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長沙市金星大道,志願者騎自行車宣傳綠色出行。當天,長沙市舉行第八個無車日活動,230餘名志願者從杜鵑廣場出發,沿著金星大道做長約7公裡的騎行,倡導全市人民選擇公共自行車等綠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記者 田超 攝
10月19日,首屆亞太低碳技術峰會在長沙開幕,峰會主題為「專注低碳技術·共創綠色未來」,旨在研討和推動低碳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促進經濟轉型。峰會期間,與會國內外代表和專家聯合署名的《長沙宣言——亞太低碳技術發展倡議》發布。
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將開啟。碳交易背景下,企業如何抓住市場商機?湖南不少企業看中了「碳排放」的商機, 紛紛向低碳經濟要市場、找出路、謀發展。他們成為湖南低碳建設生力軍的同時,也為其他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鑑。
■記者 姜潤輝
湖南6項先進低碳技術全球推介
在首屆亞太低碳技術峰會上,《低碳技術投資推薦目錄》作為峰會重要成果對外發布,該目錄囊括47項具有代表性的創新低碳技術,涵蓋了節能和能效、可再生能源、低碳建築、新材料等九大領域,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智利等13個國家。
湖南此次共有6項技術入選該目錄,分別是湖南巴陵爐窯節能公司的無旁通不成對換向蓄熱燃燒節能技術、湘電風能的低風速風力發電技術、湖南光威能源科技公司的空氣能和太陽能集成供暖系統技術、Biomass Power Hua Yin公司(註:中英合資公司)的汙泥與中藥殘渣能源化利用、遠大住工的工業化建築技術、遠大空調的超高效燃氣分布式能源。
每畝年淨碳匯量達14噸的捕碳固碳「高手」速生碳匯草、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技術、能有效治理養殖汙染的「綠狐尾藻生態治汙技術」、道路養護的「就地熱再生技術」、全國領先的住宅產業化綠色建築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的開發及應用正在深入湖南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重點項目800多個,投資800億元
從2012年開始,湖南省將推廣十大清潔低碳技術作為兩型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進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累計推廣十大清潔低碳技術重點項目800多個,總投資達800億元。
事實上,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創新,湖南在新能源發電技術、「城市礦產」再利用技術、重金屬汙染治理技術、脫硫脫硝技術、工業鍋(窯)爐節能技術、綠色建築技術、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技術、汙泥垃圾焚燒技術、城市公共客運行業清潔能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建築圍護結構熱工節能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有力地解決了湖南省資源環境難題。
目前,我省已爭取湘潭高新區、嶽陽綠色化工產業園、益陽高新區納入國家低碳園區試點。在省級層面,確定了32家省級低碳社區試點,篩選17家單位作為低碳示範試點,鼓勵和支持長沙縣開展創建「零碳縣」 活動。今年,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及長沙縣等市、縣還積極申報了國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試點。
正是得益於湖南低碳技術的大力開發及廣泛應用,亞行於今年與湖南共同籤署了《關於共同促進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諒解備忘錄》,雙方一致決定在湖南長沙共同主辦亞太低碳技術峰會並將其長期落戶湖南,以促進亞太地區低碳技術合作。
公益智庫成低碳化轉型助推劑
據了解,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8大重點排放行業;目前,我省共有239家企業被納入碳排放交易範圍。不少企業雖納入了碳交易市場重點排放企業名單,但面對這一「新鮮事物」無所適從,全國首家地方公益性低碳智庫機構的成立,為他們低碳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湖南省聯創低碳經濟發展中心成立於2013年,由返湘海歸人才創立,是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中心在省民政廳註冊,業務主管單位為省發改委。據了解,這是全國首個地方公益性低碳智庫機構。中心作為融資平臺,搭建省內企業與國際各類綠色資金溝通協作的橋梁,同時爭取為政府科學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促進湖南實現低碳發展。
中心定位於政府推動低碳發展的智庫、企業實現碳轉型的顧問、區域開展國際低碳合作的橋梁、低碳技術推廣和轉移的平臺、低碳理念普及的陣地,推出了諮詢+執行力的服務模式,核心業務為:區域低碳發展解決方案,低碳項目政策性融資解決方案,企業低碳轉型風險方案,新型碳資產管理解決方案。中心理事長張繁介紹,中心還會經常為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培訓,如培訓如何填報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為12家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第三方核查機構開展資格考試培訓等,提升企業能力建設。
在長沙市靳江路後湖小區,偏居一隅的創客咖啡空間每天迎來不少創業人士。這裡原來是一個老粉筆廠,經改造後叫「綠匠工場」,是亞洲開發銀行在湖南投建的首個低碳技術公益孵化平臺。
10月15日,亞洲開發銀行在湖南的投資顧問陳楠介紹,這個低碳技術公益孵化平臺致力於為從事清潔低碳環保的初創企業提供智力、融資和出國支持。「我們將通過沙龍、培訓等方式與初創企業分享資源。」陳楠說。目前「綠匠工場」已經與幾家企業在對接。
先鋒樣本
碳匯草像韭菜,割了又能迅速長
深秋,在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田心橋村,一大片一米多高、外形類似竹子和高粱的植物長勢喜人。這是由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雷學軍研究種植的速生碳匯草。碳匯草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效率非常高,經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認證,一畝碳匯草一年能吸收和固化14噸二氧化碳。
被稱為「賣碳翁」的雷學軍將速生草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收割後的碳匯草捕捉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之後被送到「固碳加工流水線」,通過乾燥、粉碎、壓縮,最後製作成標準碳產品,可以用來做燃料、飼料、建築材料、化工用品、草帽簍筐等工藝品。
「碳匯草能夠像韭菜一樣在被割掉後迅速長出,一年長五六季,且能生長在比較貧瘠的土地。」雷學軍介紹。
自2014年提出創建全國首個「零碳縣」以來,長沙縣先後出臺《關於推進「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工作實施意見(2015年—2025年)》,推廣碳匯草種植,開展零碳示範點創建、碳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等。
在捕碳技術逐步完備的背景下,長沙縣開始構想如何讓捕碳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構建完整的「零碳」模式。雷學軍介紹,種植一畝速生草,淨利潤在2000元左右,在速生草技術推廣後,準備建一個生物質發電廠,大量使用速生草用於發電。通過速生草固化生產的標準碳產品,也將通過市場化運作,開展碳匯交易。目前碳匯草已經在甘肅舟曲等全國各地推廣種植。
農民靠樹林「呼吸」就能掙錢
「今後植樹造林不僅可獲得林木成材後的收益,還可參與碳匯交易,大約1畝林木每年可產生30元的碳交易收益,農民靠著樹林『呼吸』就能掙錢。」10月16日,湖南省林業廳碳匯管理辦公室主任戴成棟介紹。
去年底,阿里巴巴集團以18萬元購買了1萬噸林業碳匯指標,成為國內購買林業碳匯的第一筆交易。業內專家、學者對林業碳匯前景表示看好。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國已確定7個碳匯試點。
目前我省已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我省首個林業碳匯工程試點項目已在湘西自治州龍山縣啟動,面積達8萬多畝,涵蓋碳匯造林、森林經營碳匯、竹子造林、竹子經營碳匯4種類型。
「十三五」期間,湖南將開發3000萬畝碳匯林:位於長沙的中部林業產權交易服務中心也擬對系統進一步開發建設,實現林業碳匯交易功能。
戴成棟透露,今年底至明年初,全省將推動50個以上縣的國有林場,開發林業碳匯項目400萬畝,力爭明年向碳市場提供37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林業碳匯減排量。從2017年起,全省林業碳匯項目全面鋪開,每年開發碳匯林保持在600萬畝以上。整個「十三五」時期,全省林業碳匯項目總面積將達3000萬畝。
專家預計,未來中國碳市場的交易量將在30億-40億噸/年,現貨交易額最高有望達到80億元/年。全國碳排放交易一旦啟動,將為林業碳匯交易帶來好機遇,讓森林的固碳能力變得「有市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