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年前,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是對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地位作用的精闢概括。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的《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以下簡稱《機器》)是較為集中闡述科學技術的文章,儘管是以手稿形式存在和表現的旨在為研究《資本論》提供支撐的作品,但是其深刻的思想分析和獨特的哲學意義,是研究人類科學技術史和當代科技發展的人們不能不關注的。
馬克思從事科學研究是服務於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偉大事業的。由於種種原因,馬克思沒有專門研究過科學技術問題。但是作為生活、工作在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時代的思想家,科學技術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視野。但馬克思對科學研究有著不同於他人的視野和理解,對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有著獨特的拷問和發現。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是傳統工具走向現代機器、以化學為基礎、以電力為能源的時代,是科學技術融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作為科學技術的物化形態,機器在資本主義生產特別是剩餘價值生產中具有什麼樣的作用?使用機器減輕了工人的辛勞還是增加了對工人的剝削?資本主義機器技術創新發展的動力何在?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作用發揮及其發展趨勢?等等。上述問題聚焦到一點,就是要考察分析「資本主義應用機器的前提和後果」,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研究過程當中遇到的重要問題,也是《機器》一文產生的背景和初衷。
《機器》一文對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地位作用、演進發展、創新動力等作了深刻細緻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一是發現並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意義在於剩餘價值。二是考察研究了工具和機器的聯繫與不同,指出現代機器不同於傳統工具的創新之處在於前者關聯著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關係的革命。三是揭示了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科學技術的特殊「使命」,指出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使得「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科學成為「致富手段」「發明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四是闡發了科學技術對推進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五是揭示了科學技術發展的制度因素及其異化問題。馬克思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指出「科學為資本服務,就使勞動的反叛之手就範」。他提出,資本主義生產把物質生產過程變成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過程,這是「通過使勞動從屬於資本」「通過壓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專業的發展來實現的」。這一思想在馬克思的其他作品中發展為「機器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這實際上指出了科學技術發展的制度倫理問題、理想社會形態和制度條件。
馬克思闡發的科學技術思想,儘管是研究資本主義這一特定時空和切面的初步思考,但是跳出意識形態的框框來看,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思想是深邃的、特別的。這就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用技術哲學、歷史實證、抽象分析的思維和方法,分析揭示了以機器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與資本主義生產的關係及其在資本主義生產目的中的地位作用,分析揭示了一定時代的科學技術與一定時代的生產方式、社會制度之間的內在關係,揭示了科學技術之於時代發展的特殊使命和普遍意義,揭示了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精神進步的先導意義,揭示了科學技術創新的生產根源、社會條件和制度因素。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地位作用及其創新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可以說,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思想不僅是黨重視科學技術、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的思想源頭和直接依據,而且對新時代以正確的科技觀指導科學技術創新發展,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主席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強調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克服國家科技創新短板。這是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的。面對科技強國、科技興軍的使命任務,我們應當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技術思想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在前人夯實的基礎上奮力前行。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