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由2020中關村金融科技論壇暨第七屆普惠金融論壇於2019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開,主題為:「數」享生態,「智」惠金融。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出席並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著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確定性,如何借力金融科技來破解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IDC有份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的成功率在1/3左右,也就是說2/3都是失敗的。這兩年,各家銀行都是在高度重視數位化轉型,業內很少銀行數位化轉型能夠成為業內的標杆。這裡面原因很多,我想借這個機會做了一個簡單分析,拋磚引玉,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點,是數位化轉型的核心是戰略與文化,其實數位化轉型最好的推動方式在中國,就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數位化轉型的核心是戰略、文化和理念,除此之外,當然還有組織架構、考核體系、人才及培訓機制以及決策流程變革等。
今年7月,中國農業銀行召開了數位化轉型專門的推動會,董事長親自參會並強調,把數位化轉型作為全行的第一戰略。周董事長強調數位化轉型是關鍵,也是使命和責任,數位化轉型再打造一家農業銀行。
第二點,就是數位化轉型重構運營模式。我們看到的招商銀行發布了APP8.0,他們數位化轉型路徑非常清楚,這次是以數位化轉型之勢,加速推進零售金融3.0變革,從一般的財富管理延伸到財富生活,從而構建數位化的客戶獲取能力和數位化的客戶經營能力。通過 App的開放生態平臺與更多優質合作夥伴主動連接,引入內容、生活等非金融服務場景,為用戶重新定義財富生活。
第三點,借力金融科技來賦能數位化轉型。協會的潘會長多次場合強調了「四化」,數位化轉型首先要能夠做到智能化。大家都知道,包括網點和線上有智能客服、智能的投顧等等。第二化,業務場景化,剛才有的嘉賓說的好,其實場景是要高頻的交易。光大銀行做的雲繳費項目就很好。第三化,渠道協同化。手機簡訊、微信,線上的電話以及APP等,所有這些都要去協同,這樣用戶體驗才會好。民生銀行最近推出的基於運營模式變革的遠程銀行打通了網點和空中的通道。第四化,深度的融合化。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十家已經成立了,應該說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方面都得到進一步加強。
第四點,強化標準引領加快數位化轉型。剛才楊司長已經把這些內容講的非常到位。我就說一點,國際上標準引領銀行數位化轉型有一些成熟做法。一是美國明確了與金融科技標準相關的制度化頂層設計;二是歐盟將標準作為監管的輔助手段;三是英國將標準作為創新的重要抓手。我國金融標準建設在人行的帶領下,正在積極推進,以標準化來引領數位化轉型。中國銀行業產品與服務標準委,過去的三年,我們組織、參與、牽頭共有十幾個標準。
第五點,關於數據中臺驅動金融場景的服務,現在數據應用的趨勢,已經從營銷的環節向運營端和風控端開始全流程的滲透,所以數據中臺驅動業務中臺,已經引領各個部門在使用數據,提供數據決策的能力。業內很多銀行都在嘗試數據中臺的模式,學習了阿里的強中臺模式,包括雙中臺,就是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把前端和後端打通,來提高數據的使用和決策能力。
第六點,開放銀行是數位化轉型必經之路。如今的開放銀行不是簡單的提供提供產品和技術改造,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數位化轉型的全新的一種商業平臺模式。浦發銀行前不久在深圳的數位化轉型論壇,第一次披露了浦發銀行開放銀行進展的情況,明確表示打造開放銀行是實施數位化轉型的必經之路。實際上,圍繞客戶需求,開放產品與服務,交易與流程,數據和算法,並與金融科技公司、供應商、第三方開發者等合作夥伴共享,重構商業生態的系統。
第七點,金融科技複合型人才培養。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及建行大學開發了金融科技師(CFT)認證項目。2019年9月28日在深圳舉辦開班儀式。該項目採用「mini-MBA」項目精英培養模式,採取面授教學的形式,每周授課一天,共10周(總計60學時),歷時三個月,已經結束。金融科技課程的頂層設計請了香港科技大學,我們也參考了常青藤院校的培訓內容。師資構成來自港科大、深大和銀行同業以及十大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還包括網際網路巨頭公司,以及中國信通院雲大所提供所有案例。整個課程包括金融科技新技術,覆蓋到營銷、服務、運營和風控等各個場景。
第八點,數位化轉型依託於數據治理, 2018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過一個《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強調了數據治理架構的建立,明確了數據管理和數據質量控制的要求,還明確了全面實現數據價值要求,要求加強監管監督,與銀行的監管評級掛鈎。
第九點,生態戰略成為數位化轉型關鍵點。11月8日,工行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正式亮相,開啟了智慧銀行建設的新篇章。網際網路公司數位化轉型的路徑,與商業銀行的路徑是大不一樣的。網際網路銀行先獲取流量,然後做流量經營,最後擴展到生態場景;而銀行先去做主營業務,然後再做產業鏈金融,最後部署生態場景,兩個做生態的打法是不一樣的。對於數位化轉型,大型銀行更加關注「共建生態」,而中小銀行則更加關注「錯位競爭」。
最後,我想用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1月份有一篇文章,結束今天的發言。如何避免數位化轉型那些坑?有些科技公司講的故事很精彩,實際上埋著坑,包括AI技術,也包括區塊鏈技術,講的很好,真正用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幾個坑大家都看到了,主要是戰略陷阱、組織陷阱、工具陷阱、治理陷阱、業績陷阱。
總而言之,數位化轉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遠兮。數位化轉型是個系統的工程,需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總結起來,需要有明確的戰略文化以及紮實的落地的運營模式,還有就是一定要找準金融和科技的融合點的賦能,以及形成標準化的產品。借力雙臺驅動,包容開放平臺,建造智慧的平臺。關鍵還是靠人才,靠金融科技複合型人才,在合法合規使用數據的情況下,避免數位化轉型「踩雷」,努力打造中國銀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典型和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