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3 07:40 | 錢江晚報
前天夜裡,海寧尖山寬巷,露天的石砌舞臺前圍著黑壓壓幾百號人,眾人目光所及之處,篝火緩緩而起,直至照亮了周邊的舞臺和廣場,還有上方的橫幅:「中國先鋒詩歌四十年暨《北回歸線》創刊三十周年篝火晚會」。
在此相遇的,是「三十而立」的浙江詩群「北回歸線」的成員,以及十多位著名詩人、詩歌理論家、翻譯家和漢學家——吳思敬、林莽、嚴力、唐曉渡、楊煉、耿佔春、臧棣、汪劍釗、沈葦等。不少人是跨越大半個中國,甚至從海外趕來赴約,為了40歲的中國先鋒詩歌,30歲的《北回歸線》。
薄薄的詩刊穿越時空
40年前創辦的《今天》雜誌,被詩評家認為是中國先鋒詩歌的發端。
10年後,在梁曉明、王建新等人操辦下,《北回歸線》在杭州創刊。
為什麼起這個名字?詩人劉翔說,北回歸線是太陽的光線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是一條開闊、包容的緯線,而這正是詩人們對這本詩刊的美好希望。
這冊灰白封面的創刊號,裡面藏著的故事,多年以後依然為詩人們津津樂道。比如,當時1000元的印刷費用,是王建新個人出的,相當於他當時整整兩年的工資;比如那年8月,當12級颱風侵襲杭城,詩人方躍家中「千餘冊書刊漂在水面」之時,他不假思索地搶救的,正是《北回歸線》創刊號的清樣本。
「我們真的把詩歌當做生命。」30年後的詩歌研討會上,詩人梁曉明說,「我們拿生命來祭奠它,使它越來越廣闊、越來越豐厚,我們以這樣的態度對待詩歌。」
《北回歸線》紙刊的發行堅持了30年,11期,中斷過,但未曾中止。
今年,詩人們又通讀這30年來的寫作,出版了30年詩歌、理論文章的精選,集成《中國先鋒詩歌:北回歸線三十年》,日前已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從紙上到網上,再回到紙上
江湖傳說,《北回歸線》的詩人們仍在校園時,曾經拿著厚厚的一刀計算機列印紙徹夜寫詩,長段的詩稿紙掛得教室到處都是。
到了2000年,詩人們開始從紙上轉向網上。詩人阿九回憶,那一年「詩生活」網站和詩歌論壇成立,他也建立了「八千裡路」詩歌論壇耕耘。
兩年後,《北回歸線》的網站與論壇成立,詩人們擔任「版主」和管理員,隔空交流,在4年多時間裡推出了15期網刊。
很多新成員加入了《北回歸線》。火到什麼程度?有一次輪到詩人阿九「值班」,集中評詩時,他花了一個多月才把長達450多頁的詩帖讀完。
論壇經過三代更新,八年運營,在2010年畫上休止符。
「網絡耗盡了我們的精力、熱情和時間。大家很快意識到,這是一條不可持續的道路。」阿九說。
與此同時,《北回歸線》的紙刊再度出發,網刊、詩歌合輯也陸續推出。從紙到網再到紙,《北回歸線》經歷了一個輪迴。
在這天下午的會議上,懷舊著當年的詩人們,如今已結婚生育,耕耘事業,但仍秉持著各自的態度,互相勉勵,堅持寫作。
當然,30年裡也有失去,送別了詩人馬驊、梁健、青兒、王建新。
會議過半,詩人們在前院的老式建築之前相聚,黑髮灰發白髮穿插,背後的展板上書法寫著「四十」、「三十」的年份,他們對著鏡頭一笑,快門按了下去。
這一天,站在30年的分界點上,詩人們怎麼看未來的10年甚至更遠?
最簡單的一個答案很動人:未來,用心寫詩就可以了。
(原標題《因詩歌相聚半輩子,他們還要繼續寫下去》,作者 張瑾華 通訊員 馬正心,編輯董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