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央美院歷年考研試題整理版 (一)【京研教育】
中央美院歷年考研試題整理版
【京研教育首發】
1,原始美術包括三個時期:奧瑞納時期,梭魯特時期、馬格德林時期
2,金字塔在古埃及是作為陵墓而建造的
3,雅典衛城的建築和大部分雕刻都是出自著名的藝術家菲迪亞斯之手
4,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是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
5,法國印象派的名字是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而得名
二,選擇(2 10)
1,吉庫拉塔屬於——時期的建築形式 B
A古埃及B蘇美爾阿卡德 C亞述 D古希臘
2,埃爾.格列柯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 D
A法國 B尼德蘭 C希臘D西班牙
3,法國畫家米勒是19世紀——畫派的畫家 D
A古典主義 B新古典主義 C浪漫主義D批判現實主義
4,印象主義是1874---1886年一共舉行——次展覽 D
A5 B6 C7 D8
5,以馬蒂斯為首的野獸派產生於——年 B
A1904 B1905 C1907 D1912
三,判斷(4 20)
1,油畫技術最早形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
2,最早的美術學院是波倫亞美術學院創建於16世紀末對
3,凡戴克是17世紀荷蘭的著名畫家錯 15世紀尼德蘭
4,借裡柯的《梅杜薩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的偉大宣言
5,列賓的藝術活動代表了巡迴畫派現實主義藝術的最高成就
四,名詞解釋(5 20)
多利亞式多利安式沒有柱基,柱身粗壯,由上往下逐漸縮小。中間略為鼓出,顯示出承受壓力時的堅忍,挺拔,嚴峻的氣氛。柱頭簡單,有方形柱冠和圓盤組成。柱身刻有垂直,平行的淺凹槽。
哥德式波德格涅亞未來主義
一,論述
1,以魯本斯和倫勃朗的藝術為例分析佛蘭德斯與荷蘭畫派的區別
2,分析表現主義產生的原因及特點
2008年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試題-外國美術史
【京研教育首發】
一,填空(1 10)
1,中石器時代的巖畫主要分布在北歐和西班牙的拉文特地區。
2,卡納克阿蒙神廟和盧克索神廟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著名建築。
3,雅典衛城的主要建築是獻給雅典娜女神的神廟。
4,《尼奧貝群像》是雅典晚期史珂珀斯的作品的摹製品。
5,是保存到今天唯一的古代騎馬像。
1,《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是威尼斯畫家提香的作品。
2,考爾夫和貝耶林是17世紀著名的荷蘭靜物畫家。
3,塞維亞美術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是。
4,在歷史畫創作中體現了巡迴展覽派的最高原則。
5,1956年,漢密爾頓創作的被認為是波普藝術的開端。
二,選擇(2 10)
1,伊斯塔爾門是兩河地區 B,古巴比倫時期的作品
A,蘇美爾-阿卡得 B,古巴比倫 C亞述 D新巴比倫
2,「西面工程」屬於 B加洛林王朝美術作品。
A墨洛溫王朝B加洛林王朝 C奧託王朝 D神聖羅馬帝國
3,《愚人船》是尼德蘭畫家 B博斯的作品。
A博魯蓋爾B博斯 C楊凡艾克 D維登
4,洛可可風格盛行的時代, A格勒茲在1761年沙龍展出了風俗畫《鄉村的訂婚》
A格勒茲 B夏爾丹 C華託 D布歇
5,畫家從1874——1886年一共參加了八次印象派畫展
A莫奈 B德加 C畢沙羅 D西斯萊
三,判斷(4 20)
1,真正羅馬式風格的形成以法國聖賽爾南大教堂的建成為標誌
2,安東尼凡代克曾任英王查理二世的宮廷畫家
3,18世紀,風景畫在荷蘭形成獨立畫科
4,法爾科內是18世紀洛可可風格在雕塑領域的傑出代表
5,柏林的《狂飆》雜誌社和同名畫廊是德國表現主義活動的一個重要據點
四,名詞解釋(5 20)
母神雕像樣式主義倫敦印象派新客觀社
五,論述題(20 40)
1,以米勒的《拾穗者》和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為例分析批判現實主義與印象主意風格的區別與聯繫
2,試分析達達主義產生的歷史原
2000年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試題-美術理論【京研教育首發】
1.1750年,德國人鮑姆嘉通建立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美學」(Aesthetica),該詞的原意為感性學。
2.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提出了「美的規律」的學說,他還提出,人通過生產勞動實踐,使自然成為「人化的自然」。
3.撰寫《藝術與視知覺》一書的作者是阿恩海姆,他提出了「美的規律」學說,這種學說屬於格式塔心理學流派。
4. 1985年7期《江蘇畫刊》發表了李小山的《當代中國畫之我見》一文,提出中國畫已到了窮途末路的論題。
二、選擇(共10分,每題2分)
1.提出「藝術起源於遊戲」學說的理論家是:
A.黑格爾 B.斯賓塞 C.席勒與和黑格爾D.席勒與斯賓塞
2.「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這段話的作者是:
A.溫克爾曼 B.沃爾夫林 C.謝林 D.馬克思
3.石濤提出了:
A.「吾與吾周旋久,寧作我」 B.「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C.「情之所鍾,正在吾輩」 D.「無法而法,乃為至法」
4.《拉奧孔》的作者是:
A.拉辛 B.來辛C.康德 D.叔本華
5.「以美育代宗教說」的作者是:
A.魯迅 B.王國維C.蔡元培 D.徐悲鴻
三、判斷對錯(共10分,每題2分)
1.「形象思維」的原意並不是指用形象來思維。(√)
2.「美術」(美的藝術)最早包括「繪畫、雕塑」、舞蹈、音樂和詩歌。五種門類藝術。(×)
3.亞里斯多德提出了藝術的靈感說。(√)
4.孔子的「裡仁為美」指的是要以內心仁慈為美。(×)
5.克乃父·貝爾在19世紀末提出藝術乃「有意味的形式」的觀點。(√)
四、名詞解釋(共20分,每題5分)
1.理解的循環1.理解的循環是解釋學一直討論的問題,其內涵是:整體只有通過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對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過對整體的理解。在理解藝術作品時,接受者必須理解作品中的部分,比如歷史文化背景等,才能進而了解作品整體。在藝術接受理解活動中,沒有人能逃避這一理解的循環,所不同的是誰能有效地進入並充分地利用這一循環,從而達到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美術作品的目的。
2.優美與崇高2.優美與崇高的關於主體和客體審美關係中一對基本範疇。優美指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中呈現出來的自由,它在形態上體現為小、光滑、柔和等;崇高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在矛盾衝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現出的自由;它在形態上體現為巨大、堅硬、突跳等。優美與崇高的第一次嚴格區分是由英國美學家博克進行的。他認為優美和人的快感有關,而崇高和人的自我保存原則相聯。康德遵循了博克的方向,認為優美是建立於對象的形式,「崇高卻是也能在對象的無形式中發現」。優美和感性相關,崇高和理性相關。
3.美術世界
4.格調4.格調是在藝術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美學品格和思想情操。藝術作品的格調有高下雅俗之分。首先體現在作品的思想內容方面。高格調的作品一般來說有著健康的內容,深刻的思想,能觸及生活的本質,展示生活的豐富性與複雜性;體現藝術家的獨立人格和嚴肅認真對待社會、人生與自我的態度。格調高的作品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作品中能看出藝術家深厚的傳統功力,並能恰如其分地用它們來表達相應的思想感情;另一種是富有探索性和獨創性的作品,從這類作品中能看到藝術家對傳統的藝術觀念的批判和所開闢的新的藝術領域。
五、論述題(共2題,每題20分)
1.有一種看法認為,美術作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另一種看法則認為,美術作品「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請根據美術史的事實分析這兩種看法的理由,並陳述自己的看法。
2.你認為美術的商品價值與美學價值之間是否存在著關係?為什麼?
2004年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試題-美術理論
【京研教育首發】
一、填空(每題1分,共10分)
1.「集體無意識」是由瑞士理學家榮格提出來的。
2.德國美學家席勒關於審美教育的美學著作是《審美教育書簡》。
3.元代文人畫家倪瓚說「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寥以自娛耳。
4.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_以形寫形,以色貌色。」
5.把藝術定義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的美學家是蘇珊·朗格。
6.《為什麼寫作》的作者是法國的薩特。
7.明代王履提出了「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的創作思想。
8.提出「一畫論」的畫家是清代的石濤。
9.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了「純粹美」相對立的概念「相對美」。
10.撰寫《藝術與錯覺》的作者是岡布裡希。
二、選擇(每題2分,共10分)
1.在西方藝術理論史上最早提出用「藝術世界」概念解釋藝術的是:
A.康德 B. 黑格爾C.丹託 D.克羅齊 E.沃爾夫林
2.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具有「形神」觀的年代可追溯到:
A.18000年前 B. 先秦 C漢代 D.魏晉 E.唐代
3.把「境」分為「實境、真境、神境」三種類型的作者是:
A.王國維 B. 蘇東坡 C.唐志契 D.笪重光 E.李日華
4.在西方美學史上,被成為美學之父的是:
A.笛卡爾 B. 培根 C黑格爾D.鮑姆嘉通 E.克羅齊
5.現代主義藝術家康定斯基的理論著作為:
A.《藝術論》 B. 《論藝術的精神》 C.《美學三講》 D. 《走向更新的拉奧孔》 E.《藝術問題》
三、判斷(每題4分,共20分)
1.貝爾和弗萊的現代主義藝術理論是建立在印象派的藝術實踐基礎上的。(×後印象派)
2.姚最在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前提出了「心思造化」的主張。(×心師造化)
3.魯迅提出了「以美育帶宗教」的美育思想。(×蔡元培提出的)
4.哲學家柏格森用「綿延」的概念來解釋藝術的特徵。(√)
5.沃爾夫林的《藝術風格學》是一本用圖象學闡釋藝術風格的著作。(√)
四、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觀點,即指經由生產勞動實踐,自然界從與人無關的、敵對的或自在的狀態,變為與人相關的、統一的、為我的對象,其結果使人逐漸認識到客體對象的美並掌握了美的規律,從而發展起人的審美能力。「人化的自然」實際上指的是人與現實建立審美關係的條件,是人之所以能夠認識美和欣賞美的條件,並不是指美本身。實踐是認識的條件,並是認識的客觀內容。美不等於審美,審美涉及到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美則是審美客體的客觀屬性。正是由於生產實踐活動,由於「人化的自然」,人才能與現實建立起審美關係,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對象為審美關係中的客體對象;而作為審美主體的人,也才會越來越有能力認識對象的美,並且能夠發揮主觀審美意識的能動作用改造對象並創造出新的審美對象。
2.氣韻生動「氣韻生動」是南朝齊梁時期重要的藝術批評家謝赫在《畫品》中提出的繪畫六法中的第一法,也是中國繪畫理論中影響深遠的一個命題。「氣」和「韻」都是富於中國傳統多義性和涵蓋性的概念。「氣」是秦漢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六朝時,思想家大都繼承了氣是天地萬物之本源的思想。「韻」是六朝時期常用的概念,原指韻律,與「風韻」、「性韻「連用,指含有審美意義的特定氣質。「生動」二字在唐代以來一直作為對「氣韻」的形容而受到忽略,,但是「氣韻生動」作為繪畫「六法」在南朝提出時,最為重要的是「生動」而非「氣韻」。「氣韻生動」在歷代也不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但其所表現出的美學意義始終是不容低估的,其著眼點涉及宇宙觀、人生觀、藝術本體觀念、形式自律等問題,體現了中國藝術中傳統的美學特徵。它要求藝術既深入物象的本質、內在的規律,同時又以一種宏觀的把握,情思的感悟去捕捉畫面自身生命力的律動。
3.搜盡奇峰打草稿.「搜盡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畫家石濤在其著作《畫語錄·山川章》中提出的,它是中國繪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搜盡奇峰打草稿」首先明確了藝術創作需要藝術家從事大量、艱苦、認真和深入的藝術實踐,全面了解他所要表現的對象的各個方面的形態。「盡」即是要盡其所能。其次,「搜盡奇峰打草稿」也是一個物我交融的創作過程,要求藝術家不能機械動機摹擬自然形態,即使付出大量的努力也不可能立即創作出好的作品,這些只是「草稿」,需要經過升華,才能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作品。鄭板橋曾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一段論述,跟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闡釋了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
4.藝術媒介「藝術媒介」是美國藝術批評家格林伯格提出的。他繼承了貝爾和弗萊的藝術本體論思想,但他對藝術本質的闡釋已經轉到了藝術媒介的物質實在方面,提出了「藝術是媒介」的現代主義命題。他認為現代藝術的本質依賴於它所傳達的媒介手段的「客觀實在的本質」的能力,媒介手段方法的經久不變正好含有藝術的自我證明,藝術批評必須通過分析媒介被獲得的方法來表達藝術的本質,從而闡釋藝術自身。格林伯格所說的「媒介」即物質性的顏色、線條和平面等,它們的特性決定著藝術的本質。格林伯格對藝術本質的闡釋深入到了繪畫的物質媒介本身審美特性的層面,其理論對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以來的現代主義美術發生了世界性的影響。但提倡藝術完全自由和非意識形態化,反對藝術「主題」,反對客觀現實的再現等主張,割斷了藝術與現實的一切聯繫,否定了主體的精神創造,也就取消了藝術本身。因此,「媒介說」既不可能解釋傳統美術,也不能真正揭示現代美術的本質
五、論述題(每題20分,共40分)
1.在藝術理論和美學思想中,對藝術家在藝術本質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認識,有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為在藝術的本質中,藝術家佔據重要地位,另一種則持完全不同的立場。請你舉例說出兩種對立的觀點的藝術理論或美學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觀點,並對你贊同的觀點給予進一步論述。
2試結合具體的美術作品闡述「意識形態「在美術中的表現方式。
2003年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試題-美術理論
【京研教育首發】
一、填空(每題1分,共10分)
1.「黃金分割律」是由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的。
2.美學上「情感符號說」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卡西爾和美國的蘇珊·朗格。
3.六朝時期宗炳寫的山水畫論的篇名是《畫山水序》。王微寫的山水畫論的篇名是《敘畫》。
4.康德的哲學著作三大批判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_。
二、選擇(每題2分,共10分)
1.提出「思與境偕」的是:
A.司空圖B. 王國維 C.張彥遠 D.王夫之
2.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是:
A.康定斯基 B. 阿多諾C.姚斯 D.荊浩
3.《筆法記》的作者是:
A.謝赫 B. 王維 C.石濤 D.拉斐爾
4.最早區分優美與崇高的美學家是:
A.朗吉努斯B. 博克 C康德 D.克羅齊
5.美國美術批評家格林伯格寫了:
A.《走向更新的拉奧孔》 B. 《拉奧孔》 C.《藝術》 D.《論藝術的精神》
三、判斷(每題4分,共20分)
1.沃爾夫林的美術史觀是形式主義的。(√)
2.《畫筌》的作者是元代的畫家兼理論家笪重光。(×笪重光是清代人)
3.《美的分析》是英國畫家荷加斯的著作。(√)
4.岡布裡希的美術史研究方法主要受卡西爾的哲學的影響。(×岡布裡希受波普爾影響)
5.「美是生活」是俄國的美學家別林斯基提出來的。(「美是生活」是由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四、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異質同構「異質同構」是「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視知覺組織活動和人的情感以及視覺藝術形式之間,有一種對應關係,一旦這幾種不同領域的「力」作用模式達到結構上的一致時,就有可能激起審美經驗,這就是「異質同構」。
2.遊戲說.在美的本質問題上,「遊戲說」認為美術是自由的遊戲。這一學說是由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的,由席勒加以系統化,後來又由斯賓塞等作了進一步發展。康德認為藝術本質上是「自由的」,「好象只是遊戲」。席勒也認為「藝術是自由的女兒」,把藝術看作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的協調。英國哲學家斯賓把藝術和審美活動從本質上都看作是一種遊戲。遊戲說在19、20世紀都有一定影響,在不同程度上持此說的學者還有:谷魯斯、朗格等。遊戲說看到了自由的精神創造是藝術的本質之一,看到了藝術中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看到了藝術給人的精神愉悅,這些都是十分深刻而有價值的。但它僅僅從主體去解釋藝術,同客體、功利、實踐與社會生活相割裂,因此是片面不完整的理論。
3.藝術生產.「藝術生產」這一概念是由馬克思在1859年的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提出的。是馬克思主義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同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聯繫在一起的。馬克思把「藝術」與「生產」聯繫起來,從人的社會本質是生產實踐活動的觀點出發,把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看作是一種生產形態,看作是人的一種生產實踐活動,在美學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舉。「藝術生產」是一種自由的精神生產,審美創造,審美是它的本質特徵。在審美創造中,藝術把人的主觀活動與客觀世界高度統一起來。
4.審美的期待視野
5.主題主題的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對題材及其意義的認識、評價、態度和情感等,屬於作品內容的主觀因素。主題是作品內容中最重要的東西,通常也被稱為中心思想或主題思想。作品的主題是一種從藝術形象中可以感受到的思想、見解、傾向、情感和理想,是符合生活的發展邏輯的,不是生硬地貼在作品上的標籤。在藝術作品中,主題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為藝術家的思想情感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生活現象、文化現象本身就是豐富複雜的,同一對象會具有多方面的含義
五、論述題(每題20分,共40分)
1.從藝術史的實際出發,闡釋政治影響藝術的途徑與方式。
2西方古典美學中關於形式美的理論,與現代美學中的形式主義理論有何本質區別?請結合西方藝術的史實論述這一問題。
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試題-美術理論
【京研教育首發】
《美術理論》試題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英國畫家和理論家荷加斯提出最美的線條是.蛇性線和波狀線。
2.「美學之父」是德國理論家鮑姆嘉通。
3.「遊戲說」的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賓塞。
4.柏拉圖把.視、聽定義為「理論感官」。
5.顧愷之的畫論著作有《論畫》、《畫雲臺山記》。
二、選擇(每題2分,共10分)
1.顧愷之的「以形寫神」意為:
A.用造型手法來表現繪畫的精神B.用塑造人形的方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 C.在摹寫名畫時要在形象中傳達出人物之神 D.其他
2.線性透視法的發明者:
A.達文西 B.馬薩喬 C.喬託D.其他2.D(布魯內萊斯基)
3.在中文中,「美」的本義是:
A.羊大為美 B.羊人為美 C.都不對 D.都對
4.提出「善、信、大、聖、神」觀的是:
A.孔子 B.老子C.孟子 D.荀子
5.提出「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觀的是:
A.馬克思 B.黑格爾 C.列寧 D.普列漢諾夫
三、判斷並改錯(共5題,每題2分)
1.科林伍德在《美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美就是直覺就是表現」的學說。(×《美學原理》是克羅齊的)
2.王國維關於「無我之境」的學說受到了叔本華的影響。(√)
3.康德的「純粹美」意為「藝術的本質在於形式美」。(√)
4.吳冠中提出了「筆墨等於零」的觀點。(√)
5.歌德提出了「建築市凝固的音樂」的看法。(√)
四、名詞解釋(共30分,每題6分)
1.移情說
2.知人論世「知人論世」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概念,常被用在古代畫論中說明人品與畫品的關係。同時它也是接受者理解藝術作品的一個原則。要理解某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就必須從整體上了解這位藝術家的出身、生活經歷、思想態度、個性氣質等。這是一個理解循環的過程,從作品(部分)到藝術家(整體)再到作品(部分)的循環。
3.召喚結構.召喚結構是一個接受論層面上的定義,是由伊瑟爾提出的。藝術作品的結構不可能是一個封閉的,面面俱到的結構,而是為接受者留有想像的餘地和闡釋空間的開放結構。按伊加登的說法,藝術作品是需要接受者再度創造和具體化的藝術圖式;伊瑟爾則認為,藝術作品的結構是一種召喚的結構,只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才能填補和具體化這個藝術圖式中的空白和不確定點,完成這個召喚的結構。美術作品的「召喚結構」可分為幾個層面:一是物質材料層;二是形式結構層;三是客體所指含義層。美術作品結構的召喚性就存在於各層面的相互結合中。
4.時代精神
5.現代性
五、問答題(共40分,每題20分)
1.請闡述藝術分類的邏輯。
2.如何劃分藝術與生活的邊界。
2001年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試題-美術理論
【京研教育首發】
一、填空(共10空,每空1分)
1.最早提出「逸品」觀念的是.唐代書畫史論家朱景玄。
2.二十世紀初提倡「美術革命」的代表人物除康有為外,還有.陳獨秀、蔡元培。
3.表現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是義大利的克羅齊和英國的科林伍德。
4.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書中提出了「藝術生產」的學說。
5.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提出了「一畫」論和蒙養生活的藝術觀。
二、選擇(共5題,每題2分)
1.孔子的「繪事後素」意為:
A.繪畫之事在素描之後 B. 繪畫之事在絹素之上展開 C.繪畫的最後完成在於素功 D.其他
2.「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句話的作者是:
A.張大千 B.潘天壽 C.黃賓虹D 齊白石
3.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學說是他在哪部著作中提出來的:
A.《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B.《資本論》 C.《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D.其他
4.「隱含的讀者」觀是由以下哪位理論家提出的:
A.伽達默爾B.伊瑟爾 C.茵加登 D.姚斯
5.「浪漫主義」一詞的本意是指:
A.感情奔放 B.優美的風景C.傳奇色彩 D.其他
三、判斷(共5題,每題2分)
1.十八世紀時,「美術」一詞的含義除包括繪畫、雕塑之外,還包括詩歌、音樂、舞蹈等門類藝術在內。(.√)
2.亞里斯多德提出「藝術與真理隔了三層」的學說。(×是柏拉圖說的)
3.「理解的循環」是說人對於一件作品的理解是不可能的。(.×)
4.齊白石的藝術觀「在似與不似之間」體現了中國道家的美學觀。(√)
5.蒙德裡安撰寫了《論藝術的精神》一書。(×是康定斯基寫的)
四、名詞解釋(共5題,每題6分)
1.完形「完形」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現代心理學家阿恩海姆提出的。完形是指「形式」,是一種「格式塔」,它具有完整性,是視知覺經驗中的一種組織或結構,「簡化」和「張力」是它的特徵。這是從形式主義觀點出發解釋藝術發生的觀點。阿恩海姆主張藝術作品要與現實世界相分離,認為作品的「意義」是形式和色彩所固有的,所以美術不需要再現自然對象也能實現它的本質,而抽象藝術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2.以形寫神.「以形寫神」的概念是東晉的顧愷之在《論畫》中提出的,強調的是形與神的關係,這也是中國畫論的基本範疇。「以形寫神」首先要重形,即對客觀形體刻畫,「形」是造型藝術的基本要素,在中國畫論中佔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只有通過對形的把握才能進而表現對象的神。也只有表現出了「神」,「形」才能更生動鮮活起來,兩者之間件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3.解衣盤礴「解衣盤礴」出自《莊子·田子方》,故事的大概是一位不拘小節而解衣盤礴的畫家被宋元君稱為「真畫者」。「解衣盤礴」強調的是主體精神在創作中的作用,主張人的情感在創作活動中的無拘無束地抒發。藝術創作活動有其特殊的規律性,要求創作者純化自己的思維,摒除雜念,以全身心投入其中。
4.時代精神所謂「時代精神」即體現在歷史中的絕對精神。最早詩人歌德在其巨著《浮士德》中已經提到「時代精神」,但該詞的規範意義來自黑格爾。他把人類歷史看成是絕對精神在時間中的自我呈現過程,由此他把藝術的風格和歷史與時代精神緊密地聯結起來,把藝術史理解為象徵、古典、浪漫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這也是他對美學和藝術理論的最大貢獻
5.互文性互文性在文學理論中是用來表達歷史上文學作品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美術理論中,指歷史上的藝術作品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任何一幅作品,都是人類整個藝術歷史所有作品的一個回音,也就是對所有美術作品的反映和挑戰。從對藝術作品的理解看,在此層面上接受者又進入了另一意義上的理解的循環。即他只有在理解人類整體美術史的基礎上,才能深刻理解人類的藝術歷史和藝術作品的「互文性」關係
五、論述題(共2題,每題20分)
1.請闡述西方「模仿」學說的理論脈絡並陳述自己的看法。
2.關於美術作品的接受有兩種主要的看法:一種認為接受者可以把握作者創作的原意,做到「知人論世」;一種認為作者死亡,「詩無達詁」。你是否贊同這兩種看法?如果贊同,請闡述理由;如果不贊同,請闡述自己的見解。
【京研教育】
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其他疑問的話,或者有什麼關於考研方面的疑問或者資料也可以諮詢我們......................................更多真題請諮詢
諮詢電話:400-606-3988 或 13041189385
諮詢京研教育:QQ:2991214273 或 QQ:3390959287
微信:A4006063988
京研教育官方網站:www.jyanedu.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