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詩是給兒童聽、誦、讀、賞的詩歌形式,因此,它必須要有兒童的視角,兒童的想像,兒童的語言。在我的認知裡,童詩分兩類,一類是成年人寫給兒童閱讀的詩歌,另一類是孩子自己寫的詩歌。今天,我要聊的是第一類:成年人寫給兒童閱讀的童詩。
一、為孩子讀童詩的3大好處
01. 情感共鳴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設想一個真正的人沒有情感。實際上,教育就是從培養真誠的關切之情——即對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一切都會由衷地作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響——開始的。」而「詩是最能陶醉兒童思想感情的」文學樣式。
孩子看上去天真無邪,但其實內心也一樣會存積一些負面的情緒和壓力,比如從小背負父母的期望,學習各種興趣愛好;單親家庭的孤獨無助感等,孩子內心慢慢積鬱,便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童詩如自然中的綠葉或野花,在兒童閱讀中不是最吸引人注意的部分,但同樣有著調適和疏導兒童情緒的作用,是孩子的一片精神小花園。孩子通過聽父母的朗讀,跟著一起朗讀,去感受那些句子中跳躍著的歡喜,隱藏著的憂傷,慢慢地,學習在閱讀中釋放內心的情緒,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02. 啟發想像童詩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有著跳躍的思維,寫作者往往要以一顆童心才能寫好童詩,可以說,童詩中的一行行句子,從創作之初就是以想像來打造的,在啟發孩子豐富想像力方面,可以說是最好的文本工具。
短的童詩只有一句話,可以把孩子心目中的媽媽寫得活靈活現:
《媽媽 》媽媽是一個鬧鐘,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讀過這一句詩,孩子也能馬上想像,通過一行行句子,表達出自己媽媽的特點。
03. 提升語言審美中國兒童文學作家、詩人金波,創作了大量的童詩,即使在介紹繪本的時候,他也喜歡用童詩來進行,比如他為「聰明豆繪本系列」作的導讀都是有趣的童詩。他曾經回憶說自己之所以愛寫詩,和小時候母親給他朗讀詩歌大有關係,他喜歡那些節奏,那些韻律,一個人有時候在下雨,聽屋簷下面的雨聲,點點滴滴,都是音樂,都是詩歌。
好的童詩並不只是堆砌一些好詞,而是需要形象,美的具體代表物通過孩子能理解到的美的詞句傳達出來,才算得上是優秀的童詩。這個美,不是堆砌詞藻,而是要深達內心的情感與絕妙的聯想。兒童多讀童詩,能從那些精煉、富有想像的句子中,感受到文字語言的優美與動人,從而增強對文本、對事物的敏感性,激發對生活的熱愛。
二、童詩中的深情
無情不成詩,給孩子閱讀的童詩,無論講的什麼內容,一定要有深情,創作者用情,故事傳情,讓孩子能從閱讀中讀到情感。
中國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有一首童詩《賣玉蘭花的女人》讓人印象深刻:
太陽下 馬路中一頂鬥笠一盤香花一臉的笑向暫停的計程車:買花吧!先生!先生!買花吧!校車經過我假裝沒看見她也不敢看李小英小英是我的好朋友她是李小英的媽媽小英低著頭我很想說賣花好辛苦媽媽好偉大 可是我也低著頭校車經過她還站在太陽下馬路中先生,買花吧!買花吧!先生!
馬路中央的媽媽,為了謀生和孩子讀書,做著辛苦又危險的事情,而這小小的一首詩,打碎了許多人對童詩認識,原來童詩可以講故事,可以講生活,可以講孩子內心的複雜情感。
它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繪本《媽媽的紅沙發》。
我的媽媽在「藍車餐館」工作。我常在放學後去找她。後來,一場大火把我們的椅子、沙發、所有的東西全燒光了。媽媽下班回來,腳很酸。她說:「真希望有舒服一點兒的沙發讓我休息。」最後,我和媽媽,還有外婆,3個女人一起努力攢錢,買回了紅沙發。媽媽下班回來,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新聞。晚餐後,我擠在媽媽身邊。如果我在她的懷裡睡著了,她一伸手正好可以關燈。
對比繪本與童詩中的兩個媽媽,都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的女人,她們甚至可能比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過得艱辛,童詩中的媽媽要在車流中兜賣鮮花,繪本中的媽媽要加班加點掙錢,並存下每一筆小費。沒有光鮮亮麗的形象,沒有優雅動人的語言,這樣的作品讀給孩子聽,能讓孩子心中存下善良,看到真正的美,並為之感動。
三、為孩子讀童詩,家長有3怕
知道閱讀童詩對孩子有諸多好處,但在眾多兒童可閱讀的文學品類中,家長對「詩歌」感覺最為陌生,也就存有不少的疑慮:
01 男孩讀詩,會讓他的性格受到影響,變得過於溫柔浪漫,不夠陽剛。有句老話說:人的性格大多是天生的。儘管不完全對,但遺傳對性格的影響還是有的,而後天的原生家庭對他的教育、生長環境、經歷對性格的塑造也是逐步進行的,讀詩改變性格,是一個很艱難的事情。況且,詩歌中也有很陽剛的,比如:宮澤賢治的《不畏風雨》
不畏雨不畏風也不畏冬雪和酷暑有一個結實的身體無欲無求絕不發怒總是平靜微笑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噌和少許蔬菜對所有事情不過分思慮多聽多看洞察銘記居住在原野松林蔭下小小的茅草屋東邊有孩子生病就去看護照顧西邊有母親勞累就去幫她扛起稻束南邊有人垂危就去告訴他莫要怕北邊有爭吵或衝突就去說這很無聊請停止乾旱時流下眼淚冷夏時坐立不安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讚美也不受苦我想成為這樣的人
這樣的詩,讀來熱血澎湃,既教人道理,又樹人魂魄,難怪被稱為日本的國民詩歌。
02 孩子慢慢長大了,更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對詩歌很難感興趣。培養是從小開始的,如果童年沒有詩,成長後便很難再有機會去影響孩子。
同時,對孩子的薰陶、培養要有耐心。別指望他聽幾首詩就會喜歡上詩歌,一定要多一些時間,多一些閱讀,越早越好。孩子練書法、學繪畫、彈鋼琴,有時候不想做了可以強迫訓練,而詩歌需要的是滲透,放下心結,打開心扉,才能讀到詩歌中的情感,也才能愛上詩歌。
03 手邊都是些兒歌,或者古詩,沒有什麼適合孩子的詩歌。其實有很多兒童文學作家寫童詩,前面提到的方素珍,早年就是以童詩《不學寫字有壞處》《明天要遠足》在臺灣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獎」,走上兒童文學創作之路。
中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金波寫過許多兒童詩歌,出版過詩集《綠色的太陽》《我的雪人》《林中月夜》等。孩子們喜歡的任溶溶爺爺也寫過一本兒童詩集《一個可大可小的人》。還有吳少山、王宜振、安武林等,他們的詩歌都是非常適合孩子閱讀的,有興趣的話不妨找到讀讀。
四、 讀寫不分家童詩也可幫助孩子學習寫作
兒童的閱讀,一方面陶冶思想感情,一方面促進學習寫作,自然二者不可荒廢。既然談到童詩閱讀,當然也希望童詩能在兒童學習寫作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點,幫助孩子在寫作思維和實際操作中更進一步。
那麼,讀了童詩,怎麼進行寫作方面的引導呢?我們需要結合小學低段和中高段的閱讀和理解情況,分兩步導入寫作:
01 入門:仿寫更易 激趣為上 童詩是詩,形式上排列規則,一行一行,但是,連起來就成了完整的一句話,富有童趣和詩意,正是兒童學習語言的經典句式。比如:方素珍的《收穫》,其中一段寫道:
動了 動了 魚兒上當了 哈 和我的手掌一樣大爸爸說放了他吧魚小弟年紀太小
當然,這首詩一共4段,通過反覆誦讀詩句,孩子就能自己發現:每一節寫了一條魚兒被釣上來,然後用不同的理由放回水中,每一節詩歌句式都基本相同,由此,孩子會想到,如果我也釣上來一條魚,會怎麼表達。
童詩的仿寫能讓剛開始寫作的孩子特別容易上手,產生成就感,小學1、2年級的孩子可以模仿一些簡單的童詩,3年級以後就可以讀比較長、比較複雜一些的童詩,然後仿寫了。對童詩的成功仿寫,能激發起兒童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適合於初學寫作和對寫作不太有動力的孩子一試。
02 進階:改詩為文 錘鍊方法詩,是文學中的「貴族」,高貴在哪裡呢?可能是因為它的文字簡練,蘊含的意義深刻,欣賞門檻較高吧。單究其文字精煉這一特點,就足以給喜歡詩歌的人以無限的想像,同時,也為寫作拓展練習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對於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來說,讀一首經典的童詩,感受其文採、情感之處,還要調動自身的經驗認知,才有可能把一首詩改寫成一篇文章。
以前文中提到的《賣玉蘭花的女人》為例,「我」坐在校車上,看到一位辛苦賣花的女人,為她擔心、感嘆,此為一層意思;又發現她是自己同學的媽媽,而同學又坐在自己旁邊,是安慰,還是沉默?整首詩表現了複雜的情節和多樣的情緒變化,怎麼樣把它改寫成一篇有意思也能感動人的文章,實在是一大考驗。
《賣玉蘭花的女人》不僅可以記一位同學的媽媽,謳歌母愛,更可以寫成一篇記事作文,傳遞自己通過這件事的內心震撼和思考,如何選題?如何立意?如何破題切入?如何層次清晰地表達?這些,都是小學生作文的難點,如果你的孩子有興趣,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