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騰訊研究院主辦的「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2021」在北京舉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等共同探討科技、網際網路、數位技術如何助力中國經濟與社會更好發展。
王一鳴指出,目前,數位技術在我國不同產業界的應用差異較大,生活服務業的數位化進程較快,而製造業的數位化程度較慢。發揮數位化轉型在新一輪經濟周期中的引領作用,必須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他建議,通過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製造業數位化進程、培育數位化場景、加強數位化人才培養等舉措,進一步促進數位化轉型。他認為,推動數位化轉型,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也將啟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朱民表示,這次疫情讓大家看到了無接觸經濟的發展潛力,數位化物流、在線消費和生活服務、在線醫療、在線辦公、在線學習等等,都發展得如火如荼。疫情結束後,這種在線化的趨勢還會繼續維持,因為許多行業的業態已經徹底改變。
「與此同時,科技正在成為世界競爭新的制高點。」朱民指出,面對來勢洶湧的大潮,中國的應對策略就是新基建,其核心理念是在傳統的人流和物流之上,以5G、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底層技術,再形成一個數據流,打造出中國的「超級科技高速公路」,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促進數位化轉型。「數位化轉型歸根結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中國經濟能夠長期穩健發展。」朱民說。
郭凱天指出,科技、網際網路行業應在科技向善的初心下共同發展。科技向善首先要是敬畏,要敬畏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尤其要敬畏人類未來的發展,在科技發展的同時,關注社會的利益,行業和技術才能發展得更穩健。郭凱天指出,網際網路行業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得益於全國網民和全體民眾的支持,也得益於政策的發展。因此,當考慮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時,應當把它放在國家和社會對數位技術未來期望的大背景之下。而在這個大背景下考慮問題,科技向善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應當成為中國社會,甚至是人類社會在邁向數位化未來過程中一條堅持不變的基本準則。
會上,騰訊研究院與IDC中國共同發布《數實共生——未來經濟2021白皮書》(簡稱「白皮書」)。白皮書提出了「數實共生」的理念。「數實共生」即在用戶、企業、產業和國家四個層面,數位技術和工具對傳統模式提供全方位的輔助與賦能,從而實現在全社會不同層級上的提升效率、改善決策與體驗優化,實現數字科技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白皮書分析展望了新基建、新平臺、新應用、新組織、新供給、新消費、文化科技、未來城市、數字信任和數字生態共同體等十個領域的發展脈絡。
《變量:2021數字科技前沿應用趨勢》報告也同時發布。報告基於科技行業的發展趨勢,對前沿技術在近期的落地應用做出了展望。報告包含14個前瞻性的趨勢預測。其中,既有對AI、產業區塊鏈、量子科技等通用技術應用的落地的展望,也有對數字科技在醫療健康、交通出行等垂直行業創新應用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