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2021-01-13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劉慧

極端寒潮在冬天肆虐了北半球,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應對氣候變化,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中國已經行動起來。

中國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新目標為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如何增強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中國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生產到消費都要考慮碳排放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擘畫宏偉藍圖

「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高世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新目標的提出,對國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為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高世楫表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加大了生態保護和環境汙染治理力度,生態環境狀況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與此同時,資源效率提高、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也帶來了巨大的協同減排效應,中國在保持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的同時,碳排放強度在2005-2019年三個五年規劃期間年均下降4.6%,實現了碳減排目標。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明確地、系統地將碳排放作為中國制定和實施各項政策的約束因素,從戰略規劃、政策制定、機制設計以及實施推進方面,都要體現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從生產到消費,都要考慮碳排放的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強化和完善碳減排制度和政策體系

碳排放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高世楫表示,到21世紀中葉,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同時要落實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需要在未來40年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強度)年均下降9%左右,比2005-2019年年均下降4.6%的降幅高出約一倍,任務艱巨,需要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地開展工作,達成如此高度的社會共識不會一蹴而就。

高世楫表示,直到2019年出臺《歐洲綠色政綱》,歐盟用了30年時間,才以高度的社會共識將碳減排置於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中國自2007年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以來,經過持續的努力,總體上形成了推進節能減排的良好氛圍,但若實現碳減排與經濟發展協同、引導企業和民眾自覺減排,還需進一步凝聚共識。

在他看來,一方面,國內碳減排制度和政策體系要強化和完善。目前,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MRV)的基礎性碳排放核算制度仍不健全,全國統一碳排放市場建設尚未有效運行;能源、工業、建築和交通各領域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政策之間缺乏統籌;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工作滯後。另一方面,國內碳減排的產業基礎尚不牢靠。中國雖然在光伏、風電、動力電池等綠色能源行業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但是在傳統高耗能行業及傳統能源領域仍然存在落後產能、過剩產能,形成的高碳鎖定效應顯著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綠色轉型。同時,中國在關鍵材料、高端晶片、基礎軟體、工業軟體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仍然存在短板。因此,為達成未來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設計和規劃統籌。

國家發改委2017年12月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誌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成為指導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最新綱領性文件。根據相關文件,全國將有222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全國碳市場,並從2021年2月1日起正式運行。

高世楫表示,根據要求,碳市場配額總量由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以及大氣汙染物排放協同控制等因素確定。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將根據生態環境部制定的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分配規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額。作為過渡階段,目前主要考慮到碳排放配額分配以免費分配為主,未來的碳價格將主要取決於配額總量設定的鬆緊程度。根據歐洲EU-ETS經驗,為使碳價格能有效引導社會資源向綠色發展傾斜,未來應儘快實現以拍賣方式初次分配配額。未來全國性碳市場的規則和政策還需要持續完善,需要與碳排放強度區域分解制度、用能權制度進一步協同,需要與電力體制改革、油氣體制改革協同,需要進一步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來推動綠色金融和科技創新,力爭早日發揮市場化減排機制的高效減排作用。

金融業迎來機遇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將為金融業帶來重大機遇。」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金融業將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在產品同質化、傳統經濟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概念的提出將為金融業提供新的業務藍海。將加速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目前,金融業綠色信貸相關產品快速發展,不少銀行逐步建立了綠色信貸政策。中國發行人發行的綠色債券,成為了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的主導者。從綠色債券發行主體看,商業銀行為主導,募集的資金主要用於清潔能源、清潔交通和節能、汙染防治以及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領域,有效地推動了經濟結構轉型和綠色發展。

歐美國家對於綠色發展比較重視。王有鑫表示,我國綠色金融領域發展有利於推動我國金融業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中外金融機構可以在綠色金融規則制定、國際綠色債券發行、國際綠色項目貸款、環境信息披露等方面深化合作。當然,隨著綠色金融發展,未來金融業也面臨挑戰,包括如何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如何滿足綠色金融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等。

王有鑫表示,為了更好地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應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是控制碳排放量的抓手和發展綠色金融衍生品的基礎。他建議,在總結梳理目前的碳交易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構建全國統一的交易市場,在碳排放配額、企業參與範圍、產品定價機制等方面作出系統性的安排,確保真正落實碳減排目標,避免由於推廣過快對企業造成轉型壓力,影響經濟增長潛力。此外,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目前產品主要以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為主,融資工具比較單一。未來我國金融業應在綠色證券、綠色股票指數、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金融衍生品等方面有所突破。他認為,需要加強配套制度和激勵政策建設,通過貼息、稅收優惠、信貸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降低碳排放。

相關焦點

  • 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促綠色經濟發展
    然而,在推動經濟綠色復甦過程中也存在著困難與挑戰。歐盟與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兩大經濟體,在應對氣候變化與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暴發,嚴重衝擊了全球經濟。為促進全球經濟的復甦,全球主要國家央行以及國家政府均實施了強有力的支持政策。而在實施刺激措施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綠色復甦,成為當前熱議的話題。
  • 葉冬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應對氣候變化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刻不容緩!
    科學家發現,植物病害每年造成2200億美元的損失,而氣溫升高2度,植物病害率就增加兩倍,糧食安全警報拉響…… 這一切,跟全球氣候變暖和它帶來的極端天氣密切相關。
  • 【每日一習話】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習近平: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
  •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在京發布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11月27日,第十二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新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健康和福利形成嚴重威脅。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最近對53個國家230名經濟學家的一項調查顯示,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綠色和氣候友好型經濟刺激措施、更大力度促進向清潔能源轉型,是重振經濟的最佳選擇,能產生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21世紀》:各國應該如何進行綠色復甦?
  • 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引領者
    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最近對53個國家230名經濟學家的一項調查顯示,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綠色和氣候友好型經濟刺激措施、更大力度促進向清潔能源轉型,是重振經濟的最佳選擇,能產生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21世紀》:各國應該如何進行綠色復甦?
  • 國家電網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堅定參與者和推動者、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的積極實踐者和引領者。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革命這兩個密切聯繫的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能源諮詢委員會委員、第九屆扎耶德未來能源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李俊峰。
  • 塗瑞和: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最近對53個國家230名經濟學家的一項調查顯示,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綠色和氣候友好型經濟刺激措施、更大力度促進向清潔能源轉型,是重振經濟的最佳選擇,能產生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21世紀》:各國應該如何進行綠色復甦?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2007年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減緩」與「適應」並重的。這一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一致性。 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實質上是經濟—環境雙贏、綠色—低碳雙贏的行動,同時也為今後更大強度的減排和適應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作好技術和發展方式的準備。這是一種經得起時間推敲的、歷史無悔的戰略。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篤定方向,共譜應對氣候變化新篇章
    在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增多的當下,世界各國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努力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始終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堅持多邊主義,實現互利共贏。面對持續肆虐的全球疫情,人類開始深刻反思與自然的關係,當此之時,推進全球氣候的有效治理,亟須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共同行動。面對氣候問題,沒有任何個人和國家能夠獨善其身。
  •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
    「應對氣候變化將是國際合作最有希望的領域之一」。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前副部長米凱萊·傑拉奇表示,國際社會應進一步加強多邊協調與合作,共同行動、因地制宜,切實增強綠色發展的信心。「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有利於提升不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行動力。」
  • 「脫碳」倒逼綠色轉型(新時代新步伐)
    事實上,相對於發達國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更艱辛:全國人均收入水平遠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雖然道路艱辛,但中國人民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和方法,對世界綠色發展大有意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
  • 戰略| 提振全球雄心,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第三,增強信心,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從綠色發展中尋找發展的機遇和動力。「環境問題沒有邊界,深刻影響著每個人。治理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人類共同行動。中方提出的倡議,展現了中國堅定支持《巴黎協定》、促進合作共贏的決心。」巴西全球南方研究所所長亞歷山大·菲格雷多表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 人民論壇網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各國經濟發展程度有所不同,綜合國力有大有小,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還面臨消除貧困等重任。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實事求是、契合民意,既體現了公平,也兼顧了效率,有利於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在全球更大範圍凝聚共識,贏得國際社會更多支持和行動。要繼續落實好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恪守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動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提供更多力所能及幫助。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於1992年達成,並於1994年生效,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和各自能力原則。《京都議定書》於1997年達成並於2005年生效;《巴黎協定》於2015年達成並於2016年生效。《巴黎協定》確定了「自下而上」「國家自主決定」的氣候治理模式,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氣候韌性,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 全球氣候變化顯著,再不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就晚了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首先介紹一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經濟的低碳轉型和能源革命經濟發展模式改變是因為工業文明是以過多的消費化石能源為基礎、以化石能源為動力從而推進的社會經濟發展。所以我們要推動能源革命,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協調。所以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
  • 習近平: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  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施耐德電氣踐行數據中心"綠色行動"
    在氣候變化與可持發展的進程中,企業在其中發揮著核心的作用。作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數位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擁有深入的洞察與豐富實踐,並通過數位化創新積極踐行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巴黎協定》提出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並努力實現1.5℃的目標,如果要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全球經濟和能源系統向深度低碳轉型,利用科學技術創新,全方位守護地球氣候。施耐德電氣認為當下每個人、每個企業正處在時代的轉折點,以前許多的不可能已經成為可能。相信每個人已經看到許多積極的變化,尤其是那些走在科技前沿、將科技作為DNA的企業。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也是產生大氣汙染、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