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春市科技發展基本情況和我們開展的主要工作
2003年,長春市科技局圍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經濟突破和支持開發區建設,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積極開展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預計將達到520億元,同比增長30%;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936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57戶。吉聯商軟等8戶企業,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2384戶,技工貿總收入150億元;專利申請量突破2000件大關,達到2031件;企業技術中心發展到84個,新增20個,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5個;製造業信息化示範企業達到100戶。其中,重點示範企業達到30戶。市院合作的10個重大項目已有雷射電視等6個項目進入中試階段。列入科技部2003年各類科技計劃項目64項,獲得貸款額度6.9億元。共有95個項目獲國家及省科技進步獎。與此同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1萬人,佔全市人口的比例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的認真指導和大力支持,科技局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我們開展的主要工作有:
(一)果斷決策應對突發事件,超前謀劃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科技發展對策
一是採取超常規措施抗擊「非典」。迅速啟動「預防和控制『非典』科技攻關緊急行動計劃」。二是調整科技發展計劃體系,研究出臺重點產業發展目錄,整合全市科技資源,促進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的發展壯大,積極扶持近一兩年內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項目。三是積極徵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科技項目135項,經篩選,匯總95個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顯著的項目作為推薦及今後一段時間支持的重點。四是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快民營經濟發展58條決定精神,促進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將原擬建的創新花園工程調整為籌建「長春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並得到了省科技廳的批准和支持。
(二)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作用,引導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一是有序執行政府科技引導性計劃。受理市級各類計劃項目452項,市科技發展計劃立項229個項目。二是為了有效發揮科技計劃的引導作用,對3年來計劃執行期滿的項目開展驗收監理工作。三是加快製造業企業信息化步伐,提升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以引導製造業企業信息化建設為目的的小型巨人計劃,政府累計投入1020萬元,扶持企業68戶,拉動企業投入1.4億元,是政府投入的13.7倍。四是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大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扶持力度。目前,企業技術中心已發展到84個,今年新增20個。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5個。已形成6000人左右的科研隊伍,其中博士、碩士達到千人以上。
(三)不斷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努力構建知識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平臺
一是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科技商業計劃書(長春)大賽和2003中國科技風險投資協會年會,有力地促進了我市科技成果與金融資本的結合。二是科技風險投資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連續三年科技三費專項支持的我市兩個風投公司,註冊總資本已達到1.355億元,實現投資和擔保項目33項,投資、擔保總金額1.713億元,引導企業新增項目投資4.17億元,獲得國家及省無償資助資金4300萬元,銀行貸款3500萬元,實現聯動投資放大6倍。三是開展科技項目融資推介。與中國人民銀行長春市支行聯合開展2003年長春市科技項目融資推介活動。從已列入國家、省、市各類科技計劃中,精選出能夠就地轉化的具有產業化前景的50個推介項目,向7家商業銀行進行了推薦,並組織項目單位與銀行對接。四是與市財政局等部門配合,組建長春市技術產權交易中心,為全市技術產權交易的迅速開展提供了技術和人力支持,搭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金融資本進入的平臺。五是成功舉辦第四屆中國長春電腦暨通訊產品博覽會,有利地促進了長江路電腦開發區的快速發展。
(四)以實現產業化為目標,著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一是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的輻射、帶動、示範、推廣作用不斷增強。去年投入290萬元,重點支持「農安縣北方香豬種豬繁育基地」等29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二是優質專用大豆、專用玉米、優質牛飼料等5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展良好。實現了大豆新品種長農12、13脂肪含量達到22%以上的目標,示範推廣面積6萬公頃,生產優質專用大豆18萬噸,創造社會效益1.28億元,農民增收1.1億元。三是市級農業創新計劃執行較好。吉林農大承擔的優質水稻新品種選育與開發項目,通過了高產多抗水稻新品種「吉農大18號」、「特種水稻農粘1號」新品種的審定。大成公司承擔的「新型半絮凝酵母快速酒精發酵」項目已完成中試,發酵時間由10-12小時縮短到2.5小時,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五)整合全市科技資源,全力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
一是成立了市知識產權局。積極組織實施專利扶持計劃,開展智慧財產權宣傳培訓工作。二是不斷加強市院科技合作。2002年啟動的首批市院合作計劃的10個項目,已有6個項目正式實施。建立市院合作機制,兩次召開「長春市市院合作聯席會議」。三是強化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成立長春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技術管理諮詢診斷、信息傳遞、人才交流、技術合作與開發等全方位的綜合服務。新成立的長春市國際科技合作協會,標誌著長春市國際科技合作有了一個新的工作平臺,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我市區域創新體系。強化市科技信息所的中介服務職能,積極開展諮詢、培訓、科技查新和評估等項工作。四是制定出臺鼓勵科技人員從事兼職活動的意見。五是以政府引導計劃新星創業計劃為載體,鼓勵歸國留學人員、博士、碩士、本科畢業生創新、創業。六是組織民營科技企業、部分國有轉制企業赴香港培訓,系統學習上市規則、會計財務制度、保薦人制度等,引導和幫助企業建立並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突出主業,提高在香港上市成功率。
(六)加強政府間科技交往,不斷拓寬國際科技合作領域
一是積極申報科技部各類國際合作計劃。全年申報36項,涉及俄、美、法、德、日等9個國家,獲科技部經費資助114萬元。二是加強與歐盟科技合作,組織有關單位申報歐盟第六框架計劃10項。三是積極參加科技部組織的與俄羅斯政府間科技合作與交流。隨「科技部中俄總理會晤軍轉民工作組」赴俄羅斯考察了近40戶軍工企業和科研院所,與俄方在民用特種光學、醫療儀器與設備、新材料等領域達成了合作協議。四是在新加坡成功舉辦科技交流洽談會,達成初步合作意向38項。
二、對今後工作的考慮
我們確定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若干意見」的總體部署,把為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提供科技支持等作為中心工作,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整合全市科技資源,不斷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圍繞汽車及零部件、光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優質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壯大和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為突破口,集中精力謀大事、辦大事,爭取在一兩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
按照上述工作思路,今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我們要重點做好8項工作:
1、抓住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機遇,及時調整地方政府科技發展計劃
及時調整市級科技發展計劃體系,圍繞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科技體制創新安排科技發展計劃。新增老工業基地科技振興專項計劃、製造業信息化專項計劃、半導體照明工程專項計劃、科技中介機構扶持計劃等新的政府科技計劃。在此基礎上將開展的主要工作:一是制定政府科技發展計劃重點支持產業發展目錄,把全市科技戰線的注意力聚集到政府重點支持的領域上來,積極扶持近一兩年內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項目。二是實施「四個十計劃」。即在我市四大主導產業中,每個領域確定十個左右重點支持的企業和產品。三是在「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科技振興專項計劃」中投入500-800萬元作為新興產業的科技計劃引導資金。主旨是圍繞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共性和關鍵技術難題組織力量突破。四是積極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的編制工作,做好項目的儲備。組織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拉動作用明顯的項目進入規劃,取得國家科技部支持,達到「軟起飛、硬著陸」的目的。
2、以製造業信息化為突破口,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
一是進一步營造環境,做好頂層設計,通過制定傾斜政策,培育中介機構以及組織對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推廣應用和試點示範等,為推動製造業信息化進程提供必要的「土壤」、「溫度」和「水分」。二是按照國家對製造業信息化示範城市的要求,普及推廣以CAD、ERP為代表的單元技術,重點支持二維CAD向三維CAD的升級。引導信息化基礎較好的企業應用4CP集成技術。到2004年年底,製造業信息化示範企業發展到130戶。三是充分發揮製造業信息化政府投入產生的「乘數效應」,進一步加大政府引導資金的投入力度,從今年開始,設立「製造業信息化專項計劃」,資助金額由啟動之初的300萬元,增加到450萬元。四是要搭建消除數字鴻溝的發展平臺,使每戶製造業企業都平等地享受信息,使製造業信息化的試點在面上逐漸鋪開。支持關鍵、共性技術開發,支持企業在最短時間內開發出具有行業特色、有推廣價值的軟體產品,打造長春品牌。
3、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一是籌建「長春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科技廳已同意建立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今年爭取進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享受相關優惠政策。二是儘快出臺鼓勵科技人員從事兼職活動的意見。通過「若干規定」的出臺,在我市形成鼓勵和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毫無顧忌地進入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三是以政府引導計劃新星創業計劃為載體,鼓勵歸國留學人員、博士、碩士、本科畢業生創新、創業。四是召開全市獎勵大會,對在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作出突出貢獻企業和個人進行獎勵。
4、以實現產業化為目標,著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在現代中藥方面開展三項工作,一是繼續按GAP標準支持一批中藥種養殖(植)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擴大基地面積,為中藥重點骨幹企業配套。二是促進產學研結合,鼓勵和支持研發機構與生產企業建立互惠互利緊密合作關係。三是為實現內地與香港合作建立「中藥灣」的設想,做一些前期調研工作。
在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一是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科技創新,重點支持規模化、系列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現代高效農業。圍繞玉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畜產品深加工,支持重點龍頭企業的發展。二是實施「星火專家大院」工程,重點在種殖業、養殖業良種繁育、高效、優質、無公害養殖技術、農業信息技術開發和應用等方面,與駐長高校院所共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糧變肉」工程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對以畜禽產品為主的食品工業企業,促進其將傳統的生產技術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加快肉蛋奶加工製品的工業化生產。
5、構建多元化投資體系,初步形成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資本平臺
一是加大股權投入力度,增強企業法人的責任感,從根本上遏制擠佔、挪用科技三費現象。二是跟蹤2003年中國科技商業計劃書(長春)大賽獲獎項目,促進參賽成果與金融資本的結合。同時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繼續開展商業計劃書大賽的培訓工作,為下屆大賽作好各方面儲備。三是堅持與市人民銀行聯合進行融資推介活動。把精選的已列入國家、省、市各類科技發展計劃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項目集中向商業銀行推介。四是與深交所合作,對我市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國內科技創業板上市培訓。五是繼續組織民營科技企業、部分國有擬轉制企業赴香港培訓,引導和幫助企業進行規範的股份制改造,突出主業,提高在香港上市成功率,為形成香港「長春科技板塊」創造條件。六是配合國家科技部將拿出1億資金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聯合地方政府共同設立專項擔保基金,以信貸方式支持創業投資機構發展的新政策,把市科技三費中的風投資金作為與國家配套的資金使用,創建長春科技顧問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6、促進創新資源集成,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樹立「大科技」觀念,堅持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則。二是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一個完善的、開放的、要素完備的、充滿活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自身發展的創新體系,變人才和科技優勢為創新優勢、競爭優勢。三是繼續堅持市院合作。通過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機制,加快知識在科研院所、企業間流動的速度。四是引導、扶持有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組建技術中心。五是鼓勵高新技術企業與大專院校聯合建立博士後工作站或在骨幹企業建立實習基地等形式,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六是加強政策引導,加大專利扶持計劃力度,鼓勵專利申請,提高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推進專利技術產業化,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
7、加強科技交流,拓展國際科技合作領域
一是通過國家科技部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等專項資金資助,重點與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高校、科研部門和企業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二是組織歐盟第六框架計劃項目的申報。三是利用地緣優勢,加強與俄羅斯、獨立國協、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的科技合作,拓寬對外國際合作的領域和深度。四是實施「科技興貿」計劃,投入專項資金,採用以獎代投等方式,促進幾個開發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充分利用各種渠道,與境內外跨國公司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擴大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份額。五是繼續加強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已建立的良好合作關係,組織開展部分高新技術企業赴新加坡參加上市培訓及進行其它的科技與商貿活動。
8、強化公僕意識、服務意識,建設一支讓人民放心的公務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