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指數:推動認知、組織與產品的全面數位化轉型

2021-01-20 騰訊網

導語

從商業銀行近幾年的經濟績效來看,利潤率呈下降趨勢,不良貸款率一直上升,這與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密切相關。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長期以來靠淨息差(生息資產的收益率)的收入模式難以為繼。中國商業銀行嚴重依賴利息收入,大約70%甚至75%以上的收入都來自於淨息差,而國外銀行比如摩根大通的利差收入小於50%。另外,中國商業銀行長期依靠頭部客戶,忽視了長尾客戶,因此我們看到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現嚴重挑戰了商業銀行的中介地位。在這樣的環境下,商業銀行必須要做出深刻的轉變

1

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指數的構建

我們構建了「北京大學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指數」來刻畫商業銀行的數位化轉型。指數涵蓋228家銀行,包含全部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以及頭部的農商行及外資銀行。樣本銀行的總資產佔銀行業總資產97%以上,因此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該指數構建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數位化認知。對新事物的認知是創新的基礎,這部分通過抓取銀行年報中的關鍵詞「網際網路、數字、大數據、智能」等進行構建;第二部分是數位化組織,關注銀行是否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數位化轉型,是否具備金融與科技複合型管理人才,以及是否與金融科技企業進行合作;最後一部分是數位化產品,包括手機APP以及微信銀行等新渠道產品、網際網路理財、網際網路信貸以及電子商務這些線上的金融產品。

指數顯示,從2010年到2018年,總指數從12.29到82.3,增長6倍以上,年平均增長率高於27%。這是非常迅猛的增長和轉變,也和商業銀行加深數位化轉型的現狀完全相符,但增長率有高峰和低谷。比如第一個高峰來自網際網路金融元年2013年,當年出現餘額寶的誕生,網際網路金融寫入央行年報。之後增長率出現下滑,和當時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相關管制有關。第二個小高峰出現在2017年,這一年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推動金融科技應用。由此可見,該指數波動趨勢和外部環境完全相符。

按照銀行類型看數位化總指數,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轉型中處於引領地位,近年來剛剛出現的民營銀行後來居上。民營銀行是國家專門成立的一批銀行,採用網際網路技術服務普惠金融,具有「天生數位化」的優勢。城商行、農商行、外資銀行發展相對比較滯後,還處於趕超階段。

2

認知、組織和產品的數位化轉型

首先是認知轉型。隨著時間的發展,數位化認知呈現從東部向西部逐漸普及和轉移的趨勢。從銀行關注的關鍵詞發現,2010年-2012年最普遍採用的關鍵詞是「電子銀行」;2013年-2015年,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關鍵詞發生了變化:「網際網路」替代了「電子銀行」,體現了銀行業務「線上化」的特徵。近幾年又有新的轉變,2016年-2018年,關鍵詞變得更加多元,特別是一些新關鍵詞和技術相關,比如「大數據、智能、普惠、雲計算、區塊鏈」等。表現出數位化的發展方向已經從原來的「線上化」變成了「科技化」的新發展方向。

其次是組織轉型。首先看數字金融相關部門的設立,早期只有20%左右的銀行設立了這類部門,以國有銀行為主,當時該部門的名稱通常是電子銀行部。但是近幾年該趨勢發展迅猛,從總比例來看設立數字金融相關部門的銀行已經達到了75%以上。第二,複合型人才對銀行的數位化轉型至關重要,但並不是所有的銀行都有相關的人才儲備。還有55%的銀行高管和董事會完全沒有任何這類人才,因此人才轉型還需加強。第三,組織轉型當中,投資合作漸成趨勢。銀行和網際網路企業、科技企業的結合,可以更好地利用科技公司相關的數據、客戶,有助於創新。但是相關的投資合作比例還不高,只有28.5%,以國有及股份制銀行為主。說明更多銀行還需要考慮合作戰略。

最後是產品轉型,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渠道變革。線上渠道逐漸替代線下渠道,銀行新設的物理網點在逐年減少,而關閉網點在逐年增加。從2018年開始,網點由淨增變成淨減,當年淨減100家,2019年淨減則達到600家,趨勢不可逆。隨著線下渠道的關閉,各銀行都在加大移動渠道的建設。2010年有手機、微信等渠道的銀行只佔28%左右,但現在基本上達到了100%。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或微信銀行,而且很多銀行的手機APP也具有相當規模,比如工行、農行、建行的手機客戶都超過了3億。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微信銀行的開發有增長趨勢,這種開發模式比APP更輕,成為中小銀行更加適合的選擇。最後是線上金融產品的開發,以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和網際網路貸款產品為例,推出這兩種產品的銀行比例都是30%左右。如果從類型上看,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大行做得比較多,城商行、農商行、外資的產品比較少,總體來看滲透率還比較低。

3

數位化轉型的挑戰與機遇

商業銀行的數位化轉型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數位化不等於渠道數位化。這意味著做銀行轉型不是只做一個手機APP或微信銀行就可以。APP用戶黏性極低,大部分客戶一個月可能只打開一次,但開發維護成本高,同質化嚴重,已成為雞肋產品。獲客不等於活客,雖然很多銀行有大量手機APP註冊用戶,但他們不夠活躍。能夠月活過億的銀行只有兩家,工商銀行和招商銀行。而支付寶、微信的月活都能達到10億以上。所以數位化不是渠道數位化,銀行需要具備用戶思維,思考如何增加用戶的黏性和活躍度。

第二,產品數位化不等於數位化產品。很多銀行只是把傳統的產品放到線上銷售,而不是重新定義和發現價值,用大數據形成數位化的產品。數位化應該是從內到外全方位的轉變,是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的重塑。

第三,很多銀行採取設立部門的措施,但部門的設立不等於制度、流程和文化的改變。我們的指數顯示,相對於認知和產品轉型,組織的轉型相對滯後。這與傳統商業銀行論資排輩,部門各自為政,流程冗長,決策緩慢的文化相關。和科技公司普遍具備的高激勵、輕組織、快速迭代等文化相比,銀行業急需從組織和文化上重塑自己。但重塑往往比新建更難,因此很多銀行也採取了更激進的方式,把科技部門獨立成子公司,給予創新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目前有12家銀行已經設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我們的指數顯示,大型銀行在認知轉型、組織轉型、產品轉型指數上都全面領先。中小銀行做數字金融的技術投入時,因為規模比較小,難以吸引一流人才,所以成本比較高。同時,原來最具優勢的本地客戶市場也被外來的網際網路公司侵蝕,處境非常艱難。

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路在何方?我們看到有一種生態化的模式可能成為解決方案。例如平安銀行壹帳通,將平安銀行的技術和運營能力輸出,已經服務了90%以上的城商行。大銀行、科技公司、中小銀行可以通過相互合作,形成一種生態,實現共同繁榮。

看到諸多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商業銀行數位化存在巨大機遇。最近,國家的政策在不斷強調和推動商業銀行的數位化轉型。比如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2020年第一次會議強調,要貫徹落實《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引導金融機構加快推進數位化轉型,持續增強科技應用能力。2020年10月,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強調「所有金融機構都要抓緊數位化轉型」。2020年11月,國務院43號文鼓勵商業銀行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建立風險定價和管控模型。我們的數據分析顯示,數位化轉型可以提升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因此,商業銀行的數位化是一個必由之路,它不僅為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升級提供了一個機遇,也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本文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副教授、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謝絢麗在「數字金融研究前沿」專題上的演講整理)

作者:謝絢麗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相關焦點

  • 數位化轉型 商業銀行必須要做出深刻的轉變
    在這樣的環境下,商業銀行必須要做出深刻的轉變。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指數的構建我們構建了「北京大學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指數」來刻畫商業銀行的數位化轉型。指數涵蓋228家銀行,包含全部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以及頭部的農商行及外資銀行。樣本銀行的總資產佔銀行業總資產97%以上,因此具有較高的代表性。該指數構建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數位化認知。
  • 從提升普惠金融能力視角看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
    一、技術、市場和政策因素共同推動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一)技術變革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為銀行業效率變革、動力轉換和模式創新帶來一場新的革命,依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傳統銀行線上化、數位化、生態化升級漸成主流,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平臺等新金融和類金融組織持續湧現
  • 數位化轉型指數報告:全球數位化轉型進程加速
    10月15日消息,近日戴爾科技集團發布戴爾科技數位化轉型指數(DTI)報告。該報告顯示,各類企業和組織紛紛加速實施數位化轉型計劃,正常情況下需要耗時數年的轉型工作有望在幾個月內完成。DTI指數調查的重要數據和研究成果每兩年更新一次,今年發布的報告表明各行各業的企業和組織加快了實施數位化轉型計劃的步伐。最新的2020 DTI指數記錄了「數位化領導者」(數位化成熟度最高的組織)數量的首次上升,佔比達到6%。「數位化實踐者」(數位化成熟度第二高的組織)佔比則從2018年的23%增至2020年的39%,增長了16個百分點。
  • 企業數位化轉型的主要有哪些內容?
    數位化轉型的主要內容有數位化認知、數位化轉型戰略、數位化架構調整、數位化組織變革等22項內容。 1、 提高數位化認知水平 在企業內部,建立從上至下的數位化轉型認知體系,特別是企業領導層、管理層,要充分認識到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緊迫性和系統性,從思想上,深刻認知數位化轉型和企業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強化數位化轉型和業務的融合思想,強化技術和業務協同發展的理念。
  • 中原銀行王軍:銀行數位化轉型需破解「數據孤島」難題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認為,「無論是從宏觀角度還是銀行自身發展而言,在數字經濟大潮之下,商業銀行始終面臨能力短板和本領恐慌,數位化轉型已迫在眉睫。數位化轉型對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及組織架構調整亦提出更高要求。王軍指出,相比網際網路公司的敏捷行動、並發決策、快速響應的組織模式,傳統銀行組織架構的劣勢明顯。我國傳統銀行特徵是「科層制、多級分行制」,組織結構呈金字塔型,在這種模式下,信息傳導是逐級上傳,流程設計是環環相扣的串聯模式,導致眾多個性化的客戶需求受到忽視,決策和執行效率緩慢,產品和服務對客戶需求的響應較慢。
  • 高峰:銀行業數位化轉型處理好十個關係
    以下為演講實錄: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著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確定性,如何借力金融科技來破解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IDC有份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的成功率在1/3左右,也就是說2/3都是失敗的。這兩年,各家銀行都是在高度重視數位化轉型,業內很少銀行數位化轉型能夠成為業內的標杆。這裡面原因很多,我想借這個機會做了一個簡單分析,拋磚引玉,請大家批評指正。
  • 油氣行業數位化轉型實踐與思考
    當前,油氣行業主要圍繞作業現場智能化、生產運營一體化、貿易銷售平臺化、研究設計協同化4個方向,推動數位技術與生產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在數位化轉型中具有3方面主要特徵:一是數位化轉型已上升到公司發展戰略高度;二是數據資產化管理是轉型的前提和基礎;三是跨界合作成為快速提升數位化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中國海油在油氣勘探開發、天然氣與管道、煉油化工、專業服務、經營管理領域進行了數位化轉型實踐,也面臨著挑戰。
  • 擁抱數位化,探尋指數級組織創新路徑——第八屆TOP100全球軟體案例...
    本次大會由18位垂直專題領域的業界專家擔當聯席主席,負責專題案例評審、甄選,最終精選出120件案例,涉及議題既包括:Kubernetes、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覆蓋產品創新/體驗設計/運營增長、工程效能/團隊管理/工程文化、架構演進/工程實踐/大前端、數據平臺/AI實踐/數據驅動、測試實踐/DevOps/工具鏈、數位化轉型/學習型組織/案例教學等等企業關注的18大專題。
  • 數位化轉型改變了什麼?——ThoughtWorks肖然
    在總結了這兩年的相關諮詢經驗後,我們希望提煉一個數位化企業模型來幫助大家理解數位化轉型的真正含義,並且能夠了解轉型背後的商業動機。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努力讓模型保持精簡,儘量保證每個模塊都能夠指導管理理念上的轉變。本文中我們也就這個模型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對數位化轉型的一些認知。
  • 多部委發力推動 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大潮來臨
    數位化轉型後,質量穩定,產量穩定,客戶滿意,「『第一批吃螃蟹』,真值!」(小標題)多部委發力製造業轉型升級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方曉霞看來,我國製造業數位化水平近年來不斷提升。但相對而言,我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設備設施聯網化水平、工業軟體普及率,還是生產現場的數據挖掘、利用等方面,與美、德、日等世界製造強國相比,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 破譯數位化的遺傳密碼:傳統企業組織轉型的「雙螺旋」引擎
    數位化時代已然降臨,您所在的企業是否已在組織層面準備就緒?面對這一問題,作為數字原生的高科技企業躊躇滿志,而缺乏數位化DNA的諸多傳統企業則有所顧慮:是瞻前顧後、謹小慎微,還是大刀闊斧、畢其功於一役?如何實現企業內各部門的全面數位化轉型?數位化基因又應如何在傳統業務部門中得到長久、穩定地表達?
  • 專家:數位化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等共同探討科技、網際網路、數位技術如何助力中國經濟與社會更好發展。王一鳴指出,目前,數位技術在我國不同產業界的應用差異較大,生活服務業的數位化進程較快,而製造業的數位化程度較慢。
  • 用友聯袂雲投集團舉辦數位化轉型論壇 推動雲南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此次高峰論壇,與會嘉賓共同探討如何把握歷史機遇,通過數位化轉型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構築國際競爭新優勢,並加快推進雲南省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全面推動雲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轉型 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今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位化轉型工作的通知》,強調通過推進產品創新數位化、生產運營智能化、用戶服務敏捷化以及產業體系生態化,全面加快推進產業數位化創新。
  • 孫雁飛:數位化生存與管理重構是企業轉型大勢所趨
    10月15日,2017年度(第七屆)中國管理·全球論壇暨金蝶用戶大會在上海隆重舉行,金蝶軟體(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孫雁飛先生發表演講,解讀了金蝶企業轉型中的超越與擔當、探討了數位化轉型的趨勢、提出企業轉型是新經濟時代的大勢所趨。以下為孫雁飛精彩演講實錄:「金蝶雲是一款承載金蝶歷史使命的產品。
  • 中軟國際籤約東莞 推動三萬億「世界工廠」數位化轉型發展
    雙方將在產業轉型升級、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數字人才培育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打造集數字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為一體的數字產業集聚區和數位化轉型特色示範區,全面推動東莞數字經濟大發展,助力東莞「世界工廠」的數位化建設。
  • 將戰略性資源向數位化轉型傾斜
    原標題:將戰略性資源向數位化轉型傾斜   內蒙古銀行
  • 九卦|用模型測算六大行數位化轉型的壓力有多大?
    此種情況下,如何定義銀行業數位化轉型成功?如何確認轉型完成、衡量同業對比差距?本文利用對標利潤模型給予一個初步的參考測算,大致說明這個差距的量化方案,給予一個可行性的參考,更為詳細的模型測算將在後期逐步展開。1 對標利潤模型定義數位化轉型的參考樣本從商業銀行角度來看,數位化轉型的關鍵仍然是利潤規模的調整與優化。
  • 「數位化轉型」執行長們需要更多參與數位化轉型的三個原因
    在《福布斯》的研究中,46%的高管認為,新的收入增長是投資數位化轉型的首要原因,因為沒有新的數字產品、渠道和商業模式,他們很難實現增長目標。超過一半的公司正在積極開發利用數字和雲平臺的產品和服務。37%的公司正在開發面向客戶的新數字頻道,作為其數位化轉型之旅的一部分,以新的方式接觸新客戶。
  • 餘曉暉:推動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應用是硬道理
    餘曉暉:幾年來,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迅速,也很好地推動工業的轉型發展,為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賦能者。可以說,工業網際網路是製造業和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的路徑和方法論,而當前要幫助企業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快速變革的數字經濟時代,如何實現快速感知、敏捷響應,從而更好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從需求、產品到競爭者的快速迭代變化,在實時感知和洞察的基礎上實現動態的策略優化和完成全局智能化決策。可以說,快速感知、敏捷響應、動態優化和全局智能化協同是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競爭力。
  • 一起拼過的2020:細數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七大關鍵詞
    中國電子銀行網帶您回顧「2020銀行數位化七大關鍵詞」,梳理並記錄銀行業在特殊之年的前行腳步,一同展望、開闢銀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嶄新徵程。 2020銀行數位化七大關鍵詞:手機銀行、直銷銀行、數字網點、數字營銷、消費者保護、5G消息、科技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