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故事流傳很廣,說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都要先念給一位老婆婆聽,直到後者完全聽懂了,才定下來。這則故事雖不見於正史,但樂天居士與同時代另一位大詩人,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佳句和唐著名文人小說《鶯鶯傳》的元稹,一起倡導了「元白體」卻是事實。後白居易又適時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夯實了這種文體。至此,「元白體」詩歌已初現端倪,旨在淺顯,平易,寫實,普通人能懂。
「詩到元和體變新」,「元白體」的直接作用是促成了 「元和體」【 指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開始流行的各種新體詩文】在中唐以後的大爆發大流行,成功地創造了唐詩的一個中興局面,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即詩歌的創作過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唐一代,雖然經過了初唐四傑和陳子昂等人的開拓進取之後,擁有李杜,王孟,高岑,王昌齡的盛唐詩歌已臻頂峰,但追新圖變一直是歷代詩人的終極目標和詩歌繁榮的不二法則,與盛唐時期相比,這一時期的詩歌加重了寫實主義風採, 湧現出了一大批寫實主義詩人,如白居易,元稹、王建,張籍,李紳等等,並直接影響到後唐的皮日休、聶夷中和杜荀鶴。
有人說,詩歌是小眾文化,只適合孤芳自賞,很難普及。但為何歷代詩詞,穿越上千年語境煙雲,至今仍為我們津津樂道並熟知,撫卷涕零,感慨萬千?像漢樂府詩《江南.江南可採蓮》駱賓王《詠鵝》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等眾多詩篇入選小學課本,黃口小童就可理解。我想,除了其文筆精彩,內容充沛外,還因當時的詩人們明白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即看詩的不光是詩人,最廣大的讀者還是老百姓。因此,你看唐宋詩詞,出手就是幅鮮明的畫,開篇就牽著你的心情,那語句就像大白話,即朗朗上口又淺顯易懂。時至今日仍不難理解,甚至有些作為日常口語我們至今還在使用——他們迎合得好!
您再瞧瞧當下,再沒有可以吟誦千古的好詩篇,除去社會大背景不說,當下詩風誤區太大,儘是些雲裡霧裡的東西,繞來繞去,您得費勁去猜去理解,沒人願意或有閒功夫去看。為何千年前古人就明曉的淺顯道理,我們卻躲在霧裡看不透。
你再看看我們現在的新詩人,一開篇就不知所云,接著更是鶯啼燕轉,極盡騰挪跌宕之能事,和讀者玩起了躲貓貓遊戲。許多詩人只是一味地鑽進「小我」的象牙塔裡閉門造車,自我陶醉,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或拼造新詞;或立意奇崛;或晦澀難懂,或意象朦朧;或似是而非;或粗俗不堪。寫的詩不但讀者讀不懂,甚至連作者自己也解釋不清。詩歌雖是雅文化,但畢竟是拿給大眾看的,哪容得了如此謎一般的高深?這些個詩人,仿佛生怕別人怨你學問不深或偷了你的詩意似的,時時藏著掖著,「猶抱琵琶半遮面」,這種主動脫離群眾的行為真是傻得令人啼笑皆非,有時候恨不得打他們的屁股,或踢他們的尾椎骨。還有些人則走極端,寫歪詩,罵詩,醜詩,邪詩,淫詩等等,真是讓人汗顏加無語。有時候真想問問這些人,你們這樣通宵達旦地索句熬夜,挖空心思地絞盡腦汁,累不累,值不值?
詩人是時代的急先鋒,緊緊扣住人類命運的脈搏,奏響社會進步的鼓點和號角;詩歌是藝術殿堂裡的奇葩瑰寶;是文學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如今我們瑰寶糟蹋了,明珠不要了,急先鋒變成了攪屎棍,寫詩儼然成了流水線上的快餐文化,似乎誰都可以寫,誰都可以自封為詩人,這當然是好事,說明我們繁榮。但這年頭蒼蠅蚊子一樣繁榮,不見得有人會喜歡。再加上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媒體不負責任的鼓譟和官方的墨守陳規。如此雖然數量眾多,優秀作品卻乏善可陳,傑出的詩人更是鳳毛麟角,寫詩的比看詩的還多,生生讓詩歌走向沒落。
我們還是多寫些淺顯易懂,大眾明白,既能反映時事又能反映現實的「元白體」作品吧!相信以我們的才力和敏銳洞察力,一定能夠重新贏回讀者的青睞!
【附】:贈詩一首,望笑納
處女作小時候學英語有些讀音不好記就用漢字來代替比如「go to school」常常標作「狗頭死骨」.長大後學詩覺得有了些成績很有點沾沾自喜就向幾家詩刊去投遞但月月年年無消息.後來交了費 參加了研修班將一篇得意之作呈上去盼到老師終於回信了卻說作品太膚淺太幼稚於是提筆故作深刻修改後再寄過去又回信說缺乏社會意義.這可叫我作了難當時正臨近考試明天就要考英語滿腦子儘是些單詞它們甚至出現在夢囈.一大早醒來想儘快將此事應付過去忙把夢裡的單詞連了連並翻譯成口頭漢語湊成了幾句順口溜硬著頭皮又重新發過去.詩是這樣寫的:一年有四個季節冬 夏 秋 春一天有三個時辰上午 中午和傍晚時分天上有日月星星地上有男人女人.突然來了一場地震爺死[yes]奶死[nise]媽死[mars]爸死[bus]我和妹妹成了孤兒在當地政府和民政局的幫助下我們姊妹得以繼續上學【狗頭死骨】.編輯看後大讚說:孺子可教也如此佳作為何不早寄我?以後就照此思路寫作你一定會成為中國的名詩人一個.我聽後啞然 不知所措真不知今後該怎樣活
鄉醫詩人華靈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