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寫作獨特而複雜的景觀

2020-11-28 河北日報

□吳 媛

新時期以來,隨著「新啟蒙」運動的興起,各種文藝思潮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這也造成在各種思潮引導下的詩歌創作其藝術樣式、風格、內涵甚至還沒有發育成熟便已經被新的文本所取代。由於地域發展不平衡,河北雖然也一直受各種文學思潮的影響,但詩歌創作特別是女性詩歌創作並沒有亦步亦趨,緊隨這種急劇的變化而變化;而且由於河北地域特徵和文化發展的複雜性,省內各地的詩歌發展水平有很大差異,以至於各種歷時性的詩歌風潮實際上在河北範圍內處於一種共時性的存在。這也形成了現代詩歌寫作獨特而複雜的景觀。因此,我們在評價河北女性詩歌創作的時候,就很難以歷時性的詩歌思潮演變為線索,而只能在充分考慮河北內部詩歌發展不平衡的基礎上,以具體的作者及其創作為對象,由具體到一般從而形成對河北女性詩歌的總體性印象。

我們所考量的新時期河北女性詩歌,是指新時期以來,在河北地域範圍內,具有現代主義精神內涵,以女性為經驗主體、思維主體、審美主體和言說主體的詩歌。如果暫時不去考慮河北女性詩歌寫作千差萬別的具體性,我們大致可以區分出兩種創作趨勢,一種是不斷在詩歌中發現並書寫女性自身存在,致力於對「性別」和「身體」為表徵的女性世界的重建以及對女性與外部世界關係的探索,這種探索隨著世易時移呈現出更複雜多樣的態勢。在河北詩壇,伊蕾肇其端,胡茗茗、施施然、青小衣、李點兒、梧桐雨夢、範小青、東方晨陽等很多女詩人都致力於這類書寫並有著各自獨特的收穫。另一種則體現為在更加深邃的哲思支撐下的對更為廣闊的社會現實的關注。這些詩人在充分確認自身存在之後,以個人為切入點,深入這個時代、這個世界那些宏大敘事的褶皺處,言說人性的幽微、日常的駁雜、個體的孤獨、世界的喧囂,不斷探尋靈魂救贖和回歸詩意棲居之路。這些女性詩歌中,以李南的作品成就最高,她的詩歌創作是對生命的追問與沉思,白蘭有很多關於「靜」與「真」的書寫,還有幽燕對現實之痛的表現、薛梅理性而睿智的詩歌表達、唐小米對社會生活的深切同情、李磊對個體生命追問式的書寫等。這些女詩人為我們展現了女性詩歌寫作的多種可能,也同樣不斷拓展著現代詩歌寫作的邊界和可能抵達的深度。

埃萊娜·西蘇說:「婦女必須把自己寫進文本——就像通過自己的奮鬥嵌入世界和歷史一樣。」伊蕾已逝,但她給河北乃至整個中國詩壇留下了極為鮮亮的色彩。她詩歌中那獨特而強烈的主體性色彩和前所未有的反叛精神,不僅刷新了當年中國詩壇對女性詩歌的期待視野,也在其後很長時間,引領著女性詩歌創作的方向。胡茗茗的詩裡一直有著強烈的情感爆發,但她也會將個人放置在日常生活的煙火中,在生命和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自身,在他性中確證自我,在自我中發現存在,在存在中詰問意義。詩人逐漸開始更關注自己作為時間和空間中孤獨的存在,而並不著意強調自己作為女性的存在。施施然是一位致力於用她自己和她的詩歌向美致敬的詩人。她的詩常常有很強的空間感,她的詩是擁擠的,裡面充滿了物象,而人在其中,一舉手一投足,將空間填得更滿,讓空間變得生動。青小衣的詩歌裡有煙火人間。她是日常生活柴米油鹽中的女性,又是去除日常生活遮蔽,在瑣碎中發現詩意的歌者,還是語言的魔法師,善於將最日常的材料調製成美的語言和形式。她的《我用手指彈生活》,宣誓一般昭告了女性主體所選擇的與詩歌、與生活的相處態度。青小衣的詩歌特質繼承自中國古典文化的淡泊之境,有著東方女性天性中的寧靜與安然。

顯然,當下的女性詩歌在書寫自我,表現女性與男性、個體與世界的關係上態度更加理性,技巧更加成熟,方式更加多元,但與此同時也不難看出,女性詩歌中的主體性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不是更加張揚而是更加收束。先鋒對傳統的顛覆和破壞之後,未來並沒有自行到來,文學面臨著重建自身的問題。女性詩歌寫作亦然。這也使得女性對自身的書寫愈發多元。

與此並行不悖的是,新時期以來河北女性詩人的作品中多有超越了性別意識,站在更加宏闊的宇宙人生視野觀照萬物之作。女性詩歌從反躬自省到眼光向外,進而視通萬裡、神遊萬仞。

李南接受了俄羅斯詩人苦難意識的影響,在她的詩歌中,很容易找到與俄羅斯詩人那種既是優雅的、自由的,又始終眼光向下的、悲憫的人生態度相一致的審美表達。她真誠地面對大眾,她的悲憫始終是向下的,向著大眾的,但卻無時無刻不保持著對大眾審美的警惕。她的詩歌中有極具先鋒精神的、不同於流俗的審美。白蘭的詩歌中也流露出很強的悲憫情懷,她植根於中國本土文化,在中國傳統「禪道」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白蘭的詩歌創作,上承中國古代以佛理入詩一脈,又有現代人鮮明的主體意識,其寫作不離日常,卻又超脫日常,於萬事萬物中得證自身存在。馬蘭的詩有著類似於李南的頻率和脈動,她近年來的詩作一直向著遼遠、悲憫的方向努力,用溫暖的文字一點點撫平時間流逝帶給人的焦慮和不安,像一位母親,以博大的愛的胸懷,擁抱萬物並讚美生命。幽燕的詩裡別有一番風骨氣魄,那種強烈的關注並介入現實人生的精神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向拓展了她詩歌的表現領域。《不動聲色》是解讀幽燕處理個體與現實人生關係的一首佳作:「……萬達廣場的燈總是閃爍/有人滿意,有人心有不甘/迷局括弧套著括弧/我繞到了一條小路,這裡更安靜些……」幽燕詩裡的敘述者常常會被放置在一種具體的情境中,二者之間既交融又隔膜,敘述者入乎其內,又出乎其中。詩中那些具體及物的細節支撐起世界的具象,而幽燕依託詩歌語言去尋找屬於大地的悲鳴。

河北女性詩歌的豐富性很難一言以蔽之,身份的不同決定她們的視野和審美同樣是複雜的、多元的。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的創作傾向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老詩人鄭敏曾撰文寫道:「當她們成為一種新式的閨怨,一種呻吟,一種乞憐時,她們不會為女性詩歌帶來多少生命力。只有在世界裡,在宇宙裡,進行精神探索,才能在20世紀裡找到真正的女性自我。」這樣的論說,在21世紀依然令人警醒。站在歷史與現實更深廣的維度上來看,未來河北女性詩歌寫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相關焦點

  • 中國先鋒詩歌的再出發
    進入現代社會之後,「永恆」變得模糊了,而「過渡、短暫和偶然」卻那麼清晰可感,撲面而來。於是就有了未知、不確定和迷惘,渾樸的時空感出現了裂隙和虛空。在這裡,藝術、戲劇與詩歌首當其衝,影響深遠。自然,有諸多自我因素開始加入,正如史蒂芬·斯彭德說的,「現代人的寫作是意識到環境活動的觀察者觀察他們自身感受的藝術」。  藝術、戲劇和詩歌上的先鋒派,是在現代性之上發展起來的。
  • 詩歌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它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詩經》從公元前11世紀誕生的《詩經》到現代詩歌,有文字記載的中國詩歌史已經走過3000個年頭,不但湧現出屈原、宋玉、曹植、謝靈運、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杜牧、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古典大詩人,還誕生了聞一多、郭沫若、徐志摩、艾青、北島、顧城、海子、西川等現代大詩人。
  • 高考作文不再總是「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其實,從2014年開始,北京高考語文試題增加「微寫作」,其中有一道題要求學生寫一段抒情文字,可以寫詩歌。到2016年,要求寫成一首詩或一段抒情文字,明確提出可寫成一首詩。詩歌寫作已成為北京高考語文試題的鮮明特色。 不過,從語文高考的歷史來看,詩歌寫作向來不受作文試題青睞。即使是「文體不限」,但常常也會標明「詩歌除外」。
  • 樂山詩歌 星光閃爍
    該書編輯出版的意義在於回顧與展望,提供一個以時間為線索、以文本為尺度的讀本,留下在樂山這片土地上行走過的詩歌腳印。「自1917年以來的百年風起雲湧的現代詩潮中,樂山作為巴蜀詩群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川南地域文化氣質抒寫了絢爛多彩的詩篇,所以樂山的新詩百年是值得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的。」
  • 周瑟瑟詩集《犀牛》分享會暨詩人田野調查長治寫作計劃舉行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關於《犀牛》這部詩集,詩人、評論家邱華棟評價:周瑟瑟是當代詩歌的獨行者,是多重閃電的再造者。他不斷進行隱秘複雜的語言和形式探索,以重建先鋒的寫作,將當下經驗和生命體驗帶入到個人精神境遇中,以大劑量高強度的寫作方式,呈現了人與語言的相遇。
  • 詩人的烏託邦:一個中文詩歌垂直社區的悖論式生存
    後來,張爾考入當地的安慶師範大學,並加入白鯨詩社,開始在《白鯨詩報》上發表詩歌。時間進入九十年代,八十年代熱烈的文化氛圍逐漸被加速的商業化進程所吞噬,詩人作為英雄的年代就此離別而至今未歸。甚至在20世紀末的盤峰詩會上,中國詩壇因「民間立場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的詩學爭論而公開分裂。新世紀詩壇的無序與混亂由此開啟。
  • 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植物空間營造
    1 現代景觀設計   現代景觀設計是指合理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為人類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與傳統造園相比,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創作對象是大眾群體,它為人類和其他物種服務,強調人類發展和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突出植物在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植物的空間構成功能、美化功能與生態功能。
  • 現代詩歌需要新的「元白體」
    至此,「元白體」詩歌已初現端倪,旨在淺顯,平易,寫實,普通人能懂。「詩到元和體變新」,「元白體」的直接作用是促成了 「元和體」【 指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開始流行的各種新體詩文】在中唐以後的大爆發大流行,成功地創造了唐詩的一個中興局面,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即詩歌的創作過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 《星星》詩刊主編梁平:詩歌是天上的星星
    就藝術方面而言,我們堅守的詩歌理念是: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深切的人文關懷、豐富的精神境界、真實的情感世界、獨特的慧眼觀察、勇敢的責任擔當。   問: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小說、散文比較熱鬧,文學評論藉助於學術圈也受到關注,唯獨詩歌顯得有點落寞。但最近兩年,詩歌似乎又有了熱起來的趨勢,你認為箇中原因是什麼?
  • 「藝海漫遊」:《四海詩萃》以生態詩歌方式揭示清遠生態旅遊價值
    清遠的綠色山水讓人流連忘返,地下風光也有一番景致,青年評論家馬忠用散文詩在《地下河覓蹤》:「大口巖溶洞,潔白的雲朵和我的詩歌在水的上空飄揚。潛流的壯美,靜逸的細浪,詩一樣在我視線裡靜靜地流淌……」。古體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營造氛圍鑄造意境上有著字少意遠的獨特魅力。清遠詩社從成立那一天起就鼓勵古體詩詞的創作,這本選集中精選了部分作品,展現了清遠詩詞的創作實力。
  • 詩歌是什麼呢?(詩論)
    百度上有精準的定義文學是形象的,要用形象來回答真的很難詩歌的內核,究竟是什麼?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歌以永懷這都是以前的聖賢之言竊以為,詩歌,什麼內容都可以寫它是抒情歌唱的!如果不是抒情的絕對不能叫做詩歌*僅僅有抒情,還不夠作者應該看到,具體形象也要讓讀者,能夠重構具體形象當然,可以是作者親身經歷也可以是作者幻想的體會也就是說,詩歌可以實寫詩歌也可以虛寫*《詩經》中,有很多第一人稱作品中的「
  • 從田野調查到詩歌人類學
    它的特別在於周瑟瑟在詩歌現場發現問題,並在寫作中試圖去解決,比如當代詩歌的語言、寫作方式、詩歌與人的關係等問題,這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他敢於去思索並且以行動來回答,這是一部以多種角度與方法來回答當代詩歌問題的書,一部給當代詩歌帶來啟示的書,不同於學院理論研究,也沒有詩歌時評式的空泛。
  • 第二屆衡山詩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舉辦
    活動由湖南省詩歌學會、衡陽市南嶽區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衡陽市作家協會、衡陽詩歌學會、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卡丘》詩刊聯合主辦。「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南嶽寫作計劃」發起人周瑟瑟介紹,「詩歌人類學」是一種寫作方法論,更是一種古老的詩歌精神的恢復。當代詩歌更多依賴個體的生命體驗,而這種生命體驗是最天然的經驗,獲取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走向戶外,進入「詩歌人類學」的原生地帶。
  • 西方英文詩歌詩體縱覽
    在某些現代文學,例如德國文學中,人們使哀歌格律適應於語言,因此哀歌一詞變成只指這種格律,而不是指詩歌的內容。1960年11月24日, 一群人被授權嘗試挖掘新的詩歌詩體,並引導詩人捨棄/背離傳統詩歌詩體在詩歌創作中大量使用,即所謂的「開發文學潛能」( 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或簡稱OuLiPo)。這種嘗試試圖在現代詩歌創作過程中引入現代自然科學和數學等內容。結果導致了一些包括視覺詩體、節點詩體等「有形」詩體的出現。
  • 童詩是兒童寫作之餌 2步為孩子開啟童詩寫作之旅
    兒童詩是給兒童聽、誦、讀、賞的詩歌形式,因此,它必須要有兒童的視角,兒童的想像,兒童的語言。在我的認知裡,童詩分兩類,一類是成年人寫給兒童閱讀的詩歌,另一類是孩子自己寫的詩歌。今天,我要聊的是第一類:成年人寫給兒童閱讀的童詩。
  • 胡健:詩歌語言創新八技巧
    詩歌無論在選詞、造句、修辭上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美學追求。詩的語言不僅是精粹的語言,而且還常常是變形的語言。就如杜甫所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下面,是我閱讀詩歌時,偶作的一些例話,供有興趣者參考。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為促進詩歌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兒童詩和現代兒歌創作隊伍,中國詩歌網自2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全國範圍開展原創童詩和現代兒歌徵集,共收到來稿近7000份,反響熱烈。12月26日,由中國作協《詩刊》社、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辦,中國詩歌網承辦的「當下童詩、兒歌創作與傳播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會議室舉辦。會議聚焦當下童詩創作現狀,並就童詩的傳播和教育機制展開研討。
  • 李煒《永恆之間》:一部「逆時間」的西方詩歌簡史
    開篇從20世紀出發,一路回溯,十個篇章如同十個站點,讓人先後駐足於1930年代西班牙語詩歌、20世紀初法國詩歌、19世紀末美國詩歌、普希金時期俄語詩歌、歌德時期德語詩歌、莎士比亞時期英語詩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語詩歌、西方迻譯中世紀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詩歌、古羅馬和希臘化時代詩歌,直至古希臘時期詩歌。
  • 野夫:我們處在一個反詩性的年代 詩歌式微是必然
    中國正處於全民娛樂時代,觸目都是各類選秀節目,但幾乎沒有關於當代詩歌。詩歌本來的屬性就是小眾的,不太可能藉助於大眾傳媒。如果要做,也只能是那種類似於古典音樂欣賞欄目,是精神貴族的沙龍式節目。詩歌的黃金時代:健康人性需要正常釋放1980年代被稱作是現代詩的「黃金年代」,我也經歷過這個年代,應該說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