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講關於北宋初期的詩壇的三種傾向:白體、西崑體和晚唐體以及歐陽修的詩跡。
北宋初期詩壇上出現三種傾向:一種是以王禹俗為代表,學習白居易,提侶語言淺顯明白,有現實內容和社會意義的詩歌,稱為白體。一種是以楊億為代表,學習李商隱,提倡錘鍊字句,講究手法技巧,運用歷史典故,表現才學工力的詩歌,稱為西崑體。一種是以林逋為代表,學習賈島、姚合,提倡平淡自然,寫隱居閒適生活的詩歌,稱為晚唐體。
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是宋代最早提倡繼承杜甫、白居易現實主義傳統的優秀詩人。他的《對雪》是王氏今存最早的諷諭詩。此詩全用賦體,寫面對大雪所觸發的感想:大雪酷寒,自身全家團聚,安居帝京,而北方軍民流離荒塞,深受爭伐搖役之苦,為此痛感自己未能富民安邊而自愧自責。《感流亡》一是用白描、對話和戲劇式場景,描繪了一幅感人的荒年流民圖。
晚唐體的詩人,是一批和尚和隱士,其中以林最為有名。林逋(公元967-1028年)的詩越材狹窄,情調枯淡,成就並不高。但他的《山園小梅》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句,向來膾炙人口,被稱為詠梅絕唱。
王禹偁的白體,林逋等人的晚唐體,在宋初詩壇都未能形成一種轉變唐末五代柔靡詩風的力且和運動,瀰漫詩壇約半個世紀之久的是西崑體。宋真宗時楊億、劉菊、錢惟演等館閣大臣,借用《穆天子傳》中說的西方崑崙群玉之山,為帝王藏書冊之府,把他們十七人奉命編輯大型類書《冊府元龜》工作之餘互相唱和的詩編成詩集,叫做《西崑酮唱集》。西崑體即由此而得名。這些詩歌講究聲律、對仗、典故、詞藻,內容多詠古代故事,藝術上迫步李商隱,偏重表現作者的才學工力。
西崑體的代表作家楊億(公元964-102。年),是當時文壇領袖,他的品德、文才都很受後來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推崇。西崑休的出現,最初對卑弱的唐末五代詩風是一種變革,「足以革當時風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方回.((潦奎律謐》)。《西崑酮唱集》中有些詠史詩,如詠秦始皇、漢武帝,批判封建帝王的窮兵續武,迷信神仙,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但西崑體側重追求形式技巧,過多地搬弄典故,真正好作品不多。特別是群起仿效,更使西崑體的缺點惡性發展,終於形成一種有害的傾向。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就是在同這種有睿的傾向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
二、歐陽修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改革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也是有宋以來第一個在散文、詩、詞各方面都成就卓越的作家。相對來說,他在故文創造方面的戊就更為突出。他的詩歌,大都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如《食槽民》一詩,描寫農民辛苦種田,收了播稻,自己不能吃,卻交與官府去釀酒。詩人感到自己作為官吏是有罪貴的,他沉痛地說:「我飲酒,爾食僧,爾雖不我貴,我責何由逃!」表現了一個正直封建士大夫面對人民痛苦的內疚與不安。他的《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借王昭君的傳說故事,同情婦女的命運,也遺貴了昏庸誤國的統治者。他的一些抒寫個人情懷的詩歌,將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形象鮮明,意味深長。
《戲答元珍》,是歐陽修被貶官爽陵次年年初所作的名詩。首聯「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夫見花,,借當時春寒料峭,花遲遲夫開,寫自己遭受貶諭,身處僻遠之地,承受不到皇思的「春風」。順聯「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對句工巧,透露出詩人處逆境而不屈的精神。全詩在淡淡的惆悵之中,包含著樂觀和自信。歐陽修的詩歌,一反昆休堆砌故實、雕琢字句的風氣,有意學習韓愈「以文為詩萬,開闢了宋詩散文化、議論化的道路。這樣,使有些詩夫免粗直淺露,缺乏韻味,損害了詩歌的形象美和音樂美。
以上就是今天所講的關於北宋初期的詩壇以及歐陽修的詩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