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寶良宏觀經濟數據及基礎理論解析

2020-11-30 經濟觀察網

宏觀經濟預測監測分析方法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祝寶良
zhubl@mx.cei.gov.cn

 

一、宏觀經濟分析基本框架
1、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短期)

  • 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經濟調控的四大經濟目標。
  • 物價和國際收支為穩定指標、經濟和就業為增長指標。就業和物價合成為痛苦指數。
  • 實際經濟增長圍繞潛在經濟增長波動,目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在10%左右。
  • 中國的四大經濟指標組合:經濟8-11%左右,CPI為3%左右,失業率5%左右。

2、經濟結構優化是重要調控目標(中長期七大結構和社會發展問題)

  • 三農問題: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土地制度等
  • 地區差距問題
  • 產業結構問題
  • 需求結構問題:2009年消費率48.6%,投資率47.5%。
  • 要素投入結構問題:資源、環境、科技發展落後
  • 收入分配結構問題
  • 經濟主體結構問題:國有、集體、私有、個體經濟
  • 社會發展問題: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社會公平、社會安全

3、宏觀調控的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 財政政策: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赤字、稅制改革
  • 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為利率、貨幣供應量(M1,M2)。政策工具為,公開市場操作、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基準利率、信貸規模控制、窗口指導
  • 產業政策(選擇性):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新興戰略產業。貿易、財稅、信貸、市場準入、政府採購等手段。
  • 行政手段:價格政策、投資政策、土地政策等
  • 法律手段:市場準入,環保、安全生產、技術標準、產品質量標準

4、短期經濟分析

(1)投資:15%-25%
(2)消費:實際零售額增長10-12%左右
(3)進出口:保持一定順差

(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左右

  • 價格:居民消費價格、投資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原材料購進價格、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資產價格如住房價格和股市價格
  • 就業:新增就業、失業率等
  • 國際收支:外資、外匯儲備、匯率
  • 經濟結構:產業、區域、城鄉、收入等
  • 分析短期宏觀經濟,主要看:GDP、工業、能源(電力)、投資、零售額、出口、進口、企業利潤、CPI、PPI、M1、M2、新增貸款。

5、我國經濟發展的決策機制

  • 黨代會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發展改革會議

二、經濟分析的基本原則
藉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把握經濟發展的規律,客觀、全面研究經濟運行,科學進行經濟決策。
1、既要看總量,也要看結構

  • 總量分析。總供給和總需求
  • 結構分析。各主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 需求結構
    • 產業結構
    • 要素投入結構
    • 城鄉、區域、收入分配等

2、既要看宏觀,也要看微觀

  • 宏觀分析。
  • 微觀分析。
    • 企業行為。銷售、利潤、庫存、訂單、企業家信息(11項PMI指數)
    • 居民行為。收入、消費、儲蓄、信心(消費者信心指數)

3、既要看國內,也要看國際

  • 國際分析。
    • 主要國家經濟和政策
    • 產業發展和科技發展
    • 國際商品市場和價格
    •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匯率、利率、股市、資本流動等
  • 國內分析。

4、既要看現狀,也要看趨勢

  • 現狀分析。
  • 趨勢分析。
    • 增量分析和邊際變化分析
    • 環比分析,趨勢往往領先同比1-2個季度。
    • 景氣分析(先行指標分析)

5、既要做短期分析,也要做長期分析

  • 短期分析
  • 趨勢分析。依據長期趨勢看短期情況
    • 經濟周期變化分析(基欽、朱格拉、庫茲涅茨、康德拉維奇)
    • 經濟發展階段分析:工業化、城鎮化

6、既要做定性分析,也要做定量分析

三、主要經濟預測監測分析方法

  • 專家調查法:PMI、消費者信心指數等
  • 經濟景氣方法
  • 回歸分析法方法
  • 計量經濟模型方法
  • 投入產出方法
  • 可計算一般均衡方法
  • 組合預測

四、經濟景氣方法的簡要介紹
1、基本思想和歷史

  • 經濟景氣監測預警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不同經濟指標變化的時間差,將經濟指標分為先行、一致、滯後指標,在此基礎上構造先行、一致、滯後指數,用於監測、分析、判斷經濟景氣的狀況。
  • 1909年,美國統計學家珀森斯(Persons)利用統計方法(移動平均、最小二乘法)觀測美國宏觀經濟,共12個指標。1917年,珀森斯哈佛大學的哈佛指數。
  • 1920年,NBER指數,NBER成為判斷經濟周期的權威機構。
  • 1946年,伯恩斯和米切爾《測量經濟周期》
  • BBER,Conference Board,OECD

2、經濟指標時間序列數據因素分解及其涵義

  • 時間序列的四要素。採用月度或季度數據來進行分析和預測,對於每個經濟指標的月度或季度時間序列來說,包含著四種變動要素:長期趨勢要素(Trend)、循環要素(Cycle)、季節變動要素(Seasonal)和不規則要素(Irregular)。
  • 長期趨勢要素代表經濟時間序列長期的趨勢特性。
  • 循環要素是以數年為周期的一種周期性變動,它可能是一種景氣變動,經濟變動或其他周期變動。
  • 季節變動要素是每年重複出現的循環變動,以12個月或四個季度為周期的周期性影響,是由溫度、降雨、月份,節假日等引起的。
  • 不規則要素,其變動無規則可循,這類因素是由偶然發生的事故引起的,如:故障、罷工、意外事故、地震、水災、惡劣氣候、戰爭、法令更改、測定誤差等。
  • 季節變動要素和不規則要素往往遮蓋或混淆了經濟發展中的客觀變化,給研究和分析經濟發展趨勢和判斷目前經濟處於什麼狀態帶來困難,在經濟分析之前,將經濟時間序列進行分解,剔除其中的季節變動要素和不規則要素。

3、經濟指標時間序列數據因素分解的基本方法

加法模型的一般形式為:Y=T+C+S+I
式中T、C、S和I均表現為絕對量。

乘法模型的一般形式為:Y=T×C×S×I
式中T表現為絕對量,C、S和I均表現為相對量。

4、常用因素分解方法

  • 季節調整問題最早是由珀森斯(W.M.Persons)在1919年提出來的,當時他正著手編制哈佛指數。珀森斯用最小二乘法確定趨勢曲線,以此消除趨勢變動,然後用環比法去掉季節變動,利用剩下的循環變動構造哈佛指數。
  • X-11方法:1954年美國商務部普查局的希斯金研究新的季節調整方法,1965年10月開發的X-11方法成為影響最大、最為重要的季節調整方法。X-11方法將時間序列分解為TC、S和I三種要素。目前的最新版本是X-12,X-12對X-11方法的主要改進是將節假日和工作日因素單獨分解出來,因此分為五種要素。
  • X-12-ARIMA方法:X-12-ARIMA是對X-12方法的改進,是在吸收加拿大統計局開發的X-11-ARIMA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由於採用移動平均方法的原因,X-11方法因在末端信息量損失較多,通過利用ARIMA模型構造預測模型,將時間序列在端點向外延伸,以此來解決在端點信息量損失過多的問題。這是季節調整方法取得的一項重要進展。
  • 長期趨勢要素的分解方法:在增長型周期的情況下,需要將長期趨勢要素和循環要素分解開來。早期使用回歸分析法,60年代使用移動平均方法,如美國普查局使用75項移動平均方法,70年代末期開始使用階段平均法(PAT),80年代初出現了HP濾波方法。但目前這些方法都存在臨近端點誤差較大的問題。

5、經濟周期波動的類型

  • 經濟周期是總體經濟活動的波動形態。一個周期包含許多經濟領域在差不多相同時間所發生的擴張、衰退、收縮和復甦。
  • 按周期長度區分為四類
    • 基欽周期(Joseph Kitch):持續時間大約為40個月
    • 朱格拉周期(Clement Juglar):9-10年的周期波動
    • 庫茲涅茨周期(Simon Kuznets):15-25年的中長周期
    •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Nikulai D. Kondratieff):50-60年的長期波動
  • 經濟周期波動的類型
    • 古典周期(Classical Cycle) 又上下稱古典循環,表現為經濟時間序列“絕對水平”本身的周期性波動。目前美國商務部發布的景氣指數仍基於古典循環的概念。
    • 增長周期(Growth Cycle) 經濟時間序列圍繞一上升趨勢而波動。在古典周期波動的概念中,將趨勢要素與循環要素視為一體而不加分離。在增長周期波動中卻是將趨勢要素和循環要素相分離,把循環要素的變動看作是景氣變動,即增長周期波動是循環要素的波動。
    • 增長率周期(Growth Rate  Cycle)經濟指標增長率隨時間而發生的波動。為了克服增長循環方法中趨勢估計不夠準確的難點,20世紀80年代,用增長率循環(Growth Rate Cycle)測度經濟周期的方法被投入使用。

 

  • 經濟周期波動的轉折點
    • 轉折點是指經濟時間序列的峰、穀日期。為了求出能反映經濟周期波動的真正的的轉折點需排除季節要素和不規則要素的幹擾。
    • 基準分法。從景氣指標的基準出發,高於基準線的稱為景氣期(Business Boom),低於基準線稱為蕭條期(Business Depression)。
    • 方向分法。從景氣指標的變化方向出發,從谷到峰的期間稱為擴張期(Expansion),從峰到谷的期間稱為收縮期(Contraction),峰到谷或谷到峰的期間稱為一個階段,而兩個相同轉折點之間的期間稱為周期。
  • 經濟周期波動的基準日期
    • 經濟周期波動的基準日期(The Reference Date of Business Cycle )是指宏觀經濟波動達到經濟周期的高峰和低谷的時點,即歷史上經濟周期波動的轉折點日期。其一旦確定,周期的持續時間、擴張和收縮時間也就確定了。基準日期既是分析波動周期及波動特徵的主要依據,又是確定經濟變量之間時差關係的基準。

 

6、先行、一致和滯後指標定義

  • 先行指標(Leading Indicators)。先行指標是指在宏觀經濟波動達到高峰或低谷前,超前出現峰谷的指標。
  • 一致指標(Leading Indicators)。一致指標是指該指標達到峰谷的時間和經濟周期波動的基準日期的時間大致相同。
  • 滯後指標(Leading Indicators)。滯後指標是指達到峰谷的時間晚於經濟周期波動基準日期時間的指標。
  • 先行指標
    • 序列的各個特殊循環的峰(或谷)的時點要比基準循環時點至少先行3個月以上,這種關係比較穩定,即超前期差不多。
    • 在最近連續的兩次循環中,特殊循環的峰(或谷)的時點要保持超前,且超前時間在3個月以上。
    • 指標的經濟性質具有比較肯定的,明確的先行關係。

 

  • 一致指標。確定一致指標的標準和先行指標基本相似,但一致指標更強調經濟的重要性。在與基準循環的對應上,要求指標的特殊循環的時點與基準循環的時點的時差保持在正負3個月以內。
  • 滯後指標。確定一致指標的標準和先行指標類,只是在特殊循環與基準循環時差關係上要求滯後3個月以上。

7、景氣指數的種類

  • 擴散指數(DI)。景氣可以分為擴張和收縮兩個局面。經濟繁榮時,各種經濟活動向上,大部分指標持續上升。但是,當景氣迎來成熟階段後,有些指標開始改變方向,下降的指標多起來,當上升的指標與下降的指標個數相等時,即是景氣由擴張局面向收縮局面的轉折點(景氣的峰)。其後,下降的指標逐漸佔上風,經濟進入蕭條期,大部分指標在收縮期內保持下降趨勢。再往後,景氣的前景又明朗起來,有些指標開始上升,景氣開始恢復,當仍在下降的指標與回升的指標力量均等時,即是景氣由收縮期向擴張期轉變(景氣的谷)。
    • 當擴散指數大於50%時,意味著有過半數的指標所代表的經濟活動上升,當擴散指數小於50%時,有過半數的經濟活動下降。當擴散指數為50%時,意味著上升趨勢與下降趨勢平衡,該時刻是經濟的轉折點。
    • 先行、一致、擴散指數的作用

 

  • 合成指數。合成指數是將所選指標組的各個指標經標準化處理之後按一定權重加權而得到的指數。鑑於DI不能反映經濟周期波動的強弱程度,即不能測定波動的振幅,20世紀60年代,美國商務部首席經濟統計學家希斯金(J.Shiskin)主持開發了新的景氣指數——合成指數(Composite Index,縮寫為CI)不僅能反映景氣變動的方向而且能反映景氣循環的振幅,從而彌補了擴散指數的不足。合成指數的出現對經濟周期波動的監測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成為構造經濟周期波動監測系統的基本方法之一。

8、國家信息中心經濟景氣指標系統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宏觀經濟監測預警課題組建立了反映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景氣合成指數、景氣擴散指數和由工業增加值增速等10個預警指標構成的經濟預警綜合警情指數。表經濟月度景氣指標(註:以2000年的平均值為100,各指標均為同期比增長率序列,經季節調整並消除不規則因素)


先行指標

一致指標

滯後指標

1.狹義貨幣量M1

1. 工業增加值(可比價)

1.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

2. 鋼產量

2.發電量

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 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

3.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3.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4. 商品房新開工面積       

4.財政收入

5.財政支出

6.工業企業產成品資金佔用(逆轉)

月度經濟景氣指標先行和一致指數走勢圖

五、計量經濟模型方法
1、定義:廣義計量經濟學是利用經濟學、數學、統計學定量研究經濟現象的方法。計量經濟方法是運用數學回歸分析,研究經濟變量之間的定量關係。計量經濟模型是運用計量經濟方法構建的經濟模型,它由變量、參數、隨機擾動項和方程組成;變量是指模型中表示一定經濟含義的觀察量,可分為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兩類,內生變量是模型內部結構決定的變量,可由模型求解得出,外生變量由模型外部決定;模型的參數依據回歸分析得到。
2、作用:結構分析、經濟預測、政策評價
3、方法:計量經濟方法、投入產出方法、可計算一般均衡方法、時間序列方法
4、歷史:1936年,丁伯根創建荷蘭經濟計量模型。1950年發表的克萊因模型(6個方程,3個回歸方程,分別為消費、投資和就業,3個定義方程,分別為GDP、利潤和固定資產形成),1955年克萊因—戈德伯格模型(15個回歸方程,5個定義方程,共20個方程)。薩謬爾森認為「美國的許多模型,剝到當中,發現都有一個小的克萊因)

①消費=16.78+0.020*利潤+0.235*利潤前期值+0.800*(私人工資+政府工資)
②投資=17.79+0.231*利潤+0.548*利潤前期值-0.146*資本存量前期值
③私人工資=1.600+0.420*(國民收入+企業稅收-政府工資)+0.164*(國民收入+企業稅收-政府工資)的前期值
④國民收入=消費+投資+政府非工資支出-企業稅收
⑤利潤=國民收入-私人工資-政府工資
⑥資本存量=投資+資本存量前期值

  • 內生變量:消費、投資、私人工資、國民收入、利潤、資本存量。
  • 外生變量:政府非工資支出、政府工資、企業稅收。

克萊因教授模型的乘數分析

 

政府工資

政府非工資支出

企業稅收

 

 

 

 

消費

0.536

1.323

-0.569

 

 

 

 

投資

-1.024

5.123

-6.564

 

 

 

 

私人工資

-0.271

1.358

-0.333

國民收入

0.536

2.323

-1.569

利潤

-0.192

0.965

-1.237

 

 

 

 

資本存量

-1.024

5.123

-6.564

 

 

 

 

 

 

 

 

5、中國宏觀計量經濟模型(Project LINK of UN)

  • 中國1980年開始,在北京頤和園舉辦了講習班,邀請了克萊因、安德遜、安藤、劉遵義、鄒至莊、肖政和慄慶雄7位教授來華講學。
  • 理論基礎:凱思斯經濟理論
  • 時間序列:年度模型、季度模型
  • 規模:94個方程、10大模塊
  • 作用:對經濟關係進行實證分析(乘數、彈性分析)模擬宏觀經濟政策對四大經濟調控目標的影響、進行中短期年度經濟預測。
  • 使用:匯率改革、石油價格影響測算、年度預測等。

6、供給導向計量經濟模型

  • 理論基礎: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
  • 原理:中長期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分析:自然資源(土地、礦產、水、環境)、物質資本(由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形成)、勞動力、經濟和社會體制(經濟體制,如產權制度等)、科技進步和管理。
  • 使用:潛在生產能力測算、各種生產要素貢獻分析
  • 方法: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At:定義為全要素生產率,是除資本和勞動力對經濟增長貢獻
以外的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

Ø我國的生產函數(1978-2008年)
經濟增長速度= 3.83% + 0.381*資本增長速度+0.612*勞動力增長速度
Ø1978-2008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長9.8%中,資本貢獻59%,勞動力貢獻9%,全要素生產率為32%。

六、投入產出方法----中國宏觀經濟多部門模型
1、投入產出方法

  • 1950,裡昂惕夫發明投入產出表,它是表現經濟多部門之間相互依賴關係的一種方法,一個部門不僅向其他部門提供投入品,也從其他部門得到投入品,各部門的淨產出進入最終消費,增加值構成生產要素總和。因而整個經濟可以表現為部門之間的綜合關係,投入產出表就是部門相互關係的統計表現。投入產出分析已成為經濟研究的有力和廣泛使用的工具,構成了經濟預測模型的核心。
  • 投入產出分析是經濟研究廣泛使用的工具,構成了經濟預測模型的核心。其基本方程為:

生產方程:X = A*X + Y
價格方程:P=P*A+V
其中:X為各部門總產出向量,A為投入產出直接消耗係數矩陣,Y為各部門最終需求向量,P為分部門價格向量,V為分部門增加值向量。通過投入產出模型可以建立生產模塊、價格收入模塊等。
2、基本特點

  • 理論基礎:凱恩斯經濟理論
  • 方法:計量經濟方法、投入產出分析、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方法
  • 規模:350個方程
  • 使用:“五年”規劃、產業發展、環境和經濟發展
  • 美國馬裡蘭大學阿爾蒙(ClopperAlmon)教授研究INFORUM(INterindustrtyFORcastingattheUnversityofMaryland)

3、模型的基本思路

  • 《中國宏觀經濟多部門模型》是一個計量經濟方法、投入產出分析、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方法相結合的大規模聯立求解模型。它從最終需求出發, 利用計量方法和擴展線性支出系統研究我國的消費、投資、進出口情況,形成最終需求,通過部門投入產出關係,形成最終需求誘導的總需求並對就業、物價產生影響,進而通過財政、貨幣政策進一步對收入分配、投資、消費、外貿等行為產生新一輪作用,直到達到均衡。

模型結構框圖

 

4、擴展線性支出系統

  •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主要研究分部門消費需求結構。
    • 需求函數是在效用函數效應最大化下推出的。線性支出由如下效用函數推出:

U=∑ui(qi)=∑bi*log(qi-ri)
其中:ri為第i種商品的基本需求量,bi為邊際預算份額。

    • 在收入約束下∑pi*qi=I,擴展線性支出系統可表示為:

qi=ri+bi/pi(I-∑pj*rj)
其中:I為居民收入,pi為部門價格
利用回歸分析可以估算分部門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基本需求和價格彈性等,從而可以預測分部門消費量。5、投資橋矩陣

  • 投資橋矩陣是把國民經濟各部門投資轉化為分部門固定資產形成的係數矩陣,是投入產出表的重要組成部分。

6、模型的主要功能

  • 描述國民經濟綜合均衡狀態下,消費、投資、外貿、生產、物價、收入、就業、財政、金融等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平衡關係。
  • 財政、金融政策調整對消費、投資、進口、物價、就業、和產業結構的影響,進行乘數和彈性分析。
  • 消費和消費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就業、物價、財政、金融等經濟指標的影響。
  • 投資規模和投資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就業、物價、財政、金融等經濟指標的影響。
  • 出口和出口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就業、物價、財政、金融等經濟指標的影響。
  • 主要商品價格調整對消費、投資、進口、物價、就業、和產業結構、財政、金融的影響。

 

  • 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動的預測分析。
  • 其他經濟政策影響分析,如醫療體系改革、環境保護等對產業結構、就業、等經濟指標的影響。

7、完成的主要模型和工作

  • 計量經濟模型和投入產出模型結合。
  • “十五”和“十一五”規劃中主要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和主導產業發展的目標
  • 與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合作的中國經濟環境模擬系統

思路: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能源、資源需求→汙染物排放(大氣、水、固體汙染)→汙染控制目標→治理汙染投資和運行費用→對經濟發展影響

  • 國家能源辦《2006-205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需求研究》

思路: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變化→分產業能源需求強度分析→能源需求總量。

七、經濟預測方法及應用的最新進展
1、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 1960 挪威詹森教授提出
  • 國民經濟核算矩陣
  • 莫納什大學政策研究中心的Dixon教授長期致力於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他與同事開發的模型在澳大利亞政府部門經濟政策分析和制定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 歷史閉合、政策閉合、預測閉合、分解閉合
  • 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進行研究估算。

2、新凱恩斯政策模型

  • 新凱恩斯政策模型以工資剛性和價格粘性、理性預期和非市場出清為基本假設。建立起有更好的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模型。
  • 通過廣義距估計、完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計、貝葉斯估計或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方法求解。

3、真實商業周期模型

  • 真實商業周期模型認為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在於經濟的實際成分所造成的幹擾和衝擊,其中最主要的是技術衝擊,而認為貨幣是中性的。
  • 模型中由家庭和廠商兩部門構成,家庭通過勞動力要素供給的跨時替代調整消費路徑,使得家庭效用的貼現值最大;廠商通過選擇一組投入產出序列,進而調整生產路徑,使得廠商各時期利潤的貼現值最大。家庭與廠商的博弈使經濟實現均衡,即產品市場、勞動市場、資本市場都恰好達到供求均衡。
  • 該模型通過設定效用函數、生產函數、技術衝擊等外部條件的具體形式,建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用動態規劃的方法求解,並用計量工具或者校準方法確定模型中的參數。

4、向量自回歸模型和結構化向量自回歸模型

    • 向量自回歸模型是一種單一的時間序列回歸模型,不以嚴格的經濟理論為基礎,選擇具有較強相關關係的經濟變量構成一個向量系統,用模型中所有當期變量對所有變量的多級滯後變量進行回歸,估計內生變量之間的動態關係。
    • 結構化向量自回歸模型則基於一定的經濟理論,對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結構化處理。在現實經濟中很多宏觀經濟變量不僅與本身及其他變量的滯後期值有關,還與其他變量的同期值有關。結構化向量自回歸模型考慮了變量間的同期關係,注重實證性。

相關焦點

  • 「2020觀察家金融峰會系列報導之五」祝寶良:中國進入中等偏上接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姍12月2日,由《經濟觀察報》、經觀傳媒主辦,上海信託戰略合作的「2020年觀察家金融峰會」在上海浦江之畔召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和對策建議》為主題發言。
  • 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2019年中國經濟三大考題是什麼?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實習記者 吳培源 經過2018年的劇烈調整,中國宏觀經濟在2019年會聚焦在三個問題上:如何穩住基建投資,如何調整去槓桿的方向和節奏,如何真正落地改革。2018年4月,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發生了變化。
  • 宏觀調控新意思
    它在2013年經受住了考驗,並在2014年的一季度,將中國經濟帶入了新軌道。只不過眼下的局面,看起來又有點微妙了。下轉 04版上接 01版經濟「臨危」相信4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不會太好看。李克強周四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言時也承認經濟增長面臨各種挑戰。
  • 我國GDP2020年將破百萬億 經濟復甦深化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GDP2020年將破百萬億,經濟復甦深化供給側修復基本完成,需求側修復進一步提速,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向長期中樞水平趨近。國家統計局將於1月18日發布2020年全年宏觀經濟「成績單」,GDP增速、工業、消費、投資等經濟指標數據將亮相。
  • 宏觀經濟和微觀數據五大背離
    而製造業,隨著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結束,在經濟總量中的佔比則逐漸下降,到今年一季度,已經降至42.8%。服務業和製造業增速變化以及他們的國民經濟中扮演角色的變化,使得中國經濟進入一個產業結構迅速變化的轉型周期。在這個周期中,人口結構、社會融資結構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我們觀察數據發現:傳統經濟增長的宏觀、中觀、微觀指標之間的函數關係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一些宏觀、微觀指標的相關性弱化甚至出現背離現象。
  • 中國宏觀經濟和微觀數據出現五大背離
    服務業和製造業增速變化以及他們的國民經濟中扮演角色的變化,使得中國經濟進入一個產業結構迅速變化的轉型周期,在這個周期中,人口結構、社會融資結構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於是,我們觀察數據的時候發現:傳統經濟增長的宏觀、中觀、微觀指標之間的函數關係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一些宏觀、微觀指標的相關性弱化甚至出現背離現象。
  • 董希淼:大數據能為宏觀經濟分析做什麼
    來源:證券日報我們正身處大數據時代。基於研究的視角,大數據時代不但大大地拓寬了信息來源,而且提高了獲取信息的時效性,為宏觀經濟分析提供強大的支持,或將改變宏觀經濟研究範式。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有的人口統計調查方法與政府、機構、企業對人口信息多層次、精細化、時效性的需求變得不適應,在實踐中顯露出許多不足和問題。 JDD大會現場展示的這套研究系統,則基於京東實時更新的大數據,創新性地創建了消費分析和人口遷移研究平臺,從宏觀經濟發展、人口遷移等多個維度,對宏觀經濟進行分析和預測。
  • 董希淼:在宏觀經濟分析中,大數據能做什麼?
    早在1980年,未來學家阿爾溫·託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就提出了「大數據」(Big Data)的概念。2012年底,《紐約時報》刊文宣稱,「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基於研究的視角,大數據時代不但大大地拓寬了信息來源,而且提高了獲取信息的時效性,為宏觀經濟分析提供強大的支持,或將改變宏觀經濟研究範式。
  • 宏觀和微觀,到底該信誰?——兼評4月份經濟數據(海通宏觀姜超、於博)
    每個月,統計局都會發布經濟運行的數據,大家所熟悉的經濟指標:GDP、工業增加值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消費物價指數CPI、工業品價格指數PPI等等都會逐一公布,而所有這些指標,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都屬於宏觀的總量數據指標。
  • 經濟宏觀數據與企業感受存在溫差?官方這樣解釋
    二季度我國經濟復甦好轉,但宏觀數據表現和企業感受還存在一定的溫差 對此,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剛剛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宏觀數據反映的是經濟大盤運行的總體情況,微觀企業更多感受的是生產經營上的冷暖,由於所在行業不同、地域不同,對經濟走勢的認識難免存在分化,「我們工作的目標就是要繼續用好規模性政策,推動經濟運行及早恢復正常;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讓更多的市場主體能夠切實感受到經濟回升的暖意。」
  • 中國特色開放宏觀經濟理論模型
    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學術界和政府,應用西方經濟學的開放宏觀經濟理論,分析宏觀經濟總量、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國內經濟學界也將其視為分析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和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通用理論。如,國內眾所周知的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的說法,就是源於西方開放宏觀經濟理論。
  • CF40宏觀經濟醫生診斷:經濟上行拐點將至
    原創CF40 宏觀經濟醫生研究系列(China Macro Doctor, CMD)是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牽頭開展的宏觀經濟研究項目。今天發布的是《宏觀經濟月度數據檢驗報告(總第2期)》,基於4月份數據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進行分析和診斷,並提出了政策建議。  以下為第2期報告的要點,供您參考。轉載請註明出處。
  • 宏觀經濟數據眾包採集服務商Premise獲5000萬美元C輪融資
    經濟數據跟蹤平臺Premise剛剛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 Premise Data Corp是一家利用眾包來收集宏觀經濟數據的初創企業,成立於2012年,總部位於舊金山,現有員工40人(1/3平臺開發、1/3運營維護、1/3業務開發)。我們知道,政府每月公布的CPI數據是大家用來評估經濟的晴雨表,但是這些數據要滯後一個月公布,並且有時候明明是漲價的指標公布的結果卻是下降,跟大家的感覺相悖,這讓這一數據的作用被打上折扣。
  • 「上天入地」找數據:大資管用衛星研究宏觀經濟效果如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上天入地」找數據:大資管用衛星研究宏觀經濟,效果如何?作者:辛繼召衛星數據有其頻率比傳統數據更快等特性,但也容易受到氣象、與實際經濟情況吻合度等情況幹擾。衛星正在被引入分析全國100餘個工業園區的復工、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的開工、全國散落的光伏電站的運營情況……衛星數據分析對宏觀經濟和企業運行研究影響幾何,能否改變「大資管」機構投研思路,仍值得認真觀察。
  • 研究質量經濟學基礎理論 推動高質量發展
    研究質量經濟學基礎理論 推動高質量發展 「超越數量:以高質量發展助推陝西追趕超越」研討會暨《超越數量:質量經濟學的範式與標準研究》新書出版座談會舉行 2018年01月11日 07: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陸航 王昭福 字號
  • 專業解析|山東交通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會展經濟與管理在校期間能參與展會辦理麼?」2020屆高中畢業生看過來!山東交通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最全的專業解析來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紮實經濟、管理、財務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基本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 2021年中國經濟行不行?看完這5個關鍵詞,你就有底了
    邁入「十四五」,作為過去一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在2021年將如何前行?  各界認為,強勁復甦、綠色轉型、創新引領、提質升級、擴大開放,將成為2021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經濟藍皮書: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一系列逆周期調控政策已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主要指標持續恢復,工業生產增長加快,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逐漸提高,產品和行業增長面繼續擴大。  國家智庫和分析機構普遍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將回到正常運行軌道。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 王霞:如何測度宏觀經濟不確定性?
    與現有文獻相比,這種測度方法的主要優勢在於:第一,考慮了GDP在宏觀經濟監測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通過混頻建模方法,綜合利用了與宏觀經濟態勢直接相關的月度和季度數據,在數據信息上更加充分。第二,以「日度」為頻率,在新數據發布時實時更新不確定性測度結果,將最新的經濟活動信息迅速地體現到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測度中,從而能夠更及時有效地監測宏觀經濟不確定性的變動。這種實時分析的方法不僅考慮了數據修正的影響,而且允許不同指標發布時間存在差異,能夠更加準確及時地刻畫決策者在制定政策時獲得的數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