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畫是怎麼誕生的呢?
畫家在作畫時都會考慮什麼?怎麼構思?
大家都知道在畫一幅畫的時候要考慮構圖、光線、色調、色相、虛實等等。
今天我想將繪畫的過程放在宏觀的角度上,談談繪畫的過程中西方的差異性,以及繪畫從無到有過程背後的依據。
繪畫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是畫者的個人意識。繪畫的意識很難通過語言來完全解釋和說明,只能通過行動示範證明其存在。繪畫的寶貴之處正是不可複製的個體差異性,基礎好提高,意識難把握,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放入到自己的繪畫過程中去,每一個繪畫過程都是一個「創世紀」。
石濤在《畫語錄》中曾提出「一畫開天」的觀點,一切繪畫技法和方式都源於「一畫」,「一畫」是「畫之道」,是繪畫的根本規律和法則,源於天地萬物形成的法則。正如《道德經》中所述之「道」,混沌而成,是自然萬物形成的規律法則。也如《聖經》約翰福音1:1所述「太初有道,萬物藉他而造」,天地從混沌初始到萬物而生是藉著「道」而從無到有,一幅繪畫作品創作的過程也是藉著「畫者的個人意識」而從無到有。在《道德經》中只指出了「道」這個高大上的觀點與作用,沒有論述自然萬物藉他而成的具體過程,讓你自己去悟。
《聖經》創世紀中記述了「從無到有」的具體過程,簡單直接的讓你不敢相信,這就是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中西方繪畫思想的差異,我們古代傳統的繪畫建立在哲學思想基礎上(如陰陽之道),重意向;而西方傳統繪畫則是建立在科學理論而發展的(如透視、解剖等),重形象。
石濤在《畫語錄》也曾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觀點,說明了繪畫創作以自然為師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聖經》創世紀中所述參考自然萬物的「創造」過程來對比我們風景繪畫的「創作」過程。
1.「分天地」
天地由混沌到分明是萬物生長的必要前提條件,在我們風景繪畫構思的過程中,天地的分割也是首要的的一個因素,地平線的位置決定了畫面中天與地分割的大小,也就決定了你想表現的重點,這就是你所搭建的畫面「舞臺」,其他的景物對象都是按照你的創作構思「各從其類」地出現在這個「舞臺」上。
地平線偏上,天少地闊,重點描繪地面部分的內容。
地平線居中,天地平分。
地平線偏下,天廣地少,重點描繪地平線以上的天空部分。
2.「要有光」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開始了食物鏈的始端,萬物生長需要「光」。「光」對於我們繪畫創作也非常重要,有了光線才有了明暗與色彩,色彩正是因為「光」而發揮作用。
光的強度決定了色彩的明度。
單色光的所佔比例決定了色彩的純度。
光的波長範圍決定了色彩的不同色相。
3.「要有空氣」
空氣供自然萬物呼吸和生存,空氣在繪畫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空氣透視影響著畫面色彩、虛實和氛圍的層次和變化。
4「自然萬物」
自然萬物使天地之間充滿生機,在風景繪畫中一棵樹、一片樹叢、一片森林、一隻鳥、幾個人等等,都會為你的畫面注入活力與生機。
繪畫的過程如同創世紀的過程,在這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我們即是創造者又是被造者,以自然為師,懷著一顆清靜虔誠的心,光風霽月地親身實踐,永遠做藝術的初學者。
圖/文:秋雨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