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詩人詩歌中的物候學

2021-01-10 創業的人呢

唐宋大詩人詩歌中的物候學

物候是指一年中的月、露、風、雲、花鳥的過程。唐宋大詩人在物候學的演唱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賦得古原草送別》,共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四首古詩指出了物候學中的兩個重要規律:芳草的第一次和榮枯,具有一個年周期;第二個規律是周期隨氣候變化,春風一到,芳草就要甦醒。

春天到來的指標是什麼?答案可以在許多唐宋詩歌中找到。李白詩:東風與瀛洲草一樣,紫癜紅樓覺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寧,有詩云:」春風和綠色江南海岸「,他們在詩中通用」綠色」象徵著春天的到來,如今在物候學方面,花木仍然是春天的重要指標之一。詩王安石也表明物候學是區域性的。如果寫的是「春風與綠河南岸「,就很不恰當了。因為在大河以南開封、洛陽一帶,春風帶來的象徵,黃沙比綠葉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風豪士歌》,則會有洛陽飛胡沙

可以肯定,這棵樹是早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什麼樣的樹可以作為早春的指標呢?從唐宋詩人的詠唱來看,楊柳是最重要的。之所以選擇楊柳作為早春的代表,是因為楊柳樹時間早,分布廣。詩唐李益《臨滹沱見蕃使》詩:「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賽馬多「。劉禹錫在四川作《竹枝詞》雲:在河上朱樓新雨是陽光明媚的,西泉的水被檢查為文生。橋東橋西好楊柳,有人來有人去唱「。足見從漠南到蜀東,人人皆以楊柳為春天的標誌。王之渙著《出賽》絕句有為什麼抱怨楊柳,春風不持久玉門關

唐宋詩人關注的候鳥是早春的燕子,晚春初夏的杜鵑,華北,華東為布穀。例如,在杜甫和入川的晚年,杜鵑鳥的分布在《杜鵑》中有明確說明

陸遊《初冬》詩:「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楓葉欲殘看愈好,梅花未動意先香」。陸遊不僅關注事物,而且預測農耕季節,例如,《鳥啼》詩:「野人無曆日,鳥啼知四時;聞子規,春耕不可遲;聞黃鸝,婦幼憫蠶飢;鳴布穀,家家蠶上簇;鳴鴉舅,苗稚憂草茂……」Lu-You可以稱為理解自然語言的詩人。

到此為止,我是三哥。請記住注意我。下次見。拜拜

相關焦點

  • 「詩歌小鎮」的農民詩人
    在村委的支持下,談湛梧還創辦了詩歌刊物《金林有詩》,記錄了很多農民詩人的詩歌。剛過去的暑假,來自珠三角和香港地區的小學生遊學到了金林村,專門聽談湛梧講詩歌。往日有些蕭瑟的鄉村,因此有了生氣。「起詩社、辦詩刊,我就是想讓這個『詩歌小鎮』名副其實。」談湛梧說。
  • 《百家講壇》-唐宋詠春詩賞析-程鬱綴
    我們這個唐宋詩詞可以說是我們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瑰寶。今天我想我跟同學們一起到唐宋詩詞的園地中去領略一番,在我們唐詩宋詞的園地中,以說是爭奇鬥豔,百花盛開,就像是如行山陰道上,這個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我今天主要演講的這個詠春詩可以說是這個園地裡非常靚麗的一叢。春夏秋冬,周而復始,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律。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道,說「春為一歲首,梅佔百花魁」。
  • 唐宋文學大家筆下的春天什麼樣?婀娜多姿、楚楚動人
    唐宋文學大家筆下的春天什麼樣?婀娜多姿、楚楚動人無論唐詩還是宋詞幾乎都對春天情有獨鍾,歷代詩人創作的「詠春詩」就多達萬餘首。尤其是在詩歌文化空前繁榮的唐代,詩人們仿佛都在爭先恐後的吟詠春天。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白居易等人,就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詠春詩」。
  • 中國詩歌萬裡行走進斯裡蘭卡和印度,詩人友誼長存
    中國詩歌萬裡行組委會秘書長祁人表示,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生前曾三次到中國訪問,與徐志摩交情頗深,建立了中印兩國詩人的信任和友誼;今天中國詩歌萬裡行來到加爾各答與各位印度詩人的見面交流,正是泰戈爾和徐志摩時代中印兩國詩人友誼的延續。「世界各國詩人在心中卻有一個共同的祖國——那就是詩歌。
  • 詩人的烏託邦:一個中文詩歌垂直社區的悖論式生存
    他通過網際網路開始接觸並閱讀到更多國外詩人的譯著:布羅茨基、奧登、曼德斯塔姆、艾略特……他也開始活躍於各大詩歌論壇,與詩人同行切磋交流。在此環境下,張爾開始有意識地建立屬於個人的寫作面貌,先鋒詩學進一步得到沉澱。《詩林》雙月號很好地實踐了張爾的詩學觀念,對詩歌技藝的先鋒性與問題意識的當代性的關注尤為重視。
  • 好詩人常終生不得志 專家:一帆風順是詩歌大敵
    偉大的詩人可遇而不可求。  當代女詩人安琪說過一句話:當我死了,詩是我的屍體。她還說:除了詩,沒有什麼是我想留下的,把我全部的詩歌按著時間線索串在一起,就能展現出我出生至今的面貌,我的歡樂和仇恨。這是我看到的最痛徹心扉的詩人自況,也是最精彩的詩人描述之一。
  • 在詩歌釋義中,為何要去研究詩人主觀意圖?研究時需要注意什麼?
    如前所述,既然存在著意圖偽裝的事實,我們在進行詩歌釋義時,就不能不將真意圖與假意圖弄個水落石出。此外,即使詩人發表意圖宣言,這宣言是真是假?是不是詩人故意混淆視聽而轉移人們的視線?還是有待於深究的。不過,話又說回來,詩人創作的意圖如何,並不是我們進行詩歌釋義的唯一目的。
  • 全國著名詩人作家媒體大咖齊聚洛江 共話新時代詩歌的個性化書寫
    12月13日,中國洛江第九屆「十月詩會」正式開幕,全國各地50多位著名詩人、作家、媒體人齊聚洛江,在此交流研討新時代詩歌的個性化書寫,開展詩歌採風、創作等活動。洛江區委書記洪飛躍在致辭中表示,本屆詩會落戶洛江,是對洛江的巨大鼓舞。
  • 天涯獨家:《中國90後詩歌大展之楊東澤:在杭州詩人是西湖沒有脖子...
    從某種程度看,詩人就是最典型的矛盾組合體,他們與世人的差別,就是那份潛在的矛盾衝突異常激烈,經久不衰,最後幻化成藝術。而世俗的人,為了苟且於生活,不斷調和內在的矛盾,在平靜中慢慢沉淪於生活。 本期天涯推送九零後詩人楊東澤,他有獨特的哲學氣質。
  • 近百位中外詩人齊聚成都國際詩歌周 暢談詩意成都
    原標題: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今晚開幕 詩人談詩意成都  城市,讓我們詩意地棲居;詩歌,讓城市有了斑斕的色彩。而成都,正是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  昨日(9月12日),參加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的近百位中外詩人陸續抵達「詩歌之城」成都。
  • 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今晚開幕 詩人談詩意成都
    城市,讓我們詩意地棲居;詩歌,讓城市有了斑斕的色彩。而成都,正是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  昨日,參加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的近百位中外詩人陸續抵達「詩歌之城」成都。就在今晚,美國詩人梅丹理、英國詩人史蒂芬·切利、奧地利詩人赫爾穆特·A·聶德、義大利詩人伊戈·科斯坦佐、俄羅斯詩人安娜·佐羅塔列娃、以色列詩人阿米爾等來自近30個國家共30餘位世界著名詩人,以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詩刊》副主編李少君、《世界文學》主編高興、魯迅文學獎得主雷平陽、娜夜、李琦等國內50餘位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詩歌翻譯家,將雲集成都廣播電視臺,
  • 智利詩人聶魯達詩歌《你的微笑》賞析
    智利詩人聶魯達詩歌《你的微笑》賞析 2020-06-10 1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藍花詩人胡桑:布羅茨基的詩歌地圖|葉芝|詩選|茨維塔耶娃|劉文飛...
    生於1940年的列寧格勒,布羅茨基的前半生在母國蘇聯度過,他的大部分詩歌成就也是用俄語完成的;1972年,永別故土、定居美國的布羅茨基從零開始學習英語,進而一舉成為英語世界最為卓 越的散文大師之一。誠如他在一次採訪中所給出的自我認知:「我是一名猶太人;一名俄語詩人;一名英語散文家。」 1986年,布羅茨基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198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91年獲選「美國桂冠詩人」。
  • 現代詩歌需要新的「元白體」
    有一則故事流傳很廣,說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都要先念給一位老婆婆聽,直到後者完全聽懂了,才定下來。這則故事雖不見於正史,但樂天居士與同時代另一位大詩人,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佳句和唐著名文人小說《鶯鶯傳》的元稹,一起倡導了「元白體」卻是事實。
  •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學的意義
    這部分說明物候學研究的對象。先從一年四季物候的變化談起,用短短的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讀者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為例子,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富有詩意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地引出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等問題。
  • 向中國詩人致敬!拉丁美洲發行量最大詩歌雜誌第一次推出一個國家的...
    聶魯達基金會執行主席費爾南多·薩艾思·加西亞在給中國詩人的郵件裡說:「本期專欄向中國詩人致敬。這是本刊歷史上第一次推出一個國家的詩歌特刊。特別感謝孫新堂先生,是他成就了本期特刊。」他在拉美工作和生活多年,曾主持孔子學院拉丁美洲中心的「中國作家講壇」項目,邀請過50多位中國作家、詩人訪問拉美,並與聶魯達基金會多次合作舉辦交流活動。中國和智利的文學交流源遠流長。聶魯達基金會主席勞爾·布爾內斯·卡爾德隆在特刊前言中寫道:「以『中國當代詩歌專刊』形式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智利共和國建交50周年,令人倍感欣慰。
  • 門外漢說詩:什麼是詩歌?這是每位詩人必須了解的問題
    近期重溫了艾青的《詩論》《古人論協作》,謝文利的《詩的技巧》等書籍,對詩歌有了一些新的認識,特以此文拋磚引玉。一、什麼是詩歌什麼是詩歌?這是每位詩人和詩歌愛好者必須了解的問題。若不知詩為何物?怎能稱詩人或詩的愛好者 ?豈不是笑話!什麼是詩?
  • 海外詩人 韓舸友中英文詩歌作品欣賞
    海外詩人 韓舸友中英文詩歌作品欣賞 發布時間:2020-07-26 13:18:00      來源:貴州網   作者簡介:  韓舸友,旅美華僑、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 在詩歌中,詩歌符號的含義是什麼,詩歌是語言符號還是意象符號?
    有人並不認為這個傳統的看法是正確的,提出「詩,就是意象符號的系列呈現」的主張,甚而至於說:「在詩歌中,其直接現實是意象,而不是語言,或者說詩使用的是意象語言,而不是文字語言。」詩歌究竟是語言符號還是意象符號?對於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基於對詩歌本體論的不同理解。
  • 江上遇到大風,北宋詩人寫出最瀟灑古詩,最後7字乃是自由的吶喊
    迎面吹來一陣風,同行的好友寫下一首詩歌,詩人也隨即附和了一首。不經意間,這成為了他最瀟灑的,尤其最後七個字,幾乎就是自由的吶喊。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裡送歸舟。應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滄溟始自由!這首古詩就是宋代詩人蘇舜欽的《和淮上遇便風》。詩人生活在北宋初年,和範仲淹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雖然他只活了40歲,但是在他的筆下卻時常有非常精彩的詩句。「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裡送歸舟」,詩歌的一開始頗有幾分盛唐氣象,使人一下子覺得這並非是一首宋詩,而應該是一首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