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粥沫:請聽我唱一首古老的歌
( 來源:青島晚報)
「我要唱一首歌 一首古老的歌 時光易流失 流逝入滄海……」伴著古老的《斯卡博羅集市》的腔調,粥沫深沉地朗誦一首《我想唱一首古老的歌》,獻給他所愛的民謠。
民謠詩歌創作者、民謠研究者、民謠活動策劃組織者——自稱「理工男」的粥沫,如是總結自己在「民謠」概念下的三重身份:他在迷笛音樂節朗誦過自己的民謠詩歌,演出過個人民謠詩歌專場、系統開講過民謠史講座、梳理過青島民謠發展史、策劃組織過島城眾多民謠活動……
作為一名典型的70後,粥沫自少年時代就被「白衣飄飄的年代」帶進了理想主義的思考,雖然他也直言「詩歌是典型的無用之用。 」但是正因為詩歌跟錢無關,也就成就了它至高無上的純粹性和神聖性,它是純形而上的事,甚至可以說,其他藝術門類,無論音樂舞蹈繪畫等,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詩意。所以,粥沫一直堅持站在舞臺、面向觀眾,推廣民謠文化。
A
吟唱至今
民謠是一首古老的歌
「在過去,所有的詩歌都是用來演唱或配樂吟誦,詩人又被稱為史詩吟誦者、民謠歌手和吟遊詩人。 」「他(鮑勃)淘出了詩歌中的金子」。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鮑勃·迪倫,實際上是頒給了一位詩人,「其音樂作品實際上是詩歌。」
粥沫闡釋他對民謠的研究的時候,鮑勃·迪倫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民謠是表演藝術,但民謠本身不是音樂,而是歌曲。 」粥沫解釋,歌曲是由歌詞和音樂組成的,「詞」的部分根基是詩歌,「曲」的部分是音樂。歌曲是文學與音樂的融合體。歌曲中的人文思想、文化內涵是通過歌詞體現,音樂主要是營造情緒的。「我要額外強調民謠的歌詞,實際就是詩歌。民謠更偏重文學性而非音樂性。 」
而民謠的文學性是極強的,「詩歌藝術的源頭就是從這兒來的。」西方的《荷馬史詩》與中國的《詩經》,都是極具民謠詩歌範的,「民謠是每個民族文化源頭。 」粥沫創作 《我想唱一首古老的歌》,就是向民謠詩歌致敬,致敬吟唱至今的文學。民謠文學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不同時代的創作者吟唱,同時又被集體創作不斷擴大在時空中的影響,迴響不斷。
在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白衣飄飄的年代」是又一次民謠的高潮,它以「校園民謠」的形式出現,影響了一大批當時的青少年。 1994年進入高中生活的粥沫,就是聆聽了校園民謠,「也想過那樣的生活,對大學有了一個明晰的概念」,同時也從那時候開始關注民謠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民謠和搖滾為代表的音樂為什麼井噴?粥沫認為跟理想主義的詩歌有關。 「雖然詩歌運動在上世紀80年代末落幕,但餘韻尚在,並且為90年代做了兩件事:當年很多成熟優秀的詩歌作品改編成了歌詞;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詩人,轉型成了詞作者。「可以說80年代詩歌運動為90年代的民謠運動做了積澱。 」
2007年,當時作為青島某軍隊院校教員,粥沫以「青春未秧」為主題,為學員們開設了校園民謠系列文化講座,梳理了校園民謠20年發展歷程。這也是粥沫首度把他的民謠研究面向大眾開講。
B
面向大眾
用舞臺傳播民謠詩歌
在民謠創作中,粥沫自認選取的是比較冷僻的方式,就是民謠詩歌創作。「我在詩歌創作上,既往前走又往回走。 」
粥沫的「往回走」跟民謠發展有關。他在研究中發現,新文化運動高潮階段,中國學術界受到西方影響,開始民生史的研究,怎麼切入民生史研究?學者們認為可以藉助民歌研究民生史。 「民歌很真實,可以作為真實的史料來反映出每一個歷史時代民間社會的真實風貌。」劉半農向北大校長蔡元培申請成立民歌收集編纂委員會,眾多新文化運動名家開始重視歌謠研究,並且提出新詩向歌謠學習。「我做民謠詩歌,想回到100多年前新文化運動的十字路口,重新審視中國詩歌的探索。 」
「往前走」則是根據粥沫自身的特點進行的創作探索。粥沫本科學習的是精密儀器系測量與控制專業,「我在從事自然科學的過程中非常受益的,學到了理性主義,邏輯框架體系。 」粥沫把理性主義融入詩歌創作,把邏輯思辨滲透到詩歌創作,這樣與純粹的人文社科的作品就不太一樣了。他認為現代文明的社會根基框架是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會滲透到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一定會滲透到文學藝術。「藝術應該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體。構思的過程是理性的,靈感是感性的。 」
「十年來我堅持站在舞臺之上面向公眾來表演詩歌。 」創作是個人探索,創作出來的民謠詩歌則要面向大眾,這是粥沫堅持的形式。 「第一,我強調站在舞臺之上。 」一般概念詩歌存在於文本之中,粥沫認為文本之外詩歌也應該回歸舞臺現場。跟觀眾面對面直接交流,是有溫度的,這是文本所不能替代的。 「第二,一定要面向觀眾。 」粥沫說中國詩歌從古體詩到現代詩,詩歌的定義和標準被粉碎了。因為古體詩的可貴之處在於詩,自由詩的可貴之處在於自由。追求的目的不一樣了。用什麼評價詩歌呢? 「我有一個笨辦法,我要讓詩歌面向公眾,接受公眾評判。 」粥沫指出中國詩歌早就脫離了人間煙火,導致觀眾也會拋棄詩歌。
於是,在島城的獨立書店、酒吧、西餐廳、藝術空間……粥沫在組織策劃民謠活動的時候會演出自己的民謠詩歌朗誦,2005年、2010年還做了個人專場演出。值得一提的是,2014太湖迷笛民謠與世界音樂節上,粥沫登臺與知名樂隊合作,朗誦了自己的民謠詩歌。
C
民謠下一波
資本加持助力藝術發展
2008、2009年中國的新民謠運動掀起高潮的時候,第一輪巡演很多著名歌手都選擇了青島站。粥沫幾乎看遍了這些演出,並且存留了當時的門票,《眼望著北方——張 青島民謠彈唱會》《小河:表演的身份》《張尕慫莊稼漢全國巡演青島站》《候鳥北飛:周雲蓬、小河「唱遊北方」青島站》……「青島是有文藝氣質的城市。 」粥沫說可惜的是,票房的不理想讓第二輪之後的民謠歌手巡演放棄了青島。
近年來,粥沫組織了十幾場民謠演出活動,幫助民謠歌手進行推廣。「可惜青島的民謠發展並不理想。 」2013年,藝術家葉明開啟《青島原創音樂人物2013紀錄片》計劃,邀請粥沫助陣民謠部分,系統梳理過青島本土民謠發展。粥沫總結青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民謠歌手,也沒有形成這座城市的「城市民謠」,這就意味著青島民謠水平沒有達到全國的高水平。「民謠最好的狀態還在小酒館裡。」粥沫說民謠下一步的發展中,資本的介入可能會掀起又一波高潮。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三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