,還有到達時間限制。
但李白不一樣,春天從九江出發,當地官吏和名流齊齊到渡口擺酒給他餞別,吃飽喝足,又簇擁到岸邊,對著他的渡船招手;晚上到達一個地方,也早有粉絲在渡口等候,簇擁著去酒店。就這樣吃吃喝喝玩玩,一直到秋天,人還在和出發地潯陽一江之隔的武漢,跟出使當地的禮部侍郎張謂喝酒。
所以,雖然和小朋友的想像不一樣,但絕不是一路悽風苦雨、總有性命之憂。
想想也是。
否則,他們怎麼還有心情一路寫詩呢?▌在這個英語和數學當道的時代,背古詩究竟有什麼意義呢?理解了字詞,懂得了背後的歷史故事,背下了古詩,就完事OK了嗎?
也許OK了,至少能應付考試了。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在這個雞娃盛行,英語和數學當道的時代,背古詩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背古詩,既是了解傳統文化和歷史,也是美的薰陶、道德的教育。
功利一點來說,知道什麼是好的,寫作文的時候就能用上,就是只會寫「今天天氣晴朗萬裡無雲我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
而更重要的是,審美教育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寶藏。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為什麼會被傳頌至今呢?來看看《古詩課》中的講解:
歷代描寫寒山寺的詩歌很多,但沒有一首能跟張繼這首詩相比,甚至很多詩歌,本身就是闡述張繼這首詩的詩意,特別無趣。
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
好在寫景。這個寫景,既可能是景色的如實描繪,也有精心選擇,擇取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典型意象。
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都是農業社會最典型的景色,蘊含著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趣味。比如《玉臺新詠》裡收《七夕》詩:「
嫦娥隨月落,織女逐星移。」李白詩:「
何許最關情,烏啼白門柳。」《楚辭·招魂》:「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作者把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只要文辭優美,想不成功都難。
懂得了這些,小朋友眼中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也許都將具有別樣的韻味。相信很多家長在讀到《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飲湖上初晴後雨》《楓橋夜泊》等等國民級古詩的時候,也會想到自己小時候背這些東西時的情景。
或許當初背古詩的時候簡直痛不欲生,但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能夠會心一笑吧。而那位一樓的媽媽,在多年之後回想起這段陪伴孩子一同學習古詩的時光,相信也不會再暴跳如雷了。
其實,正如《古詩課》所說:
學習古詩,也是最好的親子共讀過程。在以後的日子裡,孩子們想起詩詞,除了從詩詞中得到的感動,還能想起那個時候青春的父母們與自己交流心意的樣子。《古詩課》 史傑鵬 著
內容簡介:本書是古典語言專家史傑鵬的75堂詩詞課,作者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從文字到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全面解讀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讓小朋友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古詩詞、愛上古典文化。
作為寫給自己女兒的古詩詞啟蒙讀物,本書輕鬆易讀卻並不膚淺,從字義開始,詳解課本上沒有的難點;講述詩人的人生故事和歷史背景,讓小朋友對古詩有更深刻的感受;以小見大,洞察世態人心,品味古人風骨,帶領小朋友從現實走向詩意,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世界。本書不僅適合小學生,也適合成年人重溫童年經典,與子女共享溫馨的閱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