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失了玻璃窗》:機器人出詩集是對詩歌的鞭策

2020-12-04 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然玉

「孤陳的城市在長夜中埋葬/他們記憶著最美麗的皇后/飄零在西落的太陽下/要先做一場夢……」你相信嗎?這些詩句不是詩人寫的,而是出自人工智慧虛擬機器人「小冰」之手。就在幾天前,「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宣稱,這是歷史上第一部由機器人寫的詩集。

當下人工智慧風頭正勁,借著機器人「小冰」的詩集出版之機,式微已久的「詩歌」又回到了輿論舞臺的中央。對此,真的很難界定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正如我們很難界定,「小冰」寫下的文字到底能不能算是詩;一個工程師、數據學家、程式設計師打造出來的程序,可不可以說是「詩人」。

的確,從最終呈現的「成果」來看,這些詩歌真的很像詩;但從其寫作過程來看,則和詩歌一點都不沾邊了。也正是基於此,有人將之捧為「精彩的抒情詩」,亦有人斥之為「拙劣的語言遊戲」。可以想見的是,如果在詩歌的黃金年代,人們對「小冰」的「詩」多半會不屑一顧。然而,在詩歌整體性萎靡的當下,「小冰」的「詩」卻因為相較之下還像模像樣,故而才獲得不少擁躉。

必須承認,相比當下一部分所謂「詩人」的詩,「小冰」的詩一點都不落下風。當公眾看多了那些蹩腳的口水詩、打油詩,見多了太多「平庸詩人」「偽劣詩人」的作品之後,他們對於詩歌的認知已然模糊,對於詩歌的美學直覺已然退化,對於詩歌的信仰也不復當年。時至今日,當人們興致勃勃地談論「小冰」的詩,他們其實真正談論的還是「小冰」,而不是詩歌。

的確,「小冰」的詩本質上只是對於文字的調動和排序而已。但不得不說的是,許多人所寫下的許多詩並沒有多少直抵靈魂的思考,並沒有多少真誠的感情投入,算不上是多麼高級的精神創造活動。可以說,「小冰」的橫空出世,是對那些平庸的詩人、詩歌的一種衝擊。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它推動著我們投入更多的智力、靈性和精神力量,來重新認真對待寫詩、讀詩這件事。

詩歌寫作中,最落下乘的便是那些素材組合、詞語堆砌和套路句式,而這些正是機器人「小冰」最容易學習、模仿和複製的。而與之相較,詩歌的核心靈魂,比如說對於終極命題的思考,對於感官體驗的美學轉化,對於情緒、情感以及精神意志的調動呈現,顯然是現階段人工智慧所無法掌握的。

當人工智慧在很多領域已經趕超人類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倒逼人類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詩,作為人類靈性的展現,究竟該進行怎樣的靈魂探索、秉持怎樣的人文精神,才可以將人類與機器區分開來。將「機器人出詩集」視為一種鞭策,無疑是積極的態度。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01日 02版)

相關焦點

  • 藏在一座城中的詩意——讀陳惠芳詩集《長沙詩歌地圖》
    作為新鄉土詩派的代表詩人,他用詩歌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立傳。在他的詩集《長沙詩歌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記者與遊人的三重身份在陳惠芳的身上融合得恰到好處,他用詩歌的藝術處理、記者的敏銳細緻以及遊人的閒然自得揭開了歷史的幕布,帶我們穿過冰冷的城牆,悠然自在地感受長沙城中每一處風景的生機,發現藏在這座城中的詩意。
  • 機器人都會寫詩了,你還在猶豫要不要學人工智慧?
    小冰是微軟研發的第四代人工智慧機器人。開始作詩、寫評論的小冰顯然已經打破了人類的最後一塊領土,涉足創造性工作。「孤陳的城市在長夜中埋葬/他們記憶著最美麗的皇后/飄零在西落的太陽下/要先做一場夢」,這是小冰所「寫」的詩。日前,其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
  • 德瑞克-沃爾科特憑藉詩集《白鷺》獲得艾略特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瑞克·沃爾科特本周一憑藉詩集《白鷺》摘獲T.S.艾略特詩歌獎  2年前,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瑞克·沃爾科特捲入了一樁性醜聞,差點名譽掃地。周一在倫敦,他用T.S.艾略特詩歌獎,在自己的志業上為自己挽回了些許名譽。
  • 科學詩:如何讓躺下的詩集站起來
    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年近八十的郭曰方寫下了30首詩歌,謳歌鐘南山、李蘭娟、錢七虎等科學家以及醫務工作者群體的抗疫精神。這些詩歌藉助詩集《戰「疫」之歌》的出版和網絡上的傳播,迅速抵達了抗疫「戰場」,鼓舞了千千萬萬身處疫情中的人們。這一刻,科學詩與醫護人員、科學家和公眾一起,站在了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 "80後"留美詩人洪安推出雙語詩集《文字的願望》
    前日,在朝天門規劃展覽館會議室,舉辦了一場「2008重慶雙語新詩藝術高峰論壇暨80後留美詩人洪安詩集《文字的願望》研討會」。在會上,西南詩歌界李海洲、何房子、歐陽斌、劉東靈等近100名中青年詩人均對洪安的雙語詩集《文字的願望》進行了點評,並給予了肯定。而這位擁有「80後」、「留美」、「重慶帥哥」等眾多標籤的詩人洪安則被醒目地推到了大眾的視線內。
  • 當詩歌可以種植,詩意生生不息
    (聯邦走馬供圖)■本報記者 許暘以蔬菜花卉命名的詩歌,除了印在紙上被一行行念出來,還能撒播到土地裡生長出來。眼下,一部可以種植、免費贈閱的詩集點燃了文學與園藝交集的火花,正引發讀者追捧。記者獲悉,目前,詩集首印3000冊已全部贈送完畢,預期加印至5萬冊。薄薄的詩集,藍白相間,平鋪開來,印在8個信封正面的8首植物詩映入眼帘,背面是種植方法,裡面藏有相應的植物種子,搖一搖信封會發出清脆聲響。整部詩集包括加利福尼亞原生花、夏斯塔雛菊、金盞花、香雪球皇家毯4種花卉詩歌和歐香芹、小南瓜、胡蘿蔔、生菜4種蔬菜詩歌,以及1首寫成詩歌的種植方案。
  • 來自草原的吟唱:武自然詩集《啊哈嗬咿》研討會在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 武自然詩集《啊哈嗬咿》研討會近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啊哈嗬咿》是武自然的第三部詩集,收錄了百餘首內蒙古題材的現代詩歌,整部詩集充滿作者「對家鄉廣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俊俏的山脈、寬廣的河流、豐腴的土地以及對蒙古族的摯愛與感恩」。
  • 《雪池詩墨》:重拾詩歌的音樂性
    作為網際網路出版人,初拿到這部詩集心情竟然有點複雜:我經常鼓勵詩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發表作品,要把網際網路當作面向讀者的第一張名片。可是這本詩集卻讓人感受到一種扎紮實實的美,有一種詩意結晶的感覺。這部詩集中也有很多關於春天的詩歌,《春寒》《立春遇雪》《春雪》《春天之外》《春天·重複》等等,但詩人眼中的春天,並不是春暖花開,萬物生長,而是春暖乍寒,春寒料峭。只在《春雪》中,詩人在結束之前,才開始寥寥地展望:春天裡的你/展現別樣的風採……可以說,這部詩集很好地反映了詩人此時此刻真實的生命狀態,一定意義上實現了文字的終極使命。
  • 詩集《長徵》與王競成長篇組詩《致靈魂》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宏網山東11月18日電 11月17日,四川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詩集《長徵》與王競成長篇組詩《致靈魂》研討會在京舉行,著名詩歌評論家吳思敬、朱先樹蒞臨主題演講。研討會由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中國詩歌史料研究中心、光明網聯合主辦。
  • 柳向陽:「斜槓青年」的詩歌翻譯之旅
    國內媒體幾乎無從知曉這位深居簡出、頗為神秘的詩人,只得在網上檢索她的譯者,柳向陽的名字這才浮出水面。在豆瓣等論壇上,大段大段的中英對照的詩歌翻譯,都是柳向陽做的。格麗克的兩本中文詩歌集,柳向陽是主要翻譯者。他成了很多人眼中最了解這位神秘女詩人的那個人。
  • 廣安邱秋:在徐君兒童詩集《月亮裡的城市》新書發布會上的發言
    徐君是我們廣安市的一位多產作家,曾經寫過不少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等。出版過《銘記》《城市裡的石頭》等詩集,在全國的報刊上諸如上海的《少年文藝》北京的《少年詩歌》和《四川文學》等文學雜誌發表了不少有一定影響的作品。近年來徐君將自己的創作方向轉向兒童詩的寫作,推出了一系列讓人耳目一新的兒童詩,得到了專家和出版界的認可,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 他在「詩歌翻譯」的荒漠挖出富礦
    深圳晚報記者 陳黎 第五屆紅巖文學獎日前揭曉,深圳詩人遠洋因翻譯美國詩人特蕾茜·K·史密斯《史密斯詩集》而獲「外國詩歌獎」。 有人說,詩歌不可翻譯,因為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沒有翻譯,人們就難以跨越語言的障礙去感受詩性的相通。所以,在詩歌翻譯這條布滿荊棘的小路上,始終艱難跋涉著一些相信奇蹟的人,遠洋就是其中之一。
  • 威寧彝族青年詩人蘇勇處女詩集《第五朵火焰》公開出版發行
    威寧彝族青年詩人蘇勇處女詩集《第五朵火焰》公開出版發行 2020-12-12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朦朧詩集《腳趾上的下弦月》序:21世紀90年代最具深度的朦朧詩集
    文化在線2018年12月23日訊: 《腳趾上的下弦月》是一本21世紀90年代最具深度的朦朧詩集,該書籍是中國知名作家詩人洪紹乾(筆若)2015年12月15日首部出版發行的朦朧詩集,由讀書文化出版社出版(ISBN 978-988-77829-4-0 / I.3.20)350頁,大32k,定價68RMB,其內容聚集了作家洪紹乾自創作詩歌以來截止2015年11月19
  • 這7本書,讓你一下子就愛上詩歌
    詩評家李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這些過多的闡釋都是別人賦予的,但唯有一個是確實存在的——詩歌轉折點的標誌,海子死後,中國詩歌的先鋒性不復存在,詩歌神性的年代結束,泛娛樂和詩歌娛樂化時代到來。」《先知沙與沫》豆瓣評分:9.2 2818人評作者簡介紀伯倫 ,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