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動人類發展的動力
人類的科技發展史,經歷了三個時代:
第一,原子時代。主要表現形式是以牛頓定理為 依據,以瓦特發明的蒸汽機為代表。這個時期,科技 的作用是通過動力能量轉換,讓人類自身體力獲得極 大延伸,如發動機啟動車。
第二,比特時代。無論計算機還是網際網路,它所 體現的是沒有質量的東西,通過海量的複雜運算,讓 人類的智慧獲得極大延伸,儘可能發揮到極致,如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計算機,能夠贏最頂級的西洋棋大師。
第三,基因時代。基因革命,體現為對人類生命的延續,人體幹細胞的發現和應用,從人體器官上可以做到延長甚至再造,這將對人類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但這一時代的到來,充分依賴比特時代的革命,基因工程是大數據量的工作,同樣在計算裡最大的難題也是對生命課題的技術支持,網際網路的海量數據分析也必將引 發整個數據體系的巨大變化。從1800—2000 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增長了一倍。隨著基因時代的到來,生命的延伸也將是必然,當人類平均壽命達到300 時,那將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可以講,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就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而人類也因此,先後獲得了體力的解放、智慧的放大和生命的延伸。
目前,比特時代或信息技術革命仍然是當下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特徵。在我看來,這一時代,又可以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6 年發明大型計算機開始,這個階段的標誌是計算機應用尚未普及,主要用於高度專業化人士使用。
第二階段,從蘋果發明了PC 開始,從此,信息產業的發展開始廣泛普及起來。雖然比爾蓋茨的夢想是讓每個人的桌面上都有一臺計算機,但仍然主要由知識工作者用於商務和工作。
第三階段,從上世紀90 年代中後期開始,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整個計算機應用發生了重大變化,而雲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的出現,將其推向高潮。在移動互聯中,手機可以上網、電視 可以上網,這意味著社會每個個體都會牽扯其中,全民應用。過去大家談沒有網絡人可以生活,但沒有電不行。但我想,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人人都需要終端, 都需要在新的技術平臺上使用信息,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沒有網絡就沒有辦法生存的現實。
體驗,引領資訊時代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創新。但創新的 來源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歷史地來看這個問題。過去傳統的科技 創新路徑,是從實驗室到工廠,即從一個科學發現變 成科學發明最後再產業化的過程。
在原子時代和比特時代的初期,這種創新路徑是 適用和合理的。但隨著信息技術進入全民應用階段, 特別是賈伯斯和蘋果的出現,引發出大量的反思:喬 布斯發明的是什麼? Ipad 是什麼?其實就是客戶對信 息產品的應用體驗,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產品。我 有一年在紐約上課,在Iphone 裡有一個程序,從酒店 到商學院,都有明確的交通導引指示,而且會告訴你 提前多長時間下樓,以及一系列交通管理的措施。這 說明,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它的每一次進步和突破, 是以體驗為中心進行創新帶來的,和我們的生活非常 接近。以蘋果為例,70 萬個蘋果程序的應用,就有70 萬種體驗。以養老院為例,並不在於建造的大廈多高、 提供的醫療多好,而是讓老人們感覺在那裡生活非常 舒服、養老的體驗很完美,這才是創新的重點。
在當前階段,創新的主題已經不再是CPU 的速度 或者某種軟體特性,而是強調以體驗為中心的融合服 務,就是以人為本的創新。
智慧城市,以人為中心的融合服務
19 世紀初,美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託馬斯·科爾曾作了一組系列組畫,名為《帝國興衰》。這組畫包括五幅,描繪了羅馬帝國由盛至衰的過程,分別是"蠻荒時代""田園生活""輝煌成就""毀滅""荒蕪",畫中展現了由原始蠻荒的景觀到回天乏術的破敗慘象。
這充分體現了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從西方開始的一種歷史發展觀。這一觀點,其實在中國古已有之,早在2500 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小國寡民"的理想。
我們都知道,城市的出現和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標誌。城為載體,市是交易,而人則是其中的主體。但工業革命後,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規 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確實變得讓人不舒服。出於歷史的局限性,無論是遙遠的老子,還是近代的託馬斯,他們只是看到了在當時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條件下,人與自 然、人與人之間無法解決的矛盾和衝突。所以,才會誕生類似《帝國興衰》這樣的系列組畫,就是在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矛盾衝突會不斷惡化,最終導致人類走 向毀滅。
但是科技發展對人類文明的促進,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想像。而人類文明的不斷延續,也恰恰是因為科技的進步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看似無法解決的矛 盾。我們知道,信息技術做到了對人的智慧放大,而"智慧城市"便是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城市功能的延伸。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的網絡和終端,加上雲計算龐大的 計算處理能力,使得城市中每個主體都成為一個個神經元,進而構成擁有最高信息處理能力的"群體智慧",使得原本枯竭的城市資源得以釋放或重新配置。這樣說 似乎有點"玄",我們可以以交通為例。最初,城市是平面的交通道路,這是1.0 版本;當平面交通資源不夠使用,需要加快車流速度時,出現了立體交叉道路,這是2.0 版本;隨著城市車輛的進一步增長,道路修建永遠趕不上車輛增加,那麼,城市管理者就要轉變思路,融合信息技術手段來減少道路資源使用,更合理配置資源,如 可以利用網絡讓老百姓在家辦公、在家獲得服務,對於必須上路的市民,通過道路播報、智能終端等,讓市民實時獲取交通信息,快速選擇便捷路線,同時城市管理 者充分利用公交IC 卡的記錄系統,掌握市民的出行習慣並進行分析,了解哪些線路的壓力過大,哪些相對閒置,這樣就可以對線路、發車班次、運營時間和站點設置進行合理安排。
幾年中,我們基於雲的作業系統,在城市裡做了 很多應用,如安防、疾控、交通、醫療、稅收等。但 這些應用還是站在管理的角度,為了提高效率,如神 州數碼做的國家稅收徵管系統建設,目的是如何讓稅 務機關操作更方面,還沒有考慮納稅人的體驗。進入 到"智慧城市"發展階段, 下一步的創新方向是什麼? 一定是體驗,是以人為本的體驗。
在一個城市中,包括三類人:自然人,法人(即 企業和機構)以及城市的管理者。法人也是由自然人 按照一定組織原則構成的,城市管理同樣要落實到每 一個自然人身上。所以,自然人——市民,是智慧城 市服務的終極目標。現代城市管理最大的特徵,是"以 人為本"提供融合便捷的公共服務。在過去的實際操 作中,城市管理容易出現重"管理"、輕"人本"的情況。 在一些情況下,"管理"和"服務"的目標能夠達成一致, 但手段卻大不相同,"管理"往往需要對市民的行為 進行限制,比如限行和交通管制;而"服務"則是從 市民的需求出發,重新配置資源,如上文中談到的讓 市民通過智能終端實時獲取交通信息、管理者通過對 IC 卡數據分析合理配置車輛運營。只有以"服務"為 導向,才能真正提升市民體驗,才能引領信息技術應 用的創新和突破。
中國目前已經有200 多個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 設的目標,在實施中,最重要的是進行"融合"。過 去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各種功能的電子政務平臺,而在 使用中,彼此還是割裂的"信息孤島",沒有互相打 通。智慧城市正是要在孤島之間建立連結、打造平臺。 在揚州、無錫、張家港等城市,神州數碼將當地政府 提供的所有公共服務,包括公交、醫療、養老、金融支付等一系列功能,整合到一張"市民卡"上。在佛 山市,神州數碼和佛山市一起,正在嘗試把現有的全 部政府、社會、企業的信息化項目整合到統一的平臺, 圍繞市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以人為中 心的融合服務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市民體驗不斷提升, 城市的資源配置也獲得超乎想像力的優化。
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智慧城市也在深刻 地改變著城市的經濟結構。傳統的城市招商引資模式, 往往是靠降低生產要素的成本來吸引投資者。隨著各 地土地、人工、能源成本的提高,原有的模式越來越 不可持續。而智慧城市,則是靠引進大量的信息服務 企業搭建平臺,這些企業在製造就業、創造稅收的同時, 也在改善著當地的投資環境,將讓居民和企業享受更 多的便利、提高生活質量和商業效率,激發更多的創 業和投資,形成良性循環。今後隨著電子商務平臺、 物流體系的發展,智慧城市的商業活動將更有效率, 耽誤產出的能耗會降低,"綠色經濟"將會逐步實現。
在人類歷史滾滾向前的洪流中,科學技術對人類 文明的發展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以雲計算、 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全球 最大、也是最後一波城市化浪潮中,必將起到推動、 促進乃至引發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作用。而中國,也必 將藉此機會,獲得新的大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