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世界詩歌的發展歷程

2020-12-05 詩歌實驗室

儘管詩歌是一種正規的文學形式,但是,詩歌始終也無法擺脫說唱藝術的傳統。因此很多的時候,讀者衡量一首詩歌作品的好壞,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說唱藝術所具有的美學元素,思想、意象、韻律和格式。明白這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詩歌在歷史上經歷大大小小的變革,但始終不能改變詩歌的說唱屬性,詩人們始終為之優化的是如何使詩歌的建築模塊更具樂感。為此,一首詩歌每行的節拍(步調)和韻式始終沒有被放棄。直到19世紀初,出現了自由體詩歌和無韻體詩歌為止。但很多人也並不完全認同自由體詩歌和無韻體詩歌真的隨意而為和真的需要完全放棄韻律。人們對自由體詩歌和無韻體詩歌的真正期許是希望以語言自然的「停頓」和「韻式」代替刻意而為的「步調」和「韻式」,做到「大象無形」和「大音息聲」。因此,著名詩人哈維斯坦布拉夫(Stanbrough)以及美國桂冠詩人唐納德·霍爾等人都認為:自由詩也不是真正的隨性而寫,一般任何一首優秀的自由詩都要體現優美的韻律。霍爾曾說:自由詩的形式需要約束,自由詩應該寫成一首相對自由的迴響曲(迴響曲由長短限制,一般為10行)。」

在近三千年的詩歌發展史上,詩歌從以口頭傳唱為主,到成為一種書寫體文學形式,再到各種詩體和不同寫作風格的發展經歷了無數詩人、詩人團體的不懈努力和嘗試。到現在詩歌文學已經成為最具煽動性,最富創造力,最具活力,最吸引人和最具有民間基礎的文學形式之一。歷覽過去三千年,基於團體的詩歌寫作改革運動至少出現過10次,每一次詩歌運動都使得詩歌創作出現一次鼎盛時期,包括古希臘詩歌運動、普羅旺斯文學運動、西西里詩歌學派運動、伊莉莎白和莎士比亞時代詩歌、形上學詩歌、浪漫派詩歌、美國的先驗主義詩歌、上個世紀打擊運動等等。

古希臘詩歌

古希臘詩歌運動大約出現在公元前7世紀到4世紀,歷時三個世紀。它是世界歷史上出現過的偉大文化和知識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西方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的「詩人」一般都是劇作家,他們為唱詩班或各地王室娛樂提供劇本。在當時上演的數百部戲劇作品中,差不多都包含精心創作的抒情詩。事實上,希臘人幾乎發展出了西方詩歌的所有固定格式詩體,有頌歌詩體、史詩體(epic)、抒情詩歌詩體,悲劇和喜劇等等,這些對文學、戲劇、音樂和詩歌的後續發展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個時期對後世有直接影響的詩人和詩體包括荷馬(Homer)和赫希奧德(Hesiod)等人發展的史詩(敘事詩)詩體;莎孚(Sappho)等發展出的頌歌詩體、品達(Pindar)及其抒情詩體、埃斯庫洛斯(Aeschylus)和歐利皮德斯(Euripides)及他們的悲劇詩歌、阿納克利翁(Anacreon)及其以他名字命名的阿納克利翁詩體等等。 它的興起是伴隨各類「詩歌學校」的出現而掀起的。 古希臘詩歌首次把詩歌從口頭形式變成了書寫形式。公元前4世紀到7世紀,「詩歌」伴隨著古希臘文明的繁榮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發展。在古希臘,詩歌首次把以口頭傳唱的「詩歌」變成了「書寫」的文學品。自此,詩歌獨立或與戲劇等藝術品共存。一改詩歌只是一種口頭為主的文學形式。他們不僅為後來的文學藝術奠定了基礎。而且

隨著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的徵服,希臘文化逐漸被羅馬文化所取代,同時,希臘文化也順勢走上了世界,成為當今西方社會文化藝術形式的基礎。

普羅旺斯文學

普羅旺斯詩歌文學運動一般認為出現在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由於羅馬教皇嚴格限制詩人們的創作自由。許多希臘吟遊詩人遷移到了今天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地區。在11世紀中期,普羅斯旺的一些樂師開始了抒情詩的創作和傳播。這些人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並在拉丁族和希臘詩人們的啟發下,開始嘗試在基督教理念下創作抒情詩歌。

當時的創作主題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一類是「激情的神靈化」(spiritualization of passion),二是意象(imagery),三是秘密的愛情(secret love)。圍繞上述三大主題,普羅旺斯是人掀起了抒情詩的創作和傳播浪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Bertrand de Born、Arnaud Daniel、Guillame de Machant、Christine di Pisan 和Marie de France等等。這些人詩人遊走在普羅旺斯地區的不同社區,借著他們創作的優美的抒情詩歌為人們傳播文學藝術作品及各地出現的新聞消息等等。

到了13世紀,普羅旺斯詩人們已經創造性地發展了詩歌的韻律(rhythm)、步調(meter)和詩歌的詩體(form),並完善了很多固定格式詩體,如六節詩(sestina)、迴旋詩(rondeau,十行或十三行詩)、八行兩韻詩(triolet)、組歌(canso)以及民謠(ballata)等詩體。這些對於後來義大利的坦丁(Dante Alighieri, 生於1265年,卒於1321年)、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h,(生於1304年,卒於1374年, 義大利詩人, 學者、歐洲人文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和 英國的喬叟(Geoffrey Chaucer,喬叟,傑弗裡:(1340?-1400) 英國詩人,被認為是中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包括《公爵夫人之書》 (1369年), 《特洛伊拉斯和克萊希斯》 (C.1385年)以及他的傑作 《坎特伯雷故事集》 (1387-1400年))等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西里宮廷詩歌

西西里詩歌的繁榮出現在公元13世紀中葉和14世紀初期。西西里是位於義大利半島南端以西地中海地區的一個島。當年部分普羅旺斯吟遊詩人為了躲避羅馬宗教迫害紛紛來到西西里島。這些普羅旺斯詩人與當地詩人的交流促進了詩歌在西西里島的繁榮,並很快促成了抒情詩體的誕生。

受普羅旺斯詩人熱情的影響,西西里島本地的一些宮廷詩人轉而書寫以「愛情」為主題的抒情詩。當時統治西西里島王國的佛理德裡克II世(Frederick II)則要求這些宮廷詩人只能圍繞「溫文爾雅的愛情」(courtly love)這個主題創作愛情抒情詩(lyric poetry)。在佛理德裡克II世的幫助下,宮廷詩人們在短短的36年間(1230到1266年)創作了數百首優美的愛情詩歌,並在這個過程中衍生出了許多組歌(canzone)詩體的變體,其中最有名的包括Giacomo de Lentini 發展出十四行詩詩體。除了發明了「十四行詩」詩體之外,de Lentini還創造了許多後來被收錄進義大利語的新詞彙。 除了de Lentini之外,這個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還有Pier delle Vigne、Renaldo d'Aquino、 Giacomo Pugliese和Mazzeo Ricco等人。

難能可貴的是,西西里島詩人們對普羅旺斯詩歌的結構進行了諸多方面的改造,包括不再保持重複行連續,以及可互換行的的斷分。與此同時,西西里島詩人還創作了用於閱讀的詩歌,一改過去詩歌只能作為音樂的歌詞的傳統。在發展出十四行詩詩體的同時,還創建了至今依然被用於詩歌組件的八行詩節(octet)和六行詩節(sestet),這些詩節常常被用於包括自由體和無韻體詩歌的組成單位。需要特別強調的是,14世紀初期西西里島詩人發展出的固定格式詩體中的合組歌(canzones)、民謠(balladas)、十四行詩等詩體最終成了西方詩歌的固定格式詩體的主要內容。這些詩體隨後得到了坦丁(Dante )和彼得拉克(Petrarch)等人的關注,並借著他們把迅速傳播到了義大利的波羅尼亞(Bologna)、佛洛倫薩(Florence)等當時的歐洲文學藝術中心。並隨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傳播到了英格蘭、法國、西班牙和德國等地。

伊莉莎白/莎士比亞時期的詩歌(1558到1603年)

15世紀義大利爆發的文藝復興運動,極大地提高了歐洲文明水平。隨著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結束,民謠和十四行詩等詩體在亨利VIII世之際由託馬斯懷亞特爵士(Sir Thomas Wyatt)傳到了英格蘭,然後,再由傑佛利喬叟與當時英格蘭的抒情詩和敘事詩,以及隨後傳入的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融合為發展成為英國鄉村詩歌的主要詩歌形式。喬叟與稍後普羅旺斯詩人的經驗為現代英國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初期(1558到1603年),在託馬斯懷亞特爵士、菲利普雪梨爵士(Sir Philip Sydney)、愛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以及威廉莎士比亞等人的推動下,十四行詩詩體在英國漸成風尚。斯賓塞和莎士比亞在懷亞特爵士所傳入的彼特拉克十四行詩體的基礎上進行了個性化處理,形成了彼特拉克十四行詩體(Petrarchan)、斯賓塞十四行詩體(Spenserian)以及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體(Shakespearean)等十四行詩歌的三種主要詩體形式(見詩體介紹一章)。 除十四行詩之外的詩體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普羅旺斯詩歌和法國其他地方的詩歌形式的影響。 詩歌創作和欣賞在當時的英格蘭成為時尚,各地創建了規模較大的詩人團體,並出現了各類論壇競相朗誦詩歌作品。與此同時,在各地的劇場,也總是在戲劇開始之前朗誦有關詩人的詩歌作品。這一傳統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還被美國舊金山等地的搖滾音樂人(rock musicians)所仿效。他們也總是在其音樂會之前首先通過閱讀Beat詩人們的詩歌作品才開始正式演出。

由於伊莉莎白時代社會相對開放,詩人們的寫作主題已經由以宗教為主擴展到了其他人文領域。同時,伴隨著戲劇的繁榮和發展,在學術研究領域和學校教育中也增加了戲劇等內容,這些都進一步促進了詩歌的普及和發展。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認為,英國伊莉莎白時期,詩歌的發展比西西里詩歌學派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學派等相比毫不遜色於古希臘時期的表現主義詩歌學派。

伊莉莎白時期的諷刺詩歌和復古主義詩歌運動

在伊莉莎白時代,詩歌開始在英格蘭出現了復興的苗頭。一些詩歌有關的主題、模式和詩歌體裁由歐洲大陸陸續被介紹和引入英格蘭。逐步出現了王室氣派的詩歌作品。 隨著伊莉莎白女王王權的鞏固,英格蘭社會出現了相對的繁榮,這種穩定繁榮的社會局面促進了英語詩歌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宮廷詩歌」。一些代表詩人如艾德孟斯賓塞(Edmund Spenser)和菲利普 西德尼(Philip Sidney)等人分別創作了旨在歌頌伊莉莎白女王和她統治的成就的詩歌作品The Faerie Queene(仙女般的女王)和Arcadia(阿卡迪亞:世外桃源)等「宮廷詩歌」。以及為了迎合貴族口味的Shepheardes Calender(Edmund Spenser創作的一首具有田園牧歌風情的作品),除此之外,莎士比亞用十四行詩,以及Walter Raleigh等人的詩歌都在這個時期,促使人們熱衷創作歌曲。因此曾一度出現了「伊莉莎白歌曲」的稱謂(類似於中國唐代的「唐詩」和宋代的「宋詞」這樣的具有文學史價值的詩歌創作巔峰)。其中代表詩人託馬斯開姆賓(Thomas Campion)甚至開始嘗試用音節數目計算詩行中所含有的音步(原先用重音數計算)。這種定量計算詩行中音步的方法標誌著希臘和羅馬藝術方法在英格蘭的復活。

18世紀的復古主義和諷刺詩歌

當時的社會時尚和懷疑主義的出現促進了「諷刺文學」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主要詩人, Samuel Butler、 John Dryden、Alexander Pope、Samuel Johnson及愛爾蘭詩人Jonathan Swift都喜歡寫諷刺性詩歌。但是,這些諷刺詩歌大多是為捍衛公共秩序,維護已有的教堂和政府而作。同時,也有如蒲柏等詩人那樣,憑藉其才能創作作品,針對那些惡意誹謗的詩人所創作的詩歌加以反擊。比如,蒲柏(Pope)的詩歌"The Dunciad"是對他的兩個文學對手Lewis Theobald和Colley Cibber的屠殺,表達了英國社會在道德、文化和智慧等方面的墮落。

與此同時,對古羅馬時期文學藝術的棋欽佩也延續到詩歌領域,當時,不光是那些試圖進一步效法羅馬時代的詩歌理想的詩人們努力創作更符合體式的詩歌作品的努力。甚至,還翻譯和模仿了希臘語、拉丁語詩歌,resulting in 標準的、理性的精美詩歌作品。 比如,Dryden 翻譯了幾乎所有存留的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詩歌作品,蒲柏(Pope) 也創作了兩部類似荷馬史詩作品。何瑞斯(Horace)和 朱沃納爾(Juvenal)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和模仿,其中最有名的有羅徹斯特伯爵John Wilmot翻譯了Horace的作品;和Samuel Johnson翻譯了Juvenal的《人類希望的虛無》(Vanity of Human Wishes)等等。

行而上學詩歌和紳士詩歌

. 在17世紀初期,隨著伊莉莎白時代的結束,英國社會先後進入了詹姆士I世(1603年-1625年)和卡洛林女王( )統治時代(Jacobean、Caroline)。在這個時期,英格蘭詩歌主要包括形上學詩歌流派、紳士詩歌和詩人等三個主要的詩歌流,以及斯賓塞詩歌流派。但是,這三個流派之間的界限十分模糊,很多詩人及其詩歌作品很難被影響歸為一類。其中,形上學詩人詩歌創作的主題來自自然、哲學命題和愛情話題,這些主題的出現表明詩歌創作已經明顯脫離了宗教主題。 詩人們對形上學主題具有共同的興趣,而且使用大致相似的方法探索這些主題

形上學詩歌學派主張智慧而複雜的詩歌風格,其代表人物有John Donne、George Herbert、Thomas Traherne、Henry Vaughan、Andrew Marvell和Richard Crashaw等人。 約翰彌爾頓以他的《酒神》被認為屬於形上學詩歌流派(彌爾頓後來被浪漫主義詩人們奉為偶像,見浪漫主義詩歌部分)。

形上學詩人及其詩歌作品在18世紀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直到維多利亞時代,這一詩歌流派的詩歌作品才重新引發人們的興趣,其中形上學詩歌的代表人物約翰杜恩(John Donne )聲譽由於得到了美國詩人T. S. Eliot 的推崇才在20世紀重新得到全面恢復。

紳士派詩歌

與形上學詩歌流派詩人相比,紳士派詩歌風格詩人們喜歡用明快、雅致和人為刻意的風格創作詩歌。代表人物有Ben Jonson、 Richard Lovelace、Robert Herrick、Edmund Waller、Thomas Carew 和John Denham。紳士派詩歌詩人可以被看作奧古斯都時代主要詩人的先驅。

浪漫主義詩歌

18世紀的最後25年間,西方社會和政治處於動蕩時期, 在這段時間裡在美國、法國、愛爾蘭等國相繼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性變革。 在英國也爆發了包括民權共享的社會變革。浪漫主義詩歌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在18世紀末,詩歌開始背離一向被視為嚴格的奧古斯都時代理想,轉而提倡重視詩人的個人情緒和情感。這一點在對待自然等主題方面更為明。比如以往都是由城市詩人描寫正規的公園和風景區的景象,開始轉移至生活中的自然環境。屬於這個群體的詩人有Thomas Gray、George Crabbe、Christopher Smart,蘇格蘭民族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37歲)以及愛爾蘭詩人Oliver Goldsmith。 這些人的詩歌為接下來出現的浪漫主義詩歌運動鋪平了道路。

浪漫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威廉沃茲沃斯(William Wordsworth)、塞繆爾泰勒克勒瑞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菠西(Percy Bysshe Shelley)、拜倫(Lord Byron)和約翰濟慈(John Keats)等人。 很多人認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出現的標誌是1978年沃茲沃斯和科勒律治的抒情民謠詩歌的發表;後來詩歌史家也有人( 比如Northrop Frye在其一本名為The Anatomy of Criticism的著作中就持這樣的觀點)認為這個詩歌流派的出現應該前推到更早的1780年代,因為作為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之一的布雷克早在那個年代就已經發表了很多浪漫主義詩歌作品。

在浪漫主義詩人中,雪萊(Shelley)以及經典的文選式詩歌和長篇幻想詩歌著名,比如 Ozymandias( 見詩選部分), 和長篇幻想詩歌《解放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等。 此外,雪萊的《無政府主義的假面舞會》(The Masque of Anarchy)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這一奠基性的政治思想。這也許是當代非暴力抗議運動的第一份的原則性宣示。雪萊的這種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響了印度國大黨領袖Mahatma Gandhi。 甘地曾經在不同的場合引用雪萊的這首詩歌裡的詩句,並領導印度人民開展了與英國殖民主義的被動的不合作性抵抗運動,最終取得了勝利。贏得了印度的獨立!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浪漫主義詩歌極其重視詩人自身的創造性表達,並努力嘗試尋求詩歌的新型表達形式。在寫作風格上,除了拜倫之外,幾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義詩人都基本上完全拒絕了18世紀詩歌的理想(奧古斯都時代的經典主義詩歌風格),他們當中的幾乎所有人都把彌爾頓的詩歌作品作為出發點,從彌爾頓詩歌作品中尋求靈感,儘管這些浪漫派詩人們對彌爾頓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很多人確實從米爾頓那裡得到了不同的收益。與此同時,浪漫主義詩歌詩人們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原創性。

浪漫主義詩歌強調詩歌創作的瞬間對於詩歌表達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詩歌創作的瞬間才最能體現詩歌的本來面目,而一旦錯過這樣的創作瞬間,那麼當時的狀態將不可能重複。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當時很多詩人都不會把自己沒能一氣呵成的詩歌作品放在自己的作品體系中,比如Coleridge的《忽必烈可汗》(Kubla Khan)和《柯裡斯特貝爾》(Christabel)等收錄在自己的作品集中。

除此之外,浪漫主義詩歌運動也十分重視詩歌的語言使用。浪漫主義詩人試圖表達普通人的語言。華絲華綏及其同屬於浪漫主義詩人的夥伴們都非常重視針對廣大聽眾選擇詩歌語言,這一點與喜歡模仿和嚴格循規蹈矩的新古典主義詩人們恰好相反。(儘管正是新古典主義詩人率先創作了以詩人自我創造性的詩歌表達)。 雪萊在其《為詩歌辯護》(Defense of Poetry)中主張詩人應該是語言的創建者,而詩人的工作就是為詩人所在的社會更新他們的語言。

在這個時期,除了浪漫主義詩歌之外,以約翰克萊爾(John Clare)為代表的詩人繼承了奧古斯都(Augustan)後期(有些時候又把18世紀的英國稱為Augustan時代)的詩歌風格,並結合了鄉村生活的第一手知識,創作了大量的無可置疑的描寫大自然的優秀詩歌作品。除此之外,在這個時代的詩人中,Walter Savage Landor被認為並不屬於浪漫主義詩歌的詩人。 Landor的詩歌被歸類於一種古典主義詩歌流派,他的詩歌作品有效地繼承奧古斯都詩歌的風格,並有效地連結了羅伯特布朗寧(Robert Browning)與奧古斯都詩歌的橋梁。

簡言之,浪漫主義詩歌流派及浪漫派主義詩歌運動始於1790年代威廉布雷克( )的崛起,到25年後拜倫的去世,其中代表人物均早逝,比如約翰濟慈只活了26歲,雪萊30歲,拜倫36歲。到1832年,他們的追隨者德國詩人歌德去世,宣告詩歌的浪漫流派在世界上的終結。

維多利亞時期的英語詩歌

維多利亞鼎盛時期的主要英語詩人有:約翰克萊爾(John Clare)、阿爾佛來德丁尼生爵士(Alfred, Lord Tennyson)、羅伯特勃郎寧( Robert Browning)、 伊莉莎白巴瑞特布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 等。有人認為Gerard Manley Hopkins也應該屬於這個時期的主要是人之一,儘管他直到1918年才開始發表作品。其中,約翰克萊爾以描述鄉村伴隨著工業化的瓦解;克萊爾被詩評家們認為在描述自然、鄉村童年和孤獨不安的自我等主題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地位(「No one has ever written more powerfully of nature, of a rural childhood, and of the alienated and unstable self」)。

丁尼生,類似於埃德孟 斯賓塞這個角色;布朗寧、馬修阿諾德 主要繼承了沃茲沃斯(Wordsworth)的風格。

拉菲爾以前的Rossetti 兄妹

拉菲爾前兄弟會是出現在19世紀中期與藝術變革有關的運動。這場藝術運動希望改觀當時矯揉造作的繪畫風氣。這場運動的關鍵人物中,Dante Gabriel Rossetti 和Christina Rossetti 本是兄妹關係。這對兄妹在某種程度也屬於知名詩人。或許是巧合,他們所創作的詩歌作品中含有和畫家們具有相同的關切,他們希望通過模仿中世紀的那種刻意重視視覺細節的畫風,並在極偶然的情景下陷入奇思妙想的境界之中。

Dante Rossetti曾經與當時領先的藝術家、工藝師、畫家們共事,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人的創作理念,特別值得提及的是,Dante的藝術追求極大地影響了詩人威廉莫瑞斯(William Morris)。 如同Dante一樣,莫瑞斯也對歐洲中世紀的詩歌懷有崇敬之心,而且在其詩歌手稿中創作了一些較為優秀的詩歌作品。

到了19世紀末,英國詩人們開始效仿法國象徵主義詩歌(symbolism),這使得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詩歌進入到了一種轉型期的頹廢階段。在這個時期,主要存在著兩個詩人群體,一是堅持詩歌的唯美主義原則的「黃書」( the Yellow Book)詩人,其中較為著名的有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Oscar Wilde 和 Arthur Symons,另一個詩人群體則是所謂的「打油詩俱樂部」(the Rhymers' Club),屬於這個群體的代表詩人有Ernest Dowson、Lionel Johnson和William Butler Yeats。其中,Oscar Wilde、William Butler Yeats以及Rossetti兄妹的代表性詩作都有收錄。

維多利亞時代自由體詩歌詩體的產生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自由體詩歌出現在19世紀初期,也正是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時期。在當時的巴黎和倫敦,知識分子和學生們感受到了空前的解放,詩歌沙龍在巴黎和倫敦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詩人們渴望打破傳統的固定格式詩歌韻律、步調和分節等「憲制」一首詩歌的條條框框,於是掀起了創作自由體詩歌和無韻體詩歌的熱潮。

美國的先驗主義詩歌

1836年9月8日,一群優秀的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知識分子,以詩人、哲學家Ralph Waldo Emerson領導下在波士頓的「先驗主義俱樂部」聚會,在會上,他們討論了Emerson的評論,《自然》,並發展了《美國人的靈魂》。他們宣稱將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雙手工作,並自我表達自我觀點( "We will walk on our own feet; we will work with our own hands; we will speak our own minds ...)。

先驗主義這種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走自己路」。這種精神正好契合了美國獨立精神需要。因此,在這種意義上講,先驗主義者為樹立美國的獨立精神做出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先驗主義詩人們嫡信「靈感來自聖潔的靈魂」,他們認為這種聖潔的靈魂也是所有人所需的。所有的人都離不開這種聖潔靈魂的啟發。

受到Emerson的《印度教之愛》(love of Hinduism)和Swedenbourg的《神秘的基督教》(mystical Christianity),以及Immanuel Kant的先驗主義哲學的啟發,他們創建了一個旨在追隨烏託邦價值(utopian values)的「影子」社會, 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倡導努力在精神層面進行挖掘和探究(spiritual exploration),並以此促進藝術的全面發展。他們反對過分拘泥於清規戒律的文化,以及過渡強調智力的教育體系。他們象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們那樣,重視人的心靈感受,並以自我心靈為中心(heart-centered),主張個人表達(personal expression)。同樣,他們也在社會團體的社會化過程中主張相似的觀點。

因此,包括Emerson、Bronson Alcott、Louisa May Alcott、 Henry David Thoreau、 Margaret Fuller、Orestes Brownson、Nathaniel Hawthorne和Sophia Peabody夫婦, William Ellery Channing等許許多多的作家、詩人、藝術家、社會領袖和許多知識界人士都聲稱自己支持先驗主義或自己就是先驗主義者。

超現實主義詩歌

超現實主義:20世紀的文學和藝術運動,它試圖表達潛意識的活動,以怪誕的意象和主題的不協調並存為特徵。超現實主義的產生一般認為以1924年André Breton發表《超現實主義最初宣言》(first Le 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 英文:Manifesto of Surrealism, 1924)。 在這個宣言中,Breton描述了超現實主義的兩種情形:

「SURREALISM, noun, masc., Pure psychic automatism by which it is intended to express, either verbally or in writing, the true function of thought. Thought dictated in the absence of all control exerted by reason, and outside all aesthetic or moral preoccupations.

ENCYCL. Philos. Surrealism is based on the belief in the superior reality of certain forms of association heretofore neglected, in the omnipotence of the dream, and in the disinterested play of thought. It leads to the permanent destruction of all other psychic mechanisms and to its substitution for them in the solution of the principal problems of life.「

第一種情形申明了超現實主義者寫作的方法學,即使用一些諸如「無意識寫作(automatic writing)」、「自我誘發的幻覺(self-induced hallucinations)」以及「文字遊戲(word games)」等技術從事文學藝術創作,包括詩歌的創作。這些創作技巧恰同時放出為被肉體所壓抑的精神活動的漳顯。

超現實主義的第二個表述表明了超現實主義者所理解的「真實」(reality),以及他們希望通過在一種夢境狀態中的封閉觀察,和思想的自由發揮去打開一個藝術的遠景。超現實主義的產生可以回溯到Charles Baudelaire、Arthur Rimbaud和 Isidore Ducasse(即Comte de Lautréamont)等人。超現實主義者提出了自己的詩歌方法學和靈感尋求辦法,諸如Stéphane Mallarmé和Guillaume Apollinaire 發明的「美麗文法」詩歌等。超現實主義對西方詩歌藝術的影響最大。當時,包括 Louis Aragon、Antonin Artaud、René Crevel、Robert Desnos、Paul luard、Michel Leiris、Benjamin Péret等許多年輕的法國詩人都成了以Breton為核心的超現實主義團體的成員。但是,由於其成員間的意識形態和人格衝突等問題,超現實主義群體的成員數經常變動很大。在這個時期,有幾家雜誌為超現實主義者提供了表達的空間,其中有《超現實主義革命》(Révolution surréaliste,從1924到1929停刊)、 Le Surréalisme au service de la révolution (1930-33),以及Minotaure (1933-39)等。

第二代超現實主義詩人有René Char、 Aimé Césaire以及David Gascogne等。 超現實主義的最後時期始於二戰的結束,到這個時候,超現實主義已經不同程度地在世界各地施加了影響。

Beat詩歌

通過詩歌的閱讀交流,聆聽詩朗誦,講述一首詩歌的產生背景等等,以及一起討論創作詩歌的技巧都是詩人們聚會交流的內容,這樣的交流對詩人們相互切磋技藝提供了難得的提高機會。如今這樣的傳統依然在西方世界傳承著。

在20世紀上半葉,世界上掀起了以意象派(Imagism)、客觀主義派(Objectivism) 和起源於法國的超現實主義詩歌(Surrealism)運動。

對應這些世界主流詩歌運動,單是美國一個國家就出現了打擊、Beats (Allen Ginsberg, Gary Snyder, Michael McClure, Anne Waldman), 舊金山復興運動(San Francisco Renaissance),代表詩人包括Kenneth Rexroth、Robert Duncan和 Madeline Gleason等; 自白派詩歌(Confessionalists),代表人物有Sylvia Plath、Anne Sexton和Robert Lowell等; 紐約學派(New York School),代表人物有Ed Sanders等; 黑山詩人群體(Black Mountain Poets),代表人物有Mary Caroline Richards等,以及「 L=A=N=G=U=A=G=E avant garde 詩人群體,代表人物為Bob Perelman和Rae Armantrout等等。

相關焦點

  • 李煒《永恆之間》:一部「逆時間」的西方詩歌簡史
    開篇從20世紀出發,一路回溯,十個篇章如同十個站點,讓人先後駐足於1930年代西班牙語詩歌、20世紀初法國詩歌、19世紀末美國詩歌、普希金時期俄語詩歌、歌德時期德語詩歌、莎士比亞時期英語詩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語詩歌、西方迻譯中世紀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詩歌、古羅馬和希臘化時代詩歌,直至古希臘時期詩歌。
  • 英語簡短的優美經典詩歌
    英語的詩歌有很多優美的地方是值得我們去深深的體會的,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英語詩歌,一起來學習一下Sonnets of William ShakespeareOr whether doth my mind, being crown'd with you,
  • 世界載人飛船發展歷程
    40年來,世界載人航天共經歷了5個階段。而處於60年代的第二個階段以發展載人飛船為主。作為人類載人航天的起步階段,載人航天以美國和前蘇聯互相競賽式的發展為主線。   前蘇聯/俄羅斯的載人飛船發展歷程  圖:進入太空第一人加加林所乘坐的「東方」-1號載人飛船   A.東方號   東方號是蘇聯最早的載人飛船系列,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載人太空飛行器。
  • 樂山詩歌 星光閃爍
    為進一步推動樂山詩歌創作的繁榮與發展,3月28日,《樂山百年新詩選》《樂山詩典》作品研討會在嘉州賓館舉行,樂山詩人齊聚一堂,暢談樂山新詩百年來的光輝歷程以及未來創作方向,用詩歌描繪心中的中國夢……結集出書選本呈現地方文學成就2017年12月,樂山詩人羅國雄和樂山籍作家龔靜染共同主編的《樂山百年新詩選》,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 英語詩歌:Roaming Cloud 遊雲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英語詩歌:Roaming Cloud 遊雲 2012-12-07 17:55 來源:唯美英語 作者:
  • 西方英文詩歌詩體縱覽
    公元 933年成為亞耳王國的一部份,後來又歸金雀花王朝所有(1246年)1486年歸入法國)的希臘人逐步為詩歌賦予了固定格式。固定體詩歌首先出現在宮廷詩歌和宮廷詩人圈種,並在歐洲的希臘、義大利、法國和德國等地得到了發展。
  • 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密不可分
    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密不可分。一首《霓裳羽衣曲》,奏出了中國古典樂章的華美;一首《命運交響曲》,代表著貝多芬對於音樂和人生的感悟。音樂文化走到今天究竟經歷了哪些階段,又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它的發展?正如《徵調曲》中所說:「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音樂文化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這種高度,其實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人類整體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在藝術層面得到非常明顯的體現。
  • 寫給中國人看的《英語發展史》
    張勇先1998年開始為研究生講授「英語發展史」這門課程。近日,他在多年英文講義基礎上編纂的中文版《英語發展史》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全書約為56萬字,講述了英語的起源、英語的特點、英語的發展演變歷史以及英語對漢語的影響,內容涵蓋語言學、文學、詞彙學、跨文化交際和翻譯等領域。
  • 白開元:英譯泰戈爾詩歌的藝術特色
    詩人從小學習英語,讀過包括莎士比亞在內的諸多著名詩人的佳作,曾兩度到英國短暫進修,可說是精通英語。但英語畢竟不是他的母語,讀懂英語詩和用英語寫詩終歸是兩碼事。詩人顯然明白,把他的孟加拉語詩歌譯成英語格律詩,是他力所不逮的。所以,他採用散文詩體裁把原作譯成英語。  但在不多的幾首譯作中,依然殘留格律詩的框架。
  • 「Poepera詩佩拉」:把詩歌搬上舞臺
    「P oepera」作為一種詩歌的文學體裁以及文學的藝術表演形式,早在若干年前萌芽,並在實踐中悄然發展。五年前,由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張廣奎教授率先提出了「詩佩拉」的概念。張廣奎不斷探討詩歌與表演融合的詩歌詮釋理論與實踐,逐漸形成了「詩佩拉」的理論體系,先後於20 15年和2 0 1 6年在英國詩刊《Verse Version》發表了相關理論研究成果。
  • 翻譯:阿祖萊2020年世界詩歌日致辭
    Audrey Azoulay,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on the Occasion of World Poetry Day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世界詩歌日致辭22 March 20202020年3月
  • 柳向陽:「斜槓青年」的詩歌翻譯之旅
    就像柳向陽翻譯的《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那本,從251頁開始,每一條注釋後面都有一本書。這都需要譯者先找到這些書,然後讀明白了再行翻譯。讓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是,在翻譯詩歌這條艱深之路,走得越來越寬闊的柳向陽,只是從河南上蔡農村走出的一位國際貿易專業的央企職工。
  • 教師節的英語詩歌:Wonderful Teacher
    教師節的英語詩歌:Wonderful Teacher 2011-09-07 14:46 來源:網絡 作者:
  • 沃爾科特:「當今英語世界最好的詩人」走了
    沃爾科特被布羅茨基譽為「當今英語文學中最好的詩人」。在作品中,他探索加勒比海的歷史、政治和民俗、風景,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其史詩力圖再現現代人尋找精神家園的歷程,被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抒情詩則表現了對愛情、死亡和記憶等永恆主題的思索。 在長期寫作的過程中,沃爾科特形成了「自己的詩歌領域,獨立於他繼承的任何傳統」。
  • 從無到有,秒知教育培訓人工翻譯服務的發展歷程
    原標題:從無到有,秒知教育培訓人工翻譯服務的發展歷程在2009年,大規模金融危機爆發後的一年內,經濟亟待覆蘇,許多行業深受重創,倖免於難的企業也處於搖搖欲墜中,尤其是大批出口型企業遭受重創而走向平寂。
  • 雨量計的發展歷程
    在現代生活中,雨量計作為監測雨水多少的主要工具,在氣象、農業、水利等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雨量計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演變發展,才有了現在的外觀和功能,那麼在古代的生產生活中,人們是用什麼方式監測雨量呢?今天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下雨量計的發展歷程。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出現上報雨量的制度。
  • 鄂州市哈氏合金髮展歷程
    鄂州市哈氏合金髮展歷程 ,「186nihv8ofl」   無錫新同巨不鏽鋼有限公司生產鄂州市哈氏合金,廠家直銷,價格上有優勢,歡迎詢價,不報虛價!
  • 詩歌:Digging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詩歌:Digging 2012-03-15 16:28 來源:網絡 作者:
  • 《通天之路:李白傳》:英語世界第一部關於李白的傳記
    2015年「世界詩歌日」前夕,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發行了一套六枚郵票——用六種語言印著六首名詩,李白的《靜夜思》被作為中文詩歌的代表印在其中一枚上。自19世紀30年代開始,李白詩作就被譯介給西方讀者。但近200年來,英語世界至今並無一部完整的李白傳記。英文中李白的譯詩多的是,但為什麼連一本他的傳記都沒有呢?美籍華人作家哈金了解發現,緣由與版權有關。
  • 論顧城的詩歌
    本論文根據顧城的詩歌論來整理顧城的詩歌,尤其針對它語言和形式的變遷,來考察顧城終生探求的詩歌理想和他的創作留給現在和未來的讀者的課題。這是一個不錯的嘗試,但當這個理性世界達到飽和狀態的時候,為了突破精神的死路,出現了包括超現實主義的「現代主義」。人工的文明當然沒有生命,所以對於破壞沒有生命的文明這個行為,顧城將其表現為「絕對的死亡」。這與顧城後期詩歌的心路歷程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