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慧
極端寒潮在冬天肆虐了北半球,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應對氣候變化,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中國已經行動起來。
中國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新目標為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如何增強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中國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生產到消費都要考慮碳排放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擘畫宏偉藍圖
「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高世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新目標的提出,對國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為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高世楫表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加大了生態保護和環境汙染治理力度,生態環境狀況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與此同時,資源效率提高、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也帶來了巨大的協同減排效應,中國在保持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的同時,碳排放強度在2005-2019年三個五年規劃期間年均下降4.6%,實現了碳減排目標。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明確地、系統地將碳排放作為中國制定和實施各項政策的約束因素,從戰略規劃、政策制定、機制設計以及實施推進方面,都要體現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從生產到消費,都要考慮碳排放的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強化和完善碳減排制度和政策體系
碳排放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高世楫表示,到21世紀中葉,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同時要落實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需要在未來40年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強度)年均下降9%左右,比2005-2019年年均下降4.6%的降幅高出約一倍,任務艱巨,需要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地開展工作,達成如此高度的社會共識不會一蹴而就。
高世楫表示,直到2019年出臺《歐洲綠色政綱》,歐盟用了30年時間,才以高度的社會共識將碳減排置於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中國自2007年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以來,經過持續的努力,總體上形成了推進節能減排的良好氛圍,但若實現碳減排與經濟發展協同、引導企業和民眾自覺減排,還需進一步凝聚共識。
在他看來,一方面,國內碳減排制度和政策體系要強化和完善。目前,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MRV)的基礎性碳排放核算制度仍不健全,全國統一碳排放市場建設尚未有效運行;能源、工業、建築和交通各領域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政策之間缺乏統籌;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工作滯後。另一方面,國內碳減排的產業基礎尚不牢靠。中國雖然在光伏、風電、動力電池等綠色能源行業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但是在傳統高耗能行業及傳統能源領域仍然存在落後產能、過剩產能,形成的高碳鎖定效應顯著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綠色轉型。同時,中國在關鍵材料、高端晶片、基礎軟體、工業軟體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仍然存在短板。因此,為達成未來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設計和規劃統籌。
國家發改委2017年12月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誌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成為指導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最新綱領性文件。根據相關文件,全國將有222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全國碳市場,並從2021年2月1日起正式運行。
高世楫表示,根據要求,碳市場配額總量由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以及大氣汙染物排放協同控制等因素確定。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將根據生態環境部制定的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分配規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額。作為過渡階段,目前主要考慮到碳排放配額分配以免費分配為主,未來的碳價格將主要取決於配額總量設定的鬆緊程度。根據歐洲EU-ETS經驗,為使碳價格能有效引導社會資源向綠色發展傾斜,未來應儘快實現以拍賣方式初次分配配額。未來全國性碳市場的規則和政策還需要持續完善,需要與碳排放強度區域分解制度、用能權制度進一步協同,需要與電力體制改革、油氣體制改革協同,需要進一步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來推動綠色金融和科技創新,力爭早日發揮市場化減排機制的高效減排作用。
金融業迎來機遇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將為金融業帶來重大機遇。」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金融業將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在產品同質化、傳統經濟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概念的提出將為金融業提供新的業務藍海。將加速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目前,金融業綠色信貸相關產品快速發展,不少銀行逐步建立了綠色信貸政策。中國發行人發行的綠色債券,成為了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的主導者。從綠色債券發行主體看,商業銀行為主導,募集的資金主要用於清潔能源、清潔交通和節能、汙染防治以及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領域,有效地推動了經濟結構轉型和綠色發展。
歐美國家對於綠色發展比較重視。王有鑫表示,我國綠色金融領域發展有利於推動我國金融業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中外金融機構可以在綠色金融規則制定、國際綠色債券發行、國際綠色項目貸款、環境信息披露等方面深化合作。當然,隨著綠色金融發展,未來金融業也面臨挑戰,包括如何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如何滿足綠色金融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等。
王有鑫表示,為了更好地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應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是控制碳排放量的抓手和發展綠色金融衍生品的基礎。他建議,在總結梳理目前的碳交易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構建全國統一的交易市場,在碳排放配額、企業參與範圍、產品定價機制等方面作出系統性的安排,確保真正落實碳減排目標,避免由於推廣過快對企業造成轉型壓力,影響經濟增長潛力。此外,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目前產品主要以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為主,融資工具比較單一。未來我國金融業應在綠色證券、綠色股票指數、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金融衍生品等方面有所突破。他認為,需要加強配套制度和激勵政策建設,通過貼息、稅收優惠、信貸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降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