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應當對花朵般的孩子們給予更多的關愛與呵護。而關愛與呵護的最好方式,莫過於引導孩子們熱愛讀書、追求知識、滋養身心。基於此,本期觀點新聞特約請三位專家為兒童閱讀建言獻策,以期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所助益。
本報北京5月31日電針對目前頗受關注的童書分級問題,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張之路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童書分級是兒童閱讀的發展方向,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會碰到很多複雜的問題,需要兒童心理專家、教育專家的參與,才能制定出相對科學合理的分級辦法。僅憑作品選編者或出版者的主觀判斷是不夠的。
張之路注意到,最近有些地方已經以「年級」為劃分標準將兒童文學作品分級推薦給孩子和家長。但是,某個作品為什麼被劃作「適合小學四年級閱讀」而不是五年級或者是三年級?劃分的依據是什麼?恐怕沒人說得清楚。
張之路說,文學藝術和孩子的服裝鞋帽不一樣,沒有統一的「型號」,閱讀「彈性」很大――同一部作品,可能小學生能讀,中學生能讀,大學生也能讀,理解程度不同,有時並不影響他們從中找到屬於自己年齡段的閱讀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科學的標準,一看是以兒童生活為背景寫作的,就認為適合那個年齡段的兒童閱讀,這樣的做法顯然是偏頗的。
張之路據此認為,在進行童書分級之前,應先建立科學的劃分體系,倘不如此,「分級閱讀」就有可能淪為一種概念炒作,不但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指導作用,反而可能造成新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