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密不可分

2020-12-05 小胖品西遊

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密不可分。

一首《霓裳羽衣曲》,奏出了中國古典樂章的華美;一首《命運交響曲》,代表著貝多芬對於音樂和人生的感悟。時至如今,人類的音樂文化已經有了非常深厚的積累與沉澱,開創了一段又一段令人嘆為觀止的輝煌時代。

但是當我們站在這座音樂大廈上感慨無限風光的同時,又是否知曉它的根基和源頭是什麼模樣?音樂文化走到今天究竟經歷了哪些階段,又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它的發展?

正如《徵調曲》中所說:「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音樂文化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這種高度,其實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人類整體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在藝術層面得到非常明顯的體現。

音樂文化的原始時代

「音樂」,顧名思義是先有聲音,然後再形成樂曲。

那麼對於人類而言,聲音的最早起源和運用,其實已經非常久遠。就像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最容易被運用的聲音,便是自己發出的吼叫或者鳴叫聲。

比如大雁的鳴叫,狼群的嘶嚎,獅子的怒吼,猛虎的咆哮等等。

這種聲音也可以算作是語言的基礎形態,發聲者可以根據聲音的長短,以及音調的高低,和音波的變化波動,來傳遞一些簡單的信息。正所謂禽有禽言,獸有獸語,原始時代的人類和野獸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傳遞信息的方式也是比較類似。

在複雜的語言系統形成之前,原始人也是通過某種動作或者叫喊聲,來向外界傳遞信息。這便是人類音樂文化最原始的形態,雖然形式非常簡單,但是也初步體現了人類對於聲音的掌控和運用。

不過人類卻並沒有和其他同時代的物種一樣,一直停留在原始階段,而是逐漸學會了使用工具,成功過渡到了石器時代。這個時期,人們通過聲音向外界傳遞信息的手段也開始變得豐富,不再只依靠喉嚨中發出的聲音。

因為他們發現敲打或撞擊一些物體,使其產生震動之後,也一樣可以發聲。而且用力的大小不同,以及物體材質的不同,發出的聲音也會隨之變化,同時還能夠根據振動的頻率而產生一種節奏,或快或慢,或急促或悠長。

儘管這個原理在今天看來根本不足為奇,但在原始社會時期,這的確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和突破,意味著人類的音樂文化已經進入到了工具時代。那些被敲擊的木棍、石塊等物體,儼然就是樂器的基礎。

例如《世本》書中就曾提到過「無句作磬」的傳說,其中「磬」便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形如曲尺,用玉、石製成,可懸掛在半空中進行敲打。後來明朝律學家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中稱其為「石音之屬」。

也就是說,隨著人類從最基礎的原始時代,成功過渡到懂得使用工具的石器時代之後,音樂文化也隨之得到了初步發展。只不過這個時候的音樂形式依舊簡陋,最多只有一些簡單的節奏,沒有具體的音律系統。

從部落時代到帝制時代,音樂文化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史上,部落時代又被稱為遠古時代,這段期間屬於原始社會到帝制社會的過渡期。人們所熟知的黃帝、炎帝,以及堯、舜、禹三位聖王等,都屬於這個時代。

然而也正是在這段時期,人類對於音樂文化的研究開始逐漸深入,更為複雜的樂器也開始慢慢問世。

比如上世紀80年代,30多支由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骨笛,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相繼出土。據考古學家考證,賈湖遺址存在的時間為距今7800年~9000年前,是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而賈湖骨笛則毫無疑問的成為了,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除此之外,考古人員在其他部落時代的遺址,以及甲骨文的記載中,還發現過鼓、鍾、鈴、管、壎等吹奏和擊打樂器。

不過既然有了樂器,那麼自然也就需要制定出相應的音律,才能奏出動聽的旋律。就像《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記載:

「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此外書中還提到,伶倫聽鳳凰之鳴,以制十二律。

由此可見人類對音律的認知,源自於對自然界的模仿,無論是山川溪流之音,還是蟲鳴鳥叫之聲,都是古人的模仿對象。而且就那些樂器的音色而言也的確如此,譬如笛聲悠揚婉轉如鳥鳴山間,琴聲肅穆莊嚴若風吹松濤。因此我國古代的十大名曲中的《高山流水》,以及民樂《百鳥朝鳳》,二胡曲《空山鳥語》等等,皆是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來命名。

不過隨著這些著名的曲調問世,同時也證明了人類在音樂方面已經不僅是模仿自然,而是開始逐漸形成系統。那些樂師們可以通過曲調的高低,和音色的轉變,給人造成一種精神上的共鳴,將聽眾帶入某種意境,甚至可以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

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鐘子期,就曾經這樣評價伯牙的琴聲:「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音樂文化走到這一步已經初具形態,有了明確的發展走向,以及自己的完整體系。然而在音樂文化逐漸完善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

因為人類一開始只能對聲音進行一些簡單的運用,既沒有完整的音律系統,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而此時人們不斷完善的音律,還將其升華成了一種聽覺上的享受,在精神層次上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

這樣的音樂形式從遠古時期一直延續到今日,誕生了一首又一首意境悠長的樂曲,塑造著燦爛輝煌的音樂文化。中國古代的十大名曲,以及西方的交響樂,皆是由此演變而來。

當抽象的音律和具體的文字相互融合,一種全新的音樂形式就此誕生

其實按照嚴格意義來說,音樂應該屬於一種抽象藝術,尤其是用各類樂器演奏出來的器樂,充滿了濃厚的抽象氣息。這樣的藝術形式雖然純粹,但卻未免顯得有些單調,內容不夠豐富。

為了增加音樂文化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於是古人們開始將語言和文字與之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民謠。後來隨著帝制時代的來臨,這種民謠形式的音樂,也隨之從民間走進了宮廷,走上了正規化和系統化的道路。

如秦漢時期的樂府,便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歌,來進行配樂的官方機構。這種機構最早出現在秦朝時期,之後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於漢武帝時漢樂府才正式成立。

從此之後,音樂便有了一種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不但有動聽的曲調,更有豐富多彩的詩歌內容,「歌曲」的概念正式出現。

而且相對於漢樂府來說,唐宋時期的樂坊則更為成熟,能夠與文字相互匹配的曲調也更加多樣化。除了詩歌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詞曲,據統計,從古代流傳至今的詞牌已經有1000多種,其中向《清平樂》、《如夢令》、《浣溪沙》、《一剪梅》這樣的常用詞牌,就多達上百種。

然而人們在這個時期,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如此豐富的音樂文化,是因為人類的整體文明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那些文人們已經開始懂得如何用形象的文字,來描述內心中的感受,並在抒發感受的同時形成一種藝術之美。

當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詩詞歌賦,與極具美感的音律相互融合之際,便形成了這種全新的音樂形式。高低起伏的音樂節奏,配合詩詞的抑揚頓挫,再加上樂器音調和語言平仄的高度匹配,一種美輪美奐的感官享受油然而生。

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古典音樂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走上模式化的道路,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皆是如此。雖然曲調旋律有所區別,但整體風格卻有些千篇一律,以至於讓許多「外行人」聽起來都是一個味兒。

多元化的時代,造就了多元化的音樂文化

在漫長的帝制時期,真正的音樂文化,其實一直都是貴族階層的專屬享受。雖然民間也有自己的音樂元素,但是與正規的宮廷樂曲相比,主旋律顯然掌握在後者的手中。

否則唐朝詩人白居易也不會在《琵琶行》一詩中感慨:「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但是也正因為當時音樂文化的走向,一直掌控在這些社會高層人士的手中,所以也在無形中制約了它的發展,使其無法成為大眾的追求,故而才會出現模式化的現象。

不過在如今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那種模式化的狀態已然被成功打破。因為人們已經在精神上,完全打破了封建時代的枷鎖,人民大眾成了文化和藝術的主流群體。或者說藝術已經不再只為某些小眾群體服務,轉而走向了更加廣闊的世界。

尤其是流行音樂的出現,更是把這種文化推向了整個社會,使每一個普通人都有了認識、了解、追求音樂的權利。

就像現在有很多著名的音樂人,都是一些普通人出身,但是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天賦,依然能夠成功引領一個潮流,甚至開闢出一種嶄新的風格。而這也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象徵,對於藝術的認可不再由某些小眾群體而決定,而是有更多的人進行選擇和參與,慢慢造就了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同時也造就了多元化的音樂文化。

這意味著人類在權力的分配上,已經越來越趨向於平等,對音樂的追求和認可,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總而言之,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進步的歷程密不可分。或者也可以說是文明的進步,推動了音樂的發展,使其能夠不斷迎來嶄新的時代。

總結

任何一種藝術文化,都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衍生品,會隨著整個人類前進的腳步不斷變化更替,從而展現出不一樣的形態,發揮出不一樣的作用。

就像流傳了數千年的音樂文化,在最初時期只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具有娛樂性的享受,直到如今,成為了一份可以讓許多人追求一生的事業和夢想。

所以說在人類文明逐步完善的同時,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會慢慢發生改變,在精神層次的追求也會越來越豐富。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從清華簡到網際網路 清華大學教授談科技進步與人類發展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蘇竣,從古代科技活動講起,回顧了人類社會科技的發展歷程,展望了新興產業的未來前景。「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融合發展、和諧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社會在不斷地進步,這種進步體現在諸多方面。」
  • 思想之光照亮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之路
    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內涵不斷豐富,影響與日俱增,有力推動了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有力推動了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了新的曙光和希冀。
  • 以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由於時間和地域分布的差異,產生了多種具有顯而易見區別的文明,包括璀璨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瑪雅文明等。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所指出的,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一種文明都是歷史長河中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積澱,都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都值得尊重。
  •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今日在北京開幕   萬物並秀時節,交流互鑑盛會。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北京隆重開幕。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豐富了世界文明寶庫,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持有這些論調的人們眼中,文明不是平等的,而是分等級、有高下的,認為只有自己的文明才是「優越」「高等」的文明,別人的文明都是「低劣」的文明,應該放棄自身的獨立存在和發展,向他們這種所謂「優越」「高等」的文明看齊,多向變為單向、多元變為單一。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璀璨的亞洲文明,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豐富了世界文明寶庫,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全球化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途徑和手段
    20世紀八十年代末,全球化全面展開,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相互依存,全球因此注入了活力,人類文明進步加入了催化劑,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世界全球化趨勢在過去30年裡是持續增長的,經濟文化得以不斷擴大,以中美兩國舉例來看。
  • 《告別洪荒》:從動態角度探討人類文明演化歷程,尋求文化獨立性
    宗教信仰的不同,文明體系的差異,導致了相融過程中產生無法解決的矛盾。只有更好的理解文明發展的進程,才得以探討人類進步過程中的文明發展,藉此深度理解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原因。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以「挑戰和應戰」來概括整個人類歷史之演變,哲學家黑格爾則將人類文明和歷史演變看作人類精神發展史。
  • 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一部人類發展史,也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歷史。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有人將古絲綢之路比作人類文明交流互鑑最耀眼的舞臺。
  • 被忽視的世界人類文明,分析比北歐先進的非洲黑人文明的發展
    說到非洲黑人文明,我們更多的是想到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殖民者對非洲黑人的奴役,將他們賣到北美洲,成為莊園的奴隸。又或者是之後在非洲進行殖民,破壞了一個落後文化正常的發展進程,但實際上非洲黑人有著自己的燦爛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在特定的時期內,文明成就比歐洲北歐地區還要先進。
  • 鄭永年: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
    鄭永年(右)接受記者採訪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哲):東南亞著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15日在北京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後對記者表示,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世界上各種文明都需要在交流中互學互鑑,既促進各自發展,又取得共同進步。這是一種文明保持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也是整個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繁榮的秘訣所在。■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璀璨的亞洲文明,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豐富了世界文明寶庫,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回顧人類文明歷史,人類生存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於生活需要,又歸於生活之中。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 共享文明——人類文明融合發展的最新形態
    然而,人類又偏偏在共享與共擔的這種辯證博弈之中促進了共享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所以,共享文明是一種「超文明」——一種建立在當代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社會理念、文化追求和制度改革等基礎之上,來自不同文明又阻止、消除不同文明那些落後、消極、錯誤、醜惡等理念、觀點、方法的「超文明」。
  • 不同而和 讓文化和文明共生共長
    世界的文化和文明也是由多個國家民族不同組成,由此組成一個共生共榮的文化體、文明發展體。所謂中西合璧,一帶一路,正是本著這條軌跡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雅圖發表演講時強調:「我認為,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們需要去深入了解。」的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歷史,更有不同的文明發展歷程,我們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填平地域溝壑。否則,文化和文明的距離永遠不會相向而行。
  • 回應「時代之問」 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貢獻
    不同文明之間,是衝突還是對話、是對抗還是合作,這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中國倡導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搭建文明互學互鑑、共同發展的平臺,旨在繼承和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更好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鑑,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彰顯了中國促進文明發展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
  • 科技進步與社會文明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帶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開創人類文明的新紀元。科學技術之所以是創造社會文明的強大槓桿,這是由科學的本性和科技的社會價值所決定的。當今人們所說的科學技術,主要指的是由自然界本質知識構成的自然科學以及運用它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技術知識體系。
  • 卓越科學——人類文明進步了
    《人類文明進步了》人間已經比50年的人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了,所以一定是文明進步了:1)人們對婚姻不再執著了,離婚成了家常事了.即便單身過日子也不會覺得是做人很失敗了,而是覺得人生有了更多的自由選擇權了.2)許多人日常穿的服裝與年齡常常不符了.3)不少人外表看上去也是與實際年齡相差不少了.
  • 吾國與吾民:科技發展和進步的背後,給人類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高曉松在《奇葩說》節目中說過這樣一句話:「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正在削減人類靈魂中的一些東西。」靈魂中的一些東西指的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人們身心靈的感受能力和一些行為的本能。人類的這些能力和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形成了負相關。
  • 科技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從1800—2000 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增長了一倍。隨著基因時代的到來,生命的延伸也將是必然,當人類平均壽命達到300 時,那將是另外一個世界了。可以講,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就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而人類也因此,先後獲得了體力的解放、智慧的放大和生命的延伸。目前,比特時代或信息技術革命仍然是當下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特徵。
  • 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
    現代科學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加速了社會的變革演化,並影響到人類生活、學習、生產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現代科技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加快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