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如何發揮優勢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近日,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弓鴻午接受採訪時介紹了廣州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路線圖」,並表示要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育先機,開新局」這道時代命題中貢獻廣州科技力量。
深刻認識重大意義,落細落實戰略謀劃
廣州日報:目前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請你結合學習體會,談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意義?
弓鴻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
五中全會把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擺在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對科技工作的部署既宏觀又具體,是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系統設計和管用措施,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指導性,為今後一個時期廣州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因此,局系統各級黨組織要按照市委關於組織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宣講的要求,全面準確把握五中全會精神和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核心要義和豐富內涵,一體化學習、整體化推進,切實把精神貫徹到廣州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
強化基礎研究,激發創新活力
廣州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請你談談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的重要論述?
弓鴻午:基礎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是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其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等特點,涉及科技、經濟、社會各領域。
從全球科學技術發展態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技創新呈現交叉、融合、滲透、擴散的鮮明特徵,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湧現,推動科學研究的方法手段和組織模式發生重大變化。
從產業應用來看,華為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畢爾肯大學教授埃達爾·阿勒坎的一篇數學論文。2008年埃達爾·阿勒坎教授發現極化碼,這種編碼方法被認為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類能夠達到香農限的編碼方法。華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在極化碼的核心原創技術上取得了多項突破,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並促成其從學術研究發展至產業應用。基於此,我理解科技自立自強最重要的一個支撐就是基礎研究。
廣州日報:目前廣州正以提升區域基礎研究創新能力為抓手,推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戰略目標實現。廣州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有何亮點?
弓鴻午:廣州推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戰略目標落地落實,就必須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機制為著力點,不斷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近兩年來,廣州以科技部等部委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廣東省制定的《關於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及廣州市制定的《廣州市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方案》為著力點,全力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實現「多點開花」:
一是大格局謀劃國家實驗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全國一流水平創新策源地。
二是推進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充分發揮生物島實驗室「頭雁」作用,推進快速檢測、應急藥物、疫苗等三個領域的16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緊急科技攻關項目,在磷酸氯喹老藥新用、人源化ACE小鼠動物模型建立、人工智慧咽拭子採樣機器人系統、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等方面取得了「硬核成果」,多次獲省、市領導批示。
三是全面提升疫情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
四是首創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在全國首創以市財政資金引導,撬動3所高水平大學、8所「登峰醫院」以及鍾南山醫學基金會等12家共建單位,5年投入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資金6.7億元。
廣州日報:「十四五」規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的條件前提下,開啟30年新徵程進程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廣州如何選擇新時代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突破口?
弓鴻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充分認清歷史性機遇與挑戰並存,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充分認清「十四五」的核心內涵轉變為全方位創新,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切實加強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緊緊圍繞「四個面向」,從廣州科技創新的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強化項目、人才、基地、資金等創新要素的一體化配置。著力打造跨學科跨領域、產學研用協同的高效科技攻關體系。著力提升人才隊伍的能力素質,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有效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
一是持續抓好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加快疫苗研發,打造全球生物安全科技高地。
二是高水平建設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爭取我市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
三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攻克一批技術發明「卡脖子」難題。做強做優做大科技創新企業,培育一批龍頭科技企業、獨角獸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
四是加大力度引進、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
五是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推進大灣區協同創新,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育先機,開新局」這道時代命題中貢獻廣州科技力量。
排版 | 廣州市科技創新協會
資料 | 廣州日報
圖片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