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2020-08-0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袁傑等-NSR: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是地質歷史時期最重大的構造事件之一,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圖1),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海陸分布格局、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青藏高原作為研究陸-陸碰撞最為理想的天然實驗室,對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時間和碰撞動力學過程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時間是理解喜馬拉雅造山作用的起點,而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過程則是重建大陸碰撞造山帶和青藏高原演化過程的關鍵。近年來自沉積物源方面的證據表明,約60 Ma亞洲碎屑物質首次沉積到印度北緣被動大陸邊緣(DeCelles等, 2014; Wu等, 2014; Hu等, 2015),標誌著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該初始碰撞時間被國內外廣泛接受(丁林等, 2017; 胡修棉等, 2017; Kapp and DeCelles, 2019; van Hinsbergen等, 2019; Parsons等, 2020)。

然而,對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過程的理解還存在諸多不同看法,學界提出了多個模型,可歸結為單階段碰撞模型和雙階段碰撞模型兩大類。其中,單階段碰撞模型以大印度大陸模型(Greater India model)為代表,又被稱為continental Greater India model (Westerweel等, 2019)。雙階段碰撞模型包括大印度洋盆假說(Greater India Basin hypothesis)(van Hinsbergen等, 2012)和弧陸碰撞模型(the island arc-continent collision model)(Aitchison等, 2007)。最近,Kapp and DeCelles(2019)提出了新版的雙階段弧陸碰撞模型(the India-arc collision with the Xigaze backarcocean basin),這裡稱之為日喀則弧後洋盆模型。這些模型各有優點,但都只能或多或少地解釋目前已觀察到的部分地質事實。

為準確限定印度-亞洲大陸碰撞的時間、位置和動力學過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國際合作夥伴計劃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袁傑、鄧成龍研究員、朱日祥院士、郭正堂院士、賀懷宇研究員、李仕虎博士、沈中山博士研究生、秦華峰副研究員,以及首都師範大學楊振宇教授,荷蘭烏特勒支大學Wout Krijgsman教授,南京大學胡修棉教授、安慰博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共同合作,對藏南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江孜地區的上白堊統床得組大洋紅層和薩嘎地區的古新統桑單林組深水紅色矽質頁巖(圖1)開展構造古地磁學、巖石磁學、磁性地層學和巖相學(圖2,圖3)等綜合研究,獲得了可靠的古地磁數據,揭示了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在白堊紀晚期-古近紀初期快速向北漂移的特徵,提出了「北印度海」(North India Sea)假說,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兩階段的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新模型(圖4,圖5)。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圖1 研究區地質與地形。(a)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形圖;(b)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帶地質簡圖,修改自Yin(2006);(c)江孜地區地質簡圖,修改自Chen等(2006);(d)薩嘎地區地質簡圖

首先,本研究從江孜地區床得組白堊紀大洋紅層中獲得了通過倒轉檢驗、並由碎屑赤鐵礦攜帶的原生剩磁,應用E/I法(Tauxe and Kent, 2004)和等溫剩磁(IRM)各向異性法(Hodych and Buchan, 1994)進行了磁傾角校正,從而將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中東部約75 Ma的古地磁極確定為40.8°N/256.3°E,A95 = 1.8°,古緯度為19.4°± 1.8°S,而此時亞洲大陸南緣的拉薩地塊位於約13.7°N。因此,約75 Ma時,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和拉薩地塊仍然被緯向寬度為3600 km左右的新特提斯洋所分隔(圖4,圖5)。其次,從薩嘎地區桑單林組深水紅色矽質頁巖中獲得了通過倒轉檢驗和褶皺檢驗、並由碎屑赤鐵礦攜帶的原生剩磁,應用IRM各向異性法(Hodych and Buchan, 1994)進行了磁傾角校正,從而獲得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中東部約61 Ma的古地磁極為74.0°N/278.5°E,A95 = 2.5°,古緯度為13.7°± 2.5°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圖2 代表性樣品巖相學與巖石磁學分析。CL043-1、SE12-1和MB4-8分別來自才狼把剖面、桑單林剖面和木巴拉剖面。(a-c)掃描電子顯微鏡圖片;(d-f)磁滯回線;(g-i)矯頑力譜分析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圖3 古地磁結果。(a-i)代表性樣品系統熱退磁正交投影圖、等面積投影圖及剩磁衰減圖;(j-l)高溫剩磁分量(HTC)分別在地理坐標和地層坐標下的等面積投影圖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圖4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演化,分別示意(a)約75 Ma、(b)約61 Ma、(c)約53 Ma和(d)約48 Ma的古地理模式。BNSZ為班公湖-怒江縫合帶,WZFZ為Wallaby-Zenith斷裂帶。黑色星號表示計算大印度延伸尺寸的參考(29.3°N, 85.3°E)。

上述高質量的古地磁結果準確限定了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的位置,即在約75 Ma位於19.4°± 1.8°S,而在約61 Ma已經向北快速移動到13.7°± 2.5°N。因此,75~61 Ma期間,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的北向漂移速率為260.1 mm/year。而通過印度大陸的視極移曲線等方法計算得到印度克拉通在80~60 Ma期間的北向漂移速率僅為99.6 mm/year。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與印度克拉通存在明顯的漂移速率差異,意味著在約75 Ma後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裂解並離開印度大陸,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拉分盆地,本研究稱之為「北印度海」(North India Sea)(圖4,圖5)。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了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的裂解機制,認為Reunion地幔柱上湧對印度被動大陸邊緣巖石圈減薄和新特提斯洋殼巖石圈長時間俯衝產生的拖拽力等過程的共同作用下,導致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裂解並張開形成「北印度海」。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快速向北漂移,在約61 Ma與亞洲大陸南緣的拉薩地塊發生初始碰撞,碰撞位置位於約14°N。隨後,印度與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在約53~48 Ma發生第二階段碰撞,該碰撞自西向東穿時性發生,導致「北印度海」自西向東逐漸關閉(圖4)。

沿低喜馬拉雅帶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地和喜馬拉雅東部地區廣泛發育了上白堊統-始新統或古新統-始新統淺海相地層,本研究認為是「北印度海」存在的證據。根據區域大地構造分析,本研究推測,主中央逆衝斷裂帶很可能是第二階段洋殼俯衝的古地理位置。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圖5 晚白堊世以來印度-亞洲大陸碰撞過程的階段劃分(a)及其與印度-亞洲大陸匯聚速率變化歷史(b)的關聯。圖b的數據來自Cande and Stegman(2011)

本研究提出的「北印度海」假說及兩階段的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新模型與印度-亞洲的匯聚速率變化歷史可以完美匹配(圖5)。例如,從70 Ma到63 Ma,匯聚速率從約80 mm/year快速增加到約180 mm/year,本研究認為與Reunion地幔柱的推動作用有關;在63-61 Ma期間匯聚速率從約180 mm/year急劇下降到約110 mm/year,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和拉薩地塊在61Ma發生的碰撞可很好地解釋該匯聚速率變化;在61-53 Ma期間匯聚速率由約110 mm/year緩慢上升到約130 mm/year,對應於「北印度海」的逐步收縮;在53~48 Ma期間匯聚速率顯著降低,則與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和印度在此期間發生穿時性碰撞導致北印度海自西向東逐步關閉的過程相符。

上述假說和模型還協調了一系列地質證據。本研究的古地磁結果表明,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與拉薩地塊在61 Ma發生第一階段的大陸碰撞,碰撞位置約為14°N,該碰撞最為直接的地質證據就是亞洲碎屑物質在60 Ma左右首次到達印度北緣被動大陸邊緣(DeCelles等, 2014; Wu等, 2014; Hu等, 2015)。

同時,對於第二階段的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即53~48 Ma期間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和印度之間的穿時性碰撞,也得到大量地質證據的支持。例如:(1)亞洲來源的碎屑鋯石在始新世早期(約55 Ma)已經沉積到印度大陸小喜馬拉雅(sub-Himalaya)巴基斯坦Balakot地區(Ding等, 2016),而低喜馬拉雅帶(Lesser Himalaya)中部尼泊爾地區獲得特提斯喜馬拉雅衝斷帶碎屑的年代不晚於45 Ma (DeCelles等, 2004; Najman等, 2005),可支持本次研究提出的53~48 Ma期間發生的第二階段穿時性大陸碰撞。(2)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特提斯喜馬拉雅海相地層自西向東穿時性消失,在西部Zanskar地區消失時間為52~50 Ma,在中-東部的定日-崗巴地區為43~41 Ma,在東部的堆納地區為35 Ma (Rowley, 1996; 胡修棉等, 2017),這些地質現象也支持53~48 Ma期間發生的第二階段穿時性大陸碰撞。(3)藏東貢覺盆地在52~48 Ma發生約30°的順時針旋轉(Li等, 2020),同時貢覺盆地和可可西裡盆地共同記錄了54~52 Ma期間急劇增加的沉積速率變化特徵(Li等, 2020; Jin等, 2018)。(4)孟加拉盆地在始新世中期來自喜馬拉雅的碎屑也急劇增加(Alam等, 2003),也是對53~48 Ma期間發生的第二階段大陸碰撞的響應。(5)特提斯喜馬拉雅帶、高喜馬拉雅帶和低喜馬拉雅帶都記錄了各種獨立的證據,例如,特提斯喜馬拉雅帶在始新世-漸新世記錄了地殼縮短、快速折返和巖漿作用,高喜馬拉雅帶記錄了同期構造埋藏作用、高級變質作用和深熔作用以及印度克拉通發育同期前陸盆地(DeCelles等, 2014; 丁林等, 2017)。以上地質證據都表明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和印度大陸在48 Ma已經完成碰撞。

本研究提出的「北印度海」假說及兩階段的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新模型對印度-亞洲大陸碰撞過程、青藏高原隆升和變形、亞洲古地理和生物多樣性格局演化都提供了重要制約,還為喜馬拉雅造山作用與全球氣候變化關聯的構造-氣候關係研究及古氣候數值模擬提供了關鍵的邊界條件。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研究成果發表於National Science Review。(Yuan J, Yang Z Y*, Deng C L*, Krijgsman W, Hu XM, Li S H, Shen Z S, Qin H F, An W, He H Y, Ding L, Guo Z T, Zhu R X. Rapiddrift of the Tethyan Himalaya terrane before two-stage India-Asia collision[J].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nwaa173. DOI: 10.1093/nsr/nwaa173)

校對:覃華清

相關焦點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袁傑等-NSR: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是地質歷史時期最重大的構造事件之一,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圖1),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海陸分布格局、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帶野外地質考察指南
    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作為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碰撞縫合線,是國內外地質學家重點研究的對象,該碰撞帶的幾何結構也是了解其他造山帶特徵的重要參考。我們給出3種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模式示意圖供大家參考。圖0-5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模式示意圖(Wu et al., 2014, 有修改)圖0-5a是經典的碰撞模型,它認為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在55 Ma左右直接碰撞,其間的新特提斯洋不存在洋內島弧,屬陸-陸直接碰撞。
  • ...lift nationality restrictions on top science awards: report
    China is planning to update the regulation of its top science awards by lifting the restriction on the nationality of winners, Wednesday's Beijing Youth Daily reported
  • 樹蛙揭喜馬拉雅造山史:板塊碰撞時間在3500萬年前
    這剛好與印度板塊向北漂移速度減緩,被認為與歐亞板塊首次接近碰撞的時間相符。此時,東南亞島嶼地區廣泛覆蓋著熱帶雨林,這為樹蛙類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先決條件,由此可見,樹蛙科物種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由印度板塊擴散至歐亞大陸的。  通過重構樹蛙類動物的祖先地理分布,研究人員發現,在漸新世之前樹蛙類物種僅在東南亞及東亞大陸和島嶼之間擴散,但卻沒有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樹蛙類物種間的交流。
  • 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後齊玥和研究員王強等選取侵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內的冷布崗日巖基為研究對象,開展了詳細的年代學、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揭示了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地質學會會刊》。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匯聚是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的動力來源,重建印度大陸運動學過程是認識青藏高原演化動力學機制重要前提。
  • 大地脈動:大陸板塊演變之中生代與新生代
    到9400萬年前時,本次分裂基本結束,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北美與歐洲仍然相連,而且澳洲大陸也還屬於南極洲的一部份。在此之後直到白堊紀結束,一些零敲碎打的分離仍在繼續,比如北美與歐洲逐漸分離,歐洲大陸要投入亞洲大陸的懷抱了,並共同組成新的歐亞大陸。另外,印度也從馬達加斯加分離開來,並加速向北,往歐亞大陸碰撞的地點前進。我們現在看圖可以發現,6900萬年前的大陸輪廓,已經和今天的差不了太多了。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青藏高原的核心來自南半球岡瓦納大陸
    最新研究表明,早新生代(距今 6 500 萬—6 000 萬年前),印度次大陸已經在北緯 13° 附近與歐亞大陸最新南緣(拉薩地塊)發生初始碰撞,隨後拉薩地塊與印度次大陸一起漂移到目前的位置(30°N)。印度-歐亞大陸碰撞也被認為是距今 5 億年以來地球歷史上發生的最重要的造山事件。儘管地質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大洋關閉以及大陸碰撞,但唯獨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引起了大面積的地表隆起。
  • 地球大陸之謎:板塊碰撞中消失的地殼去哪了?
    很多人就有了這樣的疑問,既然地震是由板塊之間的碰撞導致的,那麼這些被撞擊的板塊都去哪裡了呢?  地球史上最劇烈的大陸碰撞發生在6千萬年前。在那次「事故」中,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到了一起。  這次撞擊催生了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新研究稱,撞擊不僅抬高了陸地,也讓兩個大陸板塊的各自一部分深陷地底。
  • [上篇]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This guidedescribes how to plan, conduct, organize, and pres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quantitative (meta-analysis) or qualitative (narrative review, meta-synthesis)information.
  • 揭秘1億年前東亞大碰撞(圖)
    當陸塊與陸塊碰撞時,由於兩者密度差不多,陸塊之間一般不發生大規模的俯衝現象,而是相互擠壓,形成高聳的山脈,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5000萬年前印度大陸碰撞了歐亞大陸,由於長時間的擠壓,在碰撞帶附近形成了喜馬拉雅山。但是,中國東部又確實沒有一個大的陸塊。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無法解釋的科學難題。
  • ...Matters Concerning the National SME Share Transfer System
    Q: According to the State Council Decisions, the National SME Share Transfer System is a national securities trading venue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 哥倫布死前還一直以為自己發現的新大陸是印度
    如有有人在哥倫布死前採訪他關於發現美洲大陸的感受,他一定一頭霧水。什麼美洲?我發現的新大陸明明是印度啊。哥倫布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發現的新大陸是美洲,他一直以為自己發現的新大陸是印度。也有人說,如果馬可·波羅不坐牢的話,也許就沒有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了。哥倫布從小就被《馬可·波羅遊記》中所描述的東方世界深深吸引,中國、印度這些東方國家簡直就是黃金、香料遍地啊,他很想去看看。他十分推崇曾在熱那亞坐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
  • 兩億年內,地球將形成超級大陸
    地質學家研究發現,印度板塊、歐亞板塊及其它板塊正在緩慢靠攏。研究人員認為,尼泊爾大地震進一步表明,2億年內地球上將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美亞大陸。地球的各大陸正在緩慢靠攏(左)。大約在5000萬年後到2億年內,將會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美亞大陸。2012年的研究表明,新的超大陸中心位於北極。
  • 科學家研究地震波成像發現印度大陸俯衝板片撕裂
    自印度與歐亞發生碰撞以來,印度大陸巖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衝了數百公裡,俯衝板片東西向變化明顯,西部為平俯衝,中部為小角度俯衝,東部為大角度俯衝,俯衝距離由西到東逐漸變小。
  •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2014-07-14 17:45:38責任編輯:王永吉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科研團隊認定撫順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項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
  • 調查顯示韓國無一所大學排名亞洲前二十
    環球網記者朱盈庫報導,據韓國《朝鮮日報》中文網5月15日報導,今年的「《朝鮮日報》、QS亞洲大學評估」結果顯示,韓國國內各大學在「畢業生評審(recruiter review)」方面的得分最不理想。據報導,在此次評估中,韓國各所大學在研究、國際化程度、教育環境指標等方面均比去年有所改善,但畢業生評審的排名反而下降。
  •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陸
    還有時在地球的板塊運動發生後,陸地和陸地之間會發生漂移、碰撞而連接在一起,如印度次大陸和亞洲大陸就是通過這樣的運動拼接在一起的,在碰撞拼接的過程中,地殼的形態會發生隆起等巨大變化,如當今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回到12-13億年前,按照大陸漂移說法,此時的地球上只有唯一的一個大陸,被稱作泛大陸或者聯合古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