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燦若晨星的唐代詩壇上,李白以那曠達不拘的個性,心雄萬夫的志向,清新激越的詩情,才高氣逸的藝術而名冠詩壇。他善作古體詩和樂府詩,尤擅長五七言絕句,當推為唐三百年第一人。後人把他譽為「詩仙」、「天才絕」。與「詩聖」杜甫齊名。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生於中亞的碎葉,公元762年卒於安徽當塗。祖籍隴西成紀,隋末流落西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青蓮鄉,號青蓮居士。
盛唐社會培育了李白渴望建功立業,獵取功名的豪放英氣,這就是當時文人的普遍夢想。把豪爽的性格、大膽的誇張、神奇的想像、奔放的熱情融入詩的意境中,是李白詩歌的特色。因之「字思高筆逸」「詞氣飛揚」,奇思溢湧。李白是刻畫山水的名手,尤擅絕句。李白天真執著和放浪不羈的個性、不事權貴的錚氣節、優國優民的赤子之誠,以及卓越的藝術成就,構成了那一時代最享有盛名的偉大詩人的非凡特色,無愧於一代詩壇巨匠,他的名聲,歷久不衰,他留下的富有生命力的詩句,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縱觀李白一生,專事作詩,浪跡天下,「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流離撼軻,竟無所成名」。儘管兩次從政均遭失敗,仕宦艱險極不得志,報國無門,幾至殺身。但李白畢竟是詩中豪傑,豁達灑脫的,直到晚年與世長辭,賦《臨終歌》,仍自比大鸚,堅信「大鵬飛兮振八裔」,「徐風激兮萬世」,自負大鵬精神將激勵萬世。這深沉凝重的歷史意蘊,歷經千年,氣吞山河,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振奮力量。
李白的詩被保留至今的有近千首,在民間傳誦了一千多年。他漫遊過的地方後人也闢為名勝,供遊人瞻仰,用各種通俗方式來紀念李白,創作和豐富了許多關於李白的記事、傳奇,表達對詩人的愛墓。白一生漫遊的蹤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很多地方名勝、亭臺樓榭都與他有關。傳說五松山是李白命名的。五松山在安徽銅陵市,位於現在銅礦工人住宅區的五松林。早年原是人跡罕至之地,無路無名。李白到此後便提筆寫下「願作月中桂,甘為寒者薪」。五松山的百姓懷念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反映農家炊辛的詩與話文,就這樣被世世代代傳了下來。
始建於公元223年,後歷代屢毀屢建,歷經滄桑的武昌黃鶴.樓,它的出名據說與李白有關。李白登上黃鶴樓,東瞻蛇山,西瞰大匯,詩興勃發,正想行吟賦詩。不想發現已有詩人崔顥的詩題寫壁上,極為掃興。故落筆四句:「--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州。眼前有最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如此一舉,崔顥-詩和黃鶴樓,都因李白的親臨題詠而身價倍增,以至於黃鶴樓被後人冠以「天下絕景」的美稱。
如此之類的傳說不勝枚舉:酒家為使經營生意興隆,常聘請文人名流題寫牌匾為本店增光。李白最好酒,嗜酒終身,自稱「酒中仙」,詩名極大,故千百年來,大大小小的酒店牌子上總寫著「太白遺風」、「太白酒家」作為店名,用青布寫好,高高懸掛起來。至今中國黃酒的著名產地紹興,仍有大多酒店門面並未大變,「青龍匾」上寫著「太白遺風」、「太白佳釀」,尚保留著古風,使人感其風味與樂趣。至於李白「醉後人水捕月騎鯨飛升」的傳說,就更富有傳奇式的奇思壯採。李白一生酷愛自由,追求光明,把明月看作是高尚皎潔的象徵、身心的寄託。
據民間傳說:一個中秋節的月夜,一輪金黃的圓月鑲嵌在當空。李白照例乘_上一艘小舟來到采石磯江中。銀色月光下的江水格外清秀,倒映著那輪晶瑩剔透的「白玉盤」,也倒映著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他完全沉浸在這江水明月、天水交融的渾然一體的詩境之中,不自覺地向著萬波銀光撲去「看,詩人沒有死!」隨著船夫的喊叫,只見一條巨大的鯨魚從江底騰躍而出,載著詩人飄然升去。傳說畢竟是傳說,但民間對詩人的一片崇仰之情、愛慕之心卻日久長存。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