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喜馬拉雅-印度地體初始裂解:來自藏南地區晚白堊世OIB型玄武巖的證據

2021-02-13 地球科學編輯部

要:長期以來關於喜馬拉雅地體是否從印度大陸裂解以及何時裂解的問題存在較大爭議,而藏南卡達地區新發現的晚白堊世枕狀玄武巖為解決該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卡達玄武巖位於卡達鄉北側,玄武巖呈北西西向不整合於中侏羅統遮拉組之上,鋯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獲得的成巖年齡為92.1±1.2 Ma,代表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區晚白堊世時期火山活動.卡達玄武巖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結果顯示,玄武巖為鹼性玄武巖,輕重稀土明顯分餾((La/Yb)N=5.7~7.1),無Nb-Ta、Eu、Zr-Hf負異常,以及高Fe、P、Ti含量,低(La/Nb)PM、(Th/Ta)PM比值特徵.鋯石εHf(t)值介於9.02~12.97,平均為10.50,地幔模式年齡tDM1為241~399 Ma.地球化學指標以及同位素組成顯示卡達玄武巖為未受地殼混染的OIB型玄武巖,巖漿起源於含石榴石、尖晶石二輝橄欖巖的部分熔融.卡達玄武巖形成於特提斯喜馬拉雅被動大陸邊緣環境,被動大陸邊緣的火山巖漿巖通常與大陸裂解有關,結合古地磁研究結果以及新特提斯洋盆演化證據,認為卡達玄武巖與特提斯喜馬拉雅和印度地體的裂解有關,代表大陸地殼初始裂解的時間.

關鍵詞:晚白堊世;OIB型玄武巖;初始裂解;特提斯喜馬拉雅;U-Pb定年;地球化學;地質年代學

作者簡介:黃勇(1982-), 男,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青藏高原成礦規律研究.. ORCID: 0000-0003-4939-3493. Email: 327016045@qq.com

引用格式:黃勇, 梁維, 張林奎, 等. 2018. 特提斯喜馬拉雅-印度地體初始裂解:來自藏南地區晚白堊世OIB型玄武巖的證據. 地球科學, 43(8): 2651-2663. 

全文連結:http://www.earth-science.net/HTML/201882651.htm

相關焦點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近年來自沉積物源方面的證據表明,約60 Ma亞洲碎屑物質首次沉積到印度北緣被動大陸邊緣(DeCelles等, 2014; Wu等, 2014; Hu等, 2015),標誌著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該初始碰撞時間被國內外廣泛接受(丁林等, 2017; 胡修棉等, 2017; Kapp and DeCelles, 2019; van Hinsbergen等, 2019; Parsons等, 2020)。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近年來自沉積物源方面的證據表明,約60 Ma亞洲碎屑物質首次沉積到印度北緣被動大陸邊緣(DeCelles等, 2014; Wu等, 2014; Hu等, 2015),標誌著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該初始碰撞時間被國內外廣泛接受(丁林等, 2017; 胡修棉等, 2017; Kapp and DeCelles, 2019; van Hinsbergen等, 2019; Parsons等, 2020)。
  • 地質地球所研究得出始新世新特提斯洋板片斷離模型
    沿著雅魯藏布縫合帶新特提斯洋板片橫向延伸超過2500公裡(圖1A),但目前能夠有效制約其斷離的直接地質證據主要局限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西緣的西構造結(南迦巴爾特)地區,如超高壓巖石的折返和地震層析成像觀測等;而縫合帶中、東部地區板片斷離的時間還缺乏直接證據的約束。
  • (李獻華)超大陸裂解的主要驅動力 — 地幔柱或深俯衝?
    岡瓦納古大陸是Pangea 超大陸南邊的半個超大陸,其裂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早侏羅世( ~180Ma)的初始裂解期,在西岡瓦納(非洲-南美)和東岡瓦納(南極-澳大利亞-印度-紐西蘭)之間形成海道, ~156Ma 在索馬利亞、莫三比克和威德爾海盆形成海底擴張;第二階段為早白堊世( ~130Ma), 南美大陸與非洲-印度大陸分離,後者與南極大陸分離;第三階段為晚白堊世( 100~90Ma), 澳大利亞
  • 特提斯最東段中生代新生地殼形成過程和時間揭露
    特提斯帶最東段巽他古陸西緣中生代弧巖漿作用及新生地殼形成過程的構造簡圖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蘇門答臘地區中生代巖漿活動可分為3個明顯的期次,即晚三疊世(214~201Ma)、晚侏羅世(148~143 Ma)和晚白堊世(102~84Ma)。其中,本次研究中的侏羅紀侵入體是東南亞地區該時期花崗巖類年齡的首次報導。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刻畫」印度板塊「漂移」史
    圖為藏南白堊系代表性孢粉屬種。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最新成果:該所研究團隊通過西藏南部白堊紀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對比,較高解析度地「刻畫」了印度板塊在白堊紀與澳大利亞分離、向北漂移的詳細歷程。
  • 巖石學報:特提斯地球動力學
    根據演化歷史,特提斯可劃分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個階段,分別代表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間的大洋。大約在500Ma左右,岡瓦納大陸北緣發生張裂,裂解的塊體向北漂移,並使其與塔裡木-華北之間的原特提斯洋在420~440Ma左右關閉,產生原特提斯造山作用,與北美-西歐地區Avalonia地體與勞倫大陸之間的阿巴拉契亞-加裡東造山作用基本相當。
  • 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
    青藏高原南部初始碰撞後消失的巖漿活動在該時期變得活躍,拉薩地塊、雅魯藏布縫合帶和喜馬拉雅地區均廣泛發育巖漿巖。這些巖漿巖在形成時間上具有較好的關聯性,但是在巖石類型和地球化學組成上卻差異明顯。雅魯藏布縫合帶北側的拉薩地塊以發育超鉀質巖石和鈣鹼性埃達克質巖石為主,分別來自於交代巖石圈地幔和加厚下地殼的熔融,巖漿形成過程中存在地幔熱源和物源的重要貢獻;縫合帶南側的喜馬拉雅地區則主要發育淡色花崗巖巖漿活動。傳統觀點認為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來自於變沉積巖的部分熔融,可以作為S型花崗巖(源巖為沉積巖)的典型代表,並且淡色花崗巖形成和喜馬拉雅造山過程中不存在地幔的貢獻。
  • 青藏高原的核心來自南半球岡瓦納大陸
    南羌塘來自岡瓦納大陸已是公認,但北羌塘地塊的來源及其漂移歷史一直爭議很大:一些學者認為,北羌塘地塊來自北方勞亞大陸,然而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北羌塘地塊在晚古生代時期就已從岡瓦納大陸裂解出來,甚至還有觀點認為北羌塘地(與南羌塘地塊一起)與當時的華北地塊、塔裡木地塊、揚子地塊以及其他一些島陸共同組成中國古大陸的主體,與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三足鼎立」。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學科組郝露露(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王強及其合作者最近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中部的孔隆鄉地區識別出一套新的粗面巖-流紋巖 (圖1) ,通過詳細的巖相學、礦物學、鋯石U-Pb年齡和O同位素以及全巖的主、微量地球化學和Sr-Nd同位素的研究,確立了這一套巖石為後碰撞地殼高溫熔融形成的A型火山巖:(1) 孔隆鄉火山巖形成於晚漸新世-早中新世
  •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帶野外地質考察指南
    圖0-2 青藏高原大地構造簡圖(吳福元等, 2008)在西藏的南部地區,主要出露有岡底斯巖基、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特提斯喜馬拉雅、高喜馬拉雅等地質單元,記錄了包括新特提斯洋的擴張形成與俯衝消亡、島弧巖漿作用與大陸增生、印度-歐亞大陸碰撞乃至高原隆升等一系列地質過程的歷史,是研究大洋俯衝、大陸碰撞以及圈層相互作用的天然實驗室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要: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東北新生代玄武巖地幔源區的物質屬性,報導了大興安嶺哈拉哈河-柴河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全巖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Pb、Hf同位素組成.哈拉哈河-柴河玄武巖屬鈉質鹼性系列,具有與洋島玄武巖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徵,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s)、明顯的Nb、Ta正異常等.它們具有中等虧損的Sr-Nd-Hf同位素組成(87Sr/86Sr=0.703 5~0.703
  • 青藏高原亞東-谷露裂谷北段晚第四紀活動速率確定
    通過研究裂谷晚第四紀活動速率,不但可以對高原內部變形進行定量化分析,還可以反映變形的時間及形成機制,同時對裂谷周圍區域的地震災害評估提供基礎數據支撐。青藏高原內部至少分布有7條主要的南北向裂谷,其中亞東-谷露裂谷發育規模最大、地震活動性最強。
  • 印媒:中印邊境戰爭使印度贏得藏南地區的民心
    據《印度時報》11月1日報導,印專家與歷史學家稱,印度雖然1962年在所謂「阿魯納恰爾邦」(我藏南地區)的邊境衝突中失敗,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儘管印度戰敗,以印地語為代表的印度「愛國主義」贏得了該地區長期以來「語言危機戰爭的勝利」。報導援引所謂「阿魯納恰爾邦」旅遊運營商協會顧問旺格(Tsering Wange)的話稱,他認為該場戰爭事實上對該地區的部落帶來了「福音」。
  • ...Geoscience:喜馬拉雅地區貫穿新生代晚期氣候變化的穩定侵蝕速率
    Nature Geoscience:喜馬拉雅地區貫穿新生代晚期氣候變化的穩定侵蝕速率沉積物累計速率和就地熱年代學的生長速率的證據指示,新生代晚期的氣候變化導致了侵蝕速率的全球性顯著增加,並認為侵蝕速率的增加對氣候變化和重複性冰川作用具有放大效應。
  • Geology | 巖石圈厚度控制著大陸玄武巖的化學組成:來自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證據
    影響玄武巖化學組成的因素包括:源區成分的變化(Lum et al., 1989),分離結晶(Peterson, 1989),地殼混染(Dupuy and Dostal, 1984)。然而,儘管Ellam(1992)推測巖石圈厚度會影響稀土元素的豐度,並且Green等(1967)使用實驗巖石學的證據證明了該推測,但是我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大陸巖石圈厚度會影響大陸玄武巖的化學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