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低碳生活就在身邊(小康路上綠色力量)
編者按:7月2日是今年的全國低碳日,活動主題是「綠色低碳,全面小康」。提倡低碳生活,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不僅能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也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綠色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今年是全國節能宣傳周30周年,本版推出特別策劃,講述大家身邊的節能故事和減碳妙招。
綠色鄉村——
多種樹能固碳 好空氣可賣錢
本報記者 洪秋婷
「看,最終成交價36塊錢每噸!」廣東英德市橫石塘鎮前鋒村黨總支書記李衍參介紹說,今年4月,經過激烈競爭,該村林業碳普惠核證減排量的1448噸二氧化碳當量交易成功。
這次拍賣,前鋒村一共獲得了5萬多元集體收入。
「空氣」還能賣錢?什麼是碳普惠交易?據介紹,林業碳匯碳普惠項目交易是將管護和經營森林過程中,實施林業增匯行為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核算成碳普惠核證減排量,投入市場進行交易從而獲得資金支持。
「前鋒村林業資源豐富,有開展碳普惠工作的良好條件。」英德市林業局局長陳淑燕說。
「空氣」怎麼賣?「每塊參與項目的林地都要明確林地範圍,並提供地籍小班數據。」前鋒村第一書記耿洪波拿出林權證介紹說:「第三方機構對這些數據進行核證,主要對過往年份樹木的生長情況和碳減排量進行測算。」
「前鋒村林地面積6845畝,算出總共為1448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量。」耿洪波說。經過申報和備案,今年3月,前鋒村的碳普惠項目獲得審批,4月完成交易。
在英德,參加林業碳匯碳普惠項目交易的單位還有很多。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明水秀。
「這裡適合種荷樹、楓樹,我們種植了將近兩萬畝的碳匯林。」在保護區管護生態林的周國成說。
海綿社區——
雨後清清爽爽 褲腿乾乾淨淨
本報記者 季覺蘇
以前,每到梅雨季,陸阿婆就不怎麼愛出門。「今年不這樣了,你看,路上清清爽爽,褲腿乾乾淨淨,還不容易滑倒!」下雨積水,這個困擾了上海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仙逸社區多年的問題,怎麼解決的?
2018年5月,仙逸社區成為上海第二批低碳試點社區。在11萬平方米麵積內,社區運用「微更新」的海綿理念改造了5處路面。
「這地磚滲水快,真像塊海綿。最上面是透水面層、中間是透水基層、下面是土壤,我可是看著施工隊一層層鋪上的。」陸阿婆對改造成果很滿意,說起海綿理念也頭頭是道。
事實上,當初居委會徵求改造意見時,可花了番功夫。「社區是典型的老舊社區,人口密度大,60歲以上居民佔1/3。」仙逸居委會副幹事長梅珺華笑著說,「社區改造,得和伢叔阿姨們商量著來!」
「老人家對低碳並不了解,但路面積水、地磚鬆動這些問題,通過改造都能解決。」梅珺華說。收集完社區需求,梅珺華就與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高級分析師春漁碰了頭。
「仙逸社區空間狹小且碎片化,不適用整體的低碳改造。伢叔阿姨們過日子精打細算,人均碳排放量本就較低。」春漁提出「微更新」的改造方案,首先解決梅雨季積水問題。
就這樣,仙逸社區沒有大修大拆,綠色建築、低碳出行、固廢處理等技術體現在各個角落。例如,社區增設雨水收集裝置,用於灌溉花圃。「要在微小處減排,用細節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適度。」梅珺華說。
生活習慣——
邊角料有大用 好手藝傳鄰裡
本報記者 朱 虹
天津市和平區範德祥老人的家,可以開一個別具一格的展覽館:快遞包裝盒做的紙巾盒、紅紐扣和一次性筷子做成的糖葫蘆、衛生紙筒芯做的筆筒……
今年73歲的範德祥出生於裝裱世家,父親範殿元是津門裝裱名師。範德祥自幼隨父學習裝裱,1964年進入天津榮寶齋工作。
「父親從小就告訴我『成物不可損壞』『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範德祥還記得,小時候,父親用裝裱字畫剩下的邊角料給他做玩具小喇叭,女兒範蓉出生後,他也用餘料為女兒做各種小玩具。
範德祥眼裡沒有廢品,一件沒用的東西經過他的手,便能重獲新生。在鄰居眼裡,範德祥一家人的生活低碳而時尚:購物用的是自製的購物袋,買菜用的是改裝的菜籃子;女兒結婚時,範德祥親手為她製作喜字、紅包。
多年來,範德祥用各種廢舊材料製作了數千件生活工藝品送給親朋好友和鄰居,大家都愛不釋手。前陣子,範德祥老伴劉軍參加同學聚會,特意帶去了他做的公交卡套,收到的人都特別喜歡。
範德祥喜歡書法,幹了一輩子裝裱的他對紙的研究最深,但他認為,練字不一定非要好紙墨,舊報紙、包裝紙、藥盒,隨時隨地都可以練。
節能建築——
屋面虹吸排水 室內陽光滿堂
本報記者 張 文
近日,在四川成都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市民李清驚訝地發現,展廳內幾乎沒採用任何燈光,陽光就滿足了採光需求。
西博城於2016年建成,場館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若按傳統方式設計,場館的照明、降溫等電費會是一筆不菲的開銷,而特殊的玻璃幕牆,緩解了這一難題。「如果是普通玻璃幕牆,室內不開燈會很暗。」中建二局西博城項目負責人趙連祥介紹,普通玻璃幕牆還會造成嚴重的光汙染。西博城的玻璃幕牆不僅高透光,而且低反射。
湊近細看,玻璃幕牆表面有一層若隱若現的金屬膜。「這層金屬膜對可見光高透過,方便室內光照,同時對中遠紅外線高反射,減少室內升溫。」趙連祥介紹:「西博城的玻璃幕牆採用高通透中空設計,隔熱效果很好。」
在西博城,建築表面共有近7萬平方米的新型玻璃幕牆。趙連祥算了一筆帳:每平方米幕牆每小時可防止增加2.5千焦的熱量,在夏天按照8小時的光照時長計算,每天可防止室內增加18萬千焦的熱量,僅製冷的電力便可每天節約近400度。
場館頂部的排水廊道亦讓人驚嘆。「屋面不僅有上下兩層防水設計,還安裝有虹吸式排水系統。」趙連祥說,不僅完全滿足場館的雨水排水需求,雨水經處理後自動回流入雨水清水池,並流至室外綠化澆灑管網,每年可節約近50萬立方米綠化用水。
路面材料——
掃雪不再費勁 冬季出行安心
本報記者 張藝開
「下小雪的時候,橋上的積雪邊下邊化。」黑龍江哈爾濱市香坊區城管局清潔中心主任助理張盛笑道,「說是路面摻了新材料。」
張盛所說的,是去年被應用到哈爾濱西二環高架橋上的「低冰點瀝青路面材料」。這種路面能主動阻斷冰雪附著,做到「小雪自己融,大雪不粘連」,「即便是被車壓實的積雪,也能一鏟子推走,不用再上破冰機了,省了不少人力和柴油」。「以往,撒融雪劑,或者人工、機械除雪,成本高,還可能會有次生汙染。」低冰點瀝青路面材料項目負責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譚憶秋表示,而且這些「老辦法」難以解決冰雪和路面緊密黏結的問題。
「新材料能降低路面冰點,讓冰層和路面間的黏結變『鬆軟』,有助於融冰化雪,還能減少冰凍對路面的破壞。」黑龍江省中信路橋材料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魏翰超說。
研究顯示,這種新材料使得道路在冰雪條件下,動態摩擦係數由0.146提升至0.65,冰雪天氣行車安全性顯著提高。冰雪路面低速行車和頻繁啟動會導致氮氧化物、空氣顆粒懸浮物等汙染,通過實測改造後路面使用區域空氣品質,有害氣體排放量降低了72%、空氣顆粒懸浮物降低了83%。
譚憶秋表示,「成本上來看,這樣的路面,每公裡造價僅高出3%左右。」
駕校用車——
腳下給油穩了 碳排放量降了
本報記者 姚雪青
倒車入庫、側方停車、坡道起步……駕照考試的科目二,時間緊、關卡多,不少人練習很久也難通過。
「以前,學員拿不準剎車、油門,車子抖動厲害。」江蘇徐州江北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學校教練王珍說,但現在情況已大為不同。
車裡,學員董雪惠身旁「坐著」一位好脾氣的「輔助訓練電子教練」,它會發出「系好安全帶」「點火啟動」「推到一擋」等指令,遇緊急情況能自動剎車。車外,王珍坐在涼棚下,負責4輛車的訓練,如果誰在瞎練或車輛異常,她就按下遙控器,讓車熄火。
這樣的改變,源自2018年該駕校實施的「教練車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教練車的燃油發動機,換成了直流電動機。」王珍說,「擋位、離合器、剎車和油門裝了傳感器,引擎聲、震動感更清晰。」
江北駕校業務校長鹿壘介紹,改造的核心「秘密」,在於場地上立著的數十根3米多高的中空立柱。教練車通過「天線」和它相接,獲得能源;立柱裡有滑輪組和配重塊,「天線」收縮自如,不讓車跑出安全區域。
「練好科目二,學員畢業後開車也能省油。」鹿壘說。據測算,項目運行兩年來,該駕校節約燃油成本60%,碳排放量下降超過80%。
《人民日報》( 2020年07月02日 第 14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