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2020-11-27 DOIT

科技,推動人類發展的動力

人類的科技發展史,經歷了三個時代:

第一,原子時代。主要表現形式是以牛頓定理為 依據,以瓦特發明的蒸汽機為代表。這個時期,科技 的作用是通過動力能量轉換,讓人類自身體力獲得極 大延伸,如發動機啟動車。

第二,比特時代。無論計算機還是網際網路,它所 體現的是沒有質量的東西,通過海量的複雜運算,讓 人類的智慧獲得極大延伸,儘可能發揮到極致,如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計算機,能夠贏最頂級的西洋棋大師。

第三,基因時代。基因革命,體現為對人類生命的延續,人體幹細胞的發現和應用,從人體器官上可以做到延長甚至再造,這將對人類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但這一時代的到來,充分依賴比特時代的革命,基因工程是大數據量的工作,同樣在計算裡最大的難題也是對生命課題的技術支持,網際網路的海量數據分析也必將引 發整個數據體系的巨大變化。從1800—2000 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增長了一倍。隨著基因時代的到來,生命的延伸也將是必然,當人類平均壽命達到300 時,那將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可以講,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就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而人類也因此,先後獲得了體力的解放、智慧的放大和生命的延伸。

目前,比特時代或信息技術革命仍然是當下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特徵。在我看來,這一時代,又可以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6 年發明大型計算機開始,這個階段的標誌是計算機應用尚未普及,主要用於高度專業化人士使用。

第二階段,從蘋果發明了PC 開始,從此,信息產業的發展開始廣泛普及起來。雖然比爾蓋茨的夢想是讓每個人的桌面上都有一臺計算機,但仍然主要由知識工作者用於商務和工作。

第三階段,從上世紀90 年代中後期開始,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整個計算機應用發生了重大變化,而雲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的出現,將其推向高潮。在移動互聯中,手機可以上網、電視 可以上網,這意味著社會每個個體都會牽扯其中,全民應用。過去大家談沒有網絡人可以生活,但沒有電不行。但我想,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人人都需要終端, 都需要在新的技術平臺上使用信息,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沒有網絡就沒有辦法生存的現實。

體驗,引領資訊時代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創新。但創新的 來源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歷史地來看這個問題。過去傳統的科技 創新路徑,是從實驗室到工廠,即從一個科學發現變 成科學發明最後再產業化的過程。

在原子時代和比特時代的初期,這種創新路徑是 適用和合理的。但隨著信息技術進入全民應用階段, 特別是賈伯斯和蘋果的出現,引發出大量的反思:喬 布斯發明的是什麼? Ipad 是什麼?其實就是客戶對信 息產品的應用體驗,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產品。我 有一年在紐約上課,在Iphone 裡有一個程序,從酒店 到商學院,都有明確的交通導引指示,而且會告訴你 提前多長時間下樓,以及一系列交通管理的措施。這 說明,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它的每一次進步和突破, 是以體驗為中心進行創新帶來的,和我們的生活非常 接近。以蘋果為例,70 萬個蘋果程序的應用,就有70 萬種體驗。以養老院為例,並不在於建造的大廈多高、 提供的醫療多好,而是讓老人們感覺在那裡生活非常 舒服、養老的體驗很完美,這才是創新的重點。

在當前階段,創新的主題已經不再是CPU 的速度 或者某種軟體特性,而是強調以體驗為中心的融合服 務,就是以人為本的創新。

智慧城市,以人為中心的融合服務

19 世紀初,美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託馬斯·科爾曾作了一組系列組畫,名為《帝國興衰》。這組畫包括五幅,描繪了羅馬帝國由盛至衰的過程,分別是"蠻荒時代""田園生活""輝煌成就""毀滅""荒蕪",畫中展現了由原始蠻荒的景觀到回天乏術的破敗慘象。

這充分體現了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從西方開始的一種歷史發展觀。這一觀點,其實在中國古已有之,早在2500 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小國寡民"的理想。

我們都知道,城市的出現和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標誌。城為載體,市是交易,而人則是其中的主體。但工業革命後,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規 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確實變得讓人不舒服。出於歷史的局限性,無論是遙遠的老子,還是近代的託馬斯,他們只是看到了在當時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條件下,人與自 然、人與人之間無法解決的矛盾和衝突。所以,才會誕生類似《帝國興衰》這樣的系列組畫,就是在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矛盾衝突會不斷惡化,最終導致人類走 向毀滅。

但是科技發展對人類文明的促進,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想像。而人類文明的不斷延續,也恰恰是因為科技的進步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看似無法解決的矛 盾。我們知道,信息技術做到了對人的智慧放大,而"智慧城市"便是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城市功能的延伸。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的網絡和終端,加上雲計算龐大的 計算處理能力,使得城市中每個主體都成為一個個神經元,進而構成擁有最高信息處理能力的"群體智慧",使得原本枯竭的城市資源得以釋放或重新配置。這樣說 似乎有點"玄",我們可以以交通為例。最初,城市是平面的交通道路,這是1.0 版本;當平面交通資源不夠使用,需要加快車流速度時,出現了立體交叉道路,這是2.0 版本;隨著城市車輛的進一步增長,道路修建永遠趕不上車輛增加,那麼,城市管理者就要轉變思路,融合信息技術手段來減少道路資源使用,更合理配置資源,如 可以利用網絡讓老百姓在家辦公、在家獲得服務,對於必須上路的市民,通過道路播報、智能終端等,讓市民實時獲取交通信息,快速選擇便捷路線,同時城市管理 者充分利用公交IC 卡的記錄系統,掌握市民的出行習慣並進行分析,了解哪些線路的壓力過大,哪些相對閒置,這樣就可以對線路、發車班次、運營時間和站點設置進行合理安排。

幾年中,我們基於雲的作業系統,在城市裡做了 很多應用,如安防、疾控、交通、醫療、稅收等。但 這些應用還是站在管理的角度,為了提高效率,如神 州數碼做的國家稅收徵管系統建設,目的是如何讓稅 務機關操作更方面,還沒有考慮納稅人的體驗。進入 到"智慧城市"發展階段, 下一步的創新方向是什麼? 一定是體驗,是以人為本的體驗。

在一個城市中,包括三類人:自然人,法人(即 企業和機構)以及城市的管理者。法人也是由自然人 按照一定組織原則構成的,城市管理同樣要落實到每 一個自然人身上。所以,自然人——市民,是智慧城 市服務的終極目標。現代城市管理最大的特徵,是"以 人為本"提供融合便捷的公共服務。在過去的實際操 作中,城市管理容易出現重"管理"、輕"人本"的情況。 在一些情況下,"管理"和"服務"的目標能夠達成一致, 但手段卻大不相同,"管理"往往需要對市民的行為 進行限制,比如限行和交通管制;而"服務"則是從 市民的需求出發,重新配置資源,如上文中談到的讓 市民通過智能終端實時獲取交通信息、管理者通過對 IC 卡數據分析合理配置車輛運營。只有以"服務"為 導向,才能真正提升市民體驗,才能引領信息技術應 用的創新和突破。

中國目前已經有200 多個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 設的目標,在實施中,最重要的是進行"融合"。過 去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各種功能的電子政務平臺,而在 使用中,彼此還是割裂的"信息孤島",沒有互相打 通。智慧城市正是要在孤島之間建立連結、打造平臺。 在揚州、無錫、張家港等城市,神州數碼將當地政府 提供的所有公共服務,包括公交、醫療、養老、金融支付等一系列功能,整合到一張"市民卡"上。在佛 山市,神州數碼和佛山市一起,正在嘗試把現有的全 部政府、社會、企業的信息化項目整合到統一的平臺, 圍繞市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以人為中 心的融合服務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市民體驗不斷提升, 城市的資源配置也獲得超乎想像力的優化。

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智慧城市也在深刻 地改變著城市的經濟結構。傳統的城市招商引資模式, 往往是靠降低生產要素的成本來吸引投資者。隨著各 地土地、人工、能源成本的提高,原有的模式越來越 不可持續。而智慧城市,則是靠引進大量的信息服務 企業搭建平臺,這些企業在製造就業、創造稅收的同時, 也在改善著當地的投資環境,將讓居民和企業享受更 多的便利、提高生活質量和商業效率,激發更多的創 業和投資,形成良性循環。今後隨著電子商務平臺、 物流體系的發展,智慧城市的商業活動將更有效率, 耽誤產出的能耗會降低,"綠色經濟"將會逐步實現。

在人類歷史滾滾向前的洪流中,科學技術對人類 文明的發展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以雲計算、 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全球 最大、也是最後一波城市化浪潮中,必將起到推動、 促進乃至引發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作用。而中國,也必 將藉此機會,獲得新的大發展機遇。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回顧人類文明歷史,人類生存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於生活需要,又歸於生活之中。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 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原標題: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鐘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⑥)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呼籲世界各國遵循開放包容的精神創造人類美好未來。
  • 以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盛讚亞洲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並為推動各文明交流互鑑提出「中國主張」,獲得各國高度認可。
  • 重磅〡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在各行各業書寫著不平凡的成就。」由於這次聯合國大會是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又恰逢全球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時召開的。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文明將產生深刻影響,同時信息技術革命也正在帶來新的文明形態生成。
  • 「評論」它才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
    縱觀人類上百萬年的進化史和6000多年的文明史,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一次類似「電子計算機」這樣的重大技術突破:100萬年前學會用火,人類進入氏族時代;公元前2萬年學會批量種植農作物,人類進入農業時代;16世紀發明蒸汽機和熱武器,人類進入蒸汽
  • 科技進步與社會文明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帶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開創人類文明的新紀元。科學技術之所以是創造社會文明的強大槓桿,這是由科學的本性和科技的社會價值所決定的。當今人們所說的科學技術,主要指的是由自然界本質知識構成的自然科學以及運用它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技術知識體系。
  •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究竟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我相信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回答得出:「因為古人的科技太落後了,對宇宙和世界萬物的認識太單一了,唯物主義是站在了物質的粒子性思考世界;而唯心主義是站在了物質的波動性思考世界」。最初能思考這兩者之間關係的人,一定是本著對世界和生命本質的探索而思考的,而現在,在國內對於這兩者的對立已經偏離了方向,聚焦在了靈魂是否存在的對立、科學與迷信的對立、物質與神的對立、物質與意識的對立……單純討論兩者的是非對錯是沒意義的,重點是哪一種觀點可以推動文明的進步
  • 回應「時代之問」 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貢獻
    不同文明之間,是衝突還是對話、是對抗還是合作,這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中國倡導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搭建文明互學互鑑、共同發展的平臺,旨在繼承和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更好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鑑,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彰顯了中國促進文明發展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
  • 思想之光照亮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之路
    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內涵不斷豐富,影響與日俱增,有力推動了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有力推動了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了新的曙光和希冀。
  • 科學網—科技推動人類文明
    而不管反對還是限制科技發展的做法,無疑是對文明的一種反動。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文明的進步,有時難免會以犧牲我們的往昔感情為代價,甚至是一種看似十分強烈的感情傷害。這是因為,這種進步不僅要對人類的感情負責,更要對人類的理性負責。而歷史事實恰恰證明,按照理性的思路來發展文明,往往比按照感情的衝動來發展文明,要少走許多彎路。
  •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今日在北京開幕   萬物並秀時節,交流互鑑盛會。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北京隆重開幕。
  • ...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訪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
    「科技創新源自於好奇心,而這要依賴於全民對科學熱愛的氛圍,依賴於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前來參加第二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教授丹尼斯·巴斯提埃裡15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人類科技發展速度明顯變慢,難道有人在阻擋我們進步?
    對此,一些科學家們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觀點,試圖解釋人類科技出現瓶頸期的原因。有說法認為,在進入科技時代之前,人類對世界和宇宙的探索都處於一個十分模糊的狀態,但是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很多理論都只是有待驗證而已。而進入科技時代以後,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更加深入,一些更加深奧的問題卻只是處於萌芽狀態,人們還沒有積累足夠的理論來進行研究。
  •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有力槓桿
    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以下簡稱《機器》)是較為集中闡述科學技術的文章,儘管是以手稿形式存在和表現的旨在為研究《資本論》提供支撐的作品,但是其深刻的思想分析和獨特的哲學意義,是研究人類科學技術史和當代科技發展的人們不能不關注的。  馬克思從事科學研究是服務於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偉大事業的。由於種種原因,馬克思沒有專門研究過科學技術問題。
  • 文明對話扶正祛邪力推世界進步
    首先,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鑑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大支柱之一,習近平主席兩次重要演講值得溫故知新。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強調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並就此提出三點原則:其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其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
  • 推動化學學科和相關產業發展 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類文明進步作貢獻
    劉延東指出,化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創造新物質、探索新應用的基礎學科,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化學學科和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形成了一支規模較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科研隊伍,取得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為提升我國科技和產業競爭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 推動科技服務於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開幕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彭韻佳、沐鐵城)面對疫情,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必然性更加凸顯,8日在京開幕的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以「信任·合作·發展」為主題,探討如何推進科學共同體建設,以廣泛的科技合作應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表示,面對全球重大危機,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 從清華簡到網際網路 清華大學教授談科技進步與人類發展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蘇竣,從古代科技活動講起,回顧了人類社會科技的發展歷程,展望了新興產業的未來前景。「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融合發展、和諧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社會在不斷地進步,這種進步體現在諸多方面。」
  • 全球化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途徑和手段
    20世紀八十年代末,全球化全面展開,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相互依存,全球因此注入了活力,人類文明進步加入了催化劑,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世界全球化趨勢在過去30年裡是持續增長的,經濟文化得以不斷擴大,以中美兩國舉例來看。
  • 科技革命與人類文明演進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重大技術革命使人類文明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回顧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先後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三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也先後出現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正在向生態文明邁進。從本質上看,每一次文明的更迭,都是一次生產力的飛躍,而每一次生產力的飛躍,又都緣於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