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國詩詞大會》餘熱未消,上海姑娘備受矚目。
2月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中國詩詞大會》上海參賽選手其實共有10人,包括武亦姝、姜聞頁和侯尤雯在內共有9名學生,最小僅8歲。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出彩選手的背後,必然有紮實「育種」的學校——武亦姝所在的復旦附中,姜聞頁所在的上海中學,在上海乃至全國都頗有名氣;侯尤雯所在的文來中學也已蟬聯了11屆上海古詩文閱讀大賽團體冠軍。
幾名選手,幾所學校,折射了上海這座城市對古詩文及傳統文化的尊重。
「上海對傳統文化以及古詩文的教育,是『大珠小珠落玉盤』。」 上海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負責人趙玉平說道。此次 《中國詩詞大會》,他和他的團隊承擔上海賽區選拔任務。
上海文來中學:老師微信被學生對聯作品刷屏「我昨天剛布置下去,讓孩子們自己作對聯。今天微信就被他們的作品刷屏了。」
2月8日,上海文來中學七年級語文老師陶麗萍笑著說:「等過幾天開學,每個教室門口都貼上孩子們自己對出的門聯,就會特別熱鬧。」
陶麗萍所指的孩子們,是學校6年級至初三的所有學生。包括《中國詩詞大賽》中衝出百人團、答對全部9道題的13歲女孩侯尤雯。
孩子們的作品,常見押錯韻或平仄不對,但陶麗萍往往選擇忽略。「古詩文教育不能太死板太學究,興趣和想像力特別重要,不然以後誰願意寫?」
在文來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綦荊看來,學校的古詩文教育和薰陶,早進入了良性循環的常態。
2002年,學校發動所有語文教師搜羅上海各書店,甄選適合初中生的詩文,最後出版成《文言文課外讀本》,作為第一本校本教材走進語文課堂。現在,學校低年級每周2堂古詩文課,高年級每周1堂。
學校還有近20門傳統文化類拓展課程,包括古文誦讀、成語故事、詩歌賞析、古代文學常識、精品閱讀、歷史小故事、中國古代文學史話等。
上海市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舉辦了15年,到2016年,文來中學已蟬聯11屆團體冠軍。
「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說,學古詩文又沒用。但其實這樣的觀點,忽略了對學生內心的塑造。」綦荊說,用「有用」或「無用」的價值觀來評判古詩文學習,根本是南轅北轍。古詩文學習,重要的是培養情趣。
況且在她看來,古詩文並非無用。「可以這麼說,古詩文閱讀已成為文來學生日常生活的自覺行為,又自然而然滲透到各學科領域的學習中去,成為隱形的翅膀。」
人文行走教學:到寫詩的地方還原一首詩課本上古詩文難背,但如果帶著書,到作者寫詩文的地方去走一遭,會不會好背很多?
這是上海外國語附屬雙語學校語文教師樊陽獨創的「人文行走」教學法。這樣的行走,他堅持了25年。
2月9日,樊陽帶著11名學生完成四天的走訪,剛從江西趕回上海。
「江西從宋朝開始直到明清,文人輩出,晏殊、晏幾道、王安石、曾鞏、歐陽修、湯顯祖……」說起此行,樊陽滔滔不絕。
第一天剛到南昌,樊陽就領著學生直奔滕王閣,讀《滕王閣序》、《滕王閣詩》,還原作者王勃的人生。
下午來到百花洲。學生每人選一首江西籍文人作品,朗誦、評點。樊陽說,當年歐陽修、湯顯祖都曾在百花洲留下詩篇。「從某種角度來說,對古詩詞的還原,比一場比賽更有意義。我們特意挑選高樓林立下的山水園林,讓學生還原古詩文的情境。並通過對比,引起學生作為古詩詞傳人的歷史責任感。」
第二天行程在撫州。學生們參觀王安石紀念館、湯顯祖紀念館,誦王安石詩文,探討王安石變法利弊,讀《牡丹亭》。下午去擬峴臺,這是歷代詩人登臨的勝地。之後還去了附近曾鞏寫《墨池記》的地方,王羲之、劉義慶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第三天上午到樂安流坑村古村落,樊陽帶著學生,試著了解古村落耕讀人家生活,及其現實中遇到的問題。
下午去歐陽修故裡,探訪西陽宮。並在吉安多名語文教師、教研員的幫助下,找到歐陽修家族傳人歐陽水秀。
「當時,吉安永豐七八個老師,特意開車一兩個小時過來,就是敬佩我們的人文行走,希望能將這一教學模式帶到吉安。他們也打算做古詩文閱讀工程,希望古詩文更好地走進現實生活。」樊陽說,這讓他很感動。
最後一天,上午去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下午在江西省博物館進行總結。
人文行走成員之一、上外雙語學校初二學生李彥浩總結寫道:常常提到「詩與遠方」這個詞,其實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有許多詩中的感覺要到了遠方才會被激活……還記得到了流坑古村那天,自由活動時遇見一位在門口休息的老大爺,大爺人很熱情,我們向他攀談,他很開心地和我們聊天。當時我在旁邊記錄,看著這場景,心中驀然想到王維的那句「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種突然的感動讓我挺驚訝的——這是以前從未有的。但在這個民風淳樸的村子裡,這句詩,這個景,讓我百感交集。這就是人文行走式的魅力所帶來的力量吧。
上海古詩詞教育: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上海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負責人趙玉平透露,事實上,包括武亦姝、姜聞頁、侯尤雯在內,上海參加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選手共有10人,其中9人為學生,最小的才8歲。
上海各校對傳統文化的教育,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各處開花。
以《中國詩詞大會》冠軍武亦姝所在的復旦附中為例,圍繞古詩文教育已研發出了兩套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和《中國人》。兩本教材在校內普及率已達90%,《中華古詩文閱讀》已逐漸走進更多學校課堂。
不僅是在公辦學校,傳統文化課也在民辦學校生根。
民辦的上海協和雙語學校專門開設了國學課程——在小學階段滲透《三字經》、古詩詞,小學高年級學硬筆書法。
該校侯校長介紹,學校曾設立課題研究,從語文中的古詩文和名著鑑賞課程、認識論中的中國古代各項發明與現代認知的思考課程、中國傳統節慶課程、中國文化藝術活動課程等四個方面來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涵蓋小學、初中與高中。該校副校長龔鳴表示,學校小學階段有《誦中華經典 遊文化之旅》的校本課程,從如《笠翁對韻》這樣最基礎的篇目開始學起。初中部語文拓展課程中開設唐詩鑑賞、宋詞鑑賞課程;高中則重視自主學習和創作,包括就讀國際課程的學生,也要自己創作詩歌,接受漢學教師的答辯,並計入GPA成績。
此外,上海教育部門、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等,還精心打造市民詩歌節、「我愛漢字美」、「我愛中華詩詞美」、「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小學生古詩文大會」等諸多傳統文化活動,參與總人次超過百萬。
上海市教委語管處處長凌曉鳳介紹,上海培養了一批「中華經典誦讀」骨幹教師和「中小學閱讀指導骨幹教師」,並將開展中華經典誦讀行動的要求納入上海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的評價體系。如今,上海已有300餘所市級語言文化規範示範校,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