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冬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2020-12-04 太陽鳥時評

  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這些重要論述凸顯出新形勢下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也指明了綠色轉型涉及的領域、程度和時間表等。「十四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各項工作中的每個環節,切實打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攻堅戰」。

  (一)

  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係。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保護生態環境也不應該是排斥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當前我國堅定不移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均得益於生態環境紅線的現實倒逼,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亦是更好保護綠水青山的重要基礎,二者互為融合、不可割裂。

  進一步看,《建議》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展望未來,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題中應有之義。這就要求我們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推動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變革,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這就要求我們要著眼綠色發展的全局,既讓人民在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中享受極大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又讓自然生態在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下更加寧靜、和諧、美麗,最終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特別是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節能工作邁出堅實步伐,各行各業向節能環保、綠色發展轉型的成效顯著。但也要看到,關於發展的一些片面認識依然存在,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綠色發展新格局依然任重而道遠。

  (二)

  有什麼樣的發展方式,就有什麼樣的發展效果。「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綠色發展對於國家和人民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和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協同發力,在重點領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推動綠色轉型是系統工程,需著眼長遠制定綠色發展中長期規劃。綠色發展是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式獲得經濟增長,影響綠色發展的各要素具有關聯性和系統整體性的特徵,推動綠色轉型必須系統整體地把控。在這一過程中,要統籌兼顧,強化頂層設計,建議在現有戰略和政策文件規劃等基礎上,開展多部門、多領域合作,共同制定綠色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我國綠色轉型發展的目標、重點領域與支持政策,推動形成經濟、社會、人口與生態協調統籌發展的新局面。同時,各地也要根據當地綠色經濟發展的利弊、側重點等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地區發展實際的綠色發展中長期規劃,將推動綠色發展、綠色轉型落到實處。

  推動綠色轉型離不開科技支撐,需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科技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生態文明離不開科技創新。要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要求,加快科技創新,減少資源的使用和浪費,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切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比如,鼓勵社會力量投資以及參與綠色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積極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融合的創新體系;著力推動綠色科技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形成一批學科優勢顯著的研究基地與創新團隊,爭取在一系列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搭建開放的綠色科技實驗研究平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與戰略聯盟平臺,推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科技與產業融合,形成彼此促進、彼此發展的態勢。

  推動綠色轉型要堅持築牢基礎,需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一方面,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全面完成落後產能淘汰,推動產業綠色化。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加快實施傳統行業技術設備更新升級和綠色化改造,實施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綠色化循環化升級改造,倒逼產業體系向高端智能發展,產業鏈向後端延伸。另一方面,要遵循生態規律,在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與範圍內,挖掘生態資源的經濟潛力,將生態要素轉變為生產要素,實現經濟產業、生態環境、社會發展之間的耦合優化。

  推動綠色轉型要堅持人人有責,需倡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綠色消費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引擎。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能,組織動員社會力量,推動構建生活方式綠色化全民行動體系,開展綠色生活方式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活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要擴大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規範和統一綠色產品認證體系,營造良好環境,引導人們積極選購綠色產品。同時,每一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從日常行為規範做起,自覺少開一天車、多種一棵樹、節約一杯水,形成全社會崇尚綠色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圍,從而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 葉冬娜)

相關焦點

  • 沿長江省市創新體制機制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央廣網北京1月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長江經濟帶重大戰略實施五周年以來,沿江省市創新體制機制,實現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有力推進了生態環境治理,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這一新目標為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如何增強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中國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生產到消費都要考慮碳排放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促綠色經濟發展
    編者按  發展綠色金融,促進綠色投資,推動資源更多地轉向低碳環保的經濟活動與項目,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正在努力將綠色發展措施納入疫情後的經濟復甦計劃。然而,在推動經濟綠色復甦過程中也存在著困難與挑戰。歐盟與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兩大經濟體,在應對氣候變化與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暴發,嚴重衝擊了全球經濟。為促進全球經濟的復甦,全球主要國家央行以及國家政府均實施了強有力的支持政策。而在實施刺激措施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綠色復甦,成為當前熱議的話題。
  • 關於加快補齊發展短板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6年7月29日)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推動落實「十三五」發展規劃,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發展短板,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圍繞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中國經濟轉型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中國經濟轉型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在多年經濟轉型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經濟轉型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經濟轉型市場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經濟轉型行業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
  • 轉型經濟理論發展述評
    從目前國內的文獻來看,從三個層面上使用轉型的概念:第一種含義是從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第二種含義是在包括了第一種含義外,還包括那些過去實行廣泛管制的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第三鍾含義是在前兩種理解基礎上還包括了所有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市場化,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
  • 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任重道遠 綠色企業標準讓綠色發展有據可依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綠色產業平臺中國辦公室、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新華社中國財富傳媒集團、北京基金小鎮等多家機構,於7月6日在北京共同舉辦了主題為「金融助力綠色轉型」的2017中國綠色發展論壇。
  • 推動北江航運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 今日,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在韶舉行成立大會,這是我市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國家戰略,加快對接大灣區「12312」綜合運輸體系,促進北江航運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綠色智能港航,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縱深
  • 人民日報整版解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促進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我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創新能力是順利闖關過坎、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關鍵。「十三五」時期,我國著力調結構促轉型,大力培育壯大新動能,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日益凸顯。需求結構優化,2016—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61.1%。
  • 經濟每月談: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
    我今天講的主題是綠色發展過程中如何走綠色發展道路,促進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我是站在世界最大的自然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角度講一講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原因,以及我們為什麼和合作夥伴一起促進綠色的發展。 剛才魏部長也講到,我們看到的新趨勢是十八大過程中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把它放到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五位一體的位置。
  • 「脫碳」倒逼綠色轉型(新時代新步伐)
    雖然道路艱辛,但中國人民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和方法,對世界綠色發展大有意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我國逐步消除人為幹擾生態系統的不良因素,遞減超負荷的環境負擔,努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健全生態文明統籌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生態轉型。
  •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入選全國「綠色化工園區名錄」
    原標題: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入選全國「綠色化工園區名錄(2020年版)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月15日訊 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了全國「綠色化工園區名錄(2020年版)」名單,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作為2020年省內唯一一家入選的化工園區位列其中。
  • 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要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要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製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進軍,必須藉助科技創新對社會經濟的巨大開拓作用,這是我國走出產業鏈低端困局的根本出路。
  • 安徽電信牽頭打造五大5G創新實驗室,助力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
    「數字江淮」 加速社會數位化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安徽堅持從供給側、需求側和保障端共同發力,推動數字經濟蓬勃興起,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能。
  • 綠色低碳技術開發應用正深入湖南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當天,長沙市舉行第八個無車日活動,230餘名志願者從杜鵑廣場出發,沿著金星大道做長約7公裡的騎行,倡導全市人民選擇公共自行車等綠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記者 田超 攝   10月19日,首屆亞太低碳技術峰會在長沙開幕,峰會主題為「專注低碳技術·共創綠色未來」,旨在研討和推動低碳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促進經濟轉型。
  • 專家:數位化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等共同探討科技、網際網路、數位技術如何助力中國經濟與社會更好發展。王一鳴指出,目前,數位技術在我國不同產業界的應用差異較大,生活服務業的數位化進程較快,而製造業的數位化程度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