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pera詩佩拉」:把詩歌搬上舞臺

2020-12-09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在「Poepera:詩歌劇之夜」上,張廣奎與學生同臺演出「詩佩拉」作品——— 《秦淮夜光》。

    廣東財經大學的學生們演繹改編自《詩經》的「詩佩拉」作品——— 《詩經演》。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實習生 胡文曦 「Poepera」,一個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的新生事物,一個尚未有約定俗成譯名的文藝術語,它不僅僅是以詩歌為主題的「劇」,還可能是以詩歌為主題的「歌」、「歌劇」、「舞蹈」或其它以詩歌為主題的藝術形式。近日,由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的「詩歌劇研究高端論壇」,將「Poepera」推上了國內學術論壇。

    「P oepera」作為一種詩歌的文學體裁以及文學的藝術表演形式,早在若干年前萌芽,並在實踐中悄然發展。五年前,由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張廣奎教授率先提出了「詩佩拉」的概念。張廣奎不斷探討詩歌與表演融合的詩歌詮釋理論與實踐,逐漸形成了「詩佩拉」的理論體系,先後於20 15年和2 0 1 6年在英國詩刊《Verse Version》發表了相關理論研究成果。

    在當天的論壇上,還進行了「詩佩拉」實驗演出。演出以詩歌朗誦加上歌、演、舞、演員們對詩歌的闡釋表演等展開,融唱、誦、演於一體,用多種語言(英語、法語、漢語、日語和漢語方言包括粵語、潮汕話、客家話等)形式,演繹了多首經典詩篇。由張廣奎導演和說唱的英國詩人託馬斯·納什的作品「Spring,the Sw eetSpring」通過B eat-box(口技)、架子鼓和R ap(說唱)、擬聲、和聲和朗誦將演出推上了高潮。

    近日,作為「詩佩拉」概念的創立人,張廣奎教授接受了南都記者專訪。「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漢語詞來表達『Poepera』(來源於Poem +O pera),暫且將其翻譯為『詩佩拉』」,張廣奎對南都記者說。「我們不叫『詩劇』,因為詩劇通常只有一部分是由詩行組成的,『詩佩拉』必須以詩歌本身為主體。」

    專訪

    南都:你是在什麼契機下開始醞釀「詩佩拉」的?

    張廣奎:其實中國人對新詩並不是那麼感興趣,覺得還是古典詩歌好、韻律詩好。我教外國文學,也教英美詩歌,英美詩歌也有古典詩、律詩。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怎麼突破詩歌。唐代詩歌有「歌性」,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用說唱、舞蹈、戲劇的形式把新詩搬上舞臺呢?

    就從最簡單的朗誦來說,經過這麼多年對詩歌的參與,我發現很少有人可以把詩歌朗誦得好。幾年前我帶著每一屆研究生到高校、各地去朗誦。不是單純的朗誦,還有配樂和表演,這幾年,不斷在舞臺上實踐詩歌朗誦的方法,從美學的角度、哲學的高度、從闡釋的高度,在舞臺上用表演去闡釋詩歌。

    南都:「詩佩拉」與傳統的詩歌表演有什麼不同?

    張廣奎:「詩佩拉」更加系統化。比如我的一個演出長達兩個多小時,形式多樣,有歌曲、說唱、舞蹈、表演、這個定義是非常寬泛的,是一種類指。但必須有一個主題是固定的,就是詩歌。詩劇主要是劇,而我們的重點在詩。我覺得「詩佩拉」是在把它理論化,建構框架。

    南都:針對「詩佩拉」目前有哪些理論成果?

    張廣奎:事實上在這次會議前,前年我們在英國期刊《V erse V er-sion》已經發表了英文的「詩佩拉」論文,在今年又發了兩篇關於詩佩拉的理論建構的文章。我自己寫了一篇論文提出了「動態藝術」來闡釋詩歌。詩歌可以是文學,也可以是藝術。所以我藉助這個理論來闡釋詩歌表演。在詩歌表演中演員是動態的,觀眾是動態的,我們的個人經歷、視野、歷史、性別、種族、文化、教育都是不同的。我們既不是標準的聽眾,也不是標準的觀眾。演員也不是標準的演員。動態也是多層面的。

    南都:它是對原詩的闡釋和解讀,還是對詩歌的再度創作?

    張廣奎:二者兼具,是基於原詩的舞臺表演。我們知道接受美學、讀者反映美學,會因為觀眾的不同,對原文本的想法也不同。比如翻譯也是在創作,舞臺表演也是這樣。通過「詩佩拉」,我今天這麼演出,再過三十年,可能方法又不一樣。

    南都:會不會擔心「詩佩拉」附加的元素太多?

    張廣奎:我覺得不會。「詩佩拉」是從哲學理論出發來闡釋詩歌,比如說伽達默爾「視域融合」的理論。我覺得我們不用害怕闡釋,很多東西要被闡釋了才有生命,不被闡釋可以說它就不存在。我認為闡釋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

    南都:具體有沒有遇到哪些困難?比如說像龐德的《在地鐵站》,詩只有兩行,在舞臺上要怎麼演繹?

    張廣奎:我的本意是把所有詩歌都搬上舞臺。當然從題材上來看,敘事詩肯定更容易。哪怕是《在地鐵站》,我都要把它搬上舞臺。兩句話怎麼表演呢?我想到可以把這兩句話進行重複,用不同演員來重複,場景可以轉換。

    南都:有什麼關於「詩佩拉」宣傳和推廣的想法嗎?

    張廣奎:既然做了,就想做好,我們只是希望更多人喜歡詩歌。我會繼續帶我的團隊去校外表演。下半年我已經應邀去洛杉磯參加一個關於詩歌朗誦和表演的學術會議,到時候會把我的「詩佩拉」帶過去。我們的想法是以英語詩歌為主,兼顧本土的詩歌,還要求我們的團隊一定要爭取用英語寫論文,這樣才有可能走到國際的舞臺上。

相關焦點

  • 黃大年事跡將搬上話劇舞臺 以四條感情線索寫楷模
    黃大年事跡將搬上話劇舞臺 以四條感情線索寫楷模 2017年08月31日 11:39   來源:長春日報   參與互動
  • "時代楷模"黃大發事跡搬上舞臺 黔劇《天渠》精彩上演
    "時代楷模"黃大發事跡搬上舞臺 黔劇《天渠》精彩上演 2018-05-25 09:14:00
  • RoboCom宇宙之眼:將現實版《三體》紅岸工程搬上世界機器人大賽舞臺!
    原標題:RoboCom宇宙之眼:將現實版《三體》紅岸工程搬上世界機器人大賽舞臺!摘要:「警告你們: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你們的方向上有千萬顆恆星。如果回答,發射源將被定位,你們的行星系將遭到入侵,你們的世界將被佔領!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 華裔陳宇暉美軍中受虐致死故事搬上舞臺 觀眾流淚
    華裔陳宇暉美軍中受虐致死故事搬上舞臺 觀眾流淚 2014-06-18 11:31:41  未料到,一位在甘迺迪表演中心的印度裔帶位員Anne走到陳素珍面前,「我覺得自己穿上了你的鞋子,我的兒子走著陳宇暉的路。我很明白你的感受。」兩位語言不通的母親通過翻譯,在場外握手互相安撫。  原來,印度裔Anne也是一位獨子的母親,兒子瞞著她報名參軍,軍營中,他的兒子也是唯一亞裔,她每天想念著兒子,一方面滿足他當軍的欲望,一方面憂心忡忡兒子被欺壓,過著忐忑不安的日子。
  • 福州大學把思政課搬上舞臺
    本報訊(張惠敏 記者陳強)福州大學日前舉辦「青春思索——本科生『概論』課程舞臺化學習成果大賽」決賽。從課堂到禮堂,從教師單向講課到學生表演雙向互動,接地氣的思想政治課引發了學生們的濃厚興趣。
  • 詩歌照亮生命——中央電視臺《2009新年新詩會》北大華麗上演
    「生命如同詩歌,如花綻放;詩歌如同生命,生生不息。」 12月5日晚,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裡,伴隨著優美的詩歌旋律,中央電視臺《2009新年新詩會》緩緩拉開帷幕。歷屆《新年新詩會》都是詩歌界的「春晚」。本次新詩會以「生命」為主題,陳鐸、董浩、朱軍、周濤、撒貝寧、海霞、管彤等著名主持人來到現場,用詩歌表達著對生命的讚美、詮釋、追憶和感悟。
  • 藝薦·戲劇|劉慈欣當監製,《三體II:黑暗森林》搬上舞臺
    地球人中的背叛者「破壁人」與「面壁者」之間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智慧博弈……科幻大戲舞臺呈現的難度可想而知,不過這部劇由劉慈欣親自擔任監製,《盜墓筆記》舞臺劇製作團隊打造,成熟的3DMapping、全息成像和鐳射雷射等舞臺技術,將真實還原小說中紅岸基地、古箏行動、智子展開等多個波瀾壯闊的史詩級畫面。
  • 王翼添:在舞臺上磨練自己,掌握妙語連珠的表達技巧
    在總決選上,王翼添以《我與特區共成長》為題,憑藉出色的舞臺表現從16位選手中脫穎而出,將冠軍收入囊中。 」王翼添媽媽對孩子的舞臺表現滿是驚喜。而卓越教育的指導老師也對王翼添連連點讚:「他的領悟和表達能力都很棒,一些關鍵詞只需稍加點撥就能有很不錯的想法」。對於自己的舞臺表現,王翼添將之歸功於平時的積累。
  • 詩歌邂逅重慶夜景 明晚山城夜空點亮「最美詩篇」
    當天,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重慶活動正式啟幕。參會的全國詩壇名家齊聚重慶,以詩詞為媒,為時代而歌,在重慶兩江遊船上舉行了「詩夢千年·兩江吟詠」活動。  據了解,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作家協會、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詩歌藝術的盛會 人民群眾的節日」為宗旨,體現中國精神、時代風採、地方特色和詩歌品格,以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 把理性主義融入詩歌創作 粥沫:請聽我唱一首古老的歌
    」但是正因為詩歌跟錢無關,也就成就了它至高無上的純粹性和神聖性,它是純形而上的事,甚至可以說,其他藝術門類,無論音樂舞蹈繪畫等,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詩意。所以,粥沫一直堅持站在舞臺、面向觀眾,推廣民謠文化。A吟唱至今民謠是一首古老的歌「在過去,所有的詩歌都是用來演唱或配樂吟誦,詩人又被稱為史詩吟誦者、民謠歌手和吟遊詩人。
  • 因詩歌相聚半輩子他們還要繼續寫下去
    2018-12-03 07:40 | 錢江晚報前天夜裡,海寧尖山寬巷,露天的石砌舞臺前圍著黑壓壓幾百號人,眾人目光所及之處,篝火緩緩而起,直至照亮了周邊的舞臺和廣場,還有上方的橫幅:「中國先鋒詩歌四十年暨《北回歸線》創刊三十周年篝火晚會」。
  • 《陽光失了玻璃窗》:機器人出詩集是對詩歌的鞭策
    出版方宣稱,這是歷史上第一部由機器人寫的詩集。當下人工智慧風頭正勁,借著機器人「小冰」的詩集出版之機,式微已久的「詩歌」又回到了輿論舞臺的中央。對此,真的很難界定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正如我們很難界定,「小冰」寫下的文字到底能不能算是詩;一個工程師、數據學家、程式設計師打造出來的程序,可不可以說是「詩人」。
  • 以白朗寧的《深夜幽會》為例,試論詩歌的翻譯技巧
    譯文(二)中譯成「海,昏暗;地,漫長、漆黑」,仿佛戲劇舞臺上道具的陳列,開篇就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的舞臺氣氛。與眾不同的開篇吊起了讀者的胃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以下情節的發展。三、格律和韻律翻譯這首詩採用了多種格律和韻律。
  • 姐姐們入住新宿舍,寧靜搬箱子接地氣,姐姐睡懶覺無人敢叫起床
    姐姐們入住新宿舍,寧靜"下凡"搬箱子接地氣,姐姐睡懶覺無人敢叫6月19日,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播出新的一期,諸位姐姐集體入住宿舍,正式迎來成為女團的第一天,1天就迎來了非常多的難題,姐姐們因為起晚了讓工作人員在叫與不叫之間糾結萬分,寧靜更是"下凡"搬起了箱子,總果然姐姐們在的地方歡樂多
  • 臨難不避,舞臺上站起緊扣時代脈搏紮根生活的感人精品
    牢牢守住劇種特點與紮根基層,讓一齣戲救活一個劇團 常州市滑稽劇團團長張怡把高曉聲筆下陳奐生搬上舞臺的想法由來已久,為此北上力邀原總政話劇團團長、著名編劇王宏加盟執筆重述,而起源則是一個處於「把飯吃飽」基層院團破釜沉舟的決心。
  • 在詩歌中,詩歌符號的含義是什麼,詩歌是語言符號還是意象符號?
    語言是一種符號,任何人都不反對這個說法;詩歌是運用語言寫出的,也沒有任何人否定這個事實。那麼,詩歌符號究竟是屬於一種什麼樣的符號呢?傳統的說法是: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它的符號是語言文字,這是所有《文學概論》告訴我們的常識。
  • 「浙東唐詩之路」上的詩歌創作
    傳統意義上的「浙東唐詩之路」,以錢塘江經越州(即紹興)至天台為主線,於此一路上,詩歌創作與流傳甚夥,尤其是越州風光,頗受諸詩人喜愛。與越州相關者如蕭穎士《越江秋曙》,寫秋日越江由黎明至日出的江景:「扁舟東路遠,曉月下江。瀲灩信潮上,蒼茫孤嶼分。林聲寒動葉,水氣曙連雲。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際聞。」又如李白《越中秋懷》:「越水繞碧山,周回數千裡。乃是天鏡中,分明畫相似。
  • 詩人的烏託邦:一個中文詩歌垂直社區的悖論式生存
    王敖在活動上結合中國古典傳統,講授了即興詩歌寫作課程。徐振宇坐在前排看完整個活動,最後才發現自己「沒有幫上什麼忙,只是從頭到尾跟他們聊聊天而已」。作為主辦方之一的飛地傳媒成立於2012年,是中國詩界中知名的獨立文化品牌,其紙本詩歌雜誌《飛地》在中國詩歌圈中頗有聲望。徐振宇被《飛地》打動,通過創始人張爾的面試之後,他便辭職來到深圳,在飛地傳媒做內容編輯的工作。
  • 如何正確看待詩歌,詩歌與文學、人類文明的關係?
    #筆者以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對「詩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詩歌」是什麼?>上述觀點是,目前全世界學界共同認可的基本理念;然而在詩的具體演變、創作上,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定分歧;首先是以我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詩丶大序》(亦稱《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
  • 詩歌的意義之我見:詩歌的產生,是人性的自然體現
    五四運動以後,在以魯迅、胡適等人為代表的白話文革命倡導下,詩歌的政治意義被再次發掘,從而出現了一批以詩歌為陣地,與現實作鬥爭的鬥士,也有純粹抒發個人情感的「小資」。上世紀中葉到文革結束,由於政治需要,無法達到繁榮的詩歌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政治工具。八十年代,出現了以海子、顧城等人為代表的抒發被政治壓抑而尋找自我,並具有反叛意識的現代詩,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