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童年:讓兒童成長在詩的宇宙裡

2021-01-21 微教育學


有幸參加了「許童年以詩的模樣——《湖南教育》公益教研活動」,接觸了很多兒童詩,也認識了一批創作兒童詩的作家、教授兒童詩的教師,以及鍾情兒童詩的編輯,當然還有熱愛兒童詩的孩子們。看他們現場吟詩、發言、對話,那份同樣的真摯、純粹和赤子之心,真的令人驚訝和感動。再回望自己以及自己所見的周邊的一些成年人固化而現實的生命狀態,便不無悽涼地想起日本教育家、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的那句話:「所謂長大成人,也許就是將孩子們所擁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漸忘卻的過程。」

 

兒童擁有一個不同於成人的精神宇宙,這個宇宙往往比成人的宇宙更大,更精彩。在自己的宇宙裡,兒童是哲學家,他們說出的話常常很像某些哲學家的言論;兒童是藝術家,他們的塗畫、他們自發性的歌唱與跳躍,常常令很多專業的成人藝術家稱道讚嘆;兒童是遊戲家,在他們眼裡世間萬物無一不是遊戲,他們「上天入地」,他們「駕船騎馬」,在遊戲的世界裡他們無所不能。兒童的話語方式,最是令成人驚訝和不解,因為兒童的語言常常是詩化的語言,甚至本身就是詩,因為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只有那些完好地保有童年經驗,且保持一顆純粹童心的成人,才能理解兒童的宇宙,才能讀懂兒童的詩,創作兒童的詩,挖掘兒童的詩。


在活動現場,童詩作家張戰老師,分享了她的童詩創作經驗,也分析了一些優秀童詩的特點,其「含金量」都很高,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另外兩點:一個是張戰老師作為一個「奶奶級」的成人,卻能在言談舉止中自然而然地展露出一個「娃娃」的心性與特徵,她清爽的聲音、和善的眼神、溫婉中略帶羞澀的表情,都昭示著她有一顆鮮活不老的童心。另一個是張戰老師在現場講的一個真實故事:就在她來到活動舉辦地的長沙市實驗小學的校園時,她看到一個學生在奔跑中突然被絆倒,但那個孩子卻趴在地上不起來。當張戰老師看到孩子的嘴唇正舔在地上時,便說:「你不起來,是不是想嘗嘗學校的地的味道,還想知道這個和家裡的地的味道有什麼不同吧?」孩子略帶難為情地說:「家裡的地板被媽媽拖的很乾淨,沒有什麼味道,而這裡的地卻有很多味道,很多小朋友鞋底的味道……」

 

這一段「大朋友」和小朋友之間的對話,真的令人叫絕。摔倒了,不是第一時間想到爬起來,而是討論起「地的味道」來。這個場景是充滿詩意的場景,這一段對話是充滿詩意的對話。我更認為,這是一段了不起的教育經歷,成人用兒童的思維和兒童的語言,引導兒童從摔倒的窘迫形象和負面情緒中,生發出思索、想像、探尋和趣味,這是童年該有的模樣,也是兒童該有的教育。

 

「李少白,是弟弟還是爺爺。是弟弟,因為他的名字中有個『少』字;是爺爺,因為他的名字中有個『白』字。」當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朗誦出這一段話時,現場的所有成人都被逗樂了。兒童有兒童的邏輯,兒童有兒童的道理,他們的道理在成人眼裡可能不合理,但對於他們卻是真理般的自然。

 

年過古稀的李少白老師是湖南有名的童詩作家,他那一頭白髮在活動現場顯得尤為矚目,而他鮮活的語言、純粹的性格也同樣令人矚目。「兒童詩簡單、質樸,但兒童詩不是口水詩,兒童詩有著開放的想像力、豐富的內涵和悠遠的深意。」李少白老師說,真正讓孩子喜愛的童詩,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中的童心世界,是孩子有感受、能讀懂的詩。李少白老師20多年的小學任教經歷,讓他和兒童親密接觸,讓他的生命始終保持著一顆童心。所以,他能讀懂兒童的心靈,能進入兒童的世界,能用自己的詩幫助兒童建構他們更加美好的精神宇宙。


許多研究都發現,那些了不起的人都是像兒童一樣的人,甚至認為,「聖賢若嬰孩。」這對於整日和兒童打交道的教育人來說,更是如此。那些偉大的教育家,像皮亞傑、蘇霍姆林斯基、陳鶴琴,無一不具有一顆童心,無一不對兒童充滿熱愛與嚮往。

 

在活動現場,除了李少白和張戰兩位兒童詩作家,還有教育學博士黃耀紅、著名作家王樹槐、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劉亞雄、語文學科編輯陳敏華,以及陶源遠、曹永健、張綿、高平、徐善華、劉珊珊、盧豔、吳丹等一大批熱愛、研究和踐行兒童詩教學的一線青年教師。這些人通過自己的言論、分享、表情以及生命狀態,傳達出了一種對兒童的欣賞與愛護,對童年的尊重與珍視。有人說,只有靈魂尺碼相同的人才會真正在一起。那麼,因這次童詩活動會聚在一起的人,一定是靈魂尺碼相同的人,而這個尺碼一定在兒童那裡,在充滿詩意的童年那裡。



為什麼說童年是詩的模樣?為什麼要給兒童以詩的期許?

 

一方面,兒童的文化和詩的精神有著高度的契合性。所謂兒童文化,是和成人文化相對提出的。它是兒童因天性而表現出的興趣、需要、話語、活動,以及兒童群體共享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綜合體。與成人文化相比,兒童文化是詩性的、遊戲的、童話的、夢想的,總體而言是充滿想像力的。而詩歌特別是兒童詩本身就是想像力的藝術。兒童教育研究專家劉緒源講過這樣一件事:「我們家娃娃三歲多時在西北的高山上行走,滿眼水氣飄動,我們告訴她這就是雲,後來風小了,水氣下沉,她呆望了一會兒,說了句:『雲也要睡覺了。』可能那時她自己有點困吧?同行的女博士驚呼:『你們小孫女做詩了!』這和詩的思維確是一致的。孩子們沉入這種想像的時候非常多。」除了想像力,兒童內心對節奏感的需求也和詩的節律高度契合。大量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重節奏,重節拍,甚至勝過內容本身。兒童喜愛的讀物往往都是節奏感強,念起來朗朗上口的那些。而優秀的兒童詩往往都是非常有節奏感的。比如,李少白老師有一首童詩叫《河馬上岸》,其內容就有很強的節奏感:「大河馬,下池塘/池塘水,往外淌/大河馬,上了岸/池塘水,剩一半」。另外,兒童思維的跳躍性、具象性、直觀性,以及兒童情感的單純性,都和詩的性格高度一致。

 

另一方面,詩教是中國最重要的教育傳統之一,也是兒童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內容。先秦儒家就重視詩教,所謂溫柔敦厚,詩之教也。林語堂甚至說,「中國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詩建構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直到今天,西方人教育孩子,是習慣讓孩子從小背誦聖經,而中國人教育孩子則常常是讓孩子背誦唐詩。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裡的「詩」,雖然指的是《詩經》,但同樣適用於後世的詩歌形式。就是說,不懂詩歌,就不會把話說得生動、得體。對兒童而言,沒有詩教就沒有語言教育,更很難有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詩教可以教兒童抒發情感,同時也在教兒童控制和掌握情感。比如,依群的那首《你好,哀愁》:「窗戶睜大金色的瞳仁/你好,哀愁/又在那裡把我守候/你好,哀愁/就這樣,平淡而長久/你好,哀愁……」把這首詩教給兒童,就是在教會他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既不是壓抑,也不是大肆外露,而是守候,是淡定。至於審美教育,更是詩教的一大功能。詩的語言、節奏,以及傳達的意境,都會給兒童帶來審美的體驗和感悟。比如,紀弦的那首《你的名字》:「用了世界上最輕最輕的聲音,輕輕地喚你的名字每夜每夜。寫你的名字,畫你的名字。而夢見的是你的發光的名字……」再比如,張戰的那首《菩薩是什麼》:「菩薩是什麼/菩薩是糖/給了你甜/它就化了/風是什麼/風是迷路的小孩/每條路都要試著走/哪一條是對的呢……」

 

可以發現,詩和兒童有著天然的聯繫,甚至可以說兒童的宇宙就是詩的宇宙。詩的想像力、詩的跳躍、詩的「無用」、詩的不切實際,就是兒童的寫照,就是童年的模樣。可是,成人卻常常從自己規範的、邏輯的、理性的、務實的世界出發,去教導兒童、糾正兒童、規訓兒童,以為是在為兒童好,是在為兒童的未來負責,其實這反而是在破壞兒童的節律,是在摧毀兒童的宇宙。

 

童年是人生最自然、最寶貴的時期,是人的天性和靈性保存最完整的時期,也是充滿無限潛力的時期。作為成人,對兒童首先不是所謂的「開發」「挖掘」「訓練」,而是敬畏、珍愛和保衛。童詩教育帶給孩子的,不是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而是幫助孩子在詩中學會思考,在詩中感受萬物,在詩中品味生活,在詩中建構自己更加豐富的精神宇宙。

 


相關焦點

  • 詩人教師丁雲:做指向兒童生命成長的教育
    童詩教會孩子思考,觸摸思想的內核 …… 童年不能缺失童詩,童詩也不能離開童年。就如同生命不能沒有陽光、雨露,兒童的成長也需要文學的滋養,童話、小說、童謠、童詩缺一不可。 丁雲,一個寫詩的人,一個帶著孩子們在詩園裡徜徉的人。 丁雲的詩歌有一種獨特的美感,有一種陽光的質地,輕盈而溫暖。
  • 金波60年兒童詩創作回望與總結:為什麼讀童詩
    願與各位一起,為推動中國原創,為少年兒童講好中國故事,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打好精神底色而共同努力。     觸摸兒童心靈不俯視、不仰視    準確地觸摸和把握兒童的思想、心理特點並加以真切的表達,是兒童詩從心靈上真正走進廣大兒童的途徑。
  • 鴻景源兒童拉手:護航成長安全、點綴多彩童年
    兒童房往往是家裡最有愛、最具童趣並且裝修時把關最為嚴格的空間,童真童趣的裝飾,健康環保的材料,細化到一個個小小的把手,都要全方位的給孩子打造一個完美的成長環境。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大部分兒童90%的時間在室內。作為兒童主要的成長環境之一,兒童房是孩子長期玩耍娛樂和學習的地方,這個成長環境的安全健康,是父母們最在意的事。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弘揚詩教傳統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在賀信中指出,兒童詩歌教育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更是世人皆知的詩教真理。平心而論,今天的兒童詩歌教育更多是結合應試教育的古詩詞背誦,一定程度上缺少對現當代兒童詩和兒歌的關注。兒童詩創作如今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需要教育工作者、詩人、評論家以及翻譯家、出版人的關注和深入研究。
  • 兒童詩集《天空》:用童心點亮童心
    我想編輯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很珍惜一個寫「成人詩」的詩人能專門為孩子寫一本兒童詩集。我要「專門讀一讀這本詩集」,是想表達我的一種心情:我很欽佩,欽佩詩人「知難而上」的精神;我很欣喜,欣喜一位寫「成人詩」的詩人擴大了他的詩歌創作的領域;我很期待,期待著讀一讀一位寫了幾十年「成人詩」,而且成就斐然的詩人專門為兒童寫的詩是怎樣的詩。
  • 《姜二嫚的詩》:兒童的眼裡,世界是浪漫的
    《姜二嫚的詩》就是她的第一本個人詩集。本書精選了141首詩,年齡跨度從6歲至11歲。 而且這一次,孩子的詩,是用孩子的畫來詮釋的。這是一本特別的兒童詩集。站在姜二嫚的視角下,我重新找回了內心深處對生活的熱愛,發現了世界的浪漫。1、 視角變幻——兒童視角下,世界更浪漫《姜二嫚的詩》展現了姜二嫚獨有的視角。我偏向於,這是兒童才能發現的視角。
  • 童詩是兒童寫作之餌 2步為孩子開啟童詩寫作之旅
    兒童詩是給兒童聽、誦、讀、賞的詩歌形式,因此,它必須要有兒童的視角,兒童的想像,兒童的語言。在我的認知裡,童詩分兩類,一類是成年人寫給兒童閱讀的詩歌,另一類是孩子自己寫的詩歌。今天,我要聊的是第一類:成年人寫給兒童閱讀的童詩。
  • 兒童房是一個獨立的兒童成長空間,豐富色彩給孩子帶來美好的童年
    兒童房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兒童成長空間。豐富多彩的兒童房設計可以讓孩子享受更好的童年。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也更加注重為孩子打造一個健康、實用、美觀的兒童房。兒童房背景牆背景牆在兒童房的裝修中,兒童房背景牆的設計非常重要。一般有孩子的家庭都會儘量選擇天然材料來裝飾兒童房,而且處理得越少越好。
  • 停課不停學:怎樣陪孩子學兒童詩?家長別急,一線老師為你支招
    直接背誦了就可以了……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兒童詩,兒童詩在孩子眼中還有魅力嗎?孩子還會對兒童詩充滿濃厚的興趣嗎?困惑二:學兒童詩和學其他課文有什麼區別?兒童詩的語言和其他課文有著很大的不同,那麼一些家長可能感到納悶:學兒童詩和學其他的課文是不是有什麼區別呢?用怎樣的方法,可以讓兒童詩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 「孩子們的詩」走紅網絡:我想到陽光裡洗洗手
    七歲的李雨融在回答「詩是什麼」的問題時,這樣說道。一個宏觀而龐大的命題頓時明朗。  姜二嫚和姐姐。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叫「小孩」的物種嗎?他們的想像力無法無天,一張口就要咬下大半個宇宙,靈氣在他們小小的掌心裡湧動,所以他們擁有了一種超能力——能和世間的萬物說話。在他們那裡,「春」這個字會「長出頭髮」。秋天是個殘忍的房東,驅逐著合同到期的花葉。
  • 好書推薦|把憂鬱交給風,把青春交給詩(文末有福利哦)
    《把憂鬱交給風——寫給青春的校園詩》為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錢萬成的校園詩集,既是適合誦讀的文本,又為青春提供了飛翔的起點。圖書館旁的香樟樹訴說著這裡的勃勃生機,教學樓裡的黑板見證了成長歡笑,運動場的跑道上吶喊與昂揚的風聲在迴蕩……這裡的點點滴滴,在詩人筆下,點墨成詩。
  • 班馬的童年世界:突破邊界寫作 把大人拉進童年更深處
    在那樣一個以充滿了吸收、創造、思考和探求的激情為基本特徵的文學時代裡,兒童文學的寫作和思考也迎來了其當代史上最具爆發力和震撼性的一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文學史表徵之一,是一個有積累、有想法、富於藝術冒險和創新精神的青年兒童文學作家與批評家群體的出場。
  • 蒙臺梭利教育洞穿兒童成長的秘密,解決影響兒童發展的障礙
    蒙臺梭利博士在《童年的秘密》書中提到:成長中的嬰兒像一個精神的胚胎,他需要一個特殊的環境。這種環境充滿著愛的溫暖,有著豐富的營養,這個環境裡的一切都樂於接納它,而不是傷害它。然而,兒童的發展要遵循大自然的的法則和規律,我們成人的工作就是對兒童發展的自然法則和規律進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為兒童服務。處於0-2歲的孩子,成人常常聽不懂兒童所說的話,而成人的聽不懂也會導致一些孩子會出現易怒的表現、會發脾氣。
  • 守護童年|兒童防觸電科普小知識
    守護快樂童年,安全伴我成長。暑期無疑是快樂、難忘、精彩的,但也是兒童遭遇溺水、觸電、交通事故、墜落等意外事故的多發期,最不能放鬆的就是安全意識的培養。為強化家長監護意識,提升兒童安全自護能力,即日起,縣婦聯特推出「守護童年」專欄,共享安全知識,一起築牢暑期兒童安全防護網。第三期為您推出的是防觸電科普小知識。
  • 「寫詩歌,心要略大於整個宇宙」,冰心兒童文學獎獲得者美女田俊...
    「童心裡的詩篇,是靈感的花瓣,是夢想的種子。」 今天(11月6日)下午,江蘇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童心裡的詩篇」優秀作品詠唱會巡演在美麗的漣水縣安東學校舉行,孩子們在這裡以詩會友,共同聆聽最美妙的童聲,感受最真摯的童心。
  • 兒童是什麼?
    對於「兒童即哲學家」這一命題有過貢獻的人物,筆者提到的就有雅斯貝爾斯、皮亞傑、科爾伯格、馬修·李普曼、加雷斯·馬修斯、蘇霍姆林斯基、喬斯坦·賈德,等等。這種回溯依然限於20世紀的範圍。我們還可回溯至19世紀。在1802年3月底,華茲華斯開始創作長詩《大頌詩》。在該詩第八節第111行,華茲華斯提出兒童即哲學家的命題。
  • 六一兒童節,這幾個紙飛機的故事有你童年的影子!
    六一兒童節,這幾個紙飛機的故事有你童年的影子!六一兒童節折一隻童年的紙飛機飛向最好的明天!(記得點擊圖中閃爍的紙飛機、大飛機哦!)願你們始終保持這份初心,在將來,不管你們從事航空事業或者與之相關的其他行業,希望你們能夠刻苦努力、茁壯成長、志存高遠,不斷提高自己,繼承開拓新天地!
  • 谷川俊太郎其人其詩:朝向宇宙的想像
    這個巨大宇宙裡包括他出版的80餘部詩集(含數冊兒童詩集和童謠)、20多部詩選集、250多首歌詞(包括大學、中高小學校歌的歌詞)、近300冊繪本、100多冊譯著、幾十冊隨筆、劇本和編著、近60冊被翻譯成數十種外國語版的詩集和詩選集、還包括2008年他與覺和歌子合作導演的《我是海鷗》這部電影、以及年輕時與寺山修司共同製作的《影像書簡》影像帶,當然也包括他文學想像中巨大而又複雜的富饒世界。
  • 兒童詩出版的現狀與出路淺析
    那麼,到底什麼是兒童詩?兒童詩的出版現狀如何?又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呢?筆者在此嘗試作粗淺的梳理。童詩出版悄然興起關於兒童詩,比較常見的解釋是:兒童詩就是以兒童為主體接收對象,適合於兒童欣賞、吟誦、閱讀的詩歌,它應該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既包括兒童自己為了抒發情感而創作的詩歌,也包括成年詩人為兒童創作的詩歌。
  • 再聽《童年》才發現,中年後一直缺少的東西,原來就在歌詞裡
    那小東西改變了路線,跌落草叢裡。跟過去看,原來是一隻蟬,正在掙扎著撲稜翅膀試圖飛起來,只是正過來反過去,總是不能掙脫草地的束縛。那時候才發現,原來夏天要過了。那段時間在空調屋裡待著,脖子肩膀酸疼,眼睛被屏幕刺得通紅,心裡早就忽略了外面熱情的夏天。旁邊一隊幼兒園小朋友在排練節目,音響裡傳來童聲版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