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小鎮」的農民詩人

2020-12-06 廣州日報

從左至右(陳炳金、謝漢超、談敬炘、談湛梧)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75歲的中學退休老師談湛梧,站在德慶縣官圩鎮金林村村口「中國詩歌小鎮」的牌匾下,吟誦著李白的千古名篇。

去年12月20日,中國詩歌學會、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授予官圩鎮「中國詩歌小鎮」的稱號,它也成為廣東唯一獲此殊榮的小鎮。談湛梧說,從那時起,他就決定在村裡起詩社,教年輕人特別是小朋友寫詩。在村委的支持下,談湛梧還創辦了詩歌刊物《金林有詩》,記錄了很多農民詩人的詩歌。剛過去的暑假,來自珠三角和香港地區的小學生遊學到了金林村,專門聽談湛梧講詩歌。往日有些蕭瑟的鄉村,因此有了生氣。

「起詩社、辦詩刊,我就是想讓這個『詩歌小鎮』名副其實。」談湛梧說。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三畝薄田尤愛詩

有1700多年歷史的金林村,現仍存有數座乾隆年間的大祠堂;祠堂門廊後,一泓溪水繞村而出。門廊左右,處處是詩和楹聯,有些是今人吟詠金林村的美景,有些出自經典唐詩,字體俊美圓潤。這些題刻書法,大部分出自金林村農民談敬炘之手。

談敬炘的屋子正對著溪水拐角處,屋外貼著一副對聯「滿目春光飛綠水,一室喜氣溢春宵」。此處水流有一米多的落差,溪水漱石而過。屋內有三人在閒談,分別是主人談敬炘,金林村村主任謝漢超,村民陳炳金。談湛梧介紹,他們四人都是金林村的詩歌創作者。

謝漢超說,金林村古名康州,原是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的封地,靖康之亂後,趙構稱帝建立南宋,便改康州為德慶。謝漢超激情洋溢地背誦起趙構臣子嶽飛的名篇《滿江紅》。謝漢超出生於1952年,初中文化,24歲時參軍,因為打仗聽力受損,後來復員務農,在村裡當了村幹部。55歲的陳炳金原是農民,改革開放後就下海經商,專門做柑橘生意。身居陋室的談敬炘,日子過得很清貧。三畝田上種一些龍眼和糧食,他每年靠賣些龍眼,才賺1000多元。但談敬炘卻很豁達,「糧食不過是吃自己種的,這些錢交電費、換一點肉,足夠。」

村民作詩互相應和

「村裡的農民、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會寫詩,其實並不奇怪。」談湛梧說,吟詩作對、互為唱和曾是村中人家很久以來的傳統,每逢節慶,老人們吟得幾首好詩,就會差遣孫兒將詩文紙張送到同好的村民家中,同好看到詩作靈感乍現,寫下作品應和。宗祠集中議事後,一班有雅好者往往聚一起,當場作詩點評。

談湛梧愛詩,他自幼在金林村長大,1962年考入華南師範學院(今華師)中文系,此後在封開、德慶等多個中學擔任語文老師,同時也是廣東省作協會員,發表過詩集《吉崗河詩草》,還編纂了《金林教育史》和金林村志,「我比較喜歡創作的還是現代詩」。而大部分村裡的詩人,習慣寫的還是古體詩,老一輩詩人文學素養深厚,寫對聯手到擒來。

創詩刊獲點讚

談湛梧說,寫詩的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出門打工,學生又對詩歌缺乏興趣,詩詞的基礎和水平有限。

去年年底,南方詩歌節在德慶舉行,當「中國詩歌小鎮」的牌匾掛到金林村的村口時,談湛梧有些焦慮,「金林村會讓人們失望嗎?如果村裡只有老一輩人寫詩,詩歌還是會消亡。」

在談湛梧等人的建議下,金林村村委決定創辦詩刊《金林有詩》。談湛梧成為主編。詩刊第一期在2018年4月問世,刊載52篇詩歌,印數1000份。

談湛梧將詩刊寄給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黃怒波。黃怒波回信說:「讓人眼前一亮,時代的氣息、土地的厚重感、活潑的欄目形式……這一實際的文本證明『中國詩歌小鎮』的稱號是實至名歸的。」

日工作10小時幫農民改詩

在記者採訪前不久,《金林有詩》的第二期面世了,共收入154首詩歌,詩人數量也增加到12人。

談湛梧很興奮,拿著一沓詩刊進村,見到人就塞上一本。村裡的事務欄張貼著一則詩社啟事,「年滿10周歲、有一定文化知識、對學習創作詩歌有興趣」都可參加。談湛梧覺得目前年輕人的數量還不算多,特意將年齡要求降低。

自從當上詩刊主編,談湛梧原本清閒的退休生活被徹底打亂了。每天早上9時前做完所有的事情,他便開始忙碌詩刊的工作。「投稿太多了,除了吃飯,就是在寫詩和改詩,現在我每天要做10個小時以上。」

「絕大部分詩歌都要改。」談湛梧說,五六十歲的農民詩人詩詞水平並不高,「關鍵問題是沒有意境,我改得很辛苦,儘管他們的思維運轉得很快。」

不少農民詩人寫的詩更像順口溜。陳炳金寫的都是五言、七言詩,對於平仄、對仗、韻腳的規矩,他並不明白。「心裡想一句,嘴上便說一句。寫詩更多是即興發揮,題材主要是電視新聞,沒什麼採風的機會,像《紅樓夢》裡香菱那樣學得痴迷的,倒真沒有。」

教小朋友寫詩不讓詩歌斷代

儘管困難重重,年逾古稀的談湛梧仍然要將詩刊一直做下去,不讓詩歌在村裡的年輕人中斷代。

為此,他去金林村小和官圩鎮中心小學講詩歌課,帶中小學生採風。詩歌小鎮漸漸成了官圩乃至德慶縣的一張名片,當地在今年暑期組織了一場「萬人遊學之旅」,「不少珠三角和香港的小學生都因為『詩歌小鎮』的名頭,來到我們村裡,參觀學習。」

其中,香港的一所小學來了數百名學生,參觀談家祠堂,並聆聽談湛梧講了一堂詩歌鑑賞課:「我當時講的是『白日依山盡』這首詩,我告訴孩子們什麼是詩歌的意境,什麼是借景抒情,儘管時間很短,但香港來的孩子們聽得很認真,我希望他們能體會到祖國悠久的詩歌文化。」

最近,金林村被評為了「2018『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謝漢超說,因為村裡沒有民宿和餐飲,「詩歌小鎮」的名頭暫還沒有轉化成經濟效益,但還是有一些變化是可喜的。「自從詩刊創刊後,村裡寫詩的人越來越多了,民風也越來越淳厚了。」

相關焦點

  • 新詩人與老詩人:餘秀華與食指
    食指那次的確有點自持成名老詩人的味道,說教的意味很濃。食指強調詩人要對歷史負責。本人愚鈍,不太明白其意。但是依憑食指對餘秀華具體的指責:「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對小康生活的嚮往,提都不提,統統忘得一乾二淨,這不可怕嗎?」我想,食指所謂的對歷史負責是指詩人應拋開個人狹隘小情小調的書寫,應該著眼時代、社會、人類命運、家國情懷的書寫。
  • 餘秀華曾被食指批評:農村來的詩人卻不提農民生活之苦
    文·段宏剛兩年前,朦朧派詩人代表食指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上,面對近些年紅得發紫的女詩人餘秀華,說了一句義正言辭的話:一個農村出來的詩人卻提都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作為同行,同吃詩歌這碗飯,食指為什麼要這樣數落餘秀華,依我之見:在食指眼裡,餘秀華是橫空出世的民間詩人,迅速搶佔了正統詩人的資源,他批評餘秀華,在本質上體現了兩個詩人陣營,兩種詩歌立場,兩種詩歌生態環境的對立。
  • 詩人的烏託邦:一個中文詩歌垂直社區的悖論式生存
    詩人們顯得不知所措,在感慨八十年代的單純氣氛時,也在反思詩歌在當時政治浪潮中遠被誇大的重要性。商業力量無處不在,詩人們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一批詩人下海了,一批詩人留守學院也保持對世界的思考。九十年代中期,在大學畢業後,張爾南下深圳,開始從事傳媒與設計工作。由於工作繁忙,張爾在幾年內都沒有動筆寫過詩,但在他的生活中,詩歌卻一直沒有缺席過。
  • 中國詩歌萬裡行走進斯裡蘭卡和印度,詩人友誼長存
    中國詩歌萬裡行組委會秘書長祁人表示,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生前曾三次到中國訪問,與徐志摩交情頗深,建立了中印兩國詩人的信任和友誼;今天中國詩歌萬裡行來到加爾各答與各位印度詩人的見面交流,正是泰戈爾和徐志摩時代中印兩國詩人友誼的延續。「世界各國詩人在心中卻有一個共同的祖國——那就是詩歌。
  • 唐宋大詩人詩歌中的物候學
    唐宋大詩人詩歌中的物候學物候是指一年中的月、露、風、雲、花鳥的過程。唐宋大詩人在物候學的演唱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賦得古原草送別》,共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答案可以在許多唐宋詩歌中找到。李白詩:東風與瀛洲草一樣,紫癜紅樓覺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寧,有詩云:」春風和綠色江南海岸「,他們在詩中通用」綠色」象徵著春天的到來,如今在物候學方面,花木仍然是春天的重要指標之一。詩王安石也表明物候學是區域性的。如果寫的是「春風與綠河南岸「,就很不恰當了。
  • 好詩人常終生不得志 專家:一帆風順是詩歌大敵
    偉大的詩人可遇而不可求。  當代女詩人安琪說過一句話:當我死了,詩是我的屍體。她還說:除了詩,沒有什麼是我想留下的,把我全部的詩歌按著時間線索串在一起,就能展現出我出生至今的面貌,我的歡樂和仇恨。這是我看到的最痛徹心扉的詩人自況,也是最精彩的詩人描述之一。
  • 近百位中外詩人齊聚成都國際詩歌周 暢談詩意成都
    原標題: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今晚開幕 詩人談詩意成都  城市,讓我們詩意地棲居;詩歌,讓城市有了斑斕的色彩。而成都,正是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  昨日(9月12日),參加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的近百位中外詩人陸續抵達「詩歌之城」成都。
  • 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今晚開幕 詩人談詩意成都
    城市,讓我們詩意地棲居;詩歌,讓城市有了斑斕的色彩。而成都,正是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  昨日,參加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的近百位中外詩人陸續抵達「詩歌之城」成都。就在今晚,美國詩人梅丹理、英國詩人史蒂芬·切利、奧地利詩人赫爾穆特·A·聶德、義大利詩人伊戈·科斯坦佐、俄羅斯詩人安娜·佐羅塔列娃、以色列詩人阿米爾等來自近30個國家共30餘位世界著名詩人,以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詩刊》副主編李少君、《世界文學》主編高興、魯迅文學獎得主雷平陽、娜夜、李琦等國內50餘位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詩歌翻譯家,將雲集成都廣播電視臺,
  • 鳳凰涅槃幸福家園 中國羅江詩歌節開幕
    四川新聞網德陽3月16日訊(記者 姚燕)以「鳳凰涅槃、幸福家園」為主題的「2010中國.羅江詩歌節」開幕式暨「鄉約詩韻羅江」音舞詩文藝演出在四川省羅江縣白馬關倒灣古鎮舉行。
  • 智利詩人聶魯達詩歌《你的微笑》賞析
    智利詩人聶魯達詩歌《你的微笑》賞析 2020-06-10 1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島最新詩歌《洋河詩章》
    詩人小檔案:中島,原名王立忠,黑龍江省寶清縣生人,中國著名詩人,出版人,知深媒體人、文化評論人、影視評論人。作品發表在《人民文學》《上海文學》《芙蓉》《山花》《作品》《星星》《詩選刊》《小說林》《中國新聞周刊》 《詩林》《詩歌報》《詩歌月刊》《詩神》《中國青年報》《青年文學》等百餘家文學及綜合刊物上, 詩歌《花朵與病句》入選中國三千年詩歌精華總集《詩韻華魂》,另有200餘首詩歌入選 《讀詩1949——2009中國當代詩100首》 《被遺忘的經典》《中間代全集》《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中國詩歌年鑑》《朦朧詩
  • 神問答|怎麼看朦朧派詩人食指和腦癱女詩人餘秀華之間的「罵戰」?
    導語:1月14日,詩人食指(代表作《相信未來》)在北京一場新書發布會上批評餘秀華:「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對小康生活的嚮往,提都不提
  • 藍花詩人胡桑:布羅茨基的詩歌地圖|葉芝|詩選|茨維塔耶娃|劉文飛...
    生於1940年的列寧格勒,布羅茨基的前半生在母國蘇聯度過,他的大部分詩歌成就也是用俄語完成的;1972年,永別故土、定居美國的布羅茨基從零開始學習英語,進而一舉成為英語世界最為卓 越的散文大師之一。誠如他在一次採訪中所給出的自我認知:「我是一名猶太人;一名俄語詩人;一名英語散文家。」 1986年,布羅茨基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198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91年獲選「美國桂冠詩人」。
  • 《鄉約》友情協助羅江詩歌節 鳳凰涅槃展雄姿
    文化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副主席、原中國政協常委高佔祥,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朱丹楓,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中共德陽市委副書記張金明,中共德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郝躍南,德陽市政府副市長宋玉華,德陽市政協副主席王玉華,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詩刊》社常務副主編李小雨,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星星》詩刊主編梁平等各級領導,國內外文學界、書畫界的藝術家、教授、學者及中國幸福家園規劃團隊、首屆全國十大農民詩人等出席了開幕式
  • 向中國詩人致敬!拉丁美洲發行量最大詩歌雜誌第一次推出一個國家的...
    剛剛出版的第83期封面用中文和西班牙文標註「中國當代詩歌專刊」,收錄了莫言、吉狄馬加、胡弦、沈浩波、周瑟瑟、黃禮孩、李少君、嚴力、伊沙、蔡天新、明迪、李成恩、顏艾琳、陸漁、秦菲、夢亦非等20名中國當代詩人、作家的詩歌作品,詩歌文本中西雙語版對照,封面照片為聶魯達在長城,設計、插圖均採用了大量中國元素。
  • 海外詩人 韓舸友中英文詩歌作品欣賞
    海外詩人 韓舸友中英文詩歌作品欣賞 發布時間:2020-07-26 13:18:00      來源:貴州網   作者簡介:  韓舸友,旅美華僑、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 門外漢說詩:什麼是詩歌?這是每位詩人必須了解的問題
    近期重溫了艾青的《詩論》《古人論協作》,謝文利的《詩的技巧》等書籍,對詩歌有了一些新的認識,特以此文拋磚引玉。一、什麼是詩歌什麼是詩歌?這是每位詩人和詩歌愛好者必須了解的問題。若不知詩為何物?怎能稱詩人或詩的愛好者 ?豈不是笑話!什麼是詩?
  • 食指與餘秀華爭論背後,是士大夫詩人的巨大失落
    編者按:小眾的詩歌難得成為熱點,事情緣起老詩人食指對餘秀華的批評。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上,他認為餘秀華作為從農村出來的詩人,從來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對小康生活的嚮往,不考慮人類的命運、祖國的未來,只嚮往喝喝咖啡、打打炮,評論界不應該把她捧紅。餘秀華則發布博客文章《兼致食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進行回應。
  • 「藝海漫遊」:《四海詩萃》以生態詩歌方式揭示清遠生態旅遊價值
    詩人們深入英德市九龍小鎮採風本地詩人生活工作在清遠,他們的筆下,清遠又是怎樣的?清遠是有悠久歷史的,在瑤族鄉土民族詩人唐德亮的筆下,「獵獵雄風捲起一陣陣歷史的回聲!據鄧維善先生認真的梳理發現:《南方日報》副刊部主任陳美華詩人追尋父輩的腳印踏上清遠這片熱土時,她詩意地告慰父親,清遠仍然是「綠色,綠色,綠色!這就是清遠永恆的主題」(《綠色是清遠永恆的主題》)。帶著懷疑的眼神來到清遠的《詩林》副主編安海茵詩人,發現《洞天仙境》「它們是一顆顆暗青子!在命運的中途埋伏著」,而《九龍小鎮》卻「果斷定義為清遠的錦繡詩篇」。
  • 詩歌的意義之我見:詩歌的產生,是人性的自然體現
    五四運動以後,在以魯迅、胡適等人為代表的白話文革命倡導下,詩歌的政治意義被再次發掘,從而出現了一批以詩歌為陣地,與現實作鬥爭的鬥士,也有純粹抒發個人情感的「小資」。上世紀中葉到文革結束,由於政治需要,無法達到繁榮的詩歌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政治工具。八十年代,出現了以海子、顧城等人為代表的抒發被政治壓抑而尋找自我,並具有反叛意識的現代詩,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