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鋒詩歌的再出發

2021-01-16 武義新聞網

  「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恆和不變。」波德萊爾在1863年發表於《費加羅報》一篇題為《現代生活畫家》的文章中,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寫下了上述這句話,幾乎是為現代性定了調子。接著他還說,「這種過渡的、短暫的、其變化如此頻繁的成分,你們沒有權利蔑視和忽略。」

  在現代性的問題上,馬克思走得更遠。在分析商品和資本主義特徵時,他認為,舊時代「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可是他並沒有指出,一種新的「理性」卻應運而生。這種「理性」就像豎立在人類面前一座新的高牆,帶著蒺藜和火力防護,還有借屍還魂的僵化傳統。馬克斯·韋伯對這種理性所給出的隱喻「鐵籠」,與福柯筆下形容冷酷權力充斥其間的「環形監獄」(又稱之為「監獄群島」),可以互為印證,都是屬於描述現代社會組織和機構特性的深度意象。

  世界現代藝術和詩歌的主流,就是建立在這種「過渡、短暫、偶然」和它的反面「永恆」這兩種基礎之上的。這裡的「永恆」,是指某種「神性」和超越性,這就構成了現代性所賴以存在的時間意識悖論。進入現代社會之後,「永恆」變得模糊了,而「過渡、短暫和偶然」卻那麼清晰可感,撲面而來。於是就有了未知、不確定和迷惘,渾樸的時空感出現了裂隙和虛空。在這裡,藝術、戲劇與詩歌首當其衝,影響深遠。自然,有諸多自我因素開始加入,正如史蒂芬·斯彭德說的,「現代人的寫作是意識到環境活動的觀察者觀察他們自身感受的藝術」。

  藝術、戲劇和詩歌上的先鋒派,是在現代性之上發展起來的。沒有現代性,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先鋒派」。考察一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藝術、戲劇和詩歌史,我們發現,先鋒派以現代性作為基礎,然後借鑑了它的要素、觀念和形式,並予以變形、抽象和分離,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儘管如此,現代性卻不等於先鋒性。關於這一點,馬泰·卡林內斯庫說的很確切:「沒有一種顯著而得到充分發展的現代性意識,先鋒派是幾乎不可想像的;然而,這麼說並不意味著可以將先鋒派同現代性或現代主義混為一談」。(《現代性的五副面孔》,馬泰·卡林內斯庫)。

  何謂「先鋒派」?1959年6月,荒誕派戲劇大師尤奈斯庫在赫爾辛基「先鋒派戲劇討論會」開幕式上,說得非常透闢:「先鋒派就應當是藝術和文化的一種先驅現象,從這個詞的字面上來講是說得通的。它應當是一種超前風格,是先知,是一種變化的方向……這種變化終將被接受。」以我之見,這種「先知」和「先驅現象」,帶有兩個特性,第一,所謂「先知」指的是對人性、意識與變化的預見性,這種先知的感覺,在於先鋒藝術家的社會洞察力和敏銳,在於表達上的變化、純粹與獨創,而非幻覺或現代巫術;第二,這種先鋒性,也就是「先驅現象」,帶有持續性和引領作用。無論從「先鋒」的字面意義,還是它在文化藝術上的本質意義,都應該如此。從浪漫主義向現代主義轉變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這一點。即使是現代主義發展到鼎盛,直至後來被「後現代」不斷「侵蝕」,同樣也有「先鋒精神」在起作用。

  事實上,文學藝術上的先鋒精神,是沒有窮盡的。

  那麼詩歌上的這種「先鋒精神」意味著什麼?「Make it new!」(日日新),龐德的這一詩歌宣言可以看作是對詩歌先鋒精神的最好詮釋。自波特萊爾以來的詩歌,先鋒派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體驗和實踐這一重要的主張。詩歌的先鋒精神,就是佔領制高點,直面變化,挑戰平庸,從而擁有未來。換言之,就是風格上的超前,形式上的實驗,和語言上的「鍊金術」。這種新,不僅僅是詩歌意蘊上的更新,還在於形式上的實驗,甚至不惜走點「極端」。從某種意義上看,「新」就是超越與穿透,「新」就是實驗。

  先鋒詩歌不僅刺穿荒謬,還建構真正的存在。在現時代,固然是「沒有荒謬不成現實」,需要不竭的語言裂變和形式更新,但先鋒詩歌最終要確定的,是對現象、存在和人性的建構,以及在此之上的持守。先鋒性不惟破壞,更在守護。有時,沉默也是語言,先鋒詩人藉助於「沉默」這一最高意義上的「語言」,向世界進行發問與詰難,所謂「天問」是也。雄辯和沉默,是語言的雙重性,也是先鋒藝術的雙重性。與此同時,先鋒詩歌特別關注自我和他者、時間和空間、詞和物之間的關係。就主體間性而言,正如拉康所揭示的,無意識的主體是主體性存在的根本維度。作為先鋒詩人,總是要在言語主體和欲望主體中,與無意識的創傷性內核相遇,從而儘可能多地獲得真相,並賦之以詩的形態。

  一言以蔽之,先鋒詩歌既揭示,又消解;既呈現,又隱遁。既強調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又引入他在性(alterity)。這就是先鋒詩「左右逢源」之處,也是它的懷疑論所在。

  「所謂先鋒派,就是自由」,尤奈斯庫如是說。

  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詩壇就出現了「先鋒詩」。九十年代以來,更是形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唐曉渡所使用的「九十年代先鋒詩」概念,就將1980年代中後期「實驗詩」中的一部分作為其源頭,將個人寫作、綜合意識、反諷、敘事性等作為「先鋒詩歌」的重要特徵。周瓚在其《當代中國先鋒詩歌論綱》中,認為中國先鋒詩歌是指1980年代中後期以來,少數意識到並仍然堅持一種以個人性的立場寫作的詩人的詩歌實踐,是那些始終重視和保持純粹的精神價值關懷的詩人寫作。在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中,先鋒詩歌體現了介入現實生存和把握個體經驗相結合的綜合意識。

  按照桑克的說法,可以將「先鋒派」分為「舊先鋒派」和「新先鋒派」,時間上以1990年初期為界。前者以破壞性和突破性為印記(「外破詩歌專制之壁壘,內破詩歌語法之累贅」),後者以反對異化、有序實驗、提倡建設性為標誌。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分類方式而已,但從中我們看出中國當代先鋒詩歌的一些發展線索和譜系。從「北回歸線」等中國先鋒詩歌流派的實踐來看,先鋒詩歌的寫作,從一開始就呈現了突破和建設並重的氣象,並不完全是由初級的先鋒進階到成熟的先鋒,舊的先鋒演化為新的先鋒。

  以梁曉明、劉翔等人於1988年創建的中國先鋒詩人群體「北回歸線」,不僅獨立,而且包容。它始終是一個動態的先鋒群落,一個大平臺,一次連續的集結。它所進行的「破壞」是對詩歌專制的大破壞,它要從事的「建設」是面對新世紀的詩建設。梁曉明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拿出了《開篇》這樣一部討論存在與虛無、死亡與新生的傑出作品(更不要說他的充滿現代性甚至具備後現代感的《玻璃》和《各人》了),劉翔也從那時開始進行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詩歌批評和詩歌創作實踐。可以說,以「重現和提升人的根本精神」為方向的「北回歸線」詩歌群體,在眾多作品中所發出的聲音,更多的是一種希望、一種引領與上升。從美學上分析,「北回歸線」的詩歌正如劉翔所說的,堅持了一種「節制而優美」的品質。

  「北回歸線」的開放性和活力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包括本期在內的十期「北回歸線」刊物中,孟浪、王寅、餘剛、臧棣、西川、翟永明、王小妮、沈葦、藍藍、池凌雲、唐曉渡、耿佔春、陳超等幾十位在中國有影響力的重要詩人、批評家發表了他們的作品和文論。多年來北回歸線仍然保持先鋒精神,同人性質,南北方詩歌交融的特質。更為可貴的是,至今為止,北回歸線仍然堅持它的包容性和建設性,尤其堅持它的出發點:先鋒性。除了梁曉明、劉翔的持續堅持之外,稍後加入「北回歸線」的阿九、南野、汪劍釗、晏榕、傷水、馬越波、草樹、張典、紅山等人,在「北回歸線」先鋒詩創作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南方抒情詩歌的重鎮,聚集在《北回歸線》上的詩人自覺地與當下把玩口語、日常生活,標榜反文化的詩歌寫作拉開距離,開拓了抒情詩的領域和境界,增加了現代抒情詩對當下生活的感受力。

  「北回歸線」也是始終警醒的。詩人南野一針見血地指出,「我認為中國當代先鋒詩歌目前的話語症候,在於普遍喪失追尋自由的意願。內驅力意向的轉移,其原因不外乎現實世界規則效應的日益凸顯。一切盡由於『自由的代價是高昂的……』」。詩人晏榕則認為,面對著龐大無邊、荒謬紛亂的時代景觀和文化語境,如何保持高貴和清醒,恪守藝術信條和詩歌理想,絕對是一個原則問題。他還提出了「回歸先鋒」的概念,事實上就是如何堅持先鋒精神,持守當代詩歌創作的實驗性、前衛性和交融性,以更好地兌現我們的初衷:包容性和純粹性的結合,歷史感和現代性的結合,南方抒情詩傳統與現代多元詩學的結合,詩歌創作與詩學理論建設的結合,以及先鋒前衛姿態與對現代詩歌傳統之尊崇的結合。

  是時候了。必須對「先鋒性」進行正本清源,必須提出中國先鋒詩歌的「再出發」。反思,本身就是「先鋒性」極為重要的表現。縱觀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先鋒詩歌創作,我們覺得有必要對先鋒性作如下幾個方面的思考,開列如下:

  1)先鋒性究竟意味著斷裂還是揚棄?

  2)先鋒性是毀壞還是建設?抑或兼而有之?

  3)先鋒性是抽離還是在場?有無中間路線?

  4)有沒有「原始主義」的先鋒性,或先鋒意義上的「原始」?

  5)中國當代先鋒詩歌與西方先鋒詩歌的異同點如何?

  我所羅列的上述問題,應該是非常值得討論的。就這方面而言,唐曉渡和張清華一次關於先鋒精神和先鋒派的對話,或許對我們有一定啟示性。唐曉渡是這樣說的——

  重要的或許是:放棄那種從一個只能是虛構的「原點」或核心生發開去的一元的、線性的、本質主義的眼光和思路,而嘗試一種多元的、交叉複合的,從根本上反「歷時性」的眼光和思路,以把人為設定形成的成見及其影響減至儘可能小。……當代先鋒詩的譜系如同艾略特所說的「秩序」一樣,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處在不斷的變化和調整之中,其契機是創新,但也包括人們的重新認識,而重新認識往往根源於前在的寫作作為範型對後起者所產生的影響、啟示,甚至激起的反抗。

  三

  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看,本期「北回歸線」都有所變化。《北回歸線》出到第十期了,中國當代詩壇有了巨大的變化,需要在編輯方針、作品取捨和編排形式等方面,都能有所調整和改變。

  本期《北回歸線》在欄目上作了新的調整和組合,首次開闢了帶有聚焦性質的「絕對信號」,梁曉明的近作《死亡八首》和耿佔春對梁曉明詩歌的評論,是這一期的重頭戲。本期的「詩歌方陣」欄目,展示了「北回歸線」重要詩人的力作,值得強烈關注,從中可以看到「北回歸線」成員們近年來創作的變化和進展,表明大家正在向中國先鋒詩歌的縱深地帶突進。「精神聯盟」欄目,則是精選與「北回歸線」聯繫比較緊密的詩人的作品,這既是一種「聲援」,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詩壇「風向標」。我們將這些詩人朋友稱之為「北回歸線之友」,包含著多重意味。最後是北回歸線詩人和批評家的文論欄目:「身份、隱喻與記憶」,非常值得注意。這些文字,既有具備深度的詩學研究,也有隨筆式的創作談和回憶文章(劍心回憶「北回歸線」創辦之初情形的文字讀來饒有興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北回歸線」是一個詩歌作品與詩歌理論、詩歌批評高度融合的群體。

  值得強調的是,在各種變化之中,「北回歸線」的先鋒精神不會有任何改變,詩歌創作和批評的獨立性不會有任何改變,以詩歌和批評本身說話的寫作姿態也不會有任何改變。萬物皆流,自由創造精神依然。

  先鋒,就是一次次的再出發。

  2015年12月5日

相關焦點

  • 因詩歌相聚半輩子他們還要繼續寫下去
    2018-12-03 07:40 | 錢江晚報前天夜裡,海寧尖山寬巷,露天的石砌舞臺前圍著黑壓壓幾百號人,眾人目光所及之處,篝火緩緩而起,直至照亮了周邊的舞臺和廣場,還有上方的橫幅:「中國先鋒詩歌四十年暨《北回歸線》創刊三十周年篝火晚會」。
  • 華陰市作家協會在華山成功舉辦中國先鋒詩人論壇
    華陰市作家協會在華山成功舉辦中國先鋒詩人論壇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15-03-19 17:03:20
  • 李煒《永恆之間》:一部「逆時間」的西方詩歌簡史
    開篇從20世紀出發,一路回溯,十個篇章如同十個站點,讓人先後駐足於1930年代西班牙語詩歌、20世紀初法國詩歌、19世紀末美國詩歌、普希金時期俄語詩歌、歌德時期德語詩歌、莎士比亞時期英語詩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語詩歌、西方迻譯中世紀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詩歌、古羅馬和希臘化時代詩歌,直至古希臘時期詩歌。
  • 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克點評卓爾集團董事長閻志的詩歌
    、《中國詩歌》主編 。獲《詩刊》社2008年詩歌大獎賽一等獎、2007年度中國詩潮獎、第二屆長江文藝·完美文學獎、2009年第二屆徐志摩詩歌獎、第五屆湖北文學獎、第八屆屈原文藝獎、2015年冰心兒童圖書獎。作品被譯為英、日等文字。
  • 汶川地震震醒了先鋒詩人
    ——浙江在線《中國詩刊》研討會側記參加研討會部分人員合影  吳維康 攝         「5·12」汶川大地震後,一首首滿懷傷痛的詩歌在網上迅速傳誦開來。久違了的詩歌在災難後,身披黑色的悼唁紗,再次帶著溫暖的力量回到人們心裡。      沒有人否認現在是詩歌式微的時代。
  • 中島最新詩歌《洋河詩章》
    詩人小檔案:中島,原名王立忠,黑龍江省寶清縣生人,中國著名詩人,出版人,知深媒體人、文化評論人、影視評論人。作品發表在《人民文學》《上海文學》《芙蓉》《山花》《作品》《星星》《詩選刊》《小說林》《中國新聞周刊》 《詩林》《詩歌報》《詩歌月刊》《詩神》《中國青年報》《青年文學》等百餘家文學及綜合刊物上, 詩歌《花朵與病句》入選中國三千年詩歌精華總集《詩韻華魂》,另有200餘首詩歌入選 《讀詩1949——2009中國當代詩100首》 《被遺忘的經典》《中間代全集》《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中國詩歌年鑑》《朦朧詩
  • 現代詩歌寫作獨特而複雜的景觀
    由於地域發展不平衡,河北雖然也一直受各種文學思潮的影響,但詩歌創作特別是女性詩歌創作並沒有亦步亦趨,緊隨這種急劇的變化而變化;而且由於河北地域特徵和文化發展的複雜性,省內各地的詩歌發展水平有很大差異,以至於各種歷時性的詩歌風潮實際上在河北範圍內處於一種共時性的存在。這也形成了現代詩歌寫作獨特而複雜的景觀。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為促進詩歌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兒童詩和現代兒歌創作隊伍,中國詩歌網自2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全國範圍開展原創童詩和現代兒歌徵集,共收到來稿近7000份,反響熱烈。12月26日,由中國作協《詩刊》社、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辦,中國詩歌網承辦的「當下童詩、兒歌創作與傳播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會議室舉辦。會議聚焦當下童詩創作現狀,並就童詩的傳播和教育機制展開研討。
  • 詩人的烏託邦:一個中文詩歌垂直社區的悖論式生存
    王敖在活動上結合中國古典傳統,講授了即興詩歌寫作課程。徐振宇坐在前排看完整個活動,最後才發現自己「沒有幫上什麼忙,只是從頭到尾跟他們聊聊天而已」。作為主辦方之一的飛地傳媒成立於2012年,是中國詩界中知名的獨立文化品牌,其紙本詩歌雜誌《飛地》在中國詩歌圈中頗有聲望。徐振宇被《飛地》打動,通過創始人張爾的面試之後,他便辭職來到深圳,在飛地傳媒做內容編輯的工作。
  • 中國城市汙水處理概念廠再出發
    7年間,步履更加堅定,力量不斷壯大,專委會專家從6位增加到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任洪強,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總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鄭興燦,江南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激等加入,共同推動概念廠理念再升華、科技再進步、模式再優化、推廣再加速。
  • 【365行動】紅色基因永傳承,百年奮鬥再出發!附屬華山醫院護理內科...
    近日,附屬華山醫院護理內科支部在華山花園大廳舉辦 「紅色基因永傳承,百年奮鬥再出發」主題黨日活動。隨後,馬擁軍運用一系列經典的理論和案例,詳細講述了在全黨開展「四史」學習的深遠意義,鼓勵大家「通過學習『四史』,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深刻認識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以史為鏡,進一步檢視和校準坐標,做到不忘歷史、不忘初心,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 天涯獨家:《中國90後詩歌大展之楊東澤:在杭州詩人是西湖沒有脖子...
    離開杭州,離開 這個城市,離開這間 五千元房租的公寓,離開 橘貓桂圓和斯芬克斯貓耗子 離開杭州,我想我最好的生活 是流浪,在流浪途中 面對世界的悽涼,從南宋御街出發
  • 抗震救災詩——中國詩歌的復興與凱旋
    6月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作家閻延文與人民大學文學院的同學們見面,就抗震救災詩歌熱潮,進行了一場題為《從汶川抗震救災詩看網絡時代詩歌復興》的講座。閻延文談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地處祖國西南的四川盆地,一下子成了中國乃至世界的聚焦點。
  • 樂山詩歌 星光閃爍
    滾熱詩行真情寄語家鄉山水記者看到,在《樂山百年新詩選》中,按時代劃分,以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樂山籍詩人郭沫若的詩歌《地球,我的母親》開篇。隨後收錄了曹葆華、陳敬容等著名詩人的詩歌。在樂山詩群20世紀50年代後寫作的重要詩人中,具有濃烈家國情懷的峨眉詩人梁南,其作品也被收錄在內。
  • 當詩歌可以種植,詩意生生不息
    (聯邦走馬供圖)■本報記者 許暘以蔬菜花卉命名的詩歌,除了印在紙上被一行行念出來,還能撒播到土地裡生長出來。眼下,一部可以種植、免費贈閱的詩集點燃了文學與園藝交集的火花,正引發讀者追捧。線下能在方所、先鋒書店、單向街書店等實體空間免費獲得,線上「附錄文藝」App上也可領取。記者獲悉,目前,詩集首印3000冊已全部贈送完畢,預期加印至5萬冊。薄薄的詩集,藍白相間,平鋪開來,印在8個信封正面的8首植物詩映入眼帘,背面是種植方法,裡面藏有相應的植物種子,搖一搖信封會發出清脆聲響。
  • 備考2020:詩歌鑑賞知識點再梳理
    備考2020:詩歌鑑賞知識點再補漏詩歌鑑賞知識點一、詩歌鑑賞答題「五讀」法: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注釋、讀命題。>(1)語言語風類錯誤:或故意譯錯實詞虛詞;或對詩歌的語言風格判斷錯誤。(2)意境意象類錯誤:對詩歌的意象的含義判斷錯誤;或對意境的概括錯誤。(3)技巧手法類錯誤:對詩歌運用的寫作技巧的類型或作用判斷錯誤。(4)思想情感類錯誤:拔高情感(對詩歌中描寫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種光圈);或轉移情感。
  • 三行情書風行高校 專家:速讀時代需要優秀的微詩歌
    速讀時代,詩歌有些冷落,「三行情書」讓愛簡單,以其或幽默或文藝或煽情或狗血或娛樂至死的態勢,風行中國高校和網絡,方興未艾,參與者不僅有時尚的年輕人,也有白髮蒼蒼的老人。近年來,所謂的「梨花體」、「年糕體」、「廢話體」和「烏青體」詩歌,亦攪得詩壇一片漣漪。一時間,有人驚呼:會敲回車鍵,你就是詩人!
  • 「改革先鋒」禹國剛: 中國資本市場的探索者
    &nbsp&nbsp&nbsp&nbsp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敢闖敢試」的精神逐漸為特區資本市場體制機制注入了創新動能。禹國剛不僅是深交所建立、成長、發展階段的見證者,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探索者。
  • 中國詩歌|頭條詩人|龔學敏:帝國錦繡花開,東坡一貶再貶
    宋雨桂 畫作如同我們在水中熄火的心臟本期薦稿:謝克強帝國錦繡花開,東坡一貶再貶杜甫像是從未到過大唐東坡一貶再貶,寫出的月光覆蓋沃野包括卑微和餓殍,包括亂石穿空千堆雪,只是寫寫而已東坡已悄然滑出宋代秋瑾秋風秋雨不僅愁煞人,還把軒亭口
  • 熱愛詩歌學子執著堅守 北京高校詩社艱難中倔強生長
    第三屆北京詩歌節近日在京落幕,詩歌節最大的亮點在於高校詩歌與刊物研討會的舉辦,19所高校詩社成員相聚在一起,隻言片語間,大學生詩社生存的艱難、倔強的成長,呈現出大致輪廓。記者走訪北京多所高校詩社,也被一群單純而執著的學子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