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詩歌相聚半輩子他們還要繼續寫下去

2021-01-16 浙江日報

2018-12-03 07:40 | 錢江晚報

前天夜裡,海寧尖山寬巷,露天的石砌舞臺前圍著黑壓壓幾百號人,眾人目光所及之處,篝火緩緩而起,直至照亮了周邊的舞臺和廣場,還有上方的橫幅:「中國先鋒詩歌四十年暨《北回歸線》創刊三十周年篝火晚會」。

在此相遇的,是「三十而立」的浙江詩群「北回歸線」的成員,以及十多位著名詩人、詩歌理論家、翻譯家和漢學家——吳思敬、林莽、嚴力、唐曉渡、楊煉、耿佔春、臧棣、汪劍釗、沈葦等。不少人是跨越大半個中國,甚至從海外趕來赴約,為了40歲的中國先鋒詩歌,30歲的《北回歸線》。

薄薄的詩刊穿越時空

40年前創辦的《今天》雜誌,被詩評家認為是中國先鋒詩歌的發端。

10年後,在梁曉明、王建新等人操辦下,《北回歸線》在杭州創刊。

為什麼起這個名字?詩人劉翔說,北回歸線是太陽的光線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是一條開闊、包容的緯線,而這正是詩人們對這本詩刊的美好希望。

這冊灰白封面的創刊號,裡面藏著的故事,多年以後依然為詩人們津津樂道。比如,當時1000元的印刷費用,是王建新個人出的,相當於他當時整整兩年的工資;比如那年8月,當12級颱風侵襲杭城,詩人方躍家中「千餘冊書刊漂在水面」之時,他不假思索地搶救的,正是《北回歸線》創刊號的清樣本。

「我們真的把詩歌當做生命。」30年後的詩歌研討會上,詩人梁曉明說,「我們拿生命來祭奠它,使它越來越廣闊、越來越豐厚,我們以這樣的態度對待詩歌。」

《北回歸線》紙刊的發行堅持了30年,11期,中斷過,但未曾中止。

今年,詩人們又通讀這30年來的寫作,出版了30年詩歌、理論文章的精選,集成《中國先鋒詩歌:北回歸線三十年》,日前已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從紙上到網上,再回到紙上

江湖傳說,《北回歸線》的詩人們仍在校園時,曾經拿著厚厚的一刀計算機列印紙徹夜寫詩,長段的詩稿紙掛得教室到處都是。

到了2000年,詩人們開始從紙上轉向網上。詩人阿九回憶,那一年「詩生活」網站和詩歌論壇成立,他也建立了「八千裡路」詩歌論壇耕耘。

兩年後,《北回歸線》的網站與論壇成立,詩人們擔任「版主」和管理員,隔空交流,在4年多時間裡推出了15期網刊。

很多新成員加入了《北回歸線》。火到什麼程度?有一次輪到詩人阿九「值班」,集中評詩時,他花了一個多月才把長達450多頁的詩帖讀完。

論壇經過三代更新,八年運營,在2010年畫上休止符。

「網絡耗盡了我們的精力、熱情和時間。大家很快意識到,這是一條不可持續的道路。」阿九說。

與此同時,《北回歸線》的紙刊再度出發,網刊、詩歌合輯也陸續推出。從紙到網再到紙,《北回歸線》經歷了一個輪迴。

在這天下午的會議上,懷舊著當年的詩人們,如今已結婚生育,耕耘事業,但仍秉持著各自的態度,互相勉勵,堅持寫作。

當然,30年裡也有失去,送別了詩人馬驊、梁健、青兒、王建新。

會議過半,詩人們在前院的老式建築之前相聚,黑髮灰發白髮穿插,背後的展板上書法寫著「四十」、「三十」的年份,他們對著鏡頭一笑,快門按了下去。

這一天,站在30年的分界點上,詩人們怎麼看未來的10年甚至更遠?

最簡單的一個答案很動人:未來,用心寫詩就可以了。

(原標題《因詩歌相聚半輩子,他們還要繼續寫下去》,作者 張瑾華 通訊員 馬正心,編輯董小易)

相關焦點

  • 王蒙:我還要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繼續寫作下去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卻詠梅)《王蒙文集(新版)》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了王蒙1948年至2018年的主要作品,編為50卷(35種),包括《青春萬歲》《活動變形人》《這邊風景》等11部長篇小說,兩部系列小說,六卷中短篇小說,三卷散文,一卷詩歌
  • 趕時間送外賣 間隙裡寫詩歌
    當他騎著電瓶車,在車流中穿梭送單時,你很難看出,這是一位寫有近4000首詩歌、發表多篇作品的詩人。趕時間的人  騎上電瓶車,詩就消失了。  外賣員王計兵把車騎得飛快,腦海裡只剩下地名。  空氣在耳邊呼呼作響,風像刀子一樣打在身上。剛因爬樓汗溼的衣服又被吹乾,讓他直發冷。遇上紅燈,他毫無顧忌地穿了過去——這很危險,而系統規定的送達時間在催促他。
  • 一字出錯,全盤皆輸的詩歌背默題,你因這三個原因被扣冤枉分了嗎
    可以說,詩歌背默分在語文考試中是一塊最好拿的,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分數,但很多學生除了因為不會背或因馬大哈看錯字背錯而導致被扣分外,更多的是因為下面三個原因被扣了冤枉分,看看你中槍了沒。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不理解詩歌的意思而寫了別字。詩歌的評分標準是,一句一分,一句中只要出現一個錯別字,哪怕其他的字都寫對,也不給分。可以說是「一字寫錯,全盤皆輸」。喊冤沒有用,你得遵守評分準則,會背還要會寫,而且要寫對,否則,就會出現前功盡棄,白費功夫,背半死卻拿不到分的情況。
  •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憶崢嶸歲月訴戰友之情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憶崢嶸歲月訴戰友之情 2018-10-16 09:52:00 來源:     現代快報訊 10 月 14 日,來自江浙滬地區的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一起歡度重陽佳節。
  • 迦南詩歌作者小敏信仰見證:主啊,我算什麼
    後來當他們唱:主啊我讚美你,因為你揀選了我,在這茫茫的人海中,是你把我找尋……當他們唱這些詩歌的時候,心裏面非常、非常地受感動,還不是一般的感動。就感受到上帝呀,你真好,你沒有嫌棄我。我們本是塵土,本是這些不如蟲,不如蛆的世人。然而你竟這麼樣地憐憫、眷顧我們,撿選我們。他們非常受感動,他們就查,這些詩歌是從哪兒來的?後來他們就找到我。
  • 宗璞:即使像螞蟻在爬,也要繼續寫下去
    實際上,她因去年有過一次中風,今年春天也因病剛剛出院不久。為了防止身體再出問題,稍有恢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未竟的小說結尾寫好。     近年來,她的各種作品集源源不斷,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她的《風廬散記》,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心的囑託》,海豚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童話。
  • 唱《苔》的烏蒙山鄉村教師:教孩子們唱詩歌,給他們心靈脫貧
    他想到了詩歌,中國從古至今都有「詩教」的傳統,石門坎的孩子80%以上都是苗族,他們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不怎麼會說漢語,但這個生活在大山的民族,天生都熱愛唱歌。梁俊本就是一枚超級厲害的吉他老師,自然走到哪裡都吉他不離身,何不把詩歌唱出來?梁俊先上網搜索古詩譜曲的作品,卻沒能找到那種旋律琅琅上口的曲譜,他乾脆自己譜曲。
  • 現代詩歌需要新的「元白體」
    我想,除了其文筆精彩,內容充沛外,還因當時的詩人們明白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即看詩的不光是詩人,最廣大的讀者還是老百姓。因此,你看唐宋詩詞,出手就是幅鮮明的畫,開篇就牽著你的心情,那語句就像大白話,即朗朗上口又淺顯易懂。時至今日仍不難理解,甚至有些作為日常口語我們至今還在使用——他們迎合得好!
  • 高一新生成績很不理想,英語和數學很差,還要不要繼續讀下去?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兒子今年就讀一所普通高中的高一,而他兒子的成績不理想,特別是英語和數學這兩個科目很差,他問我還要不要讓孩子繼續讀下去?我對那位朋友說,最好讓自己的孩子繼續讀下去,畢竟才剛高中一年級,這麼早就讓孩子放棄學業,是一種不太理智的行為。
  • 熱愛詩歌學子執著堅守 北京高校詩社艱難中倔強生長
    第三屆北京詩歌節近日在京落幕,詩歌節最大的亮點在於高校詩歌與刊物研討會的舉辦,19所高校詩社成員相聚在一起,隻言片語間,大學生詩社生存的艱難、倔強的成長,呈現出大致輪廓。記者走訪北京多所高校詩社,也被一群單純而執著的學子所感動。
  • 健康申時茶,茶韻中國香——聲動淮安閱讀會舉辦迎新春詩歌品茗會
    1月10日下午,全民悅讀聲動淮安閱讀會部分家人相聚在淮安區一葉一果全茶生活館閱讀基地,舉行「健康申時茶,茶韻中國香」迎新春詩歌品茗會。聲動淮安閱讀會華中主席致辭:2021新年伊始,我們相聚在一葉一果全茶生活館,讓詩歌與古樹紅茶結伴而行,讓原本平淡如水的生活變得如此美好。
  • 「詩歌小鎮」的農民詩人
    談湛梧介紹,他們四人都是金林村的詩歌創作者。謝漢超說,金林村古名康州,原是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的封地,靖康之亂後,趙構稱帝建立南宋,便改康州為德慶。謝漢超激情洋溢地背誦起趙構臣子嶽飛的名篇《滿江紅》。謝漢超出生於1952年,初中文化,24歲時參軍,因為打仗聽力受損,後來復員務農,在村裡當了村幹部。55歲的陳炳金原是農民,改革開放後就下海經商,專門做柑橘生意。
  • 王競成詩歌研討會舉行 眾專家學者展開對話研討
    詩人王競成來自沂蒙山區,青年時代參軍入伍,少年開始詩歌創作,轉業後來到北京,繼續堅持詩歌寫作與詩歌編輯工作,迄今出版詩集二部,是當代詩壇最具實力的詩人之一。他先後主編《黃河詩報》詩刊、《法學名家.警察詩歌》等多家雜誌。創作詩歌三千餘首,文學評論以及散文多篇,在國內外雜誌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首篇。堅持社會主義文藝美學創作之路,先後得到賀敬之等前輩詩人的讚譽。
  • 裘小龍談詩歌、翻譯與偵探小說
    他看問題的角度肯定跟我不一樣,他寫的不少詩也是我根本不會去寫的。後來我在英國、美國、法國和義大利,都專門出過一本《陳探長詩選》,作者就是陳探長。這種感覺很奇妙,我最初不過就是想引用一些詩歌,烘託一下小說氛圍,但是國外出版社不讓我這樣做,因為要付版權費,於是只好自己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的小說幫助了我的詩歌,我的詩歌也反過來幫助了我的小說。
  • 如何正確看待詩歌,詩歌與文學、人類文明的關係?
    #筆者以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對「詩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詩歌」是什麼?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筆者深以為然,並作出如下分析:從歷史和考古學來分析:詩是最早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種類,尤其是在初民時代,詩更像是一種形式,將人類遇到值得留傳的人物事跡或是學問經驗,以詩的形式寫下來,其中帶有藝術性質的文字,如原始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最終發展成詩歌;
  • 廖偉棠以詩歌寫自傳---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在香港詩人廖偉棠看來,詩歌就是挖掘自己的回憶、情感和欲望,以及一些生命中流過的人的關係。他將這種詩歌寫作稱為「情感自傳」,是對杜甫具有「自傳」性質的詩歌實驗的踐行。廖偉棠將自己20多年的體悟寫成詩歌,彙編成詩集《春盞》。日前,廖偉棠攜新詩集《春盞》在西西弗書店·深圳萬象城店舉行新書分享會,與讀者暢談自己在詩歌中的情感體驗。 廖偉棠1975年出生於廣東新興,後移居香港。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詩歌裡保存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在孔子看來,以詩的形式來教化兒童是最適宜的,我們應當將詩教傳統弘揚下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首先要提高文化素養,文化需要從兒童抓起。好的童詩需要具備哪些特質?《詩探索》主編吳思敬提出,童詩要把詩性放在第一位,有詩人獨特的發現和想像力,發出詩人自己的聲音。
  • 蔣志武詩歌——隱秘背後的溫度
    過去的很多年,普遍認為詩歌是屬於年輕人的,因為詩歌需要激情;濟慈、雪萊、拜倫,早早就成名;放眼國內,北島、舒婷、楊克,也早早的完成了代表作。大家沒有注意到的是,很多早早成名的詩人在後期都有著明顯轉變的痕跡。所不同的是,蔣志武的詩歌創作起步較晚——雖然只有二十七八歲。但從文學傳統上看,這在詩歌創作中是一個晚齡人了。
  • 論顧城的詩歌
    這些都是常見的詩歌技巧,或許在這裡毋庸贅述。而且他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是十二三歲,所以不能否定他當時已掌握了一些詩歌技巧。但如果粗略地總結他少年時代的詩歌作品的話,可以說語言不拘泥於為了表達的語言規則。這個原因或許和他的年齡有關。因為兒童的語言能力還不發達,他們要表達自己時只好拼湊自己所認識的詞彙,所以顧城少年時代的詩歌語言或許還沒有超越兒童獨特的語言表現的範疇。
  • 京滬粵高考愛出哪些作文題:常帶有哲學思辨,曾允許寫詩歌
    整體風格中規中矩,北京曾允許寫詩歌整體上,無論是命題,還是材料,京滬粵三地的高考語文作文都少有深奧難懂、刁鑽晦澀的內容,命題以穩為主,力求讓大多數考生可以「讀懂題目,有料可寫」。其他方面,對考生的限制主要體現在文體必須排除詩歌、作文字數不低於800字。但也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