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至右(陳炳金、謝漢超、談敬炘、談湛梧)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75歲的中學退休老師談湛梧,站在德慶縣官圩鎮金林村村口「中國詩歌小鎮」的牌匾下,吟誦著李白的千古名篇。
去年12月20日,中國詩歌學會、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授予官圩鎮「中國詩歌小鎮」的稱號,它也成為廣東唯一獲此殊榮的小鎮。談湛梧說,從那時起,他就決定在村裡起詩社,教年輕人特別是小朋友寫詩。在村委的支持下,談湛梧還創辦了詩歌刊物《金林有詩》,記錄了很多農民詩人的詩歌。剛過去的暑假,來自珠三角和香港地區的小學生遊學到了金林村,專門聽談湛梧講詩歌。往日有些蕭瑟的鄉村,因此有了生氣。
「起詩社、辦詩刊,我就是想讓這個『詩歌小鎮』名副其實。」談湛梧說。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三畝薄田尤愛詩
有1700多年歷史的金林村,現仍存有數座乾隆年間的大祠堂;祠堂門廊後,一泓溪水繞村而出。門廊左右,處處是詩和楹聯,有些是今人吟詠金林村的美景,有些出自經典唐詩,字體俊美圓潤。這些題刻書法,大部分出自金林村農民談敬炘之手。
談敬炘的屋子正對著溪水拐角處,屋外貼著一副對聯「滿目春光飛綠水,一室喜氣溢春宵」。此處水流有一米多的落差,溪水漱石而過。屋內有三人在閒談,分別是主人談敬炘,金林村村主任謝漢超,村民陳炳金。談湛梧介紹,他們四人都是金林村的詩歌創作者。
謝漢超說,金林村古名康州,原是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的封地,靖康之亂後,趙構稱帝建立南宋,便改康州為德慶。謝漢超激情洋溢地背誦起趙構臣子嶽飛的名篇《滿江紅》。謝漢超出生於1952年,初中文化,24歲時參軍,因為打仗聽力受損,後來復員務農,在村裡當了村幹部。55歲的陳炳金原是農民,改革開放後就下海經商,專門做柑橘生意。身居陋室的談敬炘,日子過得很清貧。三畝田上種一些龍眼和糧食,他每年靠賣些龍眼,才賺1000多元。但談敬炘卻很豁達,「糧食不過是吃自己種的,這些錢交電費、換一點肉,足夠。」
村民作詩互相應和
「村裡的農民、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會寫詩,其實並不奇怪。」談湛梧說,吟詩作對、互為唱和曾是村中人家很久以來的傳統,每逢節慶,老人們吟得幾首好詩,就會差遣孫兒將詩文紙張送到同好的村民家中,同好看到詩作靈感乍現,寫下作品應和。宗祠集中議事後,一班有雅好者往往聚一起,當場作詩點評。
談湛梧愛詩,他自幼在金林村長大,1962年考入華南師範學院(今華師)中文系,此後在封開、德慶等多個中學擔任語文老師,同時也是廣東省作協會員,發表過詩集《吉崗河詩草》,還編纂了《金林教育史》和金林村志,「我比較喜歡創作的還是現代詩」。而大部分村裡的詩人,習慣寫的還是古體詩,老一輩詩人文學素養深厚,寫對聯手到擒來。
創詩刊獲點讚
談湛梧說,寫詩的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出門打工,學生又對詩歌缺乏興趣,詩詞的基礎和水平有限。
去年年底,南方詩歌節在德慶舉行,當「中國詩歌小鎮」的牌匾掛到金林村的村口時,談湛梧有些焦慮,「金林村會讓人們失望嗎?如果村裡只有老一輩人寫詩,詩歌還是會消亡。」
在談湛梧等人的建議下,金林村村委決定創辦詩刊《金林有詩》。談湛梧成為主編。詩刊第一期在2018年4月問世,刊載52篇詩歌,印數1000份。
談湛梧將詩刊寄給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黃怒波。黃怒波回信說:「讓人眼前一亮,時代的氣息、土地的厚重感、活潑的欄目形式……這一實際的文本證明『中國詩歌小鎮』的稱號是實至名歸的。」
日工作10小時幫農民改詩
在記者採訪前不久,《金林有詩》的第二期面世了,共收入154首詩歌,詩人數量也增加到12人。
談湛梧很興奮,拿著一沓詩刊進村,見到人就塞上一本。村裡的事務欄張貼著一則詩社啟事,「年滿10周歲、有一定文化知識、對學習創作詩歌有興趣」都可參加。談湛梧覺得目前年輕人的數量還不算多,特意將年齡要求降低。
自從當上詩刊主編,談湛梧原本清閒的退休生活被徹底打亂了。每天早上9時前做完所有的事情,他便開始忙碌詩刊的工作。「投稿太多了,除了吃飯,就是在寫詩和改詩,現在我每天要做10個小時以上。」
「絕大部分詩歌都要改。」談湛梧說,五六十歲的農民詩人詩詞水平並不高,「關鍵問題是沒有意境,我改得很辛苦,儘管他們的思維運轉得很快。」
不少農民詩人寫的詩更像順口溜。陳炳金寫的都是五言、七言詩,對於平仄、對仗、韻腳的規矩,他並不明白。「心裡想一句,嘴上便說一句。寫詩更多是即興發揮,題材主要是電視新聞,沒什麼採風的機會,像《紅樓夢》裡香菱那樣學得痴迷的,倒真沒有。」
教小朋友寫詩不讓詩歌斷代
儘管困難重重,年逾古稀的談湛梧仍然要將詩刊一直做下去,不讓詩歌在村裡的年輕人中斷代。
為此,他去金林村小和官圩鎮中心小學講詩歌課,帶中小學生採風。詩歌小鎮漸漸成了官圩乃至德慶縣的一張名片,當地在今年暑期組織了一場「萬人遊學之旅」,「不少珠三角和香港的小學生都因為『詩歌小鎮』的名頭,來到我們村裡,參觀學習。」
其中,香港的一所小學來了數百名學生,參觀談家祠堂,並聆聽談湛梧講了一堂詩歌鑑賞課:「我當時講的是『白日依山盡』這首詩,我告訴孩子們什麼是詩歌的意境,什麼是借景抒情,儘管時間很短,但香港來的孩子們聽得很認真,我希望他們能體會到祖國悠久的詩歌文化。」
最近,金林村被評為了「2018『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謝漢超說,因為村裡沒有民宿和餐飲,「詩歌小鎮」的名頭暫還沒有轉化成經濟效益,但還是有一些變化是可喜的。「自從詩刊創刊後,村裡寫詩的人越來越多了,民風也越來越淳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