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歷史性變化
之所以如此強調,是由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它對黨和國家工作會提出許多新要求。社會主要矛盾,在本質上就是圍繞需要和供給之間的矛盾關係來確定的。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就是在揭示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和供給之間的關係及其內在矛盾運動過程中發現的。
-
探尋「社會保障之謎」: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辨析
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保障制度有利於釋放現有生產關係下所容納的生產力,從而在根本上有利於經濟發展。其次,在經濟運行層面上,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研究需要避免「簡化論」「片面化」「普適性」「教條化」四大誤區,進而在國家治理和經濟運行兩個層次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全面、科學地分析評價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
學講話·悟方法 | 辯證思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的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徐夢龍 「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再次強調了我們黨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的科學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
-
孔祥濤: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構建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
-
朱道本作報告:為宏觀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部分諮詢報告和院士建議受到國務院和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其中28份諮詢報告還得到了國務院多位相關領導的批示,為國家宏觀決策和應對國際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朱道本說,諮委會圍繞國家戰略和應急需求,設立和完成了若干諮詢項目,為國家宏觀決策和採取應對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
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比如,有的認為「兩個維護」主要是政治態度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工作關係不大;有的對黨中央決策部署表態快、調門高,但當地方利益、部門利益與全局利益、整體利益發生矛盾衝突時,當中央要求與自己的習慣思維、習慣做法不一致時,貫徹落實就遲疑猶豫、不夠堅決,甚至變著花樣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問題,都要防止和糾正。
-
鄧小平關於經濟改革和發展論述中蘊含的宏觀調控思想
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開啟,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約 6%的增長速度,改變了我國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保障。但同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落後於經濟增長幅度;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和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國民經濟發展失衡,而綜合平衡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
宏觀調控:統一思想 增強大局觀念和責任意識
實現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就是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增強大局觀念和責任意識,把中央關於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統一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宏觀調控重大決策的關鍵。
-
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要統籌好幾個關係
我們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準確把握當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從政策調節時效、政策協調配合、政策靶向聚焦、政策落地實效等方面統籌好幾個關係,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 統籌好「立足當前」與「跨周期調節」的關係。宏觀政策落地見效首先要「立足當前」,解決階段性問題。
-
決策論證過程中應處理好幾個關係
首先,處理好「論證」與「決斷」的關係。決策活動包括確定問題、擬定方案、論證方案、領導決斷等環節。論證工作是從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深入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為領導決斷提供科學依據。因此,在對重大決策論證過程中,必須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以完善決策的整體功能為目的。一方面要把單項決策作為整個行為規範體系的組成部分,既注重該項決策本身的優化,更注重與相關決策的關係,使之相互促進、相互協調。
-
挖掘科學技術深度廣度 創新為核推動社會發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貫徹落實好這一首要原則,對於我們更好凝聚起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溫家寶:關於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家財政對社保和就業、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民生領域投入大幅增加。 總的看,我國經濟運行的情況是好的,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結構和效益的關係趨於改善,經濟與社會發展趨於協調,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緩解。經濟增速略為放緩,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動調控的結果,處在合理水平,沒有超出預期。
-
人民日報整版解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從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六個方面,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展現了我國發展的光明前景。
-
「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時代背景
1648年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確立的以主權國家為中心並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已維持將近四百年,在當今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國際格局多極化加速發展的趨勢下將面臨更多的挑戰。自近代以來,世界權力首次開始向非西方世界轉移擴散,一大批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
-
挖掘科學技術深度廣度 創新為核推動社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全面貫徹五中全會科技創新戰略部署,作為高校科技工作者,要重點做到以下幾點。
-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科技部談新中國60年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與啟示
科技事業在艱難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行,在創新中發展,科技事業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改善民生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第一,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形成了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 王霞:如何測度宏觀經濟不確定性?
這不僅在微觀層面上影響居民的資產配置和家庭決策、公司投資率和資產分配,而且在宏觀層面上使得產出和消費顯著下降、弱化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效果。因此,研究經濟狀況的不確定性,對於優化家庭資產配置、理解宏觀經濟波動行為、制定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提前預警經濟金融運行風險等,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
祝寶良宏觀經濟數據及基礎理論解析
宏觀經濟預測監測分析方法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祝寶良 zhubl@mx.cei.gov.cn 一、宏觀經濟分析基本框架 1、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短期) 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經濟調控的四大經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