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德國表現主義詩歌:借鑑了圖景拼貼方法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蒙克作品《吶喊》。

  蒙克作品《生命之舞》。蒙克推動了德國表現主義的興起。

  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流派首先誕生於繪畫領域,該流派反理性、反規則,重個性、重主觀表現,期望以藝術的方式反抗僵死的傳統,重建新的社會規則。具體而言,表現主義繪畫呈現出一種狄奧尼索斯式的特徵:用色大膽強烈、圖像扭曲變形、圖景隨意拼貼、畫面空間混亂無序,這正是19世紀末西方社會普遍焦慮情緒的外化顯現。然而,一切藝術媒介都具有內在相通的思維基礎。繼在繪畫領域完成了衝破藩籬的任務之後,表現主義藝術精神隨即波及建築、音樂、文學等領域,對這些藝術領域的發展影響極大。且因「詩」「畫」兩種藝術媒介的特殊關係,文學受繪畫媒介的深刻影響而走向表現主義化這一現象尤為值得關注。

  色彩交疊與情感熾烈

  表現主義力圖展現強大的創造力和綻放的生命力,幻想由此成為打破平衡的武器,而色彩則是表現幻想的有力語言。畫家往往通過色彩的塗抹、交疊構成光影效果,在表現客觀物象形態的同時,更藉此傳達出強烈的主觀情緒。由此,我們看到了梵·高《向日葵》中狂放的金黃色向日葵,以及《星空》中鬼魅的湛藍色星空。事實上,圖像色彩即主體的情緒色彩,每種色彩均有其內在的深層指向,是情緒的外化表現。

  由於其特殊的內在意蘊及外化表現,色彩元素在德國表現主義詩歌中被大量借用。這主要表現為以色彩詞入詩,使得文本的圖像性得以加強。不同於傳統詩歌,表現主義詩歌不再僅限於呈現物象客觀的「形」。在此,「形」的再現讓位於「情感」的表現,色彩成為情感表現的關鍵。例如,「寂寞用蔚藍的眼睛凝視著我,/深谷上方懸掛著碎裂的巖石。/破碎的石板雜亂的荒野/向那沉寂的地獄咆哮而下。//滅亡和重生/互相遞出無數雙手。/瀑布從容地墜入漆黑的深淵」(威廉·克萊姆《平衡》)。「山谷」「深淵」「巖石」是山谷間常見的自然物象;然而,在詩人筆下,這些物象均被染上了「蔚藍」「漆黑」等冷色,正如詩中出現的「寂寞」「碎裂」「破碎」「雜亂」等修飾成分一般,冷色象徵著絕望的情緒,混亂的秩序以及行將毀滅的舊世界。另一位詩人蓋歐爾格·海姆則志於用文字勾勒推翻舊秩序的戰爭場景以及世界重生後的狂歡景象,「一處/屋頂裂開,冒出紅色的火焰。……魔鬼們變得無比巨大。/凸起的額角將天空撕成紅色。/在他們腳邊,地震的轟隆聲穿透城市的腑臟,/那裡,烈火熊熊燃燒」(《城市的魔鬼》)。「晚霞使巴爾神的腹部發出紅光,/巨大的城市圍繞著他頂禮膜拜。/教堂的鐘聲從黑色尖塔的海洋/一波波向他不斷地傳送」(《城市之神》)。在這些詩歌中,「折斷」「撕」「燃燒」等積聚毀滅力量的動作充斥著這個亟待重生的世界,「死亡」「鮮血」「火焰」等意象大量湧現,黑、紅二色大片鋪排,黑色隱喻著垂死的過去,紅色則喻示著頑強的戰鬥力以及重生的熱情和希望。強烈的色彩反差造成了畫面的緊張感和不和諧感,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生存感受。這不僅展現了表現主義作家對建構一個理想世界的渴望,同時也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力的極端化發展。

  色彩理論認為,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以上詩歌對色彩進行了不同的搭配,色度相近的色彩拼貼可使畫面呈現出相對平穩的情感;而色度差異大的色彩並置則能生成混亂、矛盾之感,詩人的強烈情緒即可藉由色彩衝突得以表達。總體而言,表現主義詩歌對色彩這一表現因素的借用強化了文本的畫面感以及情緒的渲染效果,展現了世界舊有秩序的破碎感,以及人類重建新秩序的渴望及戰鬥的決心。德國表現主義詩人由此成功將其強烈的主觀情緒予以外化,這對既有的創作範式及讀者的感官均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圖像變形與人性異化

  作為構圖的基本元素之一,線條不僅承擔著勾勒物象形狀的基礎功能,且表現了畫面最基本的力度、韻律、節奏。自印象畫派之後,線條的功能逐漸由具體摹形走向了抽象傳情,這一趨勢在表現主義藝術中發展到極致,線條在此已然成為了主觀意志和情感的載體,表現主義摒棄了和諧的畫面節奏,在構圖上往往採用簡化、誇大、扭曲線條和圖像的方式來對人、物進行變形處理,以凸顯現代工業社會中的異化主題。

  在德國表現主義詩歌文本中,存有大量對慣有語序的重新構形現象,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衝破語法限制,隨意倒置句子成分,以展現反秩序、反理性的主觀情緒。以海姆的《戰爭》為例,「沉睡了很久,他抬起身,/從深淵站起。」其中,「他抬起身」一句原文為「Aufgestandenist er」,海姆有意將動詞「Aufgestandenist」(起立)置於名詞「er」(他)之前,語序的顛倒強化了長時間沉睡之後「起立」這一動作的力度及其主觀戰鬥情緒。其次,改變語言習慣,去除修飾性語言成分或重複中心語成分,以突出主題。施特拉姆是這項語言實驗的先行者,在他的詩歌中我們讀到,「腳步追求/生命渴念/驚悚停留/目光尋找/來臨/在吶喊!/深深地/沉默著/我們」(《憂鬱》)。顯然,形容詞、副詞等修飾性成分已被減至最少,「追求」「吶喊」等動詞以及詩行中瀰漫的末日情緒也因此更顯突出。再次,重組句子結構,隨意拼貼字句,構成新的行文節奏。以斯塔德勒的《夜間行駛在科隆的萊茵河橋上》為例,「接下來是許久的寂寞。裸露的河岸。靜謐。夜。沉思。/反思。聖餐。/而後帶著熱情與渴望奔向最後的賜福。奔向性愛、淫慾、/祈禱。奔向大海、沉沒。」為表現出一種漫長的孤寂感,詩人多以詞為句,從而拉伸句子,放緩句子的節奏,個體在宇宙中的孤獨體驗自此得以凸顯。

  扭曲變形是表現主義藝術在構形方面的普遍風格,通過畫作或詩歌文本中的變形展示,讀者可以看到現代工業社會中人性異化的一面。進入工業化時代,西方社會既有的信仰、思維及生活模式均發生了重大變革,人類陷入了真正的精神困境。表現主義藝術家以藝術的方式主觀真實地記錄下了人類社會現狀,繼而展示他們對人類現狀的擔憂,並發出警示以喚其覺醒。

  圖景拼貼與現實非理性

  表現主義藝術認為,自文藝復興以來被推為至聖的「理性」如今已然崩塌,主觀情感、直覺等非理性因素將直指人的心靈。由此,表現主義藝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超現實性。除了對色彩、線條等表現性因素的創造性運用,表現主義繪畫在整體構圖方面也有著鮮明的藝術特徵,即圖景的拼貼性,而這種拼貼同時呈現出一定的隨意性。

  無疑,圖景拼貼的藝術方法顛覆了傳統的美學理念及創作模式,以一種全新的思維衝擊著大眾的感官。同樣,德國表現主義詩人為了將主觀能力發揮到極致,在詩歌文本創作中亦借鑑了這一表現手段。大量詩歌在構形上恰如拼貼畫一般,圖景與圖景之間呈現出一種隨意性、跳躍性與無序性。利希滕施泰因的詩歌《黃昏》正是如此,「窗戶上貼著個肥胖男人。/一個青年想去拜訪一個溫柔的女人。/灰衣小丑正在穿靴子。/一輛童車在哭喊,伴著咒罵般的犬吠。」四句詩描繪了四幅各自獨立的景象,肥胖男人、青年、小丑、狗均沉浸於自己的世界。再看霍迪斯的《世界末日》,「寬簷帽從市民尖尖的頭頂飛走,/空中迴響著刺耳的尖叫。/工匠從房頂跌落,摔斷身骨,/岸邊——人們讀到——潮水在不斷升高。//風暴來了,肆虐的海水在岸邊蹦高,/要衝回牢固的堤牆。/多數人在患感冒。/鐵軌紛紛墜落架橋。」這首詩同樣由多幅獨立且屬不同時空的圖景拼貼而成,「帽子飛走」「瓦匠跌落」「人類患病」是現實圖景,「風暴來襲」是由「我們」閱讀文本後想像出來的圖景……現實與夢境並置於同一平面,破碎和混亂感受充斥其中。然而,同一邏輯鏈又將之牽連為一體,即它們同為「世界末日」時的雜亂百相。這種雜亂,既是詩人對世紀之交社會無序混亂狀態的真實書寫,也是詩人身陷這一混亂世界時的主觀感受。

  在這些畫作與詩歌文本中,我們看到的是無序、矛盾、混亂。藉由矛盾的構圖,藝術家加強了文本的緊張感,凸顯了嘈雜人群中個體靈魂的空洞以及文本背後人類的不安和焦慮。在這片迴蕩著嘆息和哀歌的暗黑和靜寂中,他們發現世界已不再是「理性」力量所規劃的那番整齊模樣,反將在混亂中一步步走向衰亡,因此,現在的人類必須摒棄「理性」「規則」「秩序」的束縛,憑藉主觀意志的力量重建新的規則,將精神層面的圖像付諸實踐。

  在德國表現主義詩歌中,我們讀到了時代的陣痛、世界的破碎、人類的麻木、藝術家的焦慮及其為改造人性和世界所作出的努力。為了儘早喚醒沉睡的世界和人類,他們選擇了最極端的表現形式來詮釋藝術主張,藝術媒介成為其宣洩情感的窗口。詩是有聲畫,畫乃無言詩,兩種藝術媒介內在的相通性使得文學在表現手法方面借鑑繪畫藝術成為可能。在詩歌中營造精美圖式,將文字視覺效果化,以直觀展現詩歌主題,德國表現主義詩歌於此對繪畫媒介的借鑑即是一則成功的示例。事實上,不同藝術媒介在有著不同表現方式的同時,卻有著精神層面上的共通性,一旦藝術家拓寬藝術視野,感悟各媒介的藝術表現方式,其創作靈感必能得到激發,從而發展其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優化主題表現效果。

  作者張慧佳,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相關焦點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廢墟中的詩人」基弗...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畫家,雕塑家,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意義。他的作品常以宗教聖經、北歐早期神話、煉丹術、華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等德國的文化歷史為主題。
  • 「拼貼詩」走紅社交媒體,網友們都是文案鬼才丨夜聽雙語
    #分享你的拼貼詩#最近登上了豆瓣熱門話題。  這種將報紙、雜誌、以及其他書面來源的詞語、短句剪貼下來,按照自己的靈感再創作,拼貼而成的新作品就叫做拼貼詩。意思是你需要從原來的文本中發現詩歌。  下面這兩首詩很好的解釋了這一概念。
  • 《西藏日報》:蹲點採訪對田野調查方法的借鑑
    4390採編過程作品簡介    新聞採訪是新聞活動的核心環節,但新聞採訪研究常常被當作「經驗之談」,缺少方法論上的提升與總結,也導致業界與學界的對話距離拉大。論文以民族志中的田野調查為支撐,為「蹲點採訪」提供方法借鑑:一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突破個案研究的局限,從民族志角度為新聞採訪乃至新聞學尋求方法上的創新;二是論述嚴密、條理清晰,採用圖表形式進行比較,體現出對理論的深耕與研究的可視化;三是對策的針對性,從時間與空間等維度為媒體更好地踐行「四力」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社會效果    論文廣泛引用了新聞學、人類學、民族學文獻
  • 德國浪漫主義的興起和發展,還特別強調「個性」
    德國通史:德國浪漫主義的出現,與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統治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歡迎來到百家號湘雅論歷史,今天湘雅和大家談論一下浪漫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在1800年前後的德國思想文化界,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是對立的兩極。所不同的是,古典主義走向衰落時,浪漫主義正開始興起並走向極盛。
  • 專家談嚴重智力障礙兒童的臨床表現
    專家談嚴重智力障礙兒童的臨床表現 時間:2020-12-01 17:51上海六一兒童醫院 痴呆是一種程度較重的兒童智力障礙症狀,兒童痴呆症候群是指兒童在意識清醒狀態下,出現的已獲得的職業和社會活動技能減退和障礙,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和喪失
  • 劉永謀:泰勒主義與技術治理
    本文是未發表論文《技術治理視域下的泰勒主義:以泰勒、甘特、庫克和吉爾布雷斯夫婦為例》的摘要,全文兩萬字,剛完成初稿。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之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他的門徒是接受的,不過是在不同領域、不同方面有所發展和側重。科學管理是技術治理在經濟領域,尤其是企業和公司治理中最常見的戰略應用,將「技術治理的二原則」即科學運行原則和專家政治原則貫徹於工作情境之中的產物。在泰勒眼中,科學管理理論是一種自然科學理論,而科學管理的推行意味著要賦予工程師在勞動工作場所的權力。
  • 既要反對命令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
    命令主義是超越群眾覺悟程度的表現,尾巴主義是落後於群眾覺悟程度的表現。反對命令主義,就是要從群眾覺悟的實際狀況出發,講究政策和策略,讓群眾理解和接受黨和政府的要求和工作任務,而不能搞強制或者壓服的命令主義。
  • 詩詞學習:什麼叫做詩歌的張力?
    與詩歌有些什麼糾葛,這些,仍然待人深究。可見,艾略特認為詩歌的張力主要是由於語言的原因,語言有本指意義和現實延伸的外部涵義,這兩種意義同時作用於詩歌之中,便形成了詩歌的張力。因此,或可大略而言,詩歌中語義結構的複雜性使得詩歌內部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結構,這個構造之中又蘊含著彼此對立或者是同向的作用力,撕扯著詩歌的內部結構,使詩歌呈現一種緊張的情勢,在靜態中含著一種平衡的動態。
  • 高中詩歌鑑賞答題思路和破題技巧
    【分析古代詩歌形象意境通用的答題思路】①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②描繪詩歌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 至上主義大師畫家——馬列維奇
    至上主義大師畫家——馬列維奇馬列維奇是幾何抽象藝術的先驅和俄國至上主義的鼻祖,本文梳理了其至上主義繪畫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他的至上主義繪畫風格的形成經歷了早期作品的印象派面貌、中期作品的立體主義及未來主義的特徵、直至最後形成「白底上的黑方塊」這樣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 房偉:我們向網絡小說「借鑑」什麼?
    這種傾向反過來強化文學對現實體驗的索求,甚至出現卡佛這種低詞彙量「藍領極簡主義」寫作。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中,就看到了「經驗」貶值的危機。一戰之後,人們不再關心外部世界,走向了內心與世界的對立分裂。現代主義走向內心玄想,反映世界的荒誕與不可知,迷戀語言和敘事實驗。這種傾向發展到「拼貼雜糅」的後現代主義,也導致了「文學類型」的萎縮。
  • 「原創」詩論《談幾種對詩歌美的錯誤理解與追求》陳虛炎
    當然,創作不能一直停留在對美的直感體驗的階段,有意識的學習和借鑑美學原理,是提升創作價值的關鍵。3 文藝創作首先是有意義的文字,因為只有被理解,才能產生印象和聯想,否則,詩意和美都是空談。4 聞一多的「三美原則」,事實上總結了詩歌之美的三大源泉:音樂美,辭藻美,建築美。然而需切記,這不過是三種美的形式,或者說三種形式美。至於美到底是什麼,三美原則並未解答。然而,無論初學詩歌,還是詩歌老手,都應該尊重這個傳統的詩歌原則,因為其囊括了詩歌的三大要件屬性(結構形式,表達形式,節奏感),脫離了這些,別談美學,就連詩歌本身都不成立。
  • 中國先鋒詩歌的再出發
    藝術、戲劇和詩歌上的先鋒派,是在現代性之上發展起來的。沒有現代性,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先鋒派」。考察一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藝術、戲劇和詩歌史,我們發現,先鋒派以現代性作為基礎,然後借鑑了它的要素、觀念和形式,並予以變形、抽象和分離,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儘管如此,現代性卻不等於先鋒性。
  • 好詩人常終生不得志 專家:一帆風順是詩歌大敵
    好詩人常終生不得志 專家:一帆風順是詩歌大敵 她還說:除了詩,沒有什麼是我想留下的,把我全部的詩歌按著時間線索串在一起,就能展現出我出生至今的面貌,我的歡樂和仇恨。這是我看到的最痛徹心扉的詩人自況,也是最精彩的詩人描述之一。
  • 英語世界詩歌的發展歷程
    並隨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傳播到了英格蘭、法國、西班牙和德國等地。伊莉莎白/莎士比亞時期的詩歌(1558到1603年)15世紀義大利爆發的文藝復興運動,極大地提高了歐洲文明水平。這種定量計算詩行中音步的方法標誌著希臘和羅馬藝術方法在英格蘭的復活。18世紀的復古主義和諷刺詩歌當時的社會時尚和懷疑主義的出現促進了「諷刺文學」的發展。
  • 娜塔莉亞·雷茲尼克:拼貼攝影是愈療自我的時光機器
    娜塔莉亞·雷茲尼克:拼貼攝影是愈療自我的時光機器 2019-07-08 0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摘要:吳冠中為中西繪畫表現形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油畫的細膩生動與中國畫的傳統藝術完美融合,使其發展成獨特的寫意油畫無論是中國畫筆法的運用、留白空間的設計,還是東方獨有的觀察手法和寫意情趣都能被他酣暢淋漓地運用。其中尤以借鑑筆法的特點最具代表性。
  • 抄襲、借鑑、挪用和模仿的界定
    至於某些試圖玩弄抄襲、借鑑、挪用和模仿幾個概念的語言遊戲來含混其詞,試圖為抄襲者開脫的人來說,不論是真的「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還是別有用心,其實都把問題複雜化了。它們之間的區別遠不如聽上去那麼令人困惑。我向同學們展示了幾張圖片來簡要說明。  首先是杜尚的《帶鬍鬚的蒙娜麗莎》。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建構主義表現出六種不同的傾向:建構主義」可謂當代教育心理學界的時髦字眼,很多人都想表明自己的立場:我是建構主義者。然而,細看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建構主義者對學習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激進建構主義以這些思想為基礎,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組織和轉變,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構主義中獨一無二的,但這種建構主義主要關注個體與其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對學習的社會性的一面則重視不夠。(二)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與激進建構主義不同,這是主要以維果斯基的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
  • 「詩歌小鎮」的農民詩人
    去年12月20日,中國詩歌學會、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授予官圩鎮「中國詩歌小鎮」的稱號,它也成為廣東唯一獲此殊榮的小鎮。談湛梧說,從那時起,他就決定在村裡起詩社,教年輕人特別是小朋友寫詩。在村委的支持下,談湛梧還創辦了詩歌刊物《金林有詩》,記錄了很多農民詩人的詩歌。剛過去的暑假,來自珠三角和香港地區的小學生遊學到了金林村,專門聽談湛梧講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