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支持15個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發揮好數字經濟新引擎作用,激發新的消費市場、就業形態和投資需求,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賽迪智庫信軟所數位化轉型研究團隊圍繞15個新業態新模式的內涵及特徵、基本進展、發展趨勢和發展痛點進行了系統梳理,形成了《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研究報告》(PPT)(點擊藍字,閱讀PPT全文)、各方向專題報告等系列研究成果,敬請關注。本文為該研究系列的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篇。
數位化轉型是企業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全方位重塑戰略思維、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和商業模式,構建以數據為核心驅動要素的價值創造體系,實現與客戶、員工、供應商、合作夥伴等利益相關者緊密關聯、價值共創的過程,從而確保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得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增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擺在傳統企業尤其是傳統中小企業面前的數位化轉型命題,已不再是一道「需不需要做」的選擇題,而是一道「要怎麼全力以赴」的生存題。
一、發展現狀
數位化轉型市場需求旺盛。據IDC(2018)預測,70%以上的中國Top1000大企業把數位化轉型作為公司的戰略核心,2019-2022年間數位化轉型相關IT支出將超過1萬億美元,到2022年中國GDP的65%將與數據有關。據賽迪顧問對製造、政府、金融等十大重點領域的調研數據顯示,排名第一的製造業2019年數位化轉型支出超過2200億元。不考慮金融影響的前提下,數位化轉型將對企業產生積極影響,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供應鏈的影響》白皮書指出,數位化轉型將使製造業企業成本降低17.6%、營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務業成本降低34.2%、營收增加33.6%,使零售業成本降低7.8%、營收增加33.3%。
基礎型、專用型數位化服務發展較快。據賽迪顧問評選的2019數位化轉型服務商TOP100中,服務於網絡、數據中心、雲計算平臺、信息安全等軟硬體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支撐類企業服務能力較強,具備較高的經濟實力、技術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服務於行業數位化能力提升的專用應用類企業數量最多,往往聚焦於某個行業通用產品,或專注於某特定數字業務/流程。與之相比,數位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的整體營收能力最強。此外,64%的企業營業收入都低於50億元,且主要為創新型企業,營業收入整體偏小,但企業成長潛力巨大。
二、發展趨勢
從要素驅動看,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動力從「以技術為中心」向「以數據為中心」加速轉移。數位化轉型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形成「以雲化平臺為支撐、數據共享為核心、智能應用為關鍵、輕量服務為特色、可信環境為保障」的基本架構,助力企業單環節技術工具應用向全要素、全流程、全鏈條的優化重構升級。數據資源融通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核心,帶動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邊界,促進資源配置從單點、局部、靜態優化向多點、全局、動態優化演進,促進數據驅動的創新、數據驅動的生產和數據驅動的決策,實現更高質量、更低成本、更快交付和更多滿意度。
從流程變革看,傳統企業數位化應用從管理、服務等共性環節向全流程深度滲透。疫情期間,受獲客渠道銳減、供應鏈運轉難、傳統產品無法滿足新興需求等短板影響,傳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存困境加劇,轉而依託數字平臺,從終端服務環節入手推動線上「數位化突圍」。比如,一些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拓展線上經營、精準營銷、O2O服務,一些企業基於移動辦公平臺開展協同辦公、移動商務等遠程業務,探索了可操作性強、可複製性程度高的實踐路徑。這將引領更多的傳統企業從共性的經營管理、營銷服務等環節入手,推動相關業務系統向雲平臺遷移,採購雲化服務,先易後難地推進數位化轉型。
從價值創造看,傳統企業數位化業務重心從「提質增效」向「開放共享」升級。數位化轉型打通企業全要素、全環節、全流程數據鏈,推動產品與服務、硬體與軟體、應用與平臺趨向交融,促進產業鏈各環節及不同產業鏈的跨界融合,搭建形成開放合作的價值共創生態圈。基於此生態,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共享技術、資源和能力,實現以產業生態構建為核心的價值創造機制、模式和路徑變革,從而更精準定義用戶需求、更大範圍動態配置資源、更高效提供個性化服務。
三、突出問題
因轉型效益不明確而「不敢轉」。數位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從戰略、組織、業務、流程、經營、管理、人員等方方面面,資金投入大,持續時間長,短期內難以見效益。疫情帶來的現金流壓力加劇了生存困境,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極大的資金缺口。
因轉型路徑不清晰而「不會轉」。大部分傳統企業對數位技術了解不充分,缺乏清晰的數位化戰略和轉型實施絡線圖,缺乏足夠的數據平臺或數字業務運營經驗,在如何選擇技術平臺、變革業務流程、培育商業模式方面躊躇不前。
因轉型基礎不堅實而「不能轉」。傳統企業新技術應用、新產品培育、新資產管理,以及數位技術儲備、業務數位化改造、數據化應用等方面的能力短板突出,既懂業務又懂數據的複合型人才供給不足。
四、發展建議
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政策環境。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不同行業、環節、領域擴散規律,針對不同領域企業基礎、階段和水平差異性,形成方法科學、機制靈活、政策精準的推進政策體系。針對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發展訴求,針對性實施獎勵補貼、財政優惠、首臺套採購等激勵政策,提升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積極性。
強化平臺賦能,實施普惠服務。大企業要加快推進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關鍵環節數位化,培育以數據要素為核心資產、以開放平臺為基礎支撐、以數據驅動為典型特徵的新型企業形態。大企業、平臺企業要開發面向中小企業的數位化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採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內免費、降價、先試後買等方式,降低中小企業採購成本。
完善要素保障,構建產業生態。整合政產研用金資源,依託聯盟樞紐平臺,為傳統企業送技術、送市場、送智力、送資源,切實解決傳統企業發展「痛點」。推動傳統企業與金融機構、數據公司、評級機構等廣泛合作,暢通融資渠道,創新融資產品,確保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長期持續投入。
作者高嬰勱供職於賽迪智庫信軟所數位化轉型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